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不同环境因素对蚱蝉卵孵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和掌握不同因素对蚱蝉卵室内人工孵化率的影响,优化蚱蝉卵室内孵化的技术参数,试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卵孵化率为指标,考察相对湿度、光周期和温度三因素对蚱蝉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是蚱蝉卵室内人工孵化的关键因素;三因素的优方案为A1B2C2,即相对湿度30%~35%、光周期L12:D12、温度32℃...  相似文献   

2.
在人工智能气候培养箱中初步探究了蚱蝉卵人工孵化的适宜条件,以及以不处理为对照,0℃、5℃冷藏和自然条件下存放的卵枝经弱碱处理后对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蚱蝉卵孵化的最适宜温度是32℃,在此温度下卵孵化的天数最短,孵化率最高。在自然条件下保存,不经任何处理,卵孵化率比较高;弱碱处理对蚱蝉卵的孵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不同温度、盐度、溶氧量条件下孵化叶尔羌高原鳅受精卵,初步探讨叶尔羌高原鳅人工繁殖的孵化条件。本实验每组只设置一个变化因子,其余因子参照其他鱼类资料和前期所做的预实验结果相互结合设置参考值。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变化对比中,在18~20℃叶尔羌高原鳅卵的孵化率较高,18℃孵化率最高;盐度变化条件下,盐度为3‰~4‰时,叶尔羌高原鳅卵的孵化率较高,盐度4‰孵化率最高;在溶氧设置变化时,溶氧偏高的条件下叶尔羌高原鳅卵的孵化率较高,溶氧12mg/L孵化率最高。初步探究叶尔羌高原鳅在进行人工繁殖时,孵化水体温度为18℃、盐度为3‰~4‰,溶氧为7~12 mg/L,在该条件下,该鱼的孵化率较高。同时为保护和开发养殖叶尔羌高原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蟾蜍卵孵化的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蟾蜍卵的孵化率、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有效积温和蝌蚪成活率,将产出当天的大蟾蜍卵采集回实验室,分别置于5个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下孵化,观察和测量记录卵的孵化率、孵化后3 d蝌蚪的成活率、体长及每个温度下卵的发育历期。光照周期设为14L∶10D。结果表明:温度对大蟾蜍卵的孵化率影响显著;孵化后3 d蝌蚪的成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下孵化的蝌蚪在2 d之内全部死亡;温度对大蟾蜍卵孵化后3 d蝌蚪全长的影响极显著(F=55.592,df=4,N=50,p<0.000 1),大蟾蜍的卵孵化后3 d蝌蚪的全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化法算得的大蟾蜍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0.35℃、68.64℃/d和0.15℃、69.29℃/d。  相似文献   

5.
摘 要:本实验旨在研究盐度、光照周期、孵化密度、溶解氧对拟目乌贼(Sepia lycidas)胚胎发育的影响,以确定其胚胎发育最佳生态条件。在室内控制条件下,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盐度(18、21、24、27、30、33、36),光照周期L:D(0 h:24 h、6 h:18 h、12 h:12 h),孵化密度(3、6、9、12、15 ind/L)等对其胚胎孵化率、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卵黄囊完全吸收率和初孵幼体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对胚胎发育影响显著(P<0.05),适宜盐度为27~33,最适盐度为30,最适盐度下孵化率达(93.33?2.89)%、培育周期为(25.67?0.58)d、孵化周期为(5.33?0.58)d、卵黄囊完全吸收率达(89.27?0.33)%、初孵幼体体重达(0.247?0.006)g;光照周期对孵化周期影响不显著(P>0.05),对其它指标影响显著(P<0.05),适宜光照周期为L:D(6 h:18 h),最适光照周期下孵化率达(80.33?2.89)%,培育周期为 (35.67?0.57) d、孵化周期为(4.67?0.57)d、卵黄囊完全吸收率达(82.18?7.72)%、初孵幼体体重达(0.243?0.012)g;在各孵化密度下充气与否,对胚胎发育有显著影响(P<0.01),水中含氧量≤5.55 mg/L时,胚胎发育受阻。在充气情况下不同孵化密度对胚胎发育影响显著(P<0.05),适宜孵化密度3~9 ind/L,最适宜孵化密度6 ind/L,最适孵化密度下孵化率达(96.67?2.89)%、培育周期为(29.67?0.58)d、孵化周期为(5.67?1.15)d、卵黄囊完全吸收率达(89.65?0.31)%、初孵幼体体重达(0.244?0.005)g。