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坝上地区紫花苜蓿土壤铁、锰和锌丰缺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坝上地区的17个土壤样品中选取养分梯度差异较大的5个地点的土壤,安排全肥(施Fe、Mn、Zn肥)、缺铁、缺锰、缺锌和不施肥的盆栽试验,研究了坝上地区紫花苜蓿土壤铁、锰、锌丰缺指标。结果表明,坝上地区紫花苜蓿土壤有效铁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4.9、4.9~15.1、15.1~35.3、35.3~46.9和46.9mg/kg;有效锰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3.3、3.3~13.1、13.1~36.9、36.9~52.0和52.0mg/kg;有效锌极缺、缺、中等、丰富和极丰富的指标范围依次为0.4、0.4~1.2、1.2~2.9、2.9~3.9和3.9mg/kg。  相似文献   

2.
黄骅市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光武  刘治波  孙洪仁  沈月  曹影  刘琳  吴雅娜 《草业科学》2012,29(12):1805-1809
为给河北省黄骅市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于2010―2011年在该地区选取有效磷含量差异较大的11个地块的土壤,进行全肥和缺磷处理盆栽试验,依据不同有效磷含量土壤的缺磷处理的相对产量,初步研究了该地区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结果表明,与缺磷处理相对产量>95%、85%~95%、75%~85%、65%~75%、55%~65%和45%~55%相对应的黄骅市紫花苜蓿的第1至第6级土壤有效磷含量指标分别为>47.5、27.2~47.5、15.6~27.2、8.9~15.6、5.1~8.9和2.9~5.1 mg·kg-1。  相似文献   

3.
坝上地区紫花苜蓿氮、磷、钾肥料效应与推荐施肥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3414"试验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坝上地区紫花苜蓿氮、磷、钾肥料效应及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在偏干旱条件下,施氮提高紫花苜蓿产量8%~25%,施磷增产率在122%~172%之间,施钾降低紫花苜蓿产量0~12%;与无肥处理相比,缺磷处理减产38.24%,其余处理增产26%~68%,高磷处理增产率最高(67.94%);氮钾互作效应降低紫花苜蓿产草量,而磷钾和磷氮互作效应为提高;缺氮、缺磷和缺钾处理的相对产量分别为75.02%、36.78%和91.60%,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丰缺状况依次为中等、极缺和丰富。结合肥料效应函数法和养分丰缺指标法,得出坝上地区旱作条件下紫花苜蓿推荐年施氮(N)、磷(P2O5)和钾(K2O)量分别为80、50和60kg/hm2。  相似文献   

4.
氮磷调控对紫花苜蓿氮积累与土壤氮磷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北半干旱地区进行不同氮磷水平对种植第2年的‘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Gannong No.3’)产量、粗蛋白含量及氮积累的影响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及其动态变化、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动态变化、土壤速效养分及酶活性与紫花苜蓿产量和蛋白总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氮磷肥能显著提高‘甘农3号’紫花苜蓿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施肥可提高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增强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氮磷配施(NP)作用明显大于氮、磷肥单施。相关性分析表明,‘甘农3号’紫花苜蓿产量(y)与各层土壤碱解氮含量(x1)、脲酶活性(x2)、有效磷含量(x3)及碱性磷酸酶活性(x4)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的相关性最好,符合线性回归方程y=-2976.953+53.577x1+216.824x2+58.534x3+12.145x4(R2=0.874**)。  相似文献   

5.
