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三门县海水养殖模式以虾-蟹-贝混养为主,其中贝类占水产品产量的80%以上,主要养殖品种为泥蚶、缢蛏。泥蚶又称血蚶,全县年产量达7万吨,年产值超10亿元,是三门县渔业支柱产业。三门县泥蚶养殖产量保持较稳定的增长,但是泥蚶养殖周期较长,需要2~3年才能养成,且养殖池塘的租赁价格普遍升至4 000元/亩以上,成本较高,养殖效益有所降低。因此,选取优良的泥蚶新品系、提高生长率、缩减养殖周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泥蚶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海水养殖贝类,不同地区的泥蚶品质相差较大,其中以生长在宁德飞鸾铁基湾和东山湾竹塔的泥蚶品质较佳.本实验克隆了福建沿海六个养殖区的六个泥蚶的ITS-1序列,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了ME、NJ和UPGMA系统树.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区的泥蚶在DNA水平上的差异不大,遗传相似度为97.01~99.76%;所分析的六个群体未形成明显的地理隔离;福建泥蚶在品质上的差异没有体现在基于ITS基因序列分析的遗传差异中.  相似文献   

3.
泥蚶生长性状相关AFLP分子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浙江乐清泥蚶养殖群体为育种基础群,经过2代连续选育获得了泥蚶快速生长品系,生长对比试验发现其在壳长、壳高、壳宽、总体质量等性状上都表现出了显著的生长优势。为了研究快速生长品系的遗传结构并筛查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利用AFLP标记技术对泥蚶快速生长品系和对照组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和电泳检测。采用40对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在64个个体中共扩增出2180条带谱,扩增位点总多态性比例达85.6%。从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s信息指数反映的遗传多样性来看,选育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对照组群体。群体遗传分化系数GST(0.0224)和基因流Nm(22.2811)数据显示,两群体间遗传变异很小,存在明显的基因流动。通过比对AFLP指纹图谱的位点差异,在2180条扩增带中共筛选出了7个显著性差异位点,其中2个位点只在选育品系中出现,2个位点在选育品系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另有3个位点在对照组中出现频率显著高于选育品系(P<0.05)。据此初步确定这些位点为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4.
<正>培育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7年从山东乳山海区自然采苗养殖的长牡蛎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生长速度和壳形作为选育指标,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15月龄平均壳高较普通商品长牡蛎苗种提高16.2%,总湿重提高24.6%,出肉率提高18.7%,壳型整齐度明显优于普通商品长牡蛎。适宜在我国江苏及以北沿海养殖海域中养殖。一、人工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育种单位:汕头大学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8年从广东汕头南澳海区华贵栉孔扇贝养殖群体中挑选的黄金色个体构建基础群体,以闭壳肌和贝壳金黄色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贝壳、闭壳肌和外套膜均为金黄色,色泽纯度达98.0%以上;在相同  相似文献   

6.
李兵 《科学养鱼》2004,(9):32-32
2002年我们对500亩潮间带滩涂进行改造,建成了低坝蓄水养殖区,进行泥蚶养殖。通过两年来的低坝蓄水泥蚶养殖试验,泥蚶亩均产600千克,最高产量可达800千克,是平涂泥蚶养殖产量的1.5-2倍。现将低坝蓄水泥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泥蚶养殖水体中(1000L)投喂浓度分别为1、5和10g微生态制剂(芽孢杆菌),在30天的投喂期内,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底泥中、泥蚶体内的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结果表明,在投喂冻干菌粉后,养殖底泥和泥蚶体内菌群在前7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7-30天内缓慢下降。由于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弧菌的数量下降,以泥蚶体内的弧菌最明显。芽孢杆菌对养殖底泥和泥蚶体内的细菌菌群影响很大,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底泥和体内菌群的影响与抗生素具有相近的效果,表明芽孢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取代抗生素应用于泥蚶养殖。  相似文献   

8.
<正> 泥蚶〔J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是我国贝类养殖的主要种。蚶苗因靠自然落滩孳生,生产能力很低,另因酷采滥捕,资源破坏严重。要发展泥蚶养殖,首先需解决蚶苗生产,关于泥蚶的人工育苗生产,国内外尚未解决。我们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1983年于小观乡水产养殖场进行了模拟海区泥蚶育苗及蓄水越冬保苗试验。即根据泥蚶繁殖期间不同阶段的生态特  相似文献   

9.
日本囊对虾“闽海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育种单位:厦门大学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8年捕自台湾海峡的1571尾野生日本囊对虾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采用家系选育和BLUP育种值评价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日本囊对虾相比,100日龄平均体重提高25.3%。适宜在我国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产》2014,(10):48-50
<正>培育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3年从山东东营收集的野生文蛤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择技术,以生长速度和壳纹特征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文蛤群体相比,26月龄平均体重、壳长、壳高、壳宽分别提高  相似文献   

