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A(OTA)和玉米赤霉烯酮(ZEN)联合对奶山羊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体况相近的健康崂山奶山羊20头,分为5组,每组4头,A组为对照组,饲喂不添加毒素的基础日粮;B、C、D、E组分别在日粮中添加50 μg/kg AFB1+500 μg/kg ZEN、50 μg/kg AFB1+100 μg/kg OTA、50 μg/kg AFB1及50 μg/kg AFB1+100 μg/kg OTA+500 μg/kg ZEN。预试期7 d,正试期14 d。在试验期第11天采集粪便样品,利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总DNA,对总DNA进行16S rRNA扩增,构建奶山羊肠道微生物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经稀释曲线和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单一AFB1或与其他毒素联合处理后奶山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奶山羊肠道菌群总数在AFB1与其他毒素的联合处理后显著降低(P<0.05)。对获得的OTUs代表序列进行物种注释后发现,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为山羊肠道中主要的细菌类群;经LEfSe分析显示,AFB1、OTA和ZEN 3种毒素的联合作用可显著增加琥珀酸弧菌科(Succinivibrionaceae)、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les)丰度。而未处理组的霍尔德曼氏菌(Holdemania)和BF311拟杆菌的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AFB1、ZEN和OTA联合能影响山羊肠道微生物区系结构,且影响程度依次为:AFB1+OTA+ZEN > AFB1+OTA > AFB1+ZEN > AFB1。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黄曲霉毒素B_1(AFB_1)、玉米赤霉烯酮(ZEN)和霉菌毒素吸附剂对小鼠的生长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30只18日龄的健康雌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FB_1、AFB_1+吸附剂A、ZEN及ZEN+吸附剂B),每组6个重复。结果表明:饲喂60μg/kg AFB1的饲料28 d后,未对小鼠的生长、器官指数和血清指标产生明显影响;饲喂3 000μg/kg ZEN的饲料28 d后,小鼠血清清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添加吸附剂B后,血清清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有升高趋势,说明吸附剂B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ZEN对小鼠的毒性。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黄曲霉毒素B_1与M_1(AFB_1与AFM_1)对小鼠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的4周龄ICR(CD-1)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小鼠,其中AFB_1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0.3mg/kg体重AFB_1,AFM_1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3.0mg/kg体重AFM_1,AFB_1+AFM_1组每只每天灌胃AFB_1与AFM_1的混合溶液,其中AFB_1终浓度0.3mg/kg体重,AFM_1终浓度3.0mg/kg体重,以上3组毒素溶剂均为1.0%二甲基亚砜水溶液。对照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1.0%二甲基亚砜水溶液。每只灌胃剂量均为200μL,每天09∶00灌胃一次,连续灌胃28d。灌胃结束后,处死并解剖小鼠,收集结肠内容物,采用16SrRNA测序的方法对肠内容物细菌多样性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细菌群落的门水平、科水平及属水平,与对照组相比,3个毒素处理组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优势菌群均未发生明显排序变化(P>0.05),但不同的毒素处理仍造成了不同分类水平下细菌菌群丰度的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AFB_1组及联合灌胃组小鼠肠内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如Facklamia、Staphylococcus、Corynebacterium属细菌