吴勇  刘晓静  蔺芳  童长春 《草业学报》2020,29(9):94-105
为科学准确地评判河西走廊苜蓿主产区紫花苜蓿饲草生产中施肥措施对其产品质量及生产收益的影响,本研究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2016、2017年2年田间试验,以该区域紫花苜蓿饲草生产的平衡施肥推荐方案(N 103.5 kg·hm-2、P2O5 105 kg·hm-2、K2O 90 kg·hm-2)为对照,探讨了不施肥及3种不完全施肥(缺氮偏施、缺磷偏施、缺钾偏施)处理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措施各处理均显著提高紫花苜蓿产量、蛋白总量,降低其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提高了相对饲用价值,从而改善了紫花苜蓿品质,并有效增加了经济效益;与氮、磷、钾平衡施肥相比,各偏肥处理的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均显著低于平衡施肥,尤以缺磷偏施的降幅最大,2016、2017年2年的产量和蛋白总量降幅分别达到25.9%、25.7%和33.4%、33.1%。因此,磷是河西荒漠灌区紫花苜蓿饲草生产的养分限制因子,氮、磷、钾对该地区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影响顺序为:磷>氮>钾。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出河西荒漠灌区紫花苜蓿的施肥效应为氮、磷、钾平衡施肥的经济效益最优,为DEA有效;不完全施肥的3个评价单元及不施肥评价单元为DEA无效,其中,不施肥经济效益最低,3个不完全施肥评价单元中的缺磷偏肥的紫花苜蓿经济效益比缺氮偏肥和缺钾偏肥更低;另外还以DEA模型推算出不同施肥措施下紫花苜蓿饲草生产经济效益改进的具体方案,其中,不施肥的紫花苜蓿饲草生产需调整的幅度最大,调整额度达10678.88 CNY·hm-2,各施肥措施需调整的幅度排序为:不施肥>缺磷偏施>缺氮偏施>缺钾偏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测土施肥奠定理论基础,本试验采用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和零散试验数据整合法,开展了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和推荐施磷量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第1~11级指标依次为≥39,22~39,12~22,6.7~12,3.7~6.7,2.1~3.7,1.2~2.1,0.7~1.2,0.4~0.7,0.2~0.4和<0.2 mg·kg-1;当目标产量为9~18 t·hm-2、磷肥利用率为20%时,丰缺级别第1~11级的紫花苜蓿推荐施磷量范围依次为0~0,27~54,54~108,81~162,108~216,135~270,162~324,189~378,216~432,243~486和270~540 kg·hm-2。本研究建立了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为内蒙古高原紫花苜蓿测土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紫花苜蓿测土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土壤养分含量与缺素处理相对产量回归方程法、土壤养分丰缺分级改良方案和"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适宜施肥量新应用公式,开展了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Olsen-P)和速效钾(NH_4OAc-K)丰缺指标与适宜施肥量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第1~11级丰缺指标依次为≥40,39~22,21~12,11~6,5.9~3.2,3.1~1.7,1.6~1.0,0.9~0.5,0.49~0.30,0.29~0.15,0.15 mg/kg;速效钾第1~6级丰缺指标依次为≥204,203~100,99~49,48~24,23~12,12 mg/kg。当磷肥当季利用率为20%、目标产量为9.0~22.5 t/hm~2时,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级别第1~11级的适宜施磷量范围依次为0~0,27~68,54~135,81~203,108~270,135~338,162~405,189~473,216~540,243~608,270~675 kg/hm~2;当钾肥当季利用率为50%、目标产量为9.0~22.5 t/hm~2时,紫花苜蓿土壤速效钾丰缺级别第1~6级的适宜施钾量范围依次为0~0,54~135,108~270,162~405,216~540和270~675 kg/hm~2 。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种茧育桑园土壤肥力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波  陆小平  丁悦 《蚕业科学》2003,29(3):303-307
采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江苏省 36个蚕种场种茧育桑园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不同土层的供肥能力相差较大 ,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锌和有效铜等所有养分含量均是上层 (0~ 2 0cm)大于下层 (2 0~ 4 0cm) ,上、下层养分含量的相对相差从 14 5 %~ 5 3 8% ,说明种茧育桑园土壤的养分主要集中在上层。不同地区种茧育桑园土壤的供肥能力有较大的差距 ,太湖地区肥力水平较高 ,淮北地区和江淮地区的供肥能力较差 ,而宁镇扬丘陵地区和盐城地区的肥力水平中等 ,因此 ,在淮北地区和江淮地区要加强桑园的肥培管理。土壤微量元素中有效锰和有效铜的供应尚可 ,但盐城地区土壤有缺铁的可能 ,淮北地区和江淮地区有缺锌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紫花苜蓿与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轮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5龄紫花苜蓿(A)为前茬,设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AK)、紫花苜蓿-无芒雀麦(AS)、紫花苜蓿-苇状羊茅(AT)3种轮作模式,以连作紫花苜蓿(AA)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处理在生长季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表明:0~20 cm土层,在第1茬牧草刈割后,牧草生长季中和生长季末3个时间点.AS轮作较AA连作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9.99%、9.28%、7.81%,AT轮作较AA连作全氮含量分别降低13.30%、6.76%、11.41%,AT轮作较AA连作碱解氮含量分别降低11.72%、18.13%、12.30%,AT轮作较AA连作全磷含量分别降低4.95%、5.23%、6.42%,AK轮作较AA连作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13.25%、13.16%、10.83%.在20~40 cm土层3个生长季时间点;AT轮作较AA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15.57%、12.38%、13.56%,AT轮作较AA连作全氮含量分别降低7.44%、3.76%、5.67%,AT轮作较AA连作分别碱解氮含量分别降低16.49%、17.87%、18.45%,AK轮作较AA连作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9.87%、16.72%、12.55%.紫花苜蓿后茬种植禾本科牧草,会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并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对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黄淮海平原紫花苜蓿测土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零散试验数据整合法、土壤养分含量与缺素处理相对产量回归方程法、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确定适宜施肥量新应用公式,开展了黄淮海平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指标与适宜施磷量研究。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Olsen-P)第1~8级丰缺指标依次为≥37,≥21~37,≥12~21,≥6.4~12,≥3.6~6.4,≥2.0~3.6,≥1.1~2.0,1.1 mg/kg;当磷肥当季利用率为20%、目标产量为12.0~22.5 t/hm~2时,紫花苜蓿土壤有效磷丰缺级别第1~8级的适宜施磷量范围依次为0~0,36~68,72~135,108~203,144~270,180~338,216~405,252~473 kg/hm~2。说明在黄淮海平原磷肥当季利用率为20%时土壤有效磷丰缺级别第2~6级的适宜施磷量为68~338 kg/hm~2。  相似文献   

11.
