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2006年度,两年共利用800 kg亲贝进行了4批育苗,获得受精卵2.33×1010粒,D形幼虫15 734×1010粒,平均孵化率68.8%。受精卵经22~25 d的培育,稚贝规格达210~296μm,2005、2006年度单位水体出苗量分别为1.315×106粒/m3、2.797×106粒/m3,出池稚贝的平均壳长分别为265μm、228μm。分别采用干露法和用常温阴干刺激加流水法进行催产,平均每千克亲贝所获得的受精卵、D形幼虫及孵化率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3.5%、20.32%和60.6%。  相似文献   

2.
用小球藻进行缢蛏人工繁育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轮虫培养设施.以小球藻作为缢蛏浮游幼虫的开口饵料.采取贝类育苗的一般工艺进行缢蛏的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缢蛏一般于晚上产卵.一直持续至凌晨;2.5 kg亲蛏共获受精卵3.0×107个.缢蛏受精卵在平均水温约15℃时.经25 h发育成2.5×107个D形幼虫,孵化率为83.3%.投喂小球藻后经12 d培育幼虫能够正常变态附着.共获1.0×10,个眼点幼虫.幼虫成活率40%,刚附着稚蛏于室内经40 d的培育获得平均壳长为3 mm稚蛏3.0×106粒,平均成活率30%.  相似文献   

3.
杂色蛤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8月15日-9月9日在如东县新兴水产品公司进行了省内首次杂色蛤工厂化人工育苗,90kg亲贝经催产,产受精卵40亿粒,选优后得D形幼虫35亿粒,孵化率87.5%,最后共育出平均壳长300μm的稚贝20多亿粒,成活率50%以上。  相似文献   

4.
皱肋文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2010年5月~9月对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底播埋养+投喂生态饵料+鸡蛋黄组合培育亲贝,促熟效果最好,亲贝生殖腺覆盖率达80%以上的个体占90.5%;采用阴干3 h+升温4℃刺激对亲贝进行诱导催产,效果最佳,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89.7%和92.3%;浮游幼虫在3个室外池中培养7 d后,幼虫进入变态期,平衡囊大而明显,足部活动频繁,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达176.2μm和165.4μm,幼虫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8.34μm.d-1和8.77μm.d-1;幼虫附着基以细沙采苗效果最佳,附着变态成为稚贝的时间约3 d,附苗率达78.2%;经过32 d的培育,在3个25 m2的水池中共培育稚贝1 293.6×104粒,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为790μm和758μm,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17.63μm.d-1和17.19μm.d-1,平均稚贝育成率为61.6%。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青蛤工厂化育苗,高产技术关键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自然发育成熟的亲贝和促熟强化培养的亲贝,催产率可达100%;水温26~29℃时,受精率达88%~93%左右;受精卵密度30~35个/ml,孵化率达82%~90%,D形幼虫培养密度6~11个/ml,5~6d,附着变态.用250~300目筛绢过滤海泥,附着率达80%~82%.工厂化育苗.对亲贝选择,育苗密度,饵料供应,选优培养,"倒池"扩苗和附着基选用,作了重点说明.在150个育苗池内,每池规格45 m3水体(7.5m×4.0m×1.5m),平均池育苗量19.35 kg,共培育出80~200万粒/kg的稚贝2902.50 kg.  相似文献   

6.
林国文 《福建水产》2021,(1):98-102
为促进皱肋文蛤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批量优质苗种,研究开展了皱肋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育苗全程投喂人工培育的单胞藻.结果表明:分六批次催产皱肋文蛤亲贝580 kg,共获受精卵40.336×108粒,孵出D形幼虫总量为28.437×108只,受精卵孵化率为70.5%;浮游幼虫培育7 d后开始变态附着,获初附稚贝15....  相似文献   