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AFM_1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综合试验结果,AFB_1单独作用或与AFM_1联合作用可诱导小鼠肠道内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细菌增殖,改变肠道健康微生物区系,损伤肠道微生物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黄曲霉毒素B_1与M_1(AFB_1与AFM_1)对小鼠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的4周龄ICR(CD-1)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小鼠,其中AFB_1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0.3mg/kg体重AFB_1,AFM_1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3.0mg/kg体重AFM_1,AFB_1+AFM_1组每只每天灌胃AFB_1与AFM_1的混合溶液,其中AFB_1终浓度0.3mg/kg体重,AFM_1终浓度3.0mg/kg体重,以上3组毒素溶剂均为1.0%二甲基亚砜水溶液。对照组小鼠每只每天灌胃1.0%二甲基亚砜水溶液。每只灌胃剂量均为200μL,每天09∶00灌胃一次,连续灌胃28d。灌胃结束后,处死并解剖小鼠,收集结肠内容物,采用16SrRNA测序的方法对肠内容物细菌多样性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细菌群落的门水平、科水平及属水平,与对照组相比,3个毒素处理组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优势菌群均未发生明显排序变化(P0.05),但不同的毒素处理仍造成了不同分类水平下细菌菌群丰度的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AFB_1组及联合灌胃组小鼠肠内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如Facklamia、Staphylococcus、Corynebacterium属细菌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AFM_1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综合试验结果,AFB_1单独作用或与AFM_1联合作用可诱导小鼠肠道内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细菌增殖,改变肠道健康微生物区系,损伤肠道微生物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探究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和黄曲霉毒素B1(AFB1)联合染毒对小鼠睾丸的毒性作用。选用60只8周龄SPF ICR小鼠,适应性饲养10 d后,将体重相近(38.88±0.29)g的48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低剂量霉菌毒素联合染毒组(LD组)腹腔注射10mg/kgBWZEN+1 mg/kg BW DON+0.5 mg/kg BW AFB1,中剂量霉菌毒素联合染毒组(MD组)腹腔注射20 mg/kg BW ZEN+1.5 mg/kg BW DON+1 mg/kg BW AFB1,高剂量霉菌毒素联合染毒组(HD组)腹腔注射30 mg/kg BW ZEN+2 mg/kg BW DON+2 mg/kg BW AFB1,对照组(CON组)腹腔注射等量玉米油。腹腔注射24 h后处死小鼠,采集附睾精子及睾丸组织样本。结果表明:与CON组相比,LD组(P<0.05)、MD组(P<0.001)、HD组(P<0.001)精子活性均降低;与CON组相比,霉菌毒素联合染...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家禽饲料中的主要霉菌毒素与家禽肉、内脏和鸡蛋霉菌毒素含量的相关性。本试验对山东省各地市分别取有代表性的16个肉鸡养殖场(每场采集饲料1份和3只肉鸡的胸肉、腿肉、心脏、肝脏)和14个蛋鸡养殖场(每场采集4枚鸡蛋和1份饲料)进行霉菌毒素检测。结果表明:肉鸡配合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酶烯酮(ZEN)和脱氧血腐镰刀菌烯醇(DON)的检出率分别为93.75%、100%和87.5%,1份AFB1超标饲料中含量为15.02μg/kg时,肉鸡肝脏中AFB1毒素残留量仅为0.012μg/kg。肉鸡饲料中ZEN为502、558、672.5μg/kg时,肝脏ZEN含量分别为0.25、0.354、0.405μg/kg,在其他组织中未发现ZEN毒素残留。肉鸡饲料AFB1、ZEN和DON不超标,肌肉和脏器中没有检出AFB1、ZEN和DON。蛋鸡配合饲料AFB1、ZEN和DON的检出率分别为100%、100%和93.75%,且含量均低于限量标准,3种毒素在鸡蛋中均未检出。饲料中AFB1、ZEN和DON含量低于限量标准时,在肌肉、脏器和鸡蛋中未能检出。饲料中AFB1、ZEN含量高于限量标...  相似文献   

7.
