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研究饲料脂肪源对大规格额尔齐斯河银鲫鱼种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以鱼油(FO)、大豆油(SO)、菜籽油(RO)、葵花籽油(SFO)、花生油(PO)、亚麻籽油(LO)为脂肪源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在21~23℃水温下饲喂额尔齐斯河银鲫鱼种(52.78 g±0.10 g)8周。结果表明,对于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FO组、LO组分别显著高于、低于其他组。饲料效率FO组显著高于其他组,LO组最低,与PO组无显著差异。各试验组全鱼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及肌肉中水分、粗蛋白质、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粗脂肪含量全鱼中LO组最高,肌肉中LO组显著高于FO组和SO组。肌肉中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明显正相关,FO组和RO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组;各脂肪酸转化率中植物脂肪源(SO、RO、SFO、PO和LO)组C22∶6n-3、C20∶2n-6、C20∶4n-6高于FO组,C18∶2n-6低于FO组。各试验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差异;FO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比值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结果表明,鱼油作为额尔齐斯河银鲫饲料中的脂肪源,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优势,亚麻籽油不利于额尔齐斯河银鲫生长;额尔齐斯河银鲫肌肉中脂肪酸组成一定程度上被饲料脂肪酸组成影响;鱼油作为饲料脂肪源提高机体的脂代谢水平,饲料中添加豆油有利于鱼体心血管健康。  相似文献   

2.
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长江四川合江江段采集中华沙鳅样本,对其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沙鳅属于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甲壳类、昆虫幼虫以及原生动物等.随着中华沙鳅个体的生长,食物中甲 壳类、毛翅目昆虫、双翅目昆虫、鞘翅目昆虫均保持较高的出现率;蜻蜓目的出现率逐渐增长;藻类、原生动物、高 等植物碎屑率逐渐减少.不同性别的中华沙鳅主要食物类群相同,但雄性较雌性食物组成中昆虫类出现次数百分 比高.春季摄食强度和摄食率最高,夏季的摄食率最低,秋季的摄食强度最低.2~4龄群体的摄食强度和摄食率随 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性腺处于Ⅱ,Ⅲ期时,摄食强度和摄食率较高,性腺处于Ⅳ,Ⅴ时,摄食强度和摄食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食物平衡法研究不同pH值对黄鳝最大摄食率的影响。协方差分析表明,在水温相同[(28±1)℃]条件下,试验鱼20~30 g的初始体重的差异对黄鳝最大摄食率有显著影响(P<0.05)。通过校正初始体重影响后,pH值对黄鳝最大摄食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pH值为6.5时黄鳝最大摄食率最高,pH值为5.5、6.0、7.0和7.5时的最大摄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pH值为8.0时的最大摄食率与pH值为7.5时的相近,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在水质偏酸时,黄鳝有较好的食欲。这些研究结果为黄鳝养殖进行科学的水质管理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4种成分完全相同而形状不同(棱柱形、圆柱形、药片形、圆球形)的饲料饲喂克氏原螯虾30d,通过比较摄食率和相对生长率探讨饲料形状对虾蟹类水产经济动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形状对克氏原螯虾的摄食率和相对生长率均有显著影响。棱柱形饲料的摄食率和相对生长率均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圆球形饲料的摄食率和相对生长率均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圆柱形和药片形饲料的摄食率和相对生长率均居中,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和成虾的胃及肠道内的食物组成和食物充塞度的昼夜变化规律进行了观察;在水族箱(60 cm×40 cm×40 cm)中先后进行了两试验期克氏原螯虾(规格为3~5 g/尾)对几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小浮萍Lemna minor、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摄食与生长试验,每个水族箱中投放克氏原螯虾20尾;另外,在稻田的环沟内对不同投饲模式(分别投喂粗蛋白质量分数为30%的克氏原螯虾专用颗粒饲料及水草和小杂鱼)下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幼虾肠道内的食物组成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成虾对食物的选择性降低,水域中所能得到的水生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人工饲料均可成为其维持生存的食物,而分布广、生物量大且最易摄取的水草是其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摄食节律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在8:00—10:00和19:00—22:00分别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要摄食时段,其它时段摄食强度较弱;投喂伊乐藻、小浮萍和苦草饲养克氏原螯虾的效果优于水花生和水葫芦,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小浮萍的饲养效果略好于伊乐藻和苦草,但3种水草间的饲养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对不同规格的虾苗投喂小浮萍、伊乐藻、苦草、水花生和水葫芦的平均日增重率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在稻田环沟内不同投饲模式下,投喂小杂鱼的克氏原螯虾生长情况优于投喂颗粒饲料组和颗粒饲料+水草组。  相似文献   

6.
