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家兔消化道中CD4+T细胞的组织学定位以及在消化道不同解剖学部位的数量变化,本试验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了家兔胃(胃底腺区、幽门腺区)和小肠及大肠不同解剖学部位中的CD4+T细胞定位特点和数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胃肠中,CD4+T细胞主要分布于固有层。胃底腺区阳性细胞数目要明显比幽门腺区少。小肠、大肠各段的阳性细胞分布数量未见明显差异,由十二指肠到回肠表现为小幅度递增,由盲肠到直肠表现为小幅度递减。胃肠中CD4+T细胞在各部位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老年组和幼年组CD4+T细胞数量在大肠中未见明显差异。结果提示,CD4+T细胞在青年家兔胃肠中的分布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2.
断奶仔猪胃肠道中IgA和IgG分泌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旨在探讨IgA和IgG分泌细胞在断奶仔猪胃肠道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和规律。选取8头断奶24 d的仔猪,采集胃底部、胃体部、胃幽门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组织样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肠道中IgA和IgG分泌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IgA和IgG分泌细胞在胃肠道中具有类似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即2种分泌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中,其数量沿着胃肠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IgA和IgG分泌细胞在胃幽门部和小肠分布最多。结果表明仔猪的胃幽门部和小肠前段可能是发挥黏膜免疫反应和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位点。  相似文献   

3.
探讨不同年龄组家兔胃肠道各段CD8+T细胞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CD8+T细胞的作用奠定形态学基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不同年龄组(幼年组、青年组、老年组)家兔胃肠道内CD8+T细胞进行染色、观察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家兔的CD8+T细胞多呈圆形、椭圆形或呈不规则形。在不同年龄组家兔,胃肠不同部位的分布有如下特点:家兔的CD8+T细胞主要分布于胃肠道的固有层中;青年组CD8+T细胞的分布数量显著高于幼年组和老年组;各肠段之间CD8+T细胞分布的数量差异不显著,但其分布的总量按照小肠、大肠、胃的顺序依次降低。研究结果显示,CD8+T细胞在家兔小肠的分布最多,并且其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青年家兔胃肠的分布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4.
蓝狐消化道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免疫组化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蓝狐消化道内5-羟色胺和生长抑素2种免疫阳性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消化道中这2种免疫阳性细胞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锥体形,主要集中分布在胃腺上皮、肠上皮及肠腺上皮细胞之间.5-HT免疫阳性细胞数量以结肠最多,直肠和空肠次之,胃底腺区、十二指肠、回肠和幽门腺区较少,食管、贲门腺区和盲肠中未见:SS免疫阳性细胞大量出现于幽门腺区,食管、责门腺区和盲肠中未见;根据其形态推测,蓝狐消化道这2种免疫阳性细胞有内、外2种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5.
彩组织学与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双峰驼幽门腺区黏膜的微细胞结构作腺体细胞组成。双峰驼幽门腺也为高度蟠曲的分支管状腺,由柱状上皮构成,胞质中有细小的嗜伊红颗粒,主要分泌酸性糖共轭物,在腺体细胞间有分布密度大于贲门腺和胃底腺的亲银细胞(即分泌5-羟色胺的EC细胞);黏膜肌层进入固有层,使腺体间可看到丰富的平滑肌纤维;覆盖于幽门腺区的高柱状上皮分泌中性糖共轭物和酸性糖共轭物,以前者为主。双峰驼幽门腺区在皱胃中所占面积最小,黏膜皱襞不发达,但其胃沟多而密集并且很深,可达黏膜层的1/2或2/3,常有多条深的胃小凹开口于此,从而增加了幽门腺区的表面积。研究结果显示,双峰驼幽门腺区黏膜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动物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三道眉草鹀消化道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道眉草鹀消化道除食管未发现5-HT细胞外,其他部位均有5-HT细胞分布,且分布密度呈"N"型,直肠部5-HT细胞的分布密度最大,空肠和十二指肠分布密度次之,而腺胃分布密度最低;5-HT细胞有锥体形和圆形,主要分布于腺泡上皮、肠黏膜上皮之间。说明5-HT细胞的分布、形态与其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生理功能及内、外分泌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特征,试验采用改良的Pascual双重银染、图像分析法观察老龄贵州小型猪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黏膜中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征,并对比分析老龄和青年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老龄贵州小型猪除食道外,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胃体分布密度最高,胃幽门次之,结肠最低,消化道嗜银细胞形态和分布规律与青年猪相似。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椭圆形、锥体形、圆形以及梭形,广泛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或基底部。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与青年猪相比,嗜银细胞分泌颗粒和细胞数量均减少,除回肠外其他部位差异均极显著(P0.01)。老龄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嗜银细胞数量少于青年猪,其消化道内分泌功能减退,根据其分布和结构形态可以推测贵州小型猪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以上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和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分布与数量变化的规律,采用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法及透射电镜技术,对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及上皮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皱胃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皱胃幽门腺区胃小凹深度最深、腺体最长、肌层最厚;3个腺区肌层厚度、腺体长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幽门腺区与胃底腺区、贲门腺区之间胃小凹差异极显著(P<0.01),胃底腺区与贲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牦牛皱胃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和浆细胞数量,3个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肥大细胞数量以胃底腺区最多,幽门腺区最少,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贲门腺区与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的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电镜观察表明,胃小凹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幽门腺区固有层中有大量的黏液细胞,黏液细胞呈高柱状或锥体状,核位于基底部,在细胞顶端常聚集有较多的电子密度较高的颗粒.