旨在比较蒙脱石对黄曲霉毒素B_1(AFB_1)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的体外吸附效果。分别在pH值3.0和pH值6.5的条件下,采用ELISA方法评价蒙脱石对AFB1和ZEN的体外吸附效果。结果表明,pH值3.0条件下,蒙脱石对AFB_1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分别为88.00%、440.00μg/g,对ZEN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分别为7.50%、37.50μg/g;pH值6.5条件下,蒙脱石对AFB_1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分别为84.00%、420.00μg/g,对ZEN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分别为6.60%、33.00μg/g。综上提示,蒙脱石对AFB_1的吸附效果较好,对ZEN的吸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乳酸菌剂对发酵全混合日粮(FTMR)中6种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将不同乳酸菌剂组(无添加组、添加BM组、添加CL组和添加YX组)的FTMR贮存发酵64d,采用多功能色谱柱净化-电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FTMR中的黄曲霉毒素(AFT),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玉米赤霉烯酮(ZEN)和呕吐毒素(DON)含量,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4个处理组AFB1含量分别为23.37μg/kg、19.71μg/kg、21.81μg/kg和20.39μg/kg,ZEN含量分别为1159.95μg/kg、665.71μg/kg、964.12μg/kg和851.74μg/kg,DON含量分别为137.84μg/kg、114.46μg/kg、129.71μg/kg和129.39μg/kg,4组中均未检测出AFG1、AFB2和AFG2。结果表明,乳酸菌剂能够显著降低FTMR中霉菌毒素含量,其中BM乳酸菌剂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姜黄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减轻霉菌毒素毒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姜黄素能否通过肠道菌群减轻赭曲霉毒素A诱导的肝脏损伤。试验选用720只1日龄北京白鸭,随机分为4组:CON组(对照组,不含OTA)、OTA组(饲粮中添加2mg/kg OTA)、CUR组(饲粮中添加400mg/kg姜黄素)、OTA+CUR组(2mg/kg OTA+400mg/kg姜黄素),每个处理包括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鸭,试验周期为21天。结果通过双尾T检验进行组间分析。我们发现OTA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最高。与OTA组相比,OTA+CUR组降低了血清LDL水平(P 0.05)。OTA降低鸭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 0.05),而添加姜黄素可显著提高肝脏CAT活性(P 0.05)。16s r RNA测序结果表明,与OTA组相比,姜黄素提高了肠道菌群的丰富度(ACE指数)和多样性(Simpson指数)(P 0.05),并恢复了OTA诱导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补充姜黄素可减轻OTA诱导的产丁酸菌(包括blautia、butyricicoccus、butyricimonas)丰度下降(P 0.05)。OTA还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代谢,如色氨酸和甘油酯代谢。姜黄素可以减缓OTA诱导的氧化应激通路的上调。OTA处理也增加了SREBP-1c的表达(P 0.05)。而姜黄素组FAS和PPARG m RNA的表达量最低(P 0.05),NRF2和HMOX1 m RNA表达量最高。综上所述,姜黄素可以通过调节盲肠菌群以缓解OTA诱导的氧化损伤和脂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掌握昆明市部分奶牛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采集了昆明市部分奶牛场(养殖小区)的饲用玉米面、全株玉米青贮,全混合日粮(TMR)共80 批次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测定80 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AFB1)、赭曲霉毒素A(OTA),玉米赤霉烯酮(ZEN)、伏马毒素(FB1+FB2)、T-2毒素、呕吐毒素(DON)6 种霉菌毒素含量,超标情况按照《GB 13078—2017 饲料卫生标准》判定。[结果]玉米面中ZEN检出率88.2%,平均值为(1 047.2±935.5)μg/kg,超标率达到76.4%; DON检出率82.3%,平均值为(1 375.2±635.2)μg/kg,FB1+FB2+FB3检出率35.3%,平均值为(277.4±490.9)μg/kg,AFB1检出率为35.3%,平均值为(8.6±2.9)μg/kg;OTA、T-2毒素均未检出。TMR中DON检出率25%,平均值为(1 047.2±935.5)μg/kg,AFB1检出率为16.7%,平均值为(2.3±1.2)μg/kg,ZEN检出率16.7%,平均值(120.1±112.6)μg/kg,均未超标;OTA、T-2毒素、FB1+FB2+FB3均未检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DON检出率47.1%,平均值为(1 375.2±635.2)μg/kg,ZEN检出率为29.4%,平均值为(142.5±191.1)μg/kg,均未超标;AFB1、OTA、T-2毒素、FB1+FB2+FB3均未检出。[结论]霉菌毒素检出率:DON>ZEN>AFB1>FB1+FB2+FB3 >T-2毒素和OTA;污染程度:玉米面>全株玉米青贮>TMR。三类饲料中霉菌毒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玉米面霉菌毒素污染风险最大,在运输、存储、使用时要予以高度关注,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国外科技     