上海淀山湖刀鲚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刀鲚为淀山湖鱼类群落优势种,对刀鲚食性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该湖泊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结构。2009年8月-2010年7月在淀山湖收集381个刀鲚有效胃样本,采用传统胃内含物法对该鱼食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刀鲚全年均有摄食活动,夏季饱满指数强度最高、冬季最低,秋季空胃率最高、春季最低。(2)刀鲚食物由13大类、30小类饵料生物组成。聚类分析表明,数量百分比(N%)、出现率(F%)及相对重要性百分比指数(IRI%)在衡量刀鲚食物重要性方面表现一致,而重量百分比(W%)与前三者存在显著差异。N%、F%和IRI%显示,枝角类和桡足类是刀鲚的主要食物来源;W%显示虾类、桡足类和鱼类为刀鲚的主要食物来源。(3)刀鲚食物重量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但其数量组成无明显的季节变化。(4)综合各指数结果显示,淀山湖刀鲚主要摄食浮游甲壳动物、鱼类和虾类。刀鲚食物组成显示该鱼可通过下行效应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推测降低该鱼生物量将有利于淀山湖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7.
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0、0.2%、0.4%、0.6%、0.8%)的牛磺酸,饲喂中华鳖稚鳖8周,分析牛磺酸对中华鳖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2%~0.8%牛磺酸均能显著促进中华鳖稚鳖对配合饲料的摄食量,日摄食量与摄食率显著提高(P<0.05)。添加量为0.2%时,摄食率最高,随着添加量的逐渐增大,摄食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添加0.2%和0.4%的牛磺酸能显著提高中华鳖稚鳖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可对中华鳖起到诱食作用,并促进其生长,添加量以0.4%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食物组成与其肠道异速生长的关系,探讨其生态适应性。【方法】在嘉陵江中游苍溪江段采集银鮈共计46尾,分析其食物组成和肠道异速生长模式。【结果】银鮈整体肠道盘曲方式简单,呈“S”型,其前肠、中肠、后肠在长度、质量、发达程度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异速生长方程结果表明,银鮈前肠和整体肠道均存在异速生长,从拐点前的快速生长转变为等速生长,而中肠保持快速生长,后肠保持等速生长。食性分析结果表明,银鮈的食物主要由有机碎屑、硅藻、淡水壳菜、摇蚊幼虫等多种类型组成,其食物来源广泛,属于杂食性鱼类。以前肠拐点为分组依据,拐点前(24尾)银鮈主要摄食有机碎屑(质量百分比76.84%),其次是摇蚊幼虫(21.16%)和硅藻(1.77%);而拐点后(22尾)有机碎屑对银鮈食物贡献最大(90.41%),其次为淡水壳菜(6.64%)和硅藻(1.18%)。【结论】银鮈属杂食性鱼类,其前肠与整体肠道表现出异数生长模式,这可能与其对摄入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在室内养殖箱养殖条件下,对中华大蟾蜍幼蟾进行每日不同时间点8次投喂和每日不同时间点1次投喂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每日8次投喂时中华大蟾蜍幼蟾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节律,摄食率高峰值出现在08:00和17:00,单次摄食率为0.65%~5.75%,日平均摄食率为(15.22±0.56)%.每日1...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滁河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5月对滁河襄河口至马汊河段鱼类进行了2次调查,共采集鱼类45种,隶属于6目13科36属,其中55.56%为鲤科(Cyprinidae)鱼类。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该群落多样性空间差异显著,季节差异不明显。滁河水域鱼类群落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和似鳊(Pseudobrama simoni)。4种摄食功能群中,杂食性和碎屑食性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占总物种数的63.04%;3种生态类群中,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89.13%);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底层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为45.65%。大型经济鱼类占总渔获物比例小,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低。以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4个不同河段间鱼类多样性有所差异,下游河段鱼类多样性较低,清流河与来安河水域居中,上游河段较高;不同季节间鱼类群落存在明显重叠,几乎不分离,不同河段间鱼类群落分离程度相对较高。鱼类群落结构存在的显著差异主要与鲫、鲤、棒花鱼和黄颡鱼等优势种空间分布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1.