7.
2008年~2009年,对波纹巴非蛤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幼体开口饵料、幼虫变态附着和稚贝培育技术等进行研究,人工育苗获得成功。结果表明,在自然水温29.6℃~23℃,盐度28~34,pH值7.8~8.4,溶解氧4~7mg/L的生境下,受精卵约17h发育成"D"形幼虫,第6~7d,幼虫个体大小180μm×165μm(壳长×壳高),开始变态附着。经约80d人工培育,共获得壳长3.4mm~15mm的波纹巴非蛤稚贝21.6万粒。  相似文献   

8.
欧俊新 《齐鲁渔业》2002,19(12):31-32
对分别取自海区和虾塘的亲贝,用多种方法催产并在盐度为25.5-27.5的砂滤海水培育浮游幼虫。结果表明:用虾塘的亲贝,进行常温阴干+循环水刺激,能达到产卵的目的。每公斤亲贝获受精卵0.48亿粒,孵化率88.82%,浮游期幼虫日增长11.6-19.2μm,整个变态率达58.0%。  相似文献   

9.
张克烽 《福建水产》2014,(2):149-153
2007-2011年,在34口面积共为100.17 hm2的土池中将阴干的青蛤挂于竹筏上进行流水刺激,催产63次,获得受精卵8150.55-108粒, D形幼虫1970.74×108只,孵化率为24.18%;幼虫正常发育变态为稚贝423.85-108粒,变态率达21.51%;培育到壳长0.50 cm的苗,收获377.02-108粒,育成率达88.95%;平均产量达3.76-108粒/hm2,达到规模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0.
2016~2017年,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2016年培育出平均壳长3.5mm幼贝0.46亿粒;2017年培育出平均壳长3.8mm幼贝0.14亿粒。试验发现,中国蛤蜊在丹东近海自然海区繁殖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雌雄性比约1∶1;壳长5cm左右的亲贝产卵量50万~75万粒/个,受精卵为沉性卵,卵径55μm;在水温23~24℃,盐度26‰、pH值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18h发育为D型幼虫,壳长75μm;幼虫经13~14d培育,壳长280~300μm时开始附着变态为稚贝,日生长量15.9~16.5μm;稚贝经30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35~38mm,平均日生长107~117μm。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运用群落生态法进行方斑东风螺生态育苗试验。在完全破坏水体生态系统后,对水体进行曝气还原,以微藻与有益菌组建新的生态群落。亲螺培育过程以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并进行流水培育和阴干刺激,孵出面盘幼虫1260×10^4个,幼虫培育密度8.23×10^4个/m^3。从面盘幼虫至稚螺培育期间,投放“饲倍速”活菌0.2-2.0×10^-6,幼虫变态后投喂蟹肉为主,单胞藻类为辅;稚螺培育池底不铺沙。经50天时间,培育螺苗201.6万粒,规格9000-10000粒/kg,单位面积产苗10566粒/m^2,成活率16%。  相似文献   

12.
真蛸为福建省近年来新兴的海水养殖优良种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商品价值和产业化养殖前景。本文报道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2008年-2011年真蛸人工繁殖及受精卵孵化结果:127头雌亲蛸经强化培育,共有77头产卵,获卵194×10^4粒,孵出143.4×10^4头浮游幼体。雌亲蛸获产率46.2%~86.7%,卵子受精率75.6%-91.8%,受精卵孵化率77.9%~95.0%。在20.0~22.5℃水温条件下,真蛸受精卵经21~36d开始孵出,孵出后4~6d为孵出高峰,每窝卵开始孵出至孵化结束维持10—16d。  相似文献   