《广东饲料》2020,(4):52-52
肠道微生物介导赭曲霉毒素A致肝脏炎症陈建颖译王文策校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是广泛存在的一种霉菌毒素,可诱发人类和动物的肝脏炎症,而肠道微生物在肝脏炎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肠道微生物是否介导由OTA诱导的肝脏炎症,这一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OTA灌胃肉鸭(235μg/kg体重)2周,16S rR NA测序分析盲肠和肝脏的微生物,并检测肝脏的炎症反应。为进一步阐明肠道微生物在OTA诱导的肝脏炎症中的作用,采用了抗生素清除模型以及粪菌移植来验证。研究发现OTA处理改变了肉鸭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结构(如提高了产脂的糖(LPS)的拟杆菌的相对丰度),并诱导了LPS的积累以及肝脏炎症。但在抗生素清除模型的肉鸭中,OTA没有引起肝脏的这些炎症变化。在粪菌移植试验中,通过将对照组和OTA处理组的肠道微生物分别移植至肉鸭体内,我们发现肠道微生物尤其是拟杆菌参与了OTA诱导肝脏炎症的过程。本研究结果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在OTA诱导的肝脏炎症中的作用,并为霉菌毒素中毒病的预防和介入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饲料工业》2019,(20):34-39
试验旨在筛选同时降解玉米赤霉烯酮(ZEN)和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菌株,并研究其对两种毒素的降解特征。从土壤及鸡、驴的食糜中筛选出9株可同时降解ZEN和AFB_1的菌株;编号为406的菌株经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鉴定为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ate)。谷氨酸棒状杆菌406降解ZEN和AFB_1活性成分存在于发酵上清液中,其对ZEN和AFB_1的降解率分别为50%和58%。通过热、胰蛋白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处理,初步确定降解活性物质为一种胞外酶。上清液对ZEN和AFB_1的最适降解温度为67℃,最适pH值为8。本研究筛选到的同时降解ZEN和AFB_1的谷氨酸棒状杆菌菌株406为食品和饲料中ZEN和AFB_1的生物降解提供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3.
选用1日龄健康岭南黄肉仔鸡420只,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分别为基础日粮组、基础日粮+20μg/kg AFB1组、基础日粮+50μg/kg AFB1组、基础日粮+20 μg/kg AFB1+0.1%解毒酶组、基础日粮+20 μg/kg AFB1+0.3%解毒酶组、基础日粮+50 μg/kg AFB1+0.1%解毒酶组、基础日粮+50 μg/kg AFB1+0.3%解毒酶组,试验为期42 d.试验结果表明:①基础日粮中加入20 μg/kg和50 μg/kg AFB1,肉鸡的平均出栏重、日采食量显著下降,料重比升高;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高.②在20 μg/kg和50 μg/kg AFB1日粮中加入饲用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制剂,明显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血液和肝脏中AFB1残留量降低,以上相关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③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污染量为20~50 μg/kg时,饲用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制剂在饲料中适宜添加量为0.3%.由此可知,饲用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制剂减轻或基本消除了AFB1对肉鸡生长性能、组织器官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普遍存在于谷物等粮食和动物饲料中,是一种可以引起癌症的霉菌毒素。为了快速检测OTA,利用荧光染料PicoGreen识别双链DNA原理,建立了一种基于核酸适体与PicoGreen检测毒素OTA的方法。在10 mmol/L Tris,120 mmol/L Na Cl,5 mmol/L KCl,20 mmol/L CaCl2(pH8.5)缓冲液中,PicoGreen与双链DNA结合后,释放的荧光在3 min内达到峰值(激发波长为480 nm,发射波长为520 nm)。从加样到荧光检测,整个流程可在40 min内完成。检测OTA的灵敏度为1μg/L;检测范围为1μg/L~200μg/L。特异性实验表明:OTA核酸适体-Pico Green方法与黄曲霉毒素B1、伏马毒素B1、桔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等霉菌毒素无交叉反应。本方法在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与传统抗体ELISA方法相当(Kappa值为:0.857)。