贵州石阡河切尾拟鲿鱼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9月~2013年7月对贵州石阡河采集到的176尾切尾拟鲿鱼(Pseudobagrus truncatus)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切尾拟鲿鱼全年摄食量以春季和冬季比例最高,共计15类食物,动物性饵料为其主要食物。从饵料数量百分比来看,食物组成在季节上存在明显差异,春季双翅目(2.00%)、寡毛类(1.70%)等动物性饵料所占比例较高;夏季以双翅目(71.43%)为主;秋季以鱼卵(18.46%)为主;冬季以蜉蝣目(87.50%)为主。从饵料重量百分比来看,各季节同样以摄食动物性饵料为主,春季以水生昆虫类为主(30.00%);夏季以鱼类(37.50%)、虾类(30.83%)为主;秋季同样以鱼类(34.48%)、虾类(28.73%)为主;冬季以蜉蝣目(63.80%)、寡毛类(37.23%)为主。切尾拟鲿鱼食物组成差异与食物的季节动态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间歇投喂模式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1 d·次-1的连续投喂为对照组,采用2 d·次-1的间歇投喂模式,设置正常投喂量(100%)的125%、150%、175%和200%共4组投喂水平,对平均体重为 (3.41±0.05) g的刺参投喂30 d,对刺参的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间歇投喂模式能够对刺参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刺参特定生长率随着投喂水平的上升而增加,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刺参增重率与投喂水平呈正相关,200%组达到最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刺参摄食率逐渐升高,而饲料转化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200%间歇投喂处理的刺参摄食率显著高于100%连续投喂处理,而200%和125%间歇投喂处理的刺参饲料转化率与100%连续投喂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间歇投喂模式对刺参蛋白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125%、150%组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175%、200%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投喂模式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基于刺参的生长性能和对饲料的转化利用,认为在刺参工厂化养殖中采用2 d·次-1的间歇投喂模式,以175%~200%投喂水平进行养殖管理,能够满足刺参的正常摄食需求,有效促进刺参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梁子湖麦穗鱼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4种指标分析了梁子湖麦穗鱼的食性。结果表明。藻类的出现率(97.06%)、个体数百分比(99.9l%)和相对重要性指数(0.98)均最大。而底栖动物的重量百分比(98.53%)最大。表明麦穗鱼以底栖动物为主要食物,同时摄食大量的藻类。该鱼常年摄食,且摄食强度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1~3、9月的摄食强度较高。而7月较低,可能是由于被动性采样所致。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二倍体野鲫、三倍体异育银鲫和复合四倍体银鲫等不同倍性鲫的染色体组型及红细胞核的形态大小差异,探讨了不同倍性鲫细胞遗传特征及其倍性鉴别的快速方法.结果表明:(1)二倍体野鲫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00,核型公式为22 m+ 34 sm+22 st+22 t,染色体臂数NF= 156;三倍体异育银鲫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156 (其中6条为超数染色体),核型公式为33 m+51 sm+33 st+33 t+6 mc,染色体臂数NF=234+6 mc;复合四倍体银鲫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06 (其中6条为超数染色体),核型公式为44 m+68 sm+44 st+44 t+6 mc,染色体臂数NF= 312+6 mc.(2)二倍体野鲫、三倍体银鲫和复合四倍体银鲫的红细胞核长径、短径和核体积均依倍性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其中,又以核体积增大最为显著,银鲫复合四倍体、异育银鲫三倍体的核体积分别为二倍体野鲫的2.0倍和1.65倍.通过在Coulter Counter颗粒分析仪上测量红细胞核体积可实现二倍体野鲫、三倍体银鲫和复合四倍体银鲫的快速鉴别.(3)在复合四倍体银鲫中还观察到较高比例(约占10%)的哑铃型红细胞核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卤虫培养中饲料藻的利用状况,以艾比湖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 Aibi Lake为对象,研究了艾比湖卤虫在3种不同粒径开口饵料藻(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杜氏盐生藻Dunaliella salina、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ondica)驯化培养下,对不同饵料藻的摄食率及对食物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表明:艾比湖卤虫对等鞭金藻的最大摄食率为30.6×10~4cells/(ind.·h),对盐藻的最大摄食率为16.6×10~4cells/(ind.·h),对扁藻的最大摄食率为6.7×10~4cells/(ind.·h),即饵料粒径越小,卤虫的摄食率越高;混合饵料试验中,不论是2种藻混合还是3种藻等密度混合,卤虫对开口饵料藻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饵料藻(P0.05),以盐藻为开口饵料驯化的卤虫尤为明显,对盐藻的摄食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即卤虫在开口饵料驯化后,对开口饵料存在明显的习惯性摄食;卤虫的食物选择性指数结果显示,混合饵料中卤虫均是优先选择等鞭金藻,其次选择盐藻,最后是扁藻。