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种公母牛相互交配.杂交交配产生的后代,称之为杂种.经杂交改良繁育的个体,能充分发挥杂种优势,有效提升繁育后代的生产性能.杂交在土牛改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由此展开论述,介绍改良种牛的选择,阐述杂交改良的相关要点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邹华 《养猪》1989,(1):6-7
在邹华同志的文章中本刊强调了“综合系杂交猪(Compositive Breed of Hybrid Swine)。按原文当译为“综合品种杂优猪”,Compositive line(综合系)不同于Compositive Breed(综合品种)。实际情况,AA、BB、CC、DD都是不同品种。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综合系”与“合成系”的混淆以及如何认识“综合系”的基本特点,如何区别它与品系杂交的根本差别。 1976年韦布(Webb,A.J.)与金氏(King,J.W.B.)在英国动物生产(Animal Prodtiction)杂志上发表论文中提出培育“专门化合成父系”(Specialized synthetic sire line),用的方法是“迁入”(Selection with immigration),国内译为“合成系”;继而有杂交配套繁育体系的提出,把AB、CD也译为“合成系”。参考两个原文synthetic与compositive都可译为“合成”与“综合”。编者认为应当予以区别:“合成”用的方法是“迁入”,“合成系”是纯度高的品系可做种用;“综合系”是由不同品种的专门化品系“综合”而成,只能用做“杂交”的父、母本,不能纯繁后做种用。更重要的是不能把“综合”简单理解为杂交,否则就要导出一系列错误,陷入理论上的胡涂,降低了“综合”的技术水平,给生产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3.
作者针对传统上向役用方向进行选择的我国体大力强、肉质细致、育肥潜力较大的优良地方品种——南阳黄牛,具有后躯欠丰满、成熟晚、泌乳量低、生长较慢等缺点,利用当前南阳黄牛场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条件,通过引血杂交改良,扩大杂种头数,加强选育,最后选出理想型杂种公母牛进行自群繁育,培育成拥有2万头数量的南阳肉牛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我国肉牛生产主要是通过引进优良肉用品种(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等)来改良提高本地黄牛的肉用生产性能.肉牛杂交生产的主体是利用杂交公犊,在杂交利用上要求以杂交犊牛快速生长为主来选择父本,同时考虑能提高本地母牛的泌乳能力和带犊能力.因此在第一轮杂交中应尽可能用泌乳性能好的肉用品种作父本,在第二轮杂交中根据市场对牛肉胴体的需求再选择不同的肉牛品种作父本.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肉牛生产主要是通过引进优良肉用品种(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等)来改良提高本地黄牛的肉用生产性能。肉牛杂交生产的主体是利用杂交公犊,在杂交利用上要求以杂交犊牛快速生长为主来选择父本,同时考虑能提高本地母牛的泌乳能力和带犊能力。因此在第一轮杂交中应尽可能用泌乳性能好的肉用品种作父本,在第二轮杂交中根据市场对牛肉胴体的需求再选择不同的肉牛品种作父本。  相似文献   

6.
经济性奶牛场的育种工作内容主要是进行奶牛群改良,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增加牛奶中的干物质含量,使体型结构符合生产管理上的要求,以提高奶牛场的经济效益。选种与选配是奶牛群改良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选种的内容是选出相对优秀的母牛组成用于生产后备牛的“种母牛群”和根据改良方向选择适宜的良种公牛;选配的目的是改良奶牛品质,把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公母牛进行组合交配,使后代取得较大的遗传改进。  相似文献   

7.
在肉牛生产中,国内外普遍应用杂交繁育,用于培育肉牛新品种或提高生产性能.杂交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的公母牛交配.它是改良本地原有品种、创造新品种的重要手段.当原有品种的体形外貌或生产性能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时,就可采用杂交繁育的方法,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与本地原有品种进行杂交繁育,育成一个体形外貌好、生产性能高,而且又能适应本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1选择合适的优良肉牛品种,确定最佳改良杂交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杂交改良方案。我们向农户推荐使用该杂交改良方案:本地黄母牛用西门塔尔或利木赞冷冻精液配种牛产的公犊进行育肥,母犊用于繁育,再用安格斯冷冻精液配种.生产后代安西本杂交后代全部用于肉牛生产育肥。  相似文献   

9.
不同杂交组合猪生产性能测定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台猪合成系是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的优良母本猪,但肉质较差。为改善其肉质,于2002年将繁殖性能好、肉质优良的莱芜猪基因导入烟台猪合成系,其杂交一代产仔数多,泌乳性能好,且肉质有了很大改善,称为莱烟合成系。为测定杜洛克、汉杜与烟台合成系、莱烟合成系的杂交效果,于2004年12月上旬在山东莱州进行了4个杂交组合的生产性能测定试验,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时间与地点时间:2004年12月—2005年4月;地点:莱州市畜牧兽医站种猪繁育场。1.2种猪来源与试验组合杜洛克种公猪来自山东省农科院原种猪场选育的父系杜洛克第三世代,汉杜种公…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外在商品鸡生产中,为了提高育种公司之间的竞争能力,争取时间尽早更新产品。除保留原有的高产纯系外,多采用“合成系”选育技术,生产新的系和配套组合。合成系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或品种杂交,选育出具有某些特点并能遗传给后代  相似文献   