13.
6-二甲基氨基嘌呤诱导泥蚶三倍体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1年5月,用6-DMAP抑制泥蚶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诱导三倍体的产生。实验设三个6-DMAP浓度梯度,分别为300μmol/L、450μmol/L、600μmol/L,处理时机为受精卵第一极排放体30%,处理持续时间为10min。结果:三倍体诱导率300μmol/L时为35.5%,450μmol/L时为48.6%,600μmol/L时约为58.5%,另外本实验还就6-DMAP浓度对D形幼虫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以及在染色体制片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宽壳全海笋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5年,进行了宽壳全海笋繁殖的初步观察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通过观察,揭示了宽壳全海笋繁殖和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筛选出了受精卵孵化、幼虫生长和采苗的适宜环境条件.在浙南沿海,宽壳全海笋的自然繁殖时间是每年的4-6月份,水温为18~22 ℃.壳长6 cm以上的雌性成熟个体1次产卵可超过2 000万颗,成熟卵的卵径约50 μm.受精卵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是22~26 ℃,盐度21~26,在适宜条件下经过18 h左右发育至D形幼虫.幼虫生长发育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26 ℃,而盐度范围为16~26;幼虫前期培育的最适宜饵料为球等鞭金藻;经26~50 d培育幼虫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变态附着最适宜的基质为泥底质.2005年度,在面积120 m2水池中,培育出宽壳全海笋稚贝数量6 100万颗,单位面积出苗量5.08×105 grain/m2,平均壳长1.43 mm.  相似文献   

15.
鳞砗磲的人工繁育和早期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跃环  肖述  李军  马海涛  向志明  张扬  喻子牛 《水产学报》2016,40(11):1713-1723
基于2015年的预备性试验,于2016年3—6月在三亚开展了鳞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五羟色胺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鳞砗磲排放配子,精卵比例为50∶1~100∶1时受精率、孵化率较高,孵化密度控制在15~20个/m L较适宜,经过36 h孵化,获得初孵D形幼虫;优选的D形幼虫经过5 d的微充气培养,即发育至足面盘幼虫,进入附着变态期。利用净水采苗法促使幼虫完成变态,经过7~10 d,幼虫出现鳃、次生壳,并建立完善的虫黄藻系统,即完成变态、形成稚贝。利用一定浓度虫黄藻浸泡足面盘幼虫2 h以内,可以有效地提高变态率。采用微流水+微充气模式和2000~3000 lx光照(白天)进行稚贝培养,稚贝利用体内虫黄藻提供的营养就可以继续完成贝壳生长、器官发育。经过48 d和65 d的培育,分别成功获得壳长×壳高=(1174.0±146.5)μm×(1208.0±135.3)μm的稚贝约3万个,壳长×壳高=(1750.2±224.1)μm×(1816.5±226.5)μm的幼贝约0.5万个。本研究首次在国内人工繁育成功,获得了鳞砗磲苗种,为鳞砗磲人工大规模繁育、增殖放流、移植保育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宽壳全海笋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的结果表明,海笋的体重与壳长、自然状态下水管长呈正相关,雌雄比例为3∶2,平均产卵量达1.2亿粒/枚;在平均水温23.6℃、盐度24、pH8.0条件下,经过22 h 30 min发育到D形幼虫;海笋的卵径、D形幼虫、变态规格、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的大小分别为(40.40±0.81)μm、(61.83±1.60)μm、(296.00±15.44)μm、(368.00±8.47)μm、(531.67±10.85)μm。浮游期间(0~42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在0~39日龄,幼虫存活率(72.36±1.85)%以上,39~42日龄出现大量死亡,42日龄存活率仅为(25.6±0.86)%。变态期间(42~52日龄),幼虫生长更加缓慢,平均日增长仅为(2.93±0.84)μm,匍匐幼虫经8~10 d完成变态,变态率为(68.57±4.30)%。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生长快,成活率高,壳长平均日增长分别为(20.83±4.90)μm、(90.94±12.85)μm,存活率分别为(92.60±3.68)%、(80.34±4.62)%。在以泥砂(泥砂比3∶2)为附着基或无附着基的情况下,采苗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2005~2006年连续两年对引进苗种养成的塞内加尔鳎Solea senegalensis全人工养殖亲鱼进行了繁育技术研究。两年间分别在威海和海阳两个实验基地共对33尾成熟雌鱼进行了LHRH-a肌肉注射催产和人工采卵授精,正常获产31尾,共获得受精卵7·3×106粒,平均受精率为64·3%,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为80·5%。两个实验基地分别培育出全长21~33mm苗种249万尾和全长22~36mm苗种112万尾,苗种培育成活率分别达到62·7%和58·2%。本研究成功地通过人工催产的方法,稳定获得塞内加尔鳎批量受精卵,并达到苗种生产量连续超过100万尾的规模化育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九孔鲍♂×盘鲍♀受精卵,分别抑制其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以及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异源三倍体。水温24℃,九孔鲍♂×盘鲍♀授精后10min,用浓度0.6~1.0mg/L的CB持续处理受精卵20~25min,抑制其第一极体的排放。而九孔鲍♂×盘鲍♀在受精后27min,当40%~50%受精卵排出第一极体时,用浓度0.6~1.0mg/L的CB持续处理受精卵10~15min,分别统计对照组和药物处理组的担轮幼虫率,并用倍体分析仪检测各组稚鲍的倍性。结果表明:对照组和药物处理组担轮幼虫的倍性较复杂,起始处理时间为10min,CB药物处理浓度为0.6mg/L,持续处理时间为25min,其三倍体率可达40.67%,担轮幼虫的孵化率为26.44%。起始处理时间为27min,CB药物处理浓度0.6mg/L,处理持续时间为10min,其三倍体率可达48.11%,担轮幼虫率的孵化率为29.86%。  相似文献   