由于核酸适体成本比抗体低,因此本方法比抗体ELISA方法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确定黄曲霉毒素B1(AFB_1)天然污染的玉米对肉鸭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器官相对重、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发育生化指标的影响。根据性别和体重一致原则,将640只樱桃谷鸭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每个处理20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鸭。试验持续5周,分别饲喂基础饲粮(CON)和100%正常玉米被AFB_1污染的玉米替代的试验饲粮。经检测发霉玉米中其他其他毒素也存在,仅发现AFB_1水平超标其含量为195.4μg/kg。育雏期饲粮AFB_1含量为2.91~120.02μg/kg,生长期饲粮AFB_1含量为2.03~153.12μg/kg。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饲喂AFB_1污染饲粮显著降低了试鸭日增重和日采食量(P0.05),并降低了15-35日龄和1-35日龄试鸭料重比(P0.05)。饲喂AFB_1污染饲粮的试鸭死亡率增加(P0.05)。饲喂AFB_1污染饲粮的试鸭14日龄腺胃和肌胃相对重较大,在14-35日龄时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相对重也升高(P0.05)。饲喂AFB_1污染饲粮会增加35日龄试鸭回肠隐窝深度、绒毛宽度和表面积和14日龄试鸭空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表面积。饲喂AFB_1污染饲粮会增加14日龄试鸭空肠刷状缘的碱性磷酸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活性以及胰腺中糜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饲喂AFB_1污染饲粮会明显导致试鸭空肠绒毛变长变宽。综上所述,饲喂AFB_1污染饲粮对肉鸭生长性能和肠道形态有不利影响,改变了消化系统的生理和发育。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通过分析日粮中添加纳米蒙脱石吸附剂后奶牛生产性能、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血清中酶的活性以及血清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变化,研究吸附剂对奶牛日粮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吸附效果。试验选取产奶量、泌乳天数和胎次相近的奶牛4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头奶牛,每头奶牛一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 mg/kg的黄曲霉毒素标准品,试验Ⅱ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 mg/kg的黄曲霉毒素标准品+3 g/kg的纳米蒙脱石吸附剂。预试期7 d,正式期14 d,共21 d。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的产奶量较对照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降低0.64 kg/d和0.50 kg/d (P <0.05);试验Ⅰ组的4%校正乳较对照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降低1.01 kg/d和0.65 kg/d (P <0.05);试验Ⅰ组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较对照组和试验Ⅱ组分别提高1.57μg/L和1.44μg/L(P <0.05),试验Ⅱ组稍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 0.05);三组之间干物质采食量(DMI)和各项乳成分均无显著差异。(2)试验Ⅰ组的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AFB_1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8.86、5.31、1.23 U/L(P <0.05);试验Ⅰ组的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AFB_1含量分别高于试验Ⅱ组8.64、4.25、1.20 U/L(P <0.05);对照组和试验Ⅱ组的各项指标均未产生显著性差异(P> 0.05)。综上所述,在日粮中添加0.1 mg/kg的黄曲霉毒素B_1,同时添加吸附剂可以显著减少奶牛产奶量的下降,对黄曲霉毒素起到很好的吸附效果,牛奶中黄曲霉毒素B_1的含量低于国家最高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苜蓿青贮发酵过程中霉菌毒素含量的变化情况,试验以黄曲霉毒素(AFT)、玉米赤霉烯酮(ZEN)和呕吐毒素(DON)含量为检测指标,在苜蓿青贮过程中的0、0.5、1、2、3、5、7和30 d,分别测定3种霉菌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青贮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从青贮开始时的2.24μg/kg到第5天增长至11.34μg/kg,增长4.1倍;玉米赤霉烯酮含量从青贮开始时的49.26μg/kg到第3天增长至94.37μg/kg,增长约1倍;呕吐毒素含量从青贮开始时的50.00μg/kg到第2天增长至418.57μg/kg,增长7.4倍。此后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呈平稳状态,而呕吐毒素含量逐渐增加,但增幅减小。青贮第30天,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含量分别为11.91、102.67和834.28μg/kg。  相似文献   

18.