11.
研究分析了莱芜猪合成系及其育种素材莱芜黑猪和大约克夏猪FSHβ亚基基因和ESR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FSHβ亚基基因,莱芜猪合成系群体内AB基因型占多数,而在莱芜黑猪和大约克夏群体内分别以AA基因型和BB基因型占绝对优势;FSHβ亚基基因的3种基因型中,以AA基因型的产仔数最高,但各基因型间差异没达到显著水平。对于ESR基因,在3个猪种内,AA和AB基因型均占优势,BB基因型频率很低,且莱芜黑猪群体内未检测到BB基因型。由于ESR基因在莱芜猪合成系及莱芜黑猪和大约克夏猪均表现出极端的偏态分布及样本数量少,因此难以精确计算出各基因型在产仔数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个畜禽的保种群体应该有多大,群体中的公母畜比例多少为宜,这些都是“优化”保种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使保种群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性状和与其相关的性状的基因频率不发生太大的变化,就要在保种期内不与其他品种杂交,除淘汰不符合保种目标的个体外不作严格的选择,群体内进行随机交配或有意识避免高度的近交。 这里讨论的保种群体大小的前提是:群体内随机交配;100年内近交系数不超过0.1;大家畜(马、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全国各地肉牛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北方非传统肉牛养殖区也开始将产业重点向肉牛养殖业调整。对北方非传统肉牛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肉牛品种、饲养管理、产业发展和肉牛交易等特点进行了分析。在该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北方非传统肉牛养殖区肉牛品种改良方案。该方案分为2个阶段实施,第1阶段为基础母牛安格斯化:利用红安格斯牛作为父本,对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实现基础母牛群体安格斯化;第2阶段为两品种轮回杂交:选用另一专门化肉牛品种与红安格斯牛为主要父本品种,开展两品种轮回杂交,建立优质肉牛高效繁育技术体系。通过制定该技术方案,以期为北方非传统肉牛养殖区开展黄牛改良和发展特色经济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利用娟姗牛细管冻精,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改良色达草地型牦牛,结果显示:杂交一代(犏牛)公、母牛初生重平均达15.35kg,比本地牦牛初生重提高39%,2岁零3个月的公、母牛平均体重达166.7kg,比本地相同年龄的牦牛体重高60%;杂交一代母牛1.5岁初配,比本地牦牛提前2~3年;杂交一代母牛2岁零3个月产犊,第一胎年产奶量达1280kg,是本地成年牦牛产奶量的4倍。  相似文献   

15.
<正> 新疆地区群牧黄牛自然繁殖率约40~50%。为促进冻精的推广和黄牛改良,提高受胎率。于1981年在昌吉地区进行了较大范围、多项性的综合试验。 1.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牛的选择和要求 1.1.1 试验母牛膘情中等,通过直肠检查(以下简称直检),选出生殖器官正常,性周期处于黄体阶段或乏情空怀母牛;对泌乳牛均选  相似文献   

16.
配合力测验在组配桑蚕多元杂交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朝斌  易勇  姜虹 《蚕桑通报》2003,34(1):26-29
以两个华系品种渝1.57A为测验种,分别与14个日系种测交,然后测定各杂交型式的配合力,同时计算中1×日1,中1×日2、中2×日1、中2×日2四个杂交型式的平均成绩来估算杂交组合的生产性能,与实测值综合判断品种组合的生产性能,从中选出优良组合进行鉴定。结果,按选育种目标要求从中选出了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组合,同时测算和观察出了一些某项性状特别优良组合作为进一步筛选鉴定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7.
优良畜禽品种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的基础。 通过“八五”攻关,育成了9个中国瘦肉猪新品系并筛选出了6个杂交配套组合;建立了中国黑白花奶牛高产核心群,核心群母牛达270头;选育出中国西门塔尔核心母牛1986头;育成了两个48~50支半细毛羊新品种;已基本育成了遗传稳定并各具特色的辽宁绒  相似文献   

18.
优良畜禽品种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的基础。通过“八五”攻关,育成了9个中国瘦肉猪新品系并筛选出了6个杂交配套组合;建立了中国黑白花奶牛高产核心群,核心群母牛达270头;选育出中国西门塔尔核心母牛1986头;育成了两个48~50支半细毛羊新品种;已基本育成了遗传稳定并各具特色的辽宁绒山  相似文献   

19.
<正> 该品种是以“鸟取系”为原材料,通过群体选择和母系选择法培育出来的品种。育成经过是,于1974年秋栽培了约4,000株,1975年春,从中选出极早熟的直立型个体28株,以后不断通过自然杂交和选择,在1978年秋育成品系,命名为“千研 EE—1”。然后在育成地进行生产性能和特性的鉴定试验,1980年秋确认其特性已稳定,该品种正  相似文献   

20.
肉用西门塔尔牛与和牛杂交群体的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对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进行肉质性状比较,以期为肉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剖析及优质肉牛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收集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肉质性状表型数据,包括眼肌面积、剪切力、系水力、pH、肉色、脂肪颜色和大理石花纹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从而综合评价两群体的肉品质。结果显示,两群体的脂肪颜色、系水力及剪切力呈现两两正相关;肉色与脂肪颜色、pH呈正相关,且肉色与pH呈显著相关(P < 0.05),而系水力与pH、肉色和大理石花纹呈负相关。在两试验群体间,和牛杂交群体的大理石花纹、眼肌面积、pH性状表现为极显著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P < 0.01)。从性别比较来看,肉用西门塔尔牛母牛在大理石花纹、pH、剪切力等性状上极显著或显著优于公牛(P < 0.01;P < 0.05);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的肉色和剪切力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公牛(P < 0.05;P < 0.01)。总体而言,和牛杂交群体的肉质性能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内比较表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优于公牛,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低于公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