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饥饿和再投喂对鲈幼鱼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40.71 g±2.92 g)经不同饥饿时问处理,再恢复喂食后的生长情况,试验共进行40 d,水温为26~28℃.结果表明:饥饿5 d组(S5)鲈体重略高于对照组,饥饿10 d组(S10)鲈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饥饿15 d组(S15)鲈体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饥饿15 d后鱼体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脂肪含量及鱼体比能值略有下降,灰分及水分含量明显上升;恢复投喂后,各饥饿处理组鱼体化学组成及比能值均接近,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标准代谢率下降,恢复投喂后又回升至对照组水平;从组织结构看,胃、肠和肝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恢复投喂后各组织结构均有恢复.由此表明:S5组和S10组的鲈在恢复生长过程中产生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S15组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29.2&#177;0.2)℃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饲对点带石斑鱼幼鱼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下降,但多不饱和脂肪酸上升(P〈0.05),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氮基酸总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饥饿胁迫后产生了饥饿效应;恢复投饲后,实验组鱼体内的脂肪和能量百分含量与对照组不再存在显著差异。各实验组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基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合体重变化为判断指标,饥饿2d的点带石斑鱼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饥饿4~10d具有部分补偿生长的能力;以氨基酸为指标,饥饿2~10d的点带石斑鱼幼鱼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29.2&#177;0.2)℃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饲对点带石斑鱼幼鱼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下降,但多不饱和脂肪酸上升(P〈0.05),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氮基酸总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饥饿胁迫后产生了饥饿效应;恢复投饲后,实验组鱼体内的脂肪和能量百分含量与对照组不再存在显著差异。各实验组的氨基酸总量和必需基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合体重变化为判断指标,饥饿2d的点带石斑鱼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饥饿4~10d具有部分补偿生长的能力;以氨基酸为指标,饥饿2~10d的点带石斑鱼幼鱼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40.71 g±2.92 g)经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再恢复喂食后的生长情况,试验共进行40 d,水温为2628℃。结果表明:饥饿5 d组(S5)鲈体重略高于对照组,饥饿10 d组(S10)鲈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饥饿15 d组(S15)鲈体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饥饿15 d后鱼体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脂肪含量及鱼体比能值略有下降,灰分及水分含量明显上升;恢复投喂后,各饥饿处理组鱼体化学组成及比能值均接近,并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标准代谢率下降,恢复投喂后又回升至对照组水平;从组织结构看,胃、肠和肝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恢复投喂后各组织结构均有恢复。由此表明:S5组和S10组的鲈在恢复生长过程中产生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S15组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玻璃钢水槽内对平均初始体重为7.18±0.49 g的黄姑鱼进行了40 d养殖实验以研究其在停喂不同时间后的补偿生长。实验共设5个食物处理组,4组鱼分别饥饿4 d(S4组)、8 d(S8组)、12 d(S12组)和16 d(S16组)后再恢复正常投喂;1组鱼实验期间始终正常投喂作为对照(S0组)。结果表明,S4组实验结束时体重略低于S0组,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S8组、S12组和S16组显著低于S0组(P〈0.05);饥饿导致鱼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升高。实验结果显示,S4组的黄姑鱼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S8组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S12组和S16组未出现补偿生长效应,饥饿后恢复投喂鱼对食物的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得到明显改善,这表明适度饥饿后再投喂可作为黄姑鱼养殖中有益的饲养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多重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体质量约6.8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补偿生长、体组成和肝脏内苹果酸脱氢酶(MDH)、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力及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鱼分为4组:对照组(CG,每日投喂)、试验1组(G1,每周投喂6d)、试验2组(G2,每周投喂5d)和试验3组(G3,每周投喂4d),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G1出现完全补偿生长,其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等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G1和G2的饲料效率显著提高;随周期饥饿时间的延长,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增加,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随周期饥饿时间的延长,MDH的活力和mRNA表达明显下降,HSL的活力和mRNA表达则明显提高,恢复投喂后二者的活力和mRNA表达快速恢复,但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饥饿1d、连续投喂6d的投喂模式下,奥尼罗非鱼可通过提高饲料的转化率来达到完全补偿生长.同时,在循环饥饿条件下,奥尼罗非鱼可通过改变体内与脂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及mRNA表达为机体储备能量物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含不同质量分数的蛋白质(34.85%、40.48%、46.54%、51.54%、56.69%,记为D1、D2、D3、D4、D5组)和不同质量分数的磷(0.96%、1.16%、1.60%、2.03%,记为P0、P1、P3、P5组)的饲料对星斑川鲽Platiehthysstellatus幼鱼生长、摄食、饲料利用和养殖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P〈0.05),D4、D5组均较大;摄食率和饲料系数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D4组最小;D4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投喂6h和18h后,D5组的NHz—N和NO2—N总排放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投喂12h后,D5组显著高于D1~D3组(P〈0.05),而其余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蛋白水平相同时,饲料中不同的磷水平对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摄食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投喂6、18h后,P0组的总磷排放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投喂12h后,P0、P1组的总磷排放量显著低于P3、P5组(P〈0.05)。  相似文献   

8.
