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选取中国对虾“黄海1号”、“即抗98”2个养殖群体,朝鲜半岛南海群体、乳山湾群体、青岛沿岸群体及海州湾群体等4个自然群体,采用不平衡巢式交配方案设计,于2005年建立了中国对虾育种的基础群体。设计并建立了中国对虾的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选育的目标性状为生长速度、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后的存活时间及养殖存活率。为最大限度消除环境差异对遗传方差的影响,在中国对虾家系构建过程中采用标准化程序培育苗种,经过对体长为3cm左右的幼虾进行荧光标记,每个家系标记后混合养殖测试。随机从每个家系中抽取同等数目的标记对虾分成2组,一组共同养殖在养殖池中,测试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另一组在封闭的水泥池中进行WSSV感染实验,测试病毒感染后的存活时间长短。中国对虾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养殖170天收获体重的遗传力为0.22,抗WSSV存活时间的遗传力为0.14,存活率的遗传力为0.03。采用BLUP法估算个体育种值,通过百分比加权的形式,分别赋予生长速度、抗WSSV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的加权值为:80%、15%和5%,并对性状育种值进行标准化,获得综合选择指数;按照每个家系及个体的综合选择指数大小进行家系间及家系内留种,并根据系谱信息,设计交配方案,将每代的近交系数控制在1%以内。选育4代后的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每代的遗传进展为:生长速度,13.56%;抗病力,6.76%;存活率,5.05%。三个性状中,收获体重的遗传力最高、加权最大,每代获得的遗传进展稳定在12%以上;抗WSSV存活时间与存活率遗传力较低,每代获得的遗传进展相对小且不稳定。实验培育的新品种“黄海2号”于2009年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可在适合中国对虾的养殖区进行推广养殖。为更快地培育抗病新品种,解决对虾养殖病害问题,进一步的研究需查明对虾抗病的遗传机制,提高抗病性状的选择强度,快速培育对虾抗病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育种值是选种和配种计划制定的基础,其准确性与选择效果密切相关。利用中国对虾2005年21个父系半同胞组共1387个个体体重数据,将家系标记时的平均体重、全同胞组效应等因子组合,建立了4种不同的动物模型,应用BLUP法估计体重育种值。4种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表明,家系标记时的平均体重和全同胞家系效应是两个重要影响因子,建立的AFB动物模型比其他模型所估计的结果更准确。AFB动物模型估计中国对虾145d的体重遗传力为0.14±0.076,据此计算育种值并进行模拟留种分析。结果显示,在根据表型值或育种值选种的情况下,育种值选种的留种家系或个体的育种值比表型值选种分别提高50%和80.59%,育种值选择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日本囊对虾“闽海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育种单位:厦门大学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8年捕自台湾海峡的1571尾野生日本囊对虾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采用家系选育和BLUP育种值评价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日本囊对虾相比,100日龄平均体重提高25.3%。适宜在我国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相似文献   

4.
基于选择指数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高氨氮耐受性进行选择,用3种方法评估选择效果:Ⅰ)比较选择系和对照系相关性状的育种值;Ⅱ)比较选择家系和对照家系的最小二乘均值;Ⅲ)比较选择系与对照系表型值,计算相关性状的现实遗传力、遗传获得,并采用BLUP法估算相关性状的遗传力及遗传相关。结果显示,生长性状的选择反应为0.493~1.039,高氨氮耐受存活的选择反应为0.028~0.046;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的现实遗传力为0.288~0.315,遗传获得为6.45%~20.16%,高氨氮耐受成活率的现实遗传力为0.016,遗传获得为2.09%;BLUP法估算生长性状遗传力为0.216~0.284,且显著(P0.05),高氨氮耐受性遗传力为0.028±0.026,生长性状间呈高度遗传正相关为0.871~0.948,体质量与高氨氮耐受性间的正遗传相关为0.180±0.032,且显著(P0.05)。研究表明,采用选择指数法选育一代后,生长性状提高明显,高氨氮耐受性提高较小;选育群体生长性状具有较大遗传改良潜力,如何快速提高选育群体的高氨氮耐受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利用以色列红罗非鱼品系(Israel strain of red tilapia,R)、吉富品系(GIFT strain of Nile tilapia,J)(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Blue tilapia,A)(O.aureus)、尼罗罗非鱼(Nile tilapia,N)(O.niloticus)等群体,构建了具有广泛遗传变异罗非鱼育种基础群体。