胃底腺区和贲门腺区有大量的壁细胞和主细胞.牦牛皱胃的组织结构和其他反刍动物基本相似,但各层有其明显特点.牦牛皱胃各腺区固有层中均有大量弥散淋巴细胞和孤立淋巴小结,使牦牛皱胃具有比其他反刍动物更强的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腊戍拟水龟(Mauremys pritchardi)消化道内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及分布规律,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广泛分布于消化道食管至直肠各段,其分布密度以胃幽门部最高,胃体次之,空肠最低。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形态多样,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广泛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基部及腺泡上皮细胞之间,行使内分泌或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Fortana—Masson嗜银颗粒染色法研究了貉、蓝狐、银狐的胃及十二指肠内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三种动物胃幽门腺中,嗜根细胞数量最多,呈锥状,嗜银颗粒较粗,密度大、染成深黑色。在胃底及胃贲门腺区、嗜银细胞数量少。在十二指肠部嗜银细胞呈蝌蚪形,嗜银颗粒细,呈黑褐色,密度较小。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在三种动物中具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东北虎胃与小肠组织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东北虎主要消化管 (胃与小肠 )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 ,东北虎胃的黏膜中均有胃腺分布 ,没有无腺区。胃的主要部位胃底腺区的胃底腺主要由主细胞和壁细胞组成 ,主细胞较多 ,通常呈小簇存在 ,主要分布在管状腺边缘 ,且越靠近黏膜肌 ,主细胞越多 ,而壁细胞越少。小肠中的十二指肠段 ,黏膜下腺呈棉花团样结构 ,由黏液性高柱状细胞构成 ,肌层呈规则的波浪型 ,内环肌较厚 ;空肠皱襞不明显 ,肠腺单管状 ,苏木素染色深 ,肌层呈规则的“W”型 ,靠近回肠处的空肠段 ,外纵行肌排列较紧密 ,且厚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
生长期籽鹅消化道生长抑素细胞的免疫组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生长籽鹅不同时期的消化生理过程,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10,30,60,90日龄生长籽鹅消化道内生长抑素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长抑素细胞在1日龄籽鹅消化道内未见分布,10日龄时开始出现,且随日龄的增长有逐渐增多的趋势.SS细胞在肌胃和腺胃数量较多,在幽门部密集,偶见于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ghrelin的功能性受体GHSR-1a(Growth hormone seeretagogue receptor-1a,GHSR-1a)在奶山羊胃肠道的分布和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HSR—1a免疫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奶山羊胃肠道。在皱胃主要定位于黏膜层和肌层;瘤胃、网胃和瓣胃黏膜层及肌层中也可见GHSR-1a免疫阳性细胞;在小肠主要位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在结肠、盲肠和直肠GHSR—1a免疫阳性细胞也有广泛分布;GHSR—1a主要表达于内在神经丛神经细胞、胃底腺上皮细胞、肠腺上皮细胞、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中。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GHSR—1a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显著高于瘤胃、网胃和瓣胃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ghrelin可能通过GHsR-1a对奶山羊胃肠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ghrelin的功能性受体GHSR-1a(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1a,GHSR-1a)在奶山羊胃肠道的分布和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GHSR-1a免疫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奶山羊胃肠道。在皱胃主要定位于黏膜层和肌层;瘤胃、网胃和瓣胃黏膜层及肌层中也可见GHSR-1a免疫阳性细胞;在小肠主要位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在结肠、盲肠和直肠GHSR-1a免疫阳性细胞也有广泛分布;GHSR-1a主要表达于内在神经丛神经细胞、胃底腺上皮细胞、肠腺上皮细胞、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中。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GHSR-1a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显著高于瘤胃、网胃和瓣胃的表达(P<0.05)。结果表明,ghrelin可能通过GHSR-1a对奶山羊胃肠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东方蝾螈消化道胃泌素细胞的形态与分布规律,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东方蝾螈消化道内胃泌素细胞的分布与形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胃泌素细胞在食管、胃贲门部、胃体部和胃幽门部均未检出,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各段均有分布,且在空肠和回肠段分布的密度最高,十二指肠次之,直肠最少。胃泌素细胞的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形及梭形。根据其形态认为东方蝾螈消化道胃泌素细胞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东方蝾螈消化道胃泌素细胞的形态与分布规律,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东方蝾螈消化道内胃泌素细胞的分布与形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胃泌素细胞在食管、胃贲门部、胃体部和胃幽门部均未检出,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各段均有分布,且在空肠和回肠段分布的密度最高,十二指肠次之,直肠最少。胃泌素细胞的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形及梭形。根据其形态认为东方蝾螈消化道胃泌素细胞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17.