陈颖 《饲料博览》2007,(4):60-60
在室内可控环境下对黄颡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处理,然后再恢复投喂,通过分析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变化,研究饥饿对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影响。饥饿和再投喂后对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变化有明显影响。饥饿使鱼肌肉灰分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水分、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恢复投喂后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其中5,10d处理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影响,而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在(25±1)℃水温和自然光照下,以4种模式投喂鲜活水蚯蚓,饲养平均初始体重为358.57 m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幼鱼48 d,第1种模式为对照组,每天投喂,第2、3、4种为试验组,分别是投喂3 d后饥饿1 d、投喂6 d后饥饿2 d、投喂12 d后饥饿4 d,4种模式分别以S0、S1/3、S2/6和S4/12表示.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均表现出补偿生长,其中S1/3组为完全补偿生长,S2/6和S4/12组为超补偿生长,补偿生长由摄食率和饵料转化效率共同提高导致;3个试验组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肥满度和内脏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试验结束时,3个试验组的鱼体脂肪、蛋白质和能量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S2/6和S4/12组的鱼体干物质含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周期性间歇投喂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成活和肝体指数的影响。试验周期为56d,共设6种不同的投喂模式:每天投喂(S0)、饥饿1d投喂6d(S1F6)、饥饿2d投喂5d(S2F5)、饥饿3d投喂4d(S3F4)、饥饿1d投喂2d(S1F2)和饥饿1d投喂1d(S1F1),每组3次重复。结果显示,除S1F6组体重与S0组差异不显著(P0.05),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体重均显著低于S0组(P0.05),仅获得了部分补偿生长。S1F6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S1F1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各试验组(P0.05)。S1F6和S1F1组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S1F2组成活最低,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S0组肝体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S1F6和S2F5组肝体指数次之,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表明:黄鳝通过间歇性禁食可以获得补偿生长,饥饿1d投喂6d的循环投喂方式养殖效果最佳,而且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1.
该试验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厚颌鲂稚鱼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分成5组,分别饥饿0 d(S0)、饥饿3 d(S3)、饥饿6 d(S6)、饥饿10 d(S10)、饥饿15 d(S15)后再恢复投喂.选取样品分析测定厚颌鲂生长以及饥饿和再投喂后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厚颌鲂稚鱼在饥饿后体质量显著下降(p<0.05),恢复投喂后S3表现出超补偿生长现象,S6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现象,而S10,S15则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现象.胰蛋白酶比活力在饥饿期间显著下降(p<0.05),恢复投喂后S3,S6与S0(p>0.05)无显著差异,而S10,S15则显著低于S0组(p<0.05).淀粉酶比活力在饥饿3d后升高,随后随饥饿时间增加而降低,恢复投喂后S3,S6的淀粉酶活性与S0无显著差异(p>0.05),S10,S15则显著低于S0(p<0.05).脂肪酶比活力在饥饿3d后显著降低(p<0.05),随后随饥饿时间增加而升高,恢复投喂后各组的脂肪酶活性均有上升,但均未达到S0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卵形鲳鲹幼鱼的饥饿和补偿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在不同饥饿时间(1、2、5、7 d)处理后再恢复投喂的补偿生长。室外水泥池和近海网箱两次实验结果均显示,在前15 d、30 d内,饥饿1 d、2 d组卵形鲳鲹生长略快于对照组,出现完全补偿生长现象。第一次实验饥饿5 d、7 d组的鱼在相同的时间内,体重的增加量未能赶上对照组,为部分补偿生长。饥饿组饲料转化效率高于对照组,且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增大趋势;摄食率也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饥饿1 d、2 d组摄食率低于对照组,各饥饿组总摄食量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卵形鲳鲹幼鱼的补偿生长主要是通过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来实现的。对鱼体进行生化组成的结果分析发现:饥饿使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下降,且脂肪损失率高于蛋白质损失率,实验结束时,各组鱼体生化组成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表明在饥饿期间,卵形鲳鲹幼鱼主要消耗的能量物质为脂肪。  相似文献   

13.
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0.5、1、2、3和4次/d,每组3个重复,每次饱食投喂。隔20d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60d。研究发现:21~60d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3次/d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0.5次/d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力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根据实验结果,建议瓦氏黄颡鱼幼鱼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0.5、1、2、3和4次/d,每组3个重复,每次饱食投喂。隔20d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60d。研究发现:21~60d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3次/d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0.5次/d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力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根据实验结果,建议瓦氏黄颡鱼幼鱼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5.