采用人工定向交尾技术,获得了15个以色列红罗非鱼群体内和65个以色列红罗非鱼群体及其他群体间杂交全同胞家系。待家系平均体重5-8 g时进行标记,每个家系随机取样40尾标记个体放入养殖池中,采用逐渐提高盐度驯化至养殖盐度为28,养殖150 d后进行生长性能测试以及杂交和体重生长遗传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的所有群体内和群体间的交配组合中,以色列红罗非鱼品系(♀)与尼罗罗非鱼(♂)杂交的杂交组合(R×N)子一代生长速度最快,优于其他杂交组合,其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和绝对增重率分别为24.44 cm、385.23 g和4.94 g/d;ANOVA和LSD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杂交组合间在体长、体重指标上均达到差异极显著(P<0.01),R×N与除J×R杂交组合外的其他3个杂交和1个群体自繁组子一代两两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利用实验构建的80个家系共2496个个体体重数据,考虑家系标记时的平均体重、池塘、雌、雄等因子,建立了遗传参数分析模型,估计体重的遗传力为0.46±0.07,属于中等遗传力。因此,利用本研究收集的罗非鱼基础群体,开展罗非鱼在海水中生长性状选育,具有很大的遗传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准确评估罗氏沼虾的育种值,利用罗氏沼虾106个家系中2628尾个体的体重资料,分别考虑日龄、性别和雌虾出池时是否抱卵等因素,设计了4种单性状动物模型,应用BLUP法估计个体的体重育种值。4种模型所估计的体重遗传力差别较大,遗传力范围在0.02~0.13之间。分析表明,家系混养前日龄与家系出池体重测定值存在极显著的相关(r=0.434,P<0.01),说明家系混养前日龄对混养后家系个体的体重有显著影响,提示在动物模型设计时,应该考虑家系混养前日龄作协变量;在考虑性别效应、雌虾出池时的抱卵效应,并以家系混养前日龄为协变量,获得的育种值估计较其他模型更为准确。实验还对育种值选择与表型值选择的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依据育种值选择与依据表型值选择的结果存在着较大差异,两种选择方法选取的前53个家系育种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70和0.58g,前者比后者提高20.7%,提示依据育种值的选择效率要高于表型值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2号”的培育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选取中国对虾“黄海1号”、“即抗98”2个养殖群体,朝鲜半岛南海群体、乳山湾群体、青岛沿岸群体及海州湾群体4个自然群体,采用不平衡巢式交配设计方案,于2005年建立了中国对虾育种的基础群体.设计并建立了中国对虾的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选育的目标性状为生长速度、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后的存活时间及养殖存活率.结果显示,养殖170 d收获体质量的遗传力为0.22,抗WSSV存活时间的遗传力为0.14,存活率的遗传力为0.03.采用BLUP法估算个体育种值,通过百分比加权的形式,分别赋予生长速度、抗WSSV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的加权值为80%、15%和5%,并对性状育种值进行标准化,获得综合选择指数;按照每个家系及个体的综合选择指数大小进行家系间及家系内留种,并根据系谱信息,设计交配方案,将每代的近交系数控制在1%以内.选育4代后的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每代的遗传进展为生长速度,13.56%;抗病力,6.76%;存活率,5.05%.3个性状中,收获体质量的遗传力最高、加权最大,每代获得的遗传进展稳定在12%以上;抗WSSV存活时间与存活率遗传力较低,每代获得的遗传进展相对小且不稳定.实验培育的新品种“黄海2号”于2009年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可在适合中国对虾的养殖区进行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评估罗氏沼虾的育种值,利用罗氏沼虾106个家系中2628尾个体的体重资料,分别考虑日龄、性别和雌虾出池时是否抱卵等因素,设计了4种单性状动物模型,应用BLUP法估计个体的体重育种值。4种模型所估计的体重遗传力差别较大,遗传力范围在0.02~0.13之间。分析表明,家系混养前日龄与家系出池体重测定值存在极显著的相关(r=0.434,P〈0.01),说明家系混养前日龄对混养后家系个体的体重有显著影响,提示在动物模型设计时,应该考虑家系混养前日龄作协变量;在考虑性别效应、雌虾出池时的抱卵效应,并以家系混养前日龄为协变量,获得的育种值估计较其他模型更为准确。实验还对育种值选择与表型值选择的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依据育种值选择与依据表型值选择的结果存在着较大差异,两种选择方法选取的前53个家系育种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70和0.58g,前者比后者提高20.7%,提示依据育种值的选择效率要高于表型值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9.