野生黄鼬消化管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组织学观察,探讨野生黄鼬消化管的组织结构特点.将8只野生黄鼬经乙醚麻醉后处死,解剖取食管、胃、小肠、大肠,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其组织结构.结果显示野生黄鼬食管的黏膜为复层扁平上皮,食管腺发达,肌层以骨骼肌为主.胃贲门部有发达的皱襞和贲门腺;胃底腺有大量的主细胞和壁细胞;胃大弯部的腺体以壁细胞为主,仅有少量主细胞;胃幽门部有发达的幽门腺和大量壁细胞.十二指肠黏膜层有小肠腺,内有潘氏细胞存在,黏膜下层含有十二指肠腺;空肠可见孤立淋巴小结、弥散淋巴组织及集合淋巴小结.结肠无皱襞和肠绒毛,大肠腺排列紧密,其中杯状细胞特别多;直肠固有膜内有发达的大肠腺.所以野生黄鼬消化管的特点是胃各部胃腺发达,壁细胞特别多.  相似文献   

18.
胃底腺是胃的主要消化腺,占据整个胃底部,由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三类细胞组成。他们分别分泌胃消化酶原、盐酸和粘液。此外壁细胞还分泌一种称为“内因子”的物质,该物质与小肠钴胺素的吸收有关。幽门腺分布于幽门部,可分泌碱性粘液。胃液即是有这三种腺体和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共同组成。胃黏膜内还含有一些内分泌细胞,除了位于幽门腺区的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外,还有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分泌胰多肽的PP细胞和分泌组胺的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棘胸蛙消化系统结构与食性功能的关系,采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对其消化系统进行了宏观及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棘胸蛙口咽腔含有纤毛柱状上皮、丰富的单细胞腺体和多细胞舌黏膜腺、颌间腺体,还有味蕾结构。食道具复层纤毛上皮,无味蕾,食道腺极发达。胃上皮黏膜层中有大量胃小凹和杯状细胞,具黏膜肌;胃腺发达,胃腺细胞胞质含嗜酸性颗粒,分泌黏液类型在贲门、胃体、幽门中主要呈Ⅲ-Ⅳ-Ⅲ型变化。十二指肠绒毛细长密集,回肠、直肠逐渐缩短,在黏膜层的固有膜中无小肠腺分布,肠壁较薄,杯状细胞在肠道各段较丰富,呈高—低—高变化。直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巨型杯状细胞,固有膜有管状直肠腺散布。泄殖腔为复层立方上皮,具有泄殖腔腺。肝实质中肝小叶界限不明显,肝血窦丰富,肝内有大量色素细胞成团分布。胰脏独立存在,外分泌部胰腺组织发达,胰岛分散在其中。  相似文献   

20.
初生东北虎主要消化管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一例初生东北虎主要消化管进行了大体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东北虎的食管起始于咽,分为颈、胸、腹三段。胃是单室胃,黏膜分为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各部界限不很明确。肠管较长,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分为盲肠、结肠、直肠。盲肠不发达,呈圆锥形短粗盲囊状突起,与回肠之间无韧带连接,并且与回肠和结肠共同开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