霉菌毒素是由多种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食品和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的粮食和饲料会给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极大隐患。研究霉菌毒素致毒机理,为今后研究其对动物及人的影响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细胞模型作为一种常用的体外试验方法广泛用于毒理学研究中。本文简述了黄曲霉毒素B_1(AFB_1)、赭曲霉毒素A(OT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A)和展青霉素(PAT)的一般特性,并综述了利用细胞模型进行AFB_1、OTA、DON、ZEA和PAT毒性、联合毒性及致毒机理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本次研究旨在了解霉菌毒素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污染分布规律。对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来自不同规模饲料厂的蛋禽(蛋鸡、蛋小鸡和蛋鸭)的95个配合饲料进行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_1(AFB_1)、玉米赤霉烯酮(ZON)、呕吐毒素(DON)和伏马毒素(FB)]含量检测,检测方法先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ELISA)法初筛,对含量超过国家限量值的80%的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复查。结果表明:1)AFB_1、DON、ZON和FB的检出率分别为83.16%、93.68%、94.74%和100.00%,AFB_1和ZON的超标率均为3.16%,而DON和FB均无超标。不同省市之间蛋禽饲料产品中的AFB_1、DON和ZON的平均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AFB_1含量最高的是重庆,为10.9μg/kg,DON含量最高的是四川,为1.07 mg/kg。2)不同蛋禽饲料品种之间的4种霉菌毒素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3)不同规模饲料厂中的蛋禽饲料样品的AFB_1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AFB_1含量最高的是小规模饲料厂(年产量5万t)的饲料,为6.36μg/kg。由此可见,我国西南地区的蛋禽配合饲料中AFB_1、DON、ZON和FB的污染广泛,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饲料厂蛋禽饲料间的霉菌毒素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测定岭南黄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血清指标及对肝脏组织切片的观察,旨在探讨黄曲霉毒素解毒酶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的解毒作用.选用1日龄健康岭南黄肉仔鸡420羽,随机分为7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5羽,雄鸡10羽,雌鸡5羽.7个处理分别为基础日粮组、基础日粮+100 μg/kg AFBi组、基础日粮+100μg/kg AFB1+0.1%解毒酶组、基础日粮+100 μg/kg AFB1+0.2%解毒酶组、基础日粮+100μg/kg AFB1+0.3%解毒酶组、基础日粮+100μg/kg AFB1+0.4%解毒酶组、基础日粮+100μg/kg AFB1+0.5%解毒酶组,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基础日粮中加入100μg/kg AFBi,肉仔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末重有所下降(P>0.05);血清中总蛋白(P<0.05),白蛋白(P>0.05)和球蛋白(P<0.05)含量下降,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升高(P<0.05);肝脏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肝细胞广泛性坏死,胆管异常增生;2)在100μg/kg AFB1日粮中加入黄曲霉毒素解毒酶,能一定程度的改善肉仔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末重(P>0.05),0.2%、0.4%和0.5%的水平能显著降低毒素在肝脏和血液中的残留(P<0.05),减弱毒素对肝脏的损伤,一定程度地改善血清学指标.由此可知,黄曲霉毒素解毒酶能有效保护肉仔鸡肝脏,减轻或基本消除AFB1对肉仔鸡组织器官的不良影响,一定程度的提高肉仔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日增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