11.
<正>育种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宝渔业有限公司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4年收集的大连旅顺、凌水和山东荣成3个中间球海胆养殖群体构建基础群体,以体重、壳径和生殖腺颜色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2.
在海水池塘内蓄水养殖泥蚶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方式,它比传统的滩涂养殖能明显地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泥蚶生长速度快,缩短了养殖周期。宁德市蕉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与飞鸾二都养殖场合作,采用施肥以繁殖植物性饵料生物与人工投喂豆浆相结合的技术措施,促进泥蚶较快生长而达到高产高  相似文献   

13.
曹华  黄继斌 《齐鲁渔业》2007,24(9):11-11
我市高涂蓄水养殖起步于1999年,是江苏沿海发展高涂蓄水养殖较早的县(市)之一。当初,养殖模式只有泥蚶、青蛤、文蛤、对虾等单一品种的养殖,经济效益一般。2003年以后,开发了脊尾白虾、南美白对虾、基尾虾、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泥蚶、缢蛏、青蛤等多品种养殖,养殖模式也发展到虾蟹、虾贝、虾蟹贝等多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混合养殖体系,利用围隔法研究了泥蚶与凡纳滨对虾的适宜混养比例及泥蚶的适宜养殖密度。比例优化试验中,设置泥蚶密度分别为750、1 150和2 250 kg/hm2,虾苗密度均为1.7×105ind/hm2,泥蚶与对虾的个数比分别为1.84(A组)、2.75(B组)和5.50(C组)。在泥蚶和对虾的优化比例(4:1)下,设计泥蚶密度梯度,分别为50 ind/m2(L组)、75 ind/m2(M组)和100 ind/m2(H组)。结果显示,B组水体氨氮浓度显著低于A组(P0.05),而A组硝酸盐氮浓度显著低于B组(P0.05),其它水化学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B组对虾产量显著高于A组(P0.05),各处理组的收益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依次为B组A组C组。泥蚶密度试验中,M组泥蚶的规格、存活率和日均生长速率均高于L和H组,水化学指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混合收益最佳的条件是:泥蚶和凡纳滨对虾的个数比为4∶1,泥蚶的养殖密度为75 ind/m2。  相似文献   

15.
张起信  刘宝彬 《海洋渔业》1986,8(3):119-123
<正> 荣成县西部海区的千步港、涨蒙港盛产泥蚶,是荣成县泥蚶资源的主要产区。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泥蚶资源,科学地进行滩涂养殖,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16.
<正>育种单位: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1998年采自浙江渔山岛的野生坛紫菜为亲本群体,采用体细胞工程育种技术获得纯系丝状体,2004年经海上栽培后,以叶状体褶皱多、宽厚、基部发达和生长速度为选育指标,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与普通坛紫菜品种相比,叶片厚度提高8.8%,产量提高15.0%以上,壳孢子放散量提高25.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泥蚶(Areagranosa Linnaeus)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贝类,也是我省贝类养殖生产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浙江对泥蚶的利用和养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广大群众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近几年来由于我省自然苗产量的显著下降,严重地影响到养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辽阔的海涂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8.
泥蚶     
名称泥蚶[Arca (Anadara) granosa Linnaeus],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列齿目、蚶族、蚶科。俗称血蚶、宁蚶、花蚶等,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又因其血为红色,传为滋补佳品。是我国滩涂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形态特征泥蚶贝壳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相当膨胀。背部两端略呈钝角,腹缘圆。壳顶凸出,尖端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壳  相似文献   

19.
泥蚶苗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蚶了Tegillarca granosa(Linnaens,1758)属于双壳纲,翼形亚纲,蚶科,泥蚶属。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是我国主要养殖贝类之一。它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蛋白质和维生素B12,其血鲜红色,传为滋补佳品,深受南方民众喜爱,需求量相当大。泥蚶的生殖力较强,活动能力较差,不能潜入较深泥里,以刚埋没全身为限。由于堵港,围滩养虾,环境污染,捕捞过度等原因,泥蚶产量逐年下降。从60年代起,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泥蚶养殖年年要到北方购苗。  相似文献   

20.
泥蚶     
克川 《海洋渔业》1985,7(1):35-35
<正> 泥蚶是一种海产双壳贝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我国沿海滩涂传统养殖品种。泥蚶贝壳似心脏形,极坚厚,外皮土褐色,易脱落,因此常为灰白色,从壳顶到腹缘有瓦垄状放射肋18~21条,两壳间有相对宽大的齿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