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疆褐牛产肉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选择新疆褐牛30头,育肥4个月后进行屠宰,分析新疆褐牛综合生产性能,为新疆褐牛生产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短期育肥后的新疆褐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屠宰率55.42%,肉骨比4.47:1,高档肉占净肉重的17.24%,优质肉占净肉重的27.76%,并对胴体产肉性状指标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建立了以体尺测定指标、屠宰测定指标预测新疆褐牛生产性能相关指标线的性回归方程。发现眼肌面积与高档肉产量、高档肉比例具有相关性,可作为新疆褐牛胴体产肉量评定的参考指标,但仅适合在比较重量不同的胴体间使用,对相同重量的胴体,眼肌面积不能作为胴体产肉量评定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新疆褐牛主要屠宰性状与体尺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疆褐牛的生产性能,找到合理的新疆褐牛经济价值的估算方法.[方法]我们在塔城和昭苏选择了102头在放牧状态下饲养的新疆褐牛进行屠宰测定,对反映产肉性能的主要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与屠宰重、胴体重的相关极显著(P<0.01),并根据统计结果建立了体尺与胴体重的回归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了解短杂牛、西杂牛和泾源黄牛的产肉性能和肉的品质,为今后黄牛改良和育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测定它们宰前活重、净肉重、优质肉块、眼肌面积、肉品化学成分等,比较分析它们的产肉性能.[结果]表明:西杂牛的胴体重、净肉重均比泾源黄牛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西杂牛的宰前活重、优质肉块、眼肌面积等指标...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7,(5):26-29
旨在研究比较晋南牛公牛和阉牛的育肥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选择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晋南公牛和阉牛各10头,通过300 d的强度育肥试验后屠宰测定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公牛组的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阉牛组(P0.05),而优质切块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屠宰排酸72 h后,阉牛组大理石花纹评分显著高于公牛组、剪切力显著低于公牛组(P0.05)。而pH值、失水率和肉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阉牛组大理石纹等级平均达到三级以上,接近于生产高档牛肉的标准。因此,晋南牛可通过阉割育肥生产高档牛肉。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本地肉牛品种生产雪花牛肉的效果,试验采用饲养试验方法对关岭牛、威宁牛、巫陵牛、务川黑牛进行了屠宰性能和肉质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关岭牛的宰前活重、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值、背膘厚度、眼肌面积、高档肉块重最高,其他依次为威宁牛、务川黑牛、巫陵牛;4个品种肉牛的高档肉块重占净肉重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关岭牛的肌内雪花状脂肪含量可达到3级,威宁牛、巫陵牛和务川黑牛均为2级;综合评价关岭牛组的胴体等级为3A,威宁牛、巫陵牛和务川黑牛的胴体等级为2A级。说明关岭牛的产肉性能虽然不高,但并不缺少生产雪花牛肉的优秀遗传基因,具备选育成优质品种肉牛的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去势月龄对新疆褐牛增重及产肉性能的影响,试验将40头发育正常的健康去势新疆褐牛公牛分为2组,其中低月龄组(6~8月龄)25头、高月龄组(10~12月龄)15头,在相同营养、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为期22个月的标准化育肥试验,屠宰后进行屠宰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低月龄组全期总增重显著高于高月龄组(P0.05),且在育肥前期的第7个月、育肥中期的第12个月和育肥后期的第18个月出现了3次育肥高峰期;高月龄组屠宰率小于低月龄组(P0.05),背膘厚度显著高于低月龄组(P0.05),脂肪覆盖度好于低月龄组(P0.05);高月龄组牛胴体前部的肩肉、辣椒条、板腱、脖肉、胸肉重均大于低月龄组,且脖肉重显著提高(P0.05);低月龄组牛胴体后部的大瓜、小瓜、米龙、霖肉、臀肉重均大于高月龄组;高月龄组牛胴体中部里脊、外脊、上脑、牛腩、牛排重低于低月龄组,其中牛排重显著降低(P0.05)。说明低月龄组增重快于高月龄组,低月龄组胴体后部和中部更易生长肌肉,而高月龄组前部更易生长肌肉。  相似文献   

7.