肖广侠  孔杰  孟宪红  罗坤  栾生  曹宝祥  刘宁 《水产学报》2013,37(7):1009-1014
为评估中国明对虾生长及抗WSSV能力与中国明对虾WSSV携带量之间的相关性,实验对130个中国明对虾家系进行生长及抗WSSV性能测试,对收集到的中国明对虾生长和抗病数据,输入“水产动物育种分析与管理系统”数据库,利用综合选择指数法估计中国明对虾各个家系的育种值。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出生长育种值最大的5个家系和最小的5个家系、抗WSSV育种值最大的5个家系和最小的5个家系,分别检测上述20个家系的亲虾、养殖50 d及170 d中国明对虾的WSSV携带量。结果显示,亲虾、50 d中国明对虾及170 d中国明对虾的WSSV携带量分别为0.190 8、0.286 6和0.232 9 copies/ng DNA,三者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亲虾、50 d中国明对虾和170 d中国明对虾的WSSV携带量与中国明对虾的生长育种值相关系数分别为 0.021、0.363和0.185,亲虾、50 d中国明对虾和170 d中国明对虾的WSSV携带量与抗WSSV育种值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0.048和0.019。研究表明,中国明对虾的生长育种值和抗WSSV育种值与中国明对虾体内的WSSV携带量均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优良养殖新品种培育是防止其品种退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数量性状遗传评估是牙鲆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利用已建立的牙鲆核心群体建立42个牙鲆家系,分别测量140、170、200、380日龄各家系生长相关性状(体重、全长和体宽),通过MINQUE、REML和BLUP方法对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期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56%–38.62%,其中,体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全长和体宽的变异系数都较小,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小。3个性状的加性方差分量比率为(0.13±0.01)–(0.29±0.06),随机方差分量比率为(0.71±0.06)–(0.87±0.01),狭义遗传力为(0.13±0.01)–(0.29±0.06),广义遗传力为(0.15±0.01)–(0.54±0.06),以上遗传参数均达极显著性水平(P0.01)。综合比较3个性状在不同时期的遗传效应,结果发现,F0990、F1005、KS和F0719这4个群体亲本都为极显著正向效应,F0751、F0768、F0780、F09121、F0927和RS这6个群体亲本都为极显著负向效应(P0.01),其余的亲本均为一般效应。表型相关系数在0.82–0.96之间,遗传相关系数在0.72–0.97之间。利用BLUP方法对380日龄测量的数据进行育种值估算,结果发现,亲鱼体重育种值为14.63–100.05,其中,体重育种值最高的亲鱼个体为F1005-8、F09119-11、F09125-4、F0915-57、F09104-12、F1264、F0908-38、F0927-20、F1005-53、F0990-6、F09125-7、F0751-14和F1005-42。家系平均体重育种值为20.87–35.60,其中,平均体重育种值最高的家系为F1416、F1428、F1442、F1418、F1427、F1408、F1402、F1412和F1446。以体重育种值为依据选留的家系育种值与根据表型值选留的家系育种值比较可得:体重育种值选择比其表型值的选择效率高81.91%,育种值选育更好。本研究为牙鲆优良家系的建立及新品种的培育筛选出了性状优良的亲本和家系,同时为牙鲆育种计划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优良养殖新品种培育是防止其品种退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数量性状遗传评估是牙鲆育种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利用已建立的牙鲆核心群体建立42个牙鲆家系,分别测量140、170、200、380日龄各家系生长相关性状(体重、全长和体宽),通过MINQUE、REML和BLUP方法对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期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56%-38.62%,其中,体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全长和体宽的变异系数都较小,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减小.3个性状的加性方差分量比率为(0.13±0.01)-(0.29±0.06),随机方差分量比率为(0.71±0.06)-(0.87±0.01),狭义遗传力为(0.13±0.01)-(0.29±0.06),广义遗传力为(0.15±0.01)-(0.54±0.06),以上遗传参数均达极显著性水平(P<0.01).综合比较3个性状在不同时期的遗传效应,结果发现,F0990、F1005、KS和F0719这4个群体亲本都为极显著正向效应,F0751、F0768、F0780、F09121、F0927和RS这6个群体亲本都为极显著负向效应(P<0.01),其余的亲本均为一般效应.表型相关系数在0.82-0.96之间,遗传相关系数在0.72-0.97之间.利用BLUP方法对380日龄测量的数据进行育种值估算,结果发现,亲鱼体重育种值为14.63-100.05,其中,体重育种值最高的亲鱼个体为F1005-8、F09119-11、F09125-4、F0915-57、F09104-12、F1264、F0908-38、F0927-20、F1005-53、F0990-6、F09125-7、F0751-14和F1005-42.家系平均体重育种值为20.87-35.60,其中,平均体重育种值最高的家系为F1416、F1428、F1442、F1418、F1427、F1408、F1402、F1412和F1446.以体重育种值为依据选留的家系育种值与根据表型值选留的家系育种值比较可得:体重育种值选择比其表型值的选择效率高81.91%,育种值选育更好.