阴山北麓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特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室内样品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阴山北麓4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的土壤养分特征,并对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25.12±6.56),(0.63±0.08),(0.76±0.10),(31.99±1.07) g/kg;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39.87±9.14),(6.72±3.75),(175.83±105.45) mg/kg;pH为(7.74±0.14)。2) 土地利用方式对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极显著(P<0.01),而对速效氮、全钾和pH的影响不显著(P>0.05)。3) 土壤全氮、磷、钾含量和pH值在垂直剖面上(0~25 cm自上而下)表现为无规律的波动状态,但整体上变幅不大;而速效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的排序为封育草地(0.506)>放牧草地(0.417)>耕地(0.361)>弃耕地(0.357),封育草地与放牧草地的土壤肥力为中等级水平,而耕地和弃耕地的肥力为低等级水平,说明草地比耕地更有利于土壤保肥。总体而言,研究区土壤肥力水平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壤中全氮和速效氮含量严重偏低。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pH值及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以重庆市开县竹溪镇选取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作为研究对象,依次为坡耕地(PG)、人工林(RG)、荒草地(HC)和经果林(JG),在每种土地利用方式上选取3块10 m×10 m样地,每块样地内采用“S”形布设采样,取0~20 cm土样,运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在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质含量和土壤pH值显著差异,有机质含量情况:人工林(24.99±2.34 g/kg)>经果林(19.71±1.89 g/kg)>荒草地(13.72±1.79 g/kg)>坡耕地(10.20±0.69 g/kg),坡耕地土壤pH值最高达到7.19,人工林最低达到5.67。2)全氮含量范围为0.55~1.38 g/kg之间,人工林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碱解氮含量差异显著,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机碳的变化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N没有显著的差异。3)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全磷含量范围为0.41~0.59 g/kg之间,经果林全磷含量和人工林有显著差异,两种林地利用方式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全钾含量差异显著,含量范围为3.73~21.43 g/kg之间。4)pH值与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显著负相关,与全磷、全钾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极显著正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对于在三峡库区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施肥方式、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以及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土地生产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黑河上游冰沟流域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研究黑河上游冰沟流域不同海拔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本研究采集了黑河上游冰沟流域10个不同海拔梯度0~20 cm土层土壤,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可培养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分析,并探讨其垂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养分差异显著(P<0.05),其中有机碳、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在3204~3479 m海拔处含量较高,而土壤中全钾和速效钾在中低海拔处含量较高。不同海拔和植被类型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差异显著(P<0.05),灌木林微生物数量最高,其次为草地,乔木林最低。其中解磷菌、解钾菌和真菌主要分布在3250 m海拔处,而硅酸盐细菌和芽孢杆菌在2911和3071 m海拔处最高。解磷菌、解钾菌、硅酸盐细菌和真菌与植被盖度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P<0.05);真菌与全氮、全磷呈正相关且差异极显著(P<0.01),而解磷菌与全氮、全磷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P<0.05),芽孢杆菌与pH值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P<0.05)。在主成分分析中,有机碳,速效磷、全氮和全磷是影响土壤养分的主要因素,不同海拔土壤养分通过综合评价,在海拔3479 m处肥力最好,其次为3204、2911 m处,在海拔3172 m处最低;微生物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海拔3250 m处排序第一,其次为2911 m处。以上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的空间变异主要受海拔和植被及植被盖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果树行间生草对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长期生草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以苹果树(Malus pumila Mill.)行间种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和自然生草的土壤为处理,以“清耕”的果树行间土壤为对照,研究生草6年后苹果园土壤肥力变化。