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三种不同的孵化方式做对比试验发现,采用孵化缸淋浴式孵化方式后,在进水水温14℃-16℃时,可提高孵化水体温度2.0℃,经过144-168 h就可以孵化出鱼苗;比平列槽微流水孵化方式、孵化缸微流水孵化方式的孵化率提高了10.0%以上,缩短孵化期35-60 h,缩短出苗高峰期时间差18 h;并且在比未用任何药物消毒情况下,降低水霉发病率5.0%以上,可以有效消除药物对卵的毒害作用,是预防鱼卵水霉病的一种安全、健康、环保的物理法。  相似文献   

2.
设置18、21、24、27℃4个温度梯度和静水、微流水2种水流状态进行日寿金鱼孵化,统计各组孵化时间、孵化率及正品率。结果表明:1)水温越高,孵化时间越短,同等条件下,微流水孵化时间短于静水孵化的时间;2)18-27℃,水温对于鱼卵孵化率的差异不显著;3)水温对于金鱼孵化出的正品率差异显著。21℃时金鱼孵化出的正品率最高,达到75%左右,而在18、24、27℃这3个温度梯度仅能够达到55%左右,明显低于21℃时的正品率。实验数据表明:水温21℃采用微流水进行日寿金鱼的繁育较易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亲鱼的饵料、催产剂的种类及剂量以及不同孵化方式对月鳢人工繁殖效果的影响。用鲜活野杂鱼和颗粒饲料为主要饵料培育亲鱼 ;用HCG、LRH -A2 、PG及其混剂和不同剂量进行催产 ;用孵化槽、微流水、静水等 3种方式孵化。结果表明 :以野杂鱼为主要饲料 ,用PG、HCG和LRH -A2 的混合剂进行人工催产 ,用微流水孵化的效果最佳 ,催产率达 10 0 % ,受精率、孵化率在 88%以上。  相似文献   

4.
<正>在最初的青海湖裸鲤人工孵化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平列槽流水孵化模式,该法占地面积大、耗能高,且因受精卵为沉性卵,具有微黏性的特征,在孵化过程中卵粒易粘连结块,造成死亡,孵化率很难进一步提升。2013年,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将孵化模式逐渐改进为立体式流水孵化与圆缸淋浴转动孵化联合使用的模式,在提升孵化率的基础上,实现了优化空间、节水增效的目的(俞录贤等,2016)。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立体式孵化器与圆缸配套使用的模式,程序较为繁琐,且人力需求和生产成本较高。为节约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良种规模化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黄颡鱼良种亲本的选育,采用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和人工授精方式,水泥池静水孵化与孵化缸流水孵化等环节开展试验。获得了质量好、性状稳定的优质黄颡鱼鱼苗。提高了黄颡鱼苗种质量和人工繁殖效率,实现了优质苗种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结合团头鲂育苗现主要采用的人工授精和自然受精两种方法,摸索出一套产卵池人工催情、自然产卵受精、泥浆水脱粘、孵化缸流水孵化的团头鲂规模化育苗生产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高的优点。文章详细介绍了操作方法和技术要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南方大口鲶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鲜活鲤鲫鱼和链鳙鱼为主要饵料进行亲本培育;用PG、LRH-A2、HCG及混剂和不同剂量进行催们;用静水、微流水、脱粘等3种方式进行孵化。结果表明:以鲤鲫鱼等底层鱼类为主要饵料,用PG+HCG+LRH-A2的混合剂人工催产,用微流水孵化效果最佳,其催产率达100%,受精率和出苗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8.
黄鳝人工孵化方法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分别采用不同的孵化方式对黄鳝受精卵进行孵化。结果表明:流水孵化方式比静水孵化方式的孵化率高;在流水孵化方式中,第5组孵化方式(水深0.2~0.4cm、履盖湿纱布、光线较暗),其孵化率显著高于其它方式(P<0.05)。  相似文献   

9.
1 翘嘴鲌受精卵在不同孵化条件下的孵化效果 2003 年和 2004 年,进行了翘嘴鲌鱼卵不同条件下的孵化对比试验,取得了不同的孵化效果。 2003 年,2 尾雌鱼全产,产卵 50 万粒,其中 8 万粒粘附于鱼巢上的卵,置于充气孵化池中微流水孵化。微流水充气孵化池面积为 5.6×1.4 m 。8 万粒卵 2分放于 8 个池,平均每 2 m 放卵 1 280 粒。沉于池底 2或粘附于池壁的 42 万粒鱼卵,在产卵池中就地静水孵化。产卵池直径 13 m ,面积 132.7 m ,每平方米孵 2卵 3 165 粒。充气微流水孵化出苗 4 万尾,孵化率50%。产卵池…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似刺鳊鮈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采用混合使用地欧酮和促黄体素释放素的方法,对在池塘驯养了1年的野生似刺鳊鮈亲本进行催产,收集鱼卵5.63万粒,获得受精卵1.89万粒,孵化鱼苗7 220尾。同时比较了充气法和微流水法对似刺鳊鮈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微流水孵化模式,其孵化率高于普通的流水充气法,并且孵化时间略有缩短。  相似文献   