19.
CB与6-DMAP诱导香港牡蛎三倍体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三倍体率、卵裂率、D幼率、生产成本等为指标,比较了CB、6-DMAP两种化学试剂诱导香港牡蛎三倍体的效果,研究了试剂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及受精卵密度等4种因素对香港牡蛎三倍体的诱导效应。结果显示,在温度28~30°C、盐度15~25,受精卵密度为2.0×10~8个/L条件下,采用0.5 mg/L的CB在受精后15~18 min处理,诱导持续时间为20 min,可产生100%三倍体;合子的卵裂率为53.16%~63.00%,D形幼虫孵化率为47.32%~53.09%,诱导效率指数为0.47~0.53,生产成本为260元/L。相同条件下,采用浓度为75~100 mg/L的6-DMAP处理,诱导持续时间为20~25 min,受精卵处理密度4.5×10~7个/L,可产生62.52%~72.36%的三倍体;合子的卵裂率为60.00%~66.25%,D形幼虫孵化率为74.43%~90.00%,诱导效率指数为0.47~0.65,生产成本为139~185元/L。综合比较两种方法,6-DMAP诱导方法更加适合用于大规模的香港牡蛎三倍体苗种生产。本研究为香港牡蛎多倍体育种提供了研究数据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大竹蛏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7年对大竹蛏进行了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对亲本不同批次催产效果、不同规格亲本产卵差异、孵化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D形幼虫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幼虫发育各阶段生长规律等,结果显示,大竹蛏属分批成熟、分批产卵的潜居性贝类,不同批次个体平均产卵量(36~118)×104cell,个体总产卵量294×104cell。壳长8~10 cm的亲贝产卵量大,催产效果好。受精卵适宜的孵化密度为5~10 cell/mL。在水温21~24.5℃条件下,D形幼虫经8~5 d生长,发育变态为附着稚贝。D形幼虫壳长日生长33.33±4.22μm,1 mm前的稚贝壳长日生长108.33±22.57μm,1~10 mm的稚贝平均旬生长量2.12 mm,10.4~30.6 mm的苗种平均旬生长量为2.02 mm。当水温下降到15℃后,大竹蛏苗种生长滞缓。2007年培育出壳长11.52±0.27 mm的稚贝2 165×104cfu,平均成活率1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