本测定是与“不同年龄产肉性能的屠宰测定”同时进行的。旨在对黔北麻羊不同年龄的胴体体尺、胴体分割肉、内脏器官及其它下水等方面作进一步较为详细的测定。并通过分析比较有关指标年龄间的规律或差异,来探讨其与产肉性能或生长发育间的内在联系。特別是眼肌面积与产肉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和牛、安格斯牛对蒙古牛的改良效果,试验选择14~16月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蒙古牛、和蒙F1代牛、安蒙F1代牛公牛各5头,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育肥,并进行屠宰分割,测定生产性能。结果表明:与蒙古牛相比,和蒙F1代牛、安蒙F1代牛增重、日增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高档肉重、胴体高档肉产率均极显著提高(P0.01);安蒙F1代牛增重、日增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均高于和蒙F1代牛。说明利用安格斯牛、和牛杂交改良蒙古牛,安蒙F1代牛杂交改良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9.
黑毛和牛与西门塔尔牛杂交后代育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旨在研究青海省利用日本黑毛和牛杂交改良当地西门塔尔牛所产后代(和西杂F1)的育肥、屠宰性状和肉质品质,评估其改良效果。试验选用和西杂F1公牛为研究对象,于当地进行饲养育肥至30月龄,分析其屠宰、胴体和肉质性状。结果表明,F1杂交育肥牛屠宰率为59.90%、净肉率为50.25%、胴体高档肉块重42.4kg,胴体高档肉块产肉率为12.26%、胴体优质肉块重115.0kg,胴体优质肉块产肉率为33.25%。眼肌肉色等级4.0分、大理石花纹6.0分、系水力62.15%。试验牛肉的营养成分分析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脂肪酸含量分别为31.84%和5.14%。综合分析后认为和西杂交牛在青海省育肥效果良好,肉质营养水平有待提高,在当地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选择20头10月龄日本和牛与雷琼牛F1代杂交牛,10头10月龄雷琼牛,以相同营养水平饲养管理方式进行20个月高强度育肥比较,分析和牛与雷琼牛F1代与雷琼牛的育肥增重效果、产肉性能。结果表明:F1杂交牛育肥期末增重显著高于雷琼牛(P〈0.01);F1杂交牛在整个育肥期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同时期的雷琼牛(P〈0.01),其中F,杂交牛育肥3~6月日增长速度最快,雷琼牛前3个月日增长速度最快;F1杂交牛的宰前体重、胴体重、净肉重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与雷琼牛(P〈0.01),屠宰率、净肉率分别提高7.28%和6.25%。试验结果表明,日本和牛与雷琼牛杂交,F,代杂交牛经育肥后,其增重效果、屠宰性能均优于雷琼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分析安秦、和秦、和安秦三种杂交肉牛的产肉性能。[方法]选择和秦、安秦和安秦杂、秦川肉牛各5头作为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测定三种杂交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净肉率、高档肉产率等指标,并进行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杂交组合各分析指标均高于秦川牛,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在农户型和全舍饲两种饲养条件下,对比夏西黄F2、皮西黄F2和利西黄F2三元杂交牛产肉性能指标高低.[方法]通过三元杂交改良的方法引进优秀肉牛品种夏洛莱、皮埃蒙特和利木赞冻精,对西黄F1牛进行杂交改良.[结果]表明:在农户型和全舍饲两种饲养条件下,夏西黄F2、皮西黄F2和利西黄F2三元杂交牛生长发育迅速,屠宰...  相似文献   

13.
实验旨在了解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和西门塔尔牛与务川黑牛杂交一代的产肉性能和肉品质。随机选取24月龄安务F1、利务F1、西务F1和务川黑牛公牛各3头,测定其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3种牛对务川黑牛杂交改良效果显著(P<0.05),屠宰率、肉骨比以利务F1牛最高,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以安务F1牛最高,眼肌面积以西务F1牛最高;利务F1牛的熟肉率最高,安务F1牛的剪切力最低,肉色L45min、a45min、b45min值以西务F1牛色泽最亮,安务F1牛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务川黑牛,利务F1牛肉与务川黑牛肉大理石纹都为3级,安务F1和西务F1牛肉大理石纹则为2级;系水力、滴水损失、水分、蛋白质、pH在不同杂交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产肉性能和肉品质考虑,建议选择利木赞牛和安格斯牛作为务川黑牛杂交改良的父本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屠宰测定分析,了解无角夏南牛的屠宰性能和肉质品质,为下一步无角夏南牛的选育提供资料。[方法]通过对20头24月龄无角夏南牛育肥公牛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20头无角夏南牛的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肉骨比、高档优质肉块比率、高档肉块率分别为:62.62%、52.8%、111.17 cm2、5.82:1、49.69%和28.36%;肩肉、大黄瓜条、外脊3个部位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3.602%±0.192%、20.852%±1.212%、21.522%±1.282%;脂肪含量分别为4.262%±1.612%、3.122%±1.052%、2.802%±2.492%;肌肉剪切力分别为:4.60kg±1.92kg、3.59kg±1.58kg、4.49kg±1.44kg。[结论]无角夏南牛的品种培育、改良效果显著,生产高档部位肉块的能力强、肉质好。  相似文献   

15.