由此确定,其适宜的孵化盐度为27~33,光照周期为L:D(6 h:18 h),孵化密度为3~9 ind/L。由此确定,其适宜的孵化盐度为27~33,光照周期为L:D(6 h:18 h),孵化密度为3~9 ind/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生物法控制供水水源水蚤爆发的可行性,为自来水厂控制水蚤爆发提供参考。[方法]测定经水螅吞噬后水蚤卵的孵化时间和平均孵化率,并对未孵化的水蚤卵进行活性检测。探讨多形水螅对水蚤卵孵化的影响。[结果]经水螅分别吞噬的单水蚤和多水蚤,被消化排遗后的水蚤卵,其孵化时间为8~24 h,平均孵化率分别为56.42%和55.07%;未孵化的水蚤卵均被台盼蓝染色,且有原生动物侵蚀。对照组水蚤卵孵化率为100%,孵化时间为8~16 h。[结论]经水螅消化排遗后的水蚤卵,其孵化率明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云南玉溪烟粉虱种群的卵发育适宜条件,为其室内大批量饲养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分析温度、湿度、光周期及寄主植物等因素对云南玉溪烟粉虱种群的卵发育历期的影响.[结果]寄主、温度、湿度等3个因素对烟粉虱的子代卵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影响作用顺序为寄主>温度>湿度,光周期对卵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显著(P>0.05,下同).对各因素的配对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寄主上的烟粉虱卵发育历期与其他3种寄主间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而番茄、烟草、一品红各寄主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3℃条件下的烟粉虱卵历期长于其他3个温度,其中23 ℃与25℃处理间差异显著,23℃与27、29℃处理间差异极显著,25℃与29℃处理间差异显著;50%相对湿度条件下的烟粉虱卵历期短于其他3个湿度处理,其中50%与60%、70%处理间差异显著,60%与80%处理间差异显著;4种光周期条件对烟粉虱卵的发育历期的影响在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结论]烟粉虱卵期的饲养条件优化因素组合为:寄主为番茄、温度27℃、湿度50%、光周期14:10.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光周期对绿盲蝽种群调控的影响,完善其室内饲养与扩繁增殖技术,采用种群生命参数方法,分析了5种不同光周期处理[光照与黑暗时间比(L∶D)分别为24∶0、18∶6、12∶12、6∶18、0∶24]对绿盲蝽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光周期处理下绿盲蝽的成若虫期、成虫产卵期、卵量、孵化率、成虫体重及寿命等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光照时间大于12 h处理下,绿盲蝽的世代历期、成若虫存活率等生命指标明显偏高,但雌性比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光周期处理为12∶12时绿盲蝽种群趋势指数最高(19.44),而在全黑暗(0∶24)时,其单雌产卵量(76粒)、卵孵化率(55.80%)及种群趋势指数(9.76)均最低。说明较长时间的光照更有利于绿盲蝽种群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寄主植物对松褐天牛成虫寿命和生殖的影响,为筛选松褐天牛适宜的寄主植物和室内大规模饲养松褐天牛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的自然条件下,用马尾松、湿地松和雪松等3种寄主植物分别笼养24对松褐天牛雌雄成虫,记录成虫的寿命、产卵前期、刻槽数和产卵量;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75%和避光的条件下,研究不同寄主植物对松褐天牛卵孵化历期、卵孵化率和每雌子代幼虫数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寄主植物对松褐天牛雌性成虫寿命、每雌刻槽数、每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和每雌子代幼虫数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产卵前期、孵化历期均不显著(P0.05)。松褐天牛取食马尾松的雌性成虫寿命最长(63.13 d)、每雌平均刻槽数最多(150.17个)、每雌平均产卵量最高(108.83粒)、卵孵化率最高(87.36%)和每雌子代幼虫数量最多(95.05头)。[结论]在室内大规模饲养松褐天牛时,马尾松最有利于松褐天牛繁殖。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温湿度对虫草蝠蛾卵孵化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4种不同温湿度和2种低温恒湿条件,保存一定时间后测定孵化率。