11.
<正>棕鳟(Salmo trutta fario Linnaeus)隶属于鲑科、鲑亚科、鲑属,原产于欧洲和非洲北部,属名贵冷水性经济鱼类,最适宜生长水温在13~18℃。其适宜温度广泛,是易于养殖及推广的优质品种。2011-2013年,我所从巴基斯坦引进棕鳟发眼卵进行孵化研究,传统的鲑鳟鱼卵孵化采用流水孵化方式,不符合从国外引进品种的检验检疫隔离要求。因此项目组通过研究孵化水质、水温、溶氧等环境因素,利用温控、过滤、消毒、曝气等技术手段首次创造全封闭微流水循环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斑点叉尾孵化设备有:孵化槽、孵化环道、流水孵化池等,其孵化方式均是开放式流水孵化,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此类孵化方式用水量大,水体早晚温差变化大,病害较多,对受精率和孵化率有较大影响。鉴于此,2007-2010年期间,课题组连续4年开展了封闭式循环水孵化斑点叉尾的试验,并与常规水槽流水  相似文献   

13.
运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进行了9种交配组合鳢的人工繁殖试验,9种组合来源于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e)和杂交鳢(Hybrid snakehead)彼此之间的交配繁殖.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何种孵化方式,9种交配组合所产卵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低顺序基本一致,且各组合间都存在显著差异.交配组合斑鳢(♀)×斑鳢(♂)、斑鳢(♀)×杂交鳢(♂)、杂交鳢(♀)×斑鳢(♂)及杂交鳢(♀)×杂交鳢(♂)在繁殖过程中,其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其他组合,具有较强的繁殖优势,但其子代的生产性能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孵化方式对受精卵的发育与孵化有重大影响,其中以微流水孵化方式时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孵化效果最好.雄亲鱼的重复催产次数会影响受精率及孵化率,一般以重复利用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效率,改进优化了1种受精卵流水孵化装置,可有效地进行凡纳滨对虾无节幼体集约化高密度生产。流水孵化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在1 000万~6 000万粒/m3,平均孵化率在85.0%~92.7%。流水孵化的孵化率与常规的产卵池孵化无显著差异,但孵化出的无节幼体的携菌量和损伤率、黏脏率明显低于产卵池孵化(P<0.05);同时,为筛选优质的无节幼体,采用光诱、流水清洗等方法处理无节幼体,结果表明,流水清洗可显著降低无节幼体的损伤率、黏脏率和细菌携带量(P<0.05),有效提高无节幼体的生物安全及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前,利用流水孵化缸进行梭鱼鱼苗孵化的技术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推广开来,但由于孵化过程中时有不确定因素干扰,孵化率一般不能达到满意程度。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就梭鱼苗孵化过程中应强调的几个问题进行逐一讨论,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09-2011年,笔者在陕西省合阳县黄河滩新民良种场进行了黄河野生乌鳢微流水人工繁育保种试验。2011年,对注射剂量和孵化流程进行改进,取得较好效果。共催产亲鱼48组,集卵18万粒,孵化水花鱼苗11万尾,受精率达到61.1%;经过两阶段  相似文献   

17.
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三种配合膨化饲料,以静水和微流水两种方式饲养泥鳅,泥鳅的生长速度随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增高而加快.同时对静水和微流水饲养泥鳅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优化泥鳅催产药物配方、采用人工催产、自然受精、反冲式流水孵化方式,研究了本地泥鳅产卵和孵化技术.结果表明:催产药物(LRH-A2)4μg/kg、(DOM) 2.0mg/kg和(HCG) 400 IU/kg,三者混合注射.将亲鱼放入产卵网箱,自然产卵.药物效应时间10-14h,催产后18h,将亲鱼移出,收集受精卵,采用反冲式微流水孵化桶孵化.孵化水温24℃-26℃,鱼胚胎发育30-35h出膜.采用本方法,催产率为91.0%,受精率为95.3%,孵化率为89.9%;产后亲鱼存活率为90%,同比人工受精存活率提高了50%.  相似文献   

19.
在3个面积1亩以下的试验池内,按密度为51一75kg/亩、性比1:1配对放养3.5kg/尾的亲鱼,使用自己配制粗蛋白含量38%的饲料强化培育,设置产卵巢,流水刺激诱导产卵,结果产卵顺利,平均产卵率42.9%,最高为66.7%.采用改进的孵化缸对卵块孵化,平均孵化率88.9%.  相似文献   

20.
采用紫外线海水培育、充气海水培育、流水孵化培育、流水孵化培育中试4种不同方法进行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幼虫孵化培育,并与常规孵化技术对照,结果表明:紫外线海水孵化培育组幼虫48h面盘与壳分离死亡;充气流水培育组幼虫发育畸形;48h下沉死亡;流水培育组幼早孵化率为69.7%,流水培育中试组幼虫孵化率达75.8%。而对照组孵化率仅为23.5%。流水孵化培育不仅提高了孵化率,而且稳定性较高,同时节省大量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