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珠江口虾拖网的副渔获组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拖虾是南海捕捞渔业的一种主要作业方式,南海北部的珠江口是广东省虾拖网的优良渔场之一。文章以珠江口铜鼓水道虾拖网渔业生物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渔业的副渔获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虾拖网渔获种类多,以底栖鱼类和甲壳类为优势类群;副渔获的组成在不同月份有所变化;副渔获比例较高,虾与副渔获之比为1:10-1:19;副渔获中大部分鱼种未达到可捕规格,对幼鱼资源造成损害。建议渔业管理部门重视对副渔获问题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
广东大鹏湾虾拖网网囊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张健  孙满昌  罗炎标 《海洋渔业》2007,29(2):166-173
虾拖网渔业是南海海域重要的作业方式之一,但尚未有关该渔业网目尺寸选择性的报道。为评价虾拖网渔具的渔获性能、合理利用虾类资源,在广东大鹏湾进行了网目选择性试验。试验采用双支架虾拖网作为试验网具,并使用套网法估算了网目内径为35、40和45 mm的网囊对主捕虾类的选择性。结果显示,虾类渔获中刀额新对虾、须赤虾、周氏新对虾和日本囊对虾渔获数量较多,比较以往资料,刀额新对虾和周氏新对虾优势体长、平均体长均有所下降,其它2种虾类平均体长未见明显变化;选择性分析结果显示,主捕虾类的L50随网目尺寸线性增大。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历史资料,笔者认为现阶段35 mm的网囊网目尺寸对于保护上述4种虾类资源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浅水域小型虾拖网渔获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拖虾是广东省沿海捕捞渔业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为了查明小型虾拖网的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2006年10~11月对在珠江口浅水域进行捕虾作业的虾罟网渔船进行了海上渔获组成抽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浅水域虾罟网的渔获种类多、组成复杂,幼鱼和副渔获的比例高;主要渔获种类是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18.57%)、矛形梭子蟹Portunus hastatoides(15.48%)、脊尾白虾Exopalaemoncarinicauda(11.50%)和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11.16%),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脊尾白虾、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海鳗Muraenesocidae和银鲳Pampusargenteus渔获100%为幼鱼,凤鲚Coiliamystus和棘头梅童鱼CoUichthys lucidus幼鱼比例分别高达87.65%和96.15%;周氏新对虾、脊尾白虾、斑节对虾为主捕对象,鱼类和蟹类是主要的副渔获种类;虾罟网捕捞对渔业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大鹏湾捕虾拖网渔获分隔试验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捕虾拖网渔业的特点是渔获组成多样性和渔获抛弃率高。在我国南海捕虾拖网渔业中,尚没有关于改善渔具种类选择性的研究。试验采用蝴蝶拖网作为试验网具,在网囊前部安装不同网目尺寸(130和110mm)和网目形状(方形和菱形)的分隔网片,将网囊分为2层即上层的虾袋和下层的鱼袋,并估算了分隔网片对主要虾类渔获的分隔率;除此以外,还通过安装TED来改善分隔网片的分隔效果。试验结果显示,虾袋中虾类渔获个体较鱼袋中的大,对比不同分隔网片设计的分隔率发现,网目尺寸对分隔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不同网目形状的分隔率没有显著差异;安装TED可以有效改善分隔网片的分隔效果。  相似文献   

5.
2002年4月、9月和10月,在网板虾拖网作业渔船上采用渔捞日志和随机取样的方法,对该种作业进行渔获种类鉴定、渔获组成分析。共收集58个网次的渔捞日志,取样品250kg,抽样分析36批重46469g。通过鉴定、分析:渔获物中共有72个种类。其中:鱼类44种、虾类12种、头足类5种、蟹类10种、虾蛄1种;渔获重量统计结果:鱼类占65.26%、虾类占22.015%、头足类占6.12%、蟹类占6%、其他占0.57%。  相似文献   