结果表明,虫草蝠蛾卵适宜的孵化温度为12℃、湿度为65%,孵化率85.8%,发育历期为28 d;在低于4℃条件下保存7 d后卵孵化率则降低。由此说明,温湿度对虫草蝠蛾卵孵化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解决长吻鮠养殖过程中受精率、孵化率、鱼苗成活率较低的问题。[方法]探讨了盐度和pH对长吻鮠胚胎发育的速度、器官分化、畸形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盐度越高,长吻鮠胚胎的孵化率和存活率越低,发育速度越慢。原肠胚期和神经胚期是对盐度最敏感的时期。胚胎发育的最适盐度在6‰以下,最高临界盐度为11‰。氢离子浓度对胚胎的存活率和孵化率有明显的影响,但与胚胎发育速度关系不大。胚胎发育的适宜pH是7,最高临界pH为9,最低临界pH是5。[结论]该研究可为长吻鮠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温度、光照时间对中华大蟾蜍受精卵孵化率和蝌蚪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研究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时间下中华大蟾蜍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率和蝌蚪成活率,探讨中华大蟾蜍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和光照时间。[结果]不同温度下中华大蟾蜍受精卵的孵化率及蝌蚪成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20℃是中华大蟾蜍受精卵的最适孵化温度,此时其孵化率和蝌蚪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且孵化时间较快,随着温度升高孵化速度加快,但孵化率与蝌蚪成活率明显下降。25℃下不同光照时间对中华大蟾蜍蝌蚪孵化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中华大蟾蜍蝌蚪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每天24 h光照是中华大蟾蜍受精卵的最适孵化光照时间。[结论]该研究可为促进中华大蟾蜍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晓琳  邵坚  田秉晖  辛丽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17-7919,7922
[目的]探讨极端嗜盐古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最适生长条件以及对苯酚的降解效果。[方法]以一株盐生盐杆菌SYGJ-1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极端嗜盐古菌的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不同生长条件(盐度、温度、pH)对其生长情况的影响,并探讨了该菌对苯酚的降解效果。[结果]极端嗜盐古菌SYGJ-1的最适盐度为19%,盐度17%或者25%时,生长量急剧下降;SEM图片表明,菌体在最适盐度时呈饱满短杆状,盐度小于15%时菌体呈球状,在盐度大于29%时会同时出现球状及长杆状菌体;最适温度为37℃,对数生长期为12~66 h;适宜pH范围为6.8~9.0;在苯酚浓度200 mg/L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此时对苯酚的去除效率约为40%。[结论]极端嗜盐菌可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并且菌体生长量与降解效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苏应兵  廖咏玲  杨代勤  谢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22-21823,21828
[目的]了解温度对泥鳅仔鱼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温度(18、21、242、73、0和33℃)下,研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孵化率和畸形率,对初孵的泥鳅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当温度为18~33℃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温度为18℃时,泥鳅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最长,分别为39.43和10.13 h。当温度为21~27℃时,受精卵孵化率达80%以上,且初孵仔鱼的畸形率较低。当温度为18~30℃时,初孵仔鱼在24 h和48 h存活率都相对较高。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温度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4℃时,仔鱼的SAI值最高(27.01)。