本研究结果可为卤虫培养中饵料藻的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镉对大型溞心率和摄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镉(Cd~(2+))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心率和摄食能力的影响,试验设置了1个空白对照组和3个镉处理组(Cd~(2+)质量浓度为0.01,0.05,0.09 mg/L),分别测定了Cd~(2+)处理后2,6,9,12 h的心率、摄食率和滤水率。结果显示,大型溞的心率随镉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心率在镉浓度0.09 mg/L处理各时间段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其他镉质量浓度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摄食率和滤水率随着镉质量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表现出下降趋势,镉处理9 h后,较高质量浓度(0.05,0.09 mg/L)时,摄食率和滤水率较对照组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研究大型溞心率和摄食能力的变化,旨在为水域生态环境研究和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几种氨基酸对日本鳗鲡摄食、消化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初始体重为(6.48±0.23)g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us为试验对象,探讨4种单体氨基酸L-脯氨酸(L-Pro)、L-组氨酸(L-His)、L-丙氨酸(L-Ala)、L-甘氨酸(L-Gly)(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1%、0.5%、1.0%)对日本鳗鲡摄食率、生长和消化率的影响.经40 d的饲养,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1%的L-His时,鳗鲡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4.10%、2.07 %/d、85.88%,显著高于对照组(1.86%、0.70 %/d、81.63%,P<0.05);饲料中添加0.5%的L-Pro时,日本鳗鲡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3.74%、1.98 %/d、85.3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0.5%的L-Ala时,鳗鲡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3.43%、1.92 %/d、84.9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1.0%的L-Gly时,鳗鲡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3.41%、1.90 %/d、84.3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种单体氨基酸对日本鳗鲡摄食生长效果依次为L-His>L-Pro>L-Ala>L-Gly.  相似文献   

18.
大口胭脂鱼鱼种的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肠饱满指数法测定了池养大口胭脂鱼Ictiobus cyprinellus鱼种的摄食节律与日摄食率。结果表明:大口胭脂鱼鱼种有明显的摄食节律,10:00~18:00为摄食高峰期,22:00摄食活动基本停止,6:00摄食强度明显回升,每天约有6 h的停食时间。主要养殖季节6、7、8月,该鱼种的日摄食率(单位鱼体重每日的摄食量)分别为34.9、121.5、74.1 g/(kg.d)。  相似文献   

19.
张硌  周文宗  李洪涛  高红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664-1664,1667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食物平衡法研究不同溶解氧条件下的黄鳝最大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在10 d的试验期间,在水温相同(23±1)℃条件下,随着水底溶解氧含量(1.7~8.2 mg/L)的显著下降,黄鳝最大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呈下降的趋势(P>0.05).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用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重为(2.06±0.12)g,全长为(7.55±0.18)cm。试验设饥饿0 d(S0对照)、3 d(S3)、6 d(S6)、9 d(S9)、12 d(S12),然后各恢复投喂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的总摄食率(FR)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6、S9、S12组与S0组差异显著(P<0.05);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效率(FCE)均低于S0组,S3组与S0组接近,其他各饥饿组的总食物转化效率接近,并与S0组有显著差异(P<0.05)。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的全长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各组鱼体重均下降,S9和S12组与其初始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结束后,S3组的全长和体重均低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S6、S9和S12组的全长大于S0组,但无显著差异;体重低于S0组,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