6.
在若狭湾西部海域,以真鲷、日本方头鱼和乌贼等高级鱼为渔获对象的延绳钓渔业,是重要的沿岸渔业之一。这种延绳钓利用虾拖网捕获的脊赤虾(Metapenaeopsis acclivis)做为饵料。但是。最近脊赤虾的渔获量处于减少的趋势,意味着其资源量可能变少。根据渔获量来实际推测资源量,其渔具的渔获效率显然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杨吝 《现代渔业信息》2001,16(11):16-20
捕虾是澳大利亚的重要渔业之一,对虾拖网渔业发生于多数州的沿岸水域。在澳大利亚对虾拖网渔业中渔获物有时空的变化。本文着重报道澳大利亚为减少对虾拖网副渔物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2种桁杆虾拖网(包括单杆虾拖网和双杆虾拖网)的结构特征、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2012-2015年于南海北部渔场进行了调查,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评价渔获组成,统计副渔获物与虾类的产量比,计算主要经济种类的幼体比例。结果表明,单杆虾拖网与双杆虾拖网的桁杆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单杆虾拖网副渔获与虾类的产量比平均为12.68±14.52;双杆虾拖网副渔获与虾类的产量比平均为1.79±1.02;2种虾拖网虾类优势种为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周氏新对虾(M.joyneri)、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和近缘新对虾(M.affinis);鱼类优势种为褐斑三线舌鳎(Cynoglossus trigrammus)、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少鳞(Sillago japonica)、丽叶鲹[Caranx(Atule)kalla]、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和六指马鲅(Thrissa dussumieri);蟹类优势种为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三疣梭子蟹(P.trituberculatus)和远海梭子蟹(P.pelagicus);2种虾拖网渔获的幼体比例较高。文章还针对2种虾拖网作业对渔业资源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虾拖网渔业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之一,从业渔船近万艘,年产量可达100万t。为了解虾拖网渔业的现状,采用面与点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浙江、上海两地的桁杆虾拖网渔业进行调查,并对虾拖网渔业的渔场、主捕品种、作业时间等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语同  刘勇 《福建水产》2011,33(4):42-46
2010年1~5月和8~11月在闽南海区桁杆虾拖网作业渔船上每月采样一次,分析样品9批,样品数量15833个,累计重量79.66kg。对渔获物进行种类鉴定、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闽南渔场桁杆虾拖网作业渔获种类共有62种,其中鱼类35种、虾类17种、蟹类4种、头足类4种、口足类2种;渔获物以虾类为主,占总渔获重量的69.8...  相似文献   

11.
虾类是东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东海区的拖虾渔业以虾类为主要捕捞目标,发展之初对于促进捕捞结构调整、减轻主要经济鱼类的捕捞压力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该种作业方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渔船和渔具的大型化,渔获物中经济虾类和兼捕幼虾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东海区的渔业资源造成较大程度的破环。本文主要介绍了东海区拖虾渔业的发展和资源概况,主要经济虾类的种类、分布、作业渔船的产量和数量变化,分析了东海区拖虾渔业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采取的措施,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1997年12月到1998年11月,利用尖尾罟网和掺缯网船在珠江口水域进行了周年月度渔业资源调查,共捕获268种游泳生物,其中鱼类167种,足类7种,虾蛄类10种,虾类31种,蟹类53种。采用主成份分析、回顾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游泳生物的组成、生物学及季节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水域的游泳生物主要是沿岸性或河口性的小型种类,基本由当年生个体组成,它们与高温低盐水环境特征相适应,构成珠江口游泳生物组成的主体。游泳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但对于鱼类的底栖类群和中上层类群则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2—2003年在福建中南部海区的网板虾拖网作业,应用刚性鱼虾分离栅进行释放经济幼鱼和鱼虾分离试验的资料,文章对试验期间的渔获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网板虾拖作业网具采用刚性分离栅对鱼类和虾类的分离特别明显,对体形较大的蟹类也有一定的分离效果,而对头足类的分离不是很明显。放大囊网网目尺寸的网袋可减少对主要经济种类幼体和其它种类的捕捞,从而达到有选择性的捕捞,保护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变动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2000~2005年底拖网渔业资源的常规监测资料为依据,对东海区底拖网渔获物种类组成、主要经济鱼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利用结构正在向低值和低营养层次鱼种转化,主要经济鱼种的CPUE不断下降,生物学特征未见明显好转,而渔获物中幼鱼比例不断上升,渔业资源总体状况仍然存在继续衰退趋势。建议降低目前的海洋捕捞努力量,延长伏季休渔时间,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力度等。  相似文献   

16.
The Malindi–Ungwana Bay fishery Keny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rine fisheries of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 There are two fishing grounds: Formosa and Malindi, with a designated 5-nM no-trawl zone offshore. However, the fishery was faced with numerous resource use conflicts and a decline in catches, culminating in a trawl ban in 2006. This study analyses catches and fishery dynamics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6 trawl ban. Results show that artisanal landings declined before the ban, but rapidly recovered within 2 years after the ban was imposed. However, shrimp landings in the artisanal fishery remain low. Commercial shrimp landings gradually declined before the ban: ~550 t in 2001 to 250 t in 2006, and the shrimp: fish bycatch ratio was 1:1.5 compared to early reports of 1:7 in 1999. SIMPER analyses shows that 6 and 16 families (groups) accounted for 91.0 and 90.2% of the similarity in catch within the Formosa and Malindi fishing grounds, respectively. Formosa was important for Claridae, Cichlidae and Protopteridae, while Malindi recorded Carangidae, Siganidae, Carcharhinidae and Lethrinidae as the main families. Future studies should therefore embark on analyses of the factors driving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the species and assess the impacts of bottom trawling on fishery dynamics before the trawl ban can be lifted.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伏季休渔深圳海域渔业资源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深圳市2007年伏季休渔海洋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规律,寻找恢复渔业资源的有效途径,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2007年5月和8月在深圳海域利用双拖网、掺缯网和拖虾网等3种渔具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对渔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休渔前后,在珠江口海域掺缯网作业的总渔获量增加了10.8倍,桁杆拖虾网作业的总渔获量增加了5.6倍,但在大鹏湾海域双拖网作业的总渔获量仅为休渔前的7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