[结论]泥鳅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为21~27℃,仔鱼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1~24℃。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狮头鹅种蛋孵化期间失水率、蛋温变化等基础数据及其对孵化率的影响。[方法]对孵化期的狮头鹅种蛋进行称重,并测定孵化期内蛋内温度和蛋壳温度的变化,分析气孔数对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失水率不仅影响孵化率,而且影响雏鹅质量,孵化第6、15、24和28天种蛋最佳失水率分别为3.28%、4.75%、9.48%和14.22%。随着胚龄的增加,蛋壳表面温度相对稳定(37.32℃→37.17℃→37.37℃→36.83℃),而壳内胚胎温度上升较快(37.75℃→39.22℃→39.82℃→40.62℃)。蛋壳气孔数量显著影响胚胎发育。蛋形指数影响孵化率,但不影响受精率。[结论]降低湿度、严格选蛋、孵化中后期加强凉蛋是提高鹅蛋孵化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姚永生  张敏  潘存建  张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51-4353
[目的]为棉铃虫的综合治理和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在室内将棉铃虫雌、雄蛾按单倍性比和双倍性比设置10个处理,研究棉铃虫成虫不同性比结构对繁殖力的影响。[结果]随着性比结构中雄蛾比例的增加,产卵前期缩短,产卵期增长,雌蛾寿命延长,卵孵化率增加。不同性比结构下,单雌产卵量在786.6~922.6粒之间浮动。在同一性比结构中,卵孵化率随产卵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以产卵高峰日为最高。同一性比结构不同倍比相比,单倍性比处理的卵孵化率相对较高。[结论]不同性比结构对棉铃虫成虫的产卵前期、产卵期、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出具有较强抑制真菌作用的药物。[方法]以水霉菌FD07为供试菌,测定了24种中药及化药对水霉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复方抗真菌药物对鱼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和对鱼的急性毒性,同时测定了复方抗真菌药对真菌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五倍子和CuSO4的抑菌效果最为理想。1.0 mg/L复方抗真菌药AF001对真菌的抑制率达100%,对鱼卵的96 h LD50为30 mg/L,安全浓度为3 mg/L。1.0 mg/L复方抗真菌药AF001对鱼的96 h LD50大于100 mg/L,安全浓度大于10 mg/L。1.0 mg/L药物对真菌的预防保护率为71.43%,治疗保护率为67.9%。[结论]该药可用于鱼或鱼卵真菌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温度和光周期2种因素在蚜茧蜂滞育诱导中发挥的作用及影响程度,筛选最适温度与光周期组合。[方法]对陕西地区影响蚜茧蜂滞育的诱导因素和蚜茧蜂田间滞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蚜茧蜂的滞育型为冬滞育型,低温并配合短光照(L∶D=8∶16)可明显诱导蚜茧蜂滞育,其中温度为8℃时滞育率可达47.6%。在温度25℃的条件下,所设置的光周期条件下均不能诱导蚜茧蜂滞育。自然条件下,陕西地区蚜茧蜂大多以老熟幼虫越冬,田间滞育率最高达82.2%,其余个体以蛹或预蛹越冬,田间滞育期持续4~5个月。[结论]试验结果为蚜茧蜂投入实际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非嗜食植物在害虫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用8种非嗜食植物的水提取液处理过的龙葵叶饲喂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研究非嗜食植物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产卵量及所孵化率的影响。[结果]羊蹄茎、犁头草、水蓼、羊蹄根的水提取物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产卵影响最大,产卵量明显下降,每雌每天产卵量分别为(5.7±1.1)、(6.1±0.6)、(7.8±1.5)和(8.2±1.3)粒;苦楝组和鸟桕叶组的每雌每天产卵量分别为(10.8±1.7)和(13.5±1.2)粒;而辣蓼组和苍耳组的每雌每天产卵量分别为(17.8±3.5)和(18.2±3.5)粒。苦楝组的孵化率最低,为(52±12)%;水蓼组、犁头草组、辣蓼组、羊蹄根组、羊蹄茎组和乌桕叶组的孵化率分别为(57±6)%、(65±7)%、(67±16)%、(67±10)%、(70±13)%和(73±6)%。[结论]8种非嗜食植物中的7种对茄二十八星瓢虫成虫产卵量及孵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