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壤中,生草和“清耕”的土壤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随土层加深呈下降的趋势。相比于对照,白三叶能显著(P<0.05)提高土壤全氮、速效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质的含量,而高羊茅对全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有显著提高(P<0.05),自然生草对提高速效磷含量的效果最好。说明生草可以提高果园土壤肥力,但不同草种对土壤氮、磷、钾的影响不一,应该合理配置草种,保证氮、磷、钾的均衡供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切根改良后配合氮、磷肥混施对科尔沁草原羊草割草场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在切根基础上对羊草割草场进行不同浓度的氮、磷肥添加试验,设置4个氮、磷添加梯度处理,分别为CK(对照)、NP1(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45 kg/hm2)、NP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90 kg/hm2)和NP3(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135 kg/hm2)。每个处理设置3个区组作为重复,共12个试验小区。2014年8月中旬,在每个小区随机设置一个1 m×1 m样方,齐地面刈割植物样品后采集土壤样品,随机设置3个取样点,采用凯氏定氮法、碱解法、钼锑抗比色法、酸溶—钼锑抗比色法、氢氧化钠熔融法、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重铬酸钾滴定法分别测定土壤氮、磷、钾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果]与CK相比,NP3处理导致10~20 cm土壤层的全氮含量显著(P<0.05)降低;3个施肥处理均可显著(P<0.05)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壤层的速效氮含量;NP3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10 cm土壤层的全磷和速效磷含量,NP2处理可显著(P<0.05)提高0~10 cm和20~30 cm土壤层的速效磷含量;NP2和NP3处理导致10~20 cm和20~30 cm土壤层的全钾含量显著(P<0.05)降低,NP3处理导致0~10 cm土壤层的速效钾含量显著(P<0.05)降低;3个施肥处理均可显著(P<0.05)提高不同土壤层的有机质含量。[结论]综合考虑施氮、磷肥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情况,在对羊草割草场改良过程中,需要配施一定量的钾肥,有利于改善科尔沁草原羊草割草场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6.
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紫云英(Astragaius sinicus)氮钾和化肥氮钾有效性的异同,进一步明确等量的紫云英氮钾可否代替等量的化肥氮钾,2009年在河南信阳进行了紫云英与化肥配施试验。结果表明,紫云英和化肥配施可增加水稻(Oryza sativa)生长量和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与不施肥和紫云英相比,60%化肥氮钾+40%紫云英氮钾处理水稻产量提高28.7%,土壤有机质增加2.1%,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9.3%、12.7%、15.5%。  相似文献   

17.
养分添加是促进退化草地恢复常用的管理措施。以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CK(对照,不施肥),N(单施氮肥,100 kg/hm2),P(单施磷肥,100 kg/hm2),K(单施钾肥,100 kg/hm2),NP(氮、磷肥混施,均为100 kg/hm2),NK(氮、钾肥混施,均为100 kg/hm2),PK(磷、钾肥混施,均为100 kg/hm2),NPK(氮、磷、钾肥混施,均为100 kg/hm2),研究贝加尔针茅草原包括建群种和优势种在内的6种植物的比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养分含量等叶片性状对养分添加的响应,旨在探讨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叶片特性随养分供给条件发生的变异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种植物的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叶绿素含量、叶片养分在不同养分添加下都发生了变化,但变化的范围和方向都不尽相同。综合6种植物进行分析,SLA与叶绿素含量、叶片含N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片含P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绿素含量与叶片含N量、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片含N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含P量与土壤P、土壤速效P含量和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研究表明,贝加尔针茅草原植物叶片含N量较低,植物叶片性状受N素影响显著,但不同物种对N素添加的反应不同,土壤养分供给的差异是叶片结构特性和叶片养分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放牧强度对昭苏草甸草原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控制放牧试验,在伊犁昭苏草甸草原上研究了短期放牧条件下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对草地土壤有机质、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磷及土壤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草地地上生物量呈降低趋势,但各放牧强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年度放牧强度间0~10、10~20和2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与放牧前比,放牧后0~30cm土层养分含量增减趋势并不一致,体现出年度间的差异性;相关分析表明,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与放牧强度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其响应规律存在一定差异性;无论放牧与否,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