将体质量为(5.72±0.23)g的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intermedius分别饥饿0、3、6、9、12d(分别记为c、s3、s6、S9、S12)后再饱食投喂至30d,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过程中海胆的代谢率、生长率、摄食率、食物转化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饥饿和再投喂过程中,s3组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s6、s9、S12组在恢复投喂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内代谢率均维持较低水平,而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均在恢复投喂初期出现高峰。这说明S6、s9、S123个试验组海胆出现了部分补偿生长现象,这种补偿生长是再投喂后海胆通过降低代谢率及提高食物转化率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分析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大菱鲆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体重(175.23±7.54)g,全长(20.66±1.14)cm在42d的生产性养殖试验中,连续投喂组与饥饿1d恢复投喂6d、饥饿2d恢复投喂5d处理组的全长、体重增加均无显著差异,但饵料系数处理组显著小于连续投喂组,实践证明补偿生长理论可用于大菱鲆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7.
几种添加剂对哲罗鲑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哲罗鲑Hucho taimen在室内玻璃钢水族箱中用流水饲养,研究了小肽、柠檬酸、氯化钠和大蒜素对哲罗鲑(6.35g±0.21g)摄食、生长、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周期为56d,水温9.2—14.1℃。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小肽后,显著提高了哲罗鲑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也显著升高(P〈0.05),而体成分与对照组差异不大(P〉0.05);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5%柠檬酸和1.0%氯化钠对哲罗鲑摄食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0.5%柠檬酸组哲罗鲑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25mg/kg大蒜素显著降低了哲罗鲑的摄食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鱼体水分升高(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降低(P〈0.05),血清生化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分别用质量分数为0、15%、30%、45%、60%的饲料酵母替代饲料中0、17%、34%、51%、68%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Ⅰ(对照组)、Ⅱ、Ⅲ、Ⅳ和Ⅴ组。将195尾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9.02 g±0.15 g)随机分为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放养13尾鱼。将试验鱼饲养于设有循环流水系统的水族箱(60 cm×40 cm×50 cm)中,用5种饲料投喂,每天投喂3次,投饲率为鱼体质量的3%~4%,以生长及免疫指标来评价饲料酵母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的影响。经过56 d的饲养,结果表明:Ⅱ组的增重率(275.30%)和特定生长率(1.91%/d)最高,但与对照组(235.66%、1.82%/d)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的饲料系数(1.34)最低,但与对照组(1.53)无显著差异(P〉0.05);Ⅱ组(97.44%)和Ⅳ组(94.87%)的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4.62%)(P〈0.05),而Ⅴ组的成活率(74.36%)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的粗蛋白含量随着饲料酵母替代比例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粗灰分则逐渐升高(P〈0.05);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浆中蛋白的含量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减少,且当饲料酵母替代比例超过51%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综合考虑大菱鲆的生长指标、形体指标、鱼体成分和免疫机能等因素,要获得最佳的养殖效益,大菱鲆幼鱼饲料中用饲料酵母替代鱼粉的比例以17%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黄河鲤新品系幼鱼在饥饿-饱食循环状态下的生长补偿特点,选用初始均质量(23.44±3.21)g的黄河鲤幼鱼360尾,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按处理组A组:饥饿5 d(S5)饱食20 d(F20);B组:S7-F28;C组:S15-F60;对照组Con:F75的投喂方案饲养,养殖实验为75 d。研究表明:(1)经过不同时长的饥饿,在恢复饱食投喂阶段,A组的特定生长率(SGR)为1.70%,显著高于B组的1.08%、C组的0.87%以及对照组Con的0.60%;(2)在饥饿阶段,3个处理组A、B、C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_L)显著低于对照组Con;当恢复投喂后,A组、B组的SGR_L则显著高于C组和对照组Con;(3)在饥饿阶段,A组的肥满度特定生长率(SGR_K)显著低于B组、C组和对照组Con,但在恢复投喂阶段,却显著高于B组、C组和对照组Con。(4)处理组A节省饲料率为8.7%,较另外两个处理组高。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饥饿5 d饱食20 d循环3次的投喂方式能激发幼鱼产生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且饲料投喂量最少。  相似文献   

20.
复合酶对鲤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选用体重约50g的鲤Cyprynus carpio 120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15尾鲤,分别在90cm&#215;80cm&#215;70cm的网箱中饲养49d,试验组投喂的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为0.05%的复合酶。结果表明:试验组鲤的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平均饲料效率和采食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3.19%(P〈0.05)、8.56%(P〈0.05)、8.51%(P〈0.05)和5.10%,饵料系数降低了7.87%(P〈0.05);试验组鲤的前肠和后肠的黏度分别比对照组降低7.06%(P〈0.05)和6.94(P〈0.05);试验组鲤的总表观养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纤维的消化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7.34%(P〈0.05)、5.57%(P〈0.05)、3.55%和15.49%(P〈0.05)。试验表明,在鲤基础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可以改善饲料的养分消化率,提高鲤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