选择8~10月龄的关岭牛、西×关杂交牛(西门塔尔牛♂×关岭牛♀)、安×关杂交牛(红安格斯牛♂×关岭牛♀)、利×关杂交牛(利木赞牛♂×关岭牛♀)各8头,进行育肥生产雪花牛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饲养管理条件下,西×关杂的宰前活重、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值、眼肌面积、高档肉块重最高,依次为利×关杂、安×关杂、关岭牛;西×关杂组、利×关杂组、安×关杂组的宰前活重、眼肌面积和高档肉块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关岭牛组(P〈0.01);关岭牛组和安X关杂组的肌内雪花状脂肪含量均为3级,优于西×关杂组和利×关杂组;综合评价关岭牛组和安×关杂组的胴体等级均为3A级,西×关杂和利×关杂的胴体等级均为2A级。结果显示,关岭牛虽然产肉性能不高,但机体内并不缺少优秀的遗传基因,具备选育成优质高产肉牛品种的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拴系与散栏饲养方式对肉牛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从动物福利的角度出发,探索拴系式饲养与散栏饲养对肉牛屠宰性能及肉品质量的影响。选择体重接近(220±9.78)kg、(9±0.57)月龄、健康无病的16头西门塔尔杂交改良育肥公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8头牛。拴系式饲养为对照组,散栏饲养为试验组。预试期为7 d,正试期84 d。结果表明:散养组眼肌面积、熟肉率及肉样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显著高于拴系组(P<0.05),而宰后1 h pH值以及肾脂和大网膜脂肪重均显著低于拴系组(P<0.05),其他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指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客观评价研究新疆褐牛不同生产类型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与特点,[方法]本文基于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法对新疆褐牛的重要选育指标体尺、体重等数据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与对比研究.[结果]新疆褐牛肉用类型具有体尺、体重生长发育快的特点和比较优势;新疆褐牛肉用类型与兼用类型18月龄阶段对应的隶属函数值均值为0.73和0.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新疆地区通过引进美国瑞士褐牛导入杂交改良新疆褐牛,以提高新疆褐牛品质和生产性能。研究旨在校正约翰逊估测法中系数,准确估测美新杂交褐牛体重,为今后新疆褐牛选育提高和新类型培育中体重测定提供方法。[方法]试验共测定美新杂交褐牛生产母牛283头,包括体重、体斜长和胸围,通过实测体重与约翰逊法估测体重比较分析,校正约翰逊法公式中系数,再进行验证。[结果]结果表明,美新杂交褐牛实测体重极显著低于约翰逊法估测体重(P0.01),对约翰逊法公式中的系数校正,校正后系数为12 300,即经过校正后的美新杂交褐牛体重约翰逊法估测公式为:体重=胸围~2×体斜长/12300,该公式在50头美新杂交褐牛进行验证,实测体重与估测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校正系数后的约翰逊法公式用来估测美新杂交褐牛估测体重可行,但本次试验实测和验证牛群数较少,还需大量不断验证以获得更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用特克赛尔公羊改良蒙哈混血羊,杂种羊与本地羊在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特×蒙哈杂一代6月龄羔羊的宰前活重较同龄蒙哈混血羊高12.24 kg,胴体重高6.66 kg,净肉重高5.87 kg,差异均极显著(P<0.01)。后腿肉重增加1.67 kg,眼肌面积增加8.13 cm2,为蒙哈混血羊的1.80倍,差异显著(P<0.05)。特×蒙哈杂一代胴体重达到国外上等羔羊肉胴体重标准,优质肉率、骨肉比均高于蒙哈混血羊,肉质较细嫩,羊肉品质得到改善。每只杂种羊仅产肉一项比本地羊多收入168.60元,经济效益明显。说明利用特克赛尔羊改良蒙哈混血羊,对提高产肉性能、改善羊肉品质和增加养羊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