本研究为牙鲆优良家系的建立及新品种的培育筛选出了性状优良的亲本和家系,同时为牙鲆育种计划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饵料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用虾遗传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分析了3种饵料(配合饲料、冰冻鲜鱼肉和活卤虫)和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小水体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饲养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饵料、养殖密度单因子实验及饵料和养殖密度相结合的双因子实验中,幼虾的生长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活卤虫对幼虾生长的效应尤为突出。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的行为生物学、个体间体重增量均有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中国对虾增重变慢;同时,个体间体重增量差异变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中国对虾幼虾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饵料对存活率影响变化幅度较大,波动在58.1%~85.2%之间,其中投喂活卤虫养殖密度为50尾/桶的存活率最高(85.2%);投喂配合饵料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不明显;而投喂冰冻鱼肉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较大。因此,采用合适的饵料和养殖密度,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对虾养成存活率,改善生长过程中对虾群体体长、体重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13.
We have compared rate of inbreeding (ΔF) and genetic gain (ΔG) in truncation selection schemes for fish on 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 (BLUP) estimated breeding values (EBVs; BTS) or phenotypic values (PTS) with one constraint on the number of tanks (100 or 200) to rear the families, e.g., until tagging size, and one constraint on the total number of selection candidates (3200 or 6400). Single trait selection was practiced for a trait with heritability of 0.1, 0.4 or 0.7 and 5, 10, 20, 50, 100 or 200 selected sires and dams were selected. When going from PTS to BTS, we found an overall increase of ΔG and ΔF of a factor of 0.07 and 1.45, respectively; that is, the increase of ΔG was moderate and accompanied by a dramatic increase of ΔF. In general, ΔF was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anks at a given number of selection candidates and by decreasing the number of selection candidates at a given number of tanks. ΔF was also reduced for schemes with high heritability because BLUP breeding value estimation then increases the weight on the individual's phenotype, which leads to a reduced correlation between BLUP estimated breeding values within a family, and fish from more families become selected. In practical fish breeding schemes, PTS seems preferable over BTS because BTS generally give unacceptable high ΔF (≫0.01) for these schemes with few but large families. PTS can, however, only be used for traits measured on the selection candidate, which makes PTS less valuable for schemes with comprehensible breeding goals, including, for example, growth, disease resistance, maturity and fillet quality traits. Several traits are measured today on sibs only.  相似文献   

14.
选取来自浙江建德、安徽当涂、江苏太湖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河川沙塘鳢,采用3×3完全双列杂交方式进行配组,对9个组合F1子代的生长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2月龄和4月龄F1子代的生长性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建德(♂)×当涂(♀)杂交组合的全长增加率、质量增加率分别为42.58%、190.79%,建德×当涂(正反交)组合的全长杂交优势率、体质量杂交优势率分别为17.88%、66.75%,均高于其他组合。不同地理群体间的杂交F1子代的全长增加率、质量增加率、杂交优势率均高于同一地理群体间的自繁F1子代。采用8个微卫星引物分析获得9个组合F1子代的遗传分化指数平均值为0.195,表明9个组合子代间存在遗传差异与分化,其期望杂合度为0.1493~0.7971,观测杂合度为0.1562~1.0000。双列杂交子代的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高于自繁子代,其中建德(♂)×当涂(♀)组合的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值分别为3.9和0.486,均高于其他组合。综合生长性能和遗传多样性,初步选择建德(♂)×当涂(♀)为最佳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5.
鳜鱼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选育过程中鳜鱼(Siniperca chuatsi)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化规律,本研究以来自湖南、江苏、广东的翘嘴鳜为基础群体,构建了21个同胞半同胞家系,利用动物模型对不同家系进行了遗传分析:鳜鱼210日龄体重、体长的遗传力为0.40、0.45,属于高遗传力;体高的遗传力为0.29,属于中遗传力。相关分析表明,鳜鱼体重?体长间的遗传相关为0.96;体长?体高间的遗传相关为0.92,体重?体高间的遗传相关为0.94,因此进一步选育采用个体选育或者个体选育与家系选择法相结合的方法都能获得较好的结果;对某一生长性状进行选育时,其他两个相关性状也会得到间接选育。经过选育鳜鱼F2群体平均体重遗传进展为7.5 g,较第一代增加7.5%,F3群体平均体重的遗传进展为9.75 g,较第二代增加9.0%。F3群体平均体长与F1比较无显著提高。F3群体平均体高的遗传进展为0.22 cm,较第一代增加9.9%。本研究旨在为提高鳜鱼育种效率提供重要参数,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6.
微卫星分子标记辅助镜鲤家系构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微卫星标记辅助进行镜鲤(Cyprinus carpio L.)家系的建立及选育,通过对亲本遗传结构及遗传差异的分析,预测产生优良家系的最佳配组。用28个微卫星分子标记评估松浦镜鲤亲本群体的遗传潜力,结果显示,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达到0.5627,处于高度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具备进一步繁育筛选优良群体的潜质。用x2检验和遗传偏离指数(d)估计Hardy-Weinberg平衡,结果表明群体处于平衡状态,但在16个位点表现出杂合子缺失,这可能跟长期的人工选择有关。依据个体间的遗传距离,连续2年共建立1对1亲本的繁育家系70个,用网箱分别养殖,2月龄家系体长均值为7.24~10.60cm,体质量均值为14.02~40.63g,方差分析显示家系间体长、体质量差异均极显著;对其中4个家系1龄鱼种生长情况及遗传结构分析也表明家系间的遗传分化较大,近交系数(Fst)达到0.1537,家系的多态信息含量在0.3056~0.4077之间,保持中度多态水平。由子代家系的生长和遗传结构两方面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微卫星在辅助家系建立尤其是亲本选配方面具有较好的预测性,所获得的家系差异较大,具备进一步选育优良家系的潜力,从而证实了用此方法对现有镜鲤种质进行遗传改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估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核心育种群体calcineurin B基因(FcCN-B)表达量的遗传变异水平, 从2018年构建的G13群体中随机选取32个家系, 每个家系随机选择20尾个体, 分别放入20个网箱中(每个网箱包括32尾虾), 限制饲料投喂量, 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每尾虾神经节组织中FcCN-B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 FcCN-B基因在个体水平上表达明显呈正偏态分布, 均值(8.25)大于中位数(6.95), 表明存在极大值个体; 极差为43.48, 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4.48倍, 个体间表达量的变异系数为66.55%。家系间FcCN-B表达量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19.31%), 最大值仅为最小值的2.20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 FcCN-B基因的表达量在家系水平上差异显著(P<0.05)。利用个体动物模型结合系谱信息, 获得FcCN-B基因表达量的遗传力估计值为0.60±0.13。这表明其在育种群体中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 遗传改良的潜力大。研究结果为解析中国明对虾竞争行为的分子机理、改良其竞争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虾幼虾荧光体内标记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采用可视嵌入性荧光标记(Visible i mplant elastomer,VIE)对平均体长为4.75cm的中国对虾幼虾进行第6腹节的两部位标记,以研究VIE标记对中国对虾幼虾的适用性。10个家系的幼虾各取30尾,对其中的15尾进行标记,另15尾作为对照,共标记幼虾150尾。本研究分析了标记对虾和对照组的即时死亡率、生长和标记保持率。结果显示,标记对虾和对照组的即时死亡率低,前者为0.6%,后者无死亡。x2检验显示,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30、60d后体长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体长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荧光标记对生长没有影响;标记后30、60d的标记保持率均很高,达到99%以上。2005年7月,对人工定向交尾建立的108个家系(平均体长为4cm)进行了大规模荧光标记,标记后30、60d的标记保持率均在99%以上,越冬后(210d后),对不同标记部位的标记保持情况进行了统计,标记保持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