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龚兆全  吴哲  蒋豆玉  高巍  郭尧  黄明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25-126,130
[目的]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杜仲叶杜仲胶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杜仲树林进行处理,并用碱浸法处理杜仲叶,再用正己烷-丙酮提取法来提取杜仲胶,计算杜仲胶含量。[结果]随喷洒次数的增多,不同处理杜仲叶杜仲胶含量增加;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杜仲叶杜仲胶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GA3、NAA、6-BA、2,4-D,杜仲胶含量均高于CK。[结论]4种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能使杜仲叶杜仲胶含量不同程度提高。从优选角度考虑,生产上可采用GA3300 mg/L进行1次喷洒,来提高杜仲叶中杜仲胶含量。  相似文献   

2.
杜仲叶和杜仲皮中化学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杜仲叶代替杜仲皮入药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探讨它们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及杜仲叶代替杜仲皮入药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系列甲醇-水(50%至100%甲醇含量)为溶剂,对杜仲叶和杜仲皮进行超声提取,然后以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进行分别萃取,得到4组(包括水相)不同极性段的化合物.采用C18柱和C8柱进行色谱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杜仲叶和杜仲皮所含化学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杜仲叶中的化学成分比杜仲皮少许多,而且除少数几个成分外,含量也普遍低于杜仲皮.特别是在正丁醇溶剂中两者组成成分相差明显,叶中至少含有4种皮中不具有的化合物.结论:杜仲叶不含有杜仲皮中全部的化学成分,而且具有杜仲皮不含有的成分,在代替杜仲皮入药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3.
从杜仲翅果中提取杜仲胶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碱浸法分解翅果壳中的非胶部分物质,用石油醚为提取剂提取杜仲胶,用冻胶法析出杜仲胶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从杜仲翅果壳中提取杜仲精胶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以碱浸法用10碱液在90℃温度下提取3 h,采用索氏提取以石油醚为溶剂在85℃下提取27 h.将提取液在0℃低温冷冻1 h析出杜仲胶,计算得到杜仲翅果壳中杜仲胶提取率为20.48,杜仲翅果中杜仲胶提取率为5.47,提取的杜仲胶纯度为87.52.  相似文献   

4.
杜仲不同部位绿原酸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787-8788
采用超声技术提取杜仲叶和皮中的绿原酸,并建立了HPLC-PAD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杜仲叶的绿原酸含量均高于杜仲皮。该方法简便、准确,线性范围宽,可用于评价含绿原酸成分的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5.
加工方法是形成中药质量的关键点,不同加工方法对其质量的影响不同。以杜仲皮作为药用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杜仲的其他部位做进一步的研究,以缓解杜仲皮资源的匮乏。综述了不同加工方法对杜仲皮、杜仲叶、杜仲雄花以及杜仲胶4个部位质量的影响,从而为杜仲资源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6.
杜仲皮和叶中儿茶素含量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杜仲皮和叶中儿茶素含量的差异,为杜仲以叶代皮入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个产地的杜仲皮和叶样品进行提取,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茶素的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浓度0.4%磷酸溶液(13∶87,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结果]所取3个产地的同株杜仲的皮和叶中儿茶素的含量不同,其中河南信阳、四川绵阳和贵州遵义产的杜仲皮中儿茶素的含量分别为1.919、1.279和1.167 mg/g,所产的杜仲叶中儿茶素的含量分别为49.34、35.75和33.72 mg/g;同株杜仲叶中儿茶素含量明显高于杜仲皮。[结论]研究所采用分析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良好,适用于杜仲不同部位儿茶素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杜仲叶资源值得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杜仲不同器官含胶率的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杜仲高产胶优良无性系选择的指标,采用选择典型样株和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杜仲果实、树皮和叶片内含胶率进行全面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变异类型以及不同无性系的各器官杜仲胶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果实〉树皮〉叶片;不同变异类型果实含胶率是叶片含胶率的4.34~4.89倍;不同产地果实含胶率是叶片含胶率的3.79~5.47倍;不同无性系果实含胶率是叶片含胶率的2.98~6.75倍;杜仲果实内杜仲胶的开发利用潜力远远大于杜仲叶,果园化栽培是今后杜仲综合利用的主导栽培模式,利用杜仲果实提取杜仲胶是今后杜仲胶产业化发展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今后杜仲培育技术重点研究的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8.
外源激素影响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杜仲叶面喷施ABT生根粉和赤霉素,研究其对杜仲叶中次生代谢物京尼平甙酸、绿原酸、总黄酮、杜仲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BT生根粉处理后,杜仲叶中京尼平甙酸的含量在较长时间段内增加,增加幅度超过了9;绿原酸、总黄酮和杜仲胶的含量减少,减少幅度较大.赤霉素在不同的时期,对杜仲叶中京尼平甙酸、绿原酸、总黄酮和杜仲胶的含量影响效果不同,变化幅度较喷施ABT生根粉的小.  相似文献   

9.
杜仲皮内杜仲胶形成积累的规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了弄清杜仲皮含胶率的年变化、逐年变化和垂直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为杜仲皮内杜仲胶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在河南省嵩县杜仲综合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了杜仲皮内杜仲胶形成积累的试验.试验方法为选择典型样株法和随机取样法;杜仲皮样品采集后均进行了发汗处理;采用杜仲胶综合提取法测定含胶率.试验结果表明:杜仲树皮含胶率在一年内的变化不明显:树龄为6a以前的树皮其含胶率随树龄的增长而提高.树龄为6a以后的树皮其含胶率有所下降并逐步趋于稳定;同一单株杜仲树皮的含胶牢和杜仲胶的密度,随其主干高度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于杜仲皮含胶率在一年中比较稳定.因而在不同的生长季节均可以取皮利用,且以树龄为6a的杜仲皮最为适宜;由于树皮木栓层不含杜仲胶.随着树龄增加.树皮木栓层逐步形成.树皮含胶率降低.利用率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0.
杜仲无性系叶片含胶特性的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为了弄清杜仲叶含胶特性的个体变异规律.为杜仲高产胶优良无性系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选择典型样株和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测验.含胶率的测定采用杜仲胶综合提取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叶长、叶宽、叶片厚度、叶面积、单叶质量和叶片含胶率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叶片含胶率最高为3.23%.最低仅1.55%;杜仲无性系叶片含胶率与叶长和单叶质量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而与叶宽、叶片厚度、叶形指数、叶面积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无性系叶片含胶率的高低在叶片的形态方面的表现并不明显;而单叶含胶量与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单叶质量以及叶片含胶率的正相关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何国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846-10848
[目的]获得优质长丝杜仲胶和杜仲翅果籽油。[方法]以杜仲翅果整果为原料,杜仲翅果籽油和杜仲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经稀碱和纤维素酶处理后,经石油醚提取或结合超声波用石油醚提取,并与将翅果粉碎后直接用石油醚提取的常规方法比较。[结果]用0.50%NaOH于70℃下除去整果角质层,然后用纤维素酶在pH为4、温度40℃的条件下破坏翅果细胞壁,于常温用石油醚提取杜仲籽油,苒用石油醚回流提取杜仲胶。与常规工艺相比,油脂得率提高23.00%,杜仲胶得率提高58.00%。杜仲翅果整果经稀碱和纤维素酶处理后,结合超声波用石油醚提取,与常规工艺相比,油脂得率提高42.oo%,杜仲胶得率提高76.00%,时间缩短90.00%。[结论]实际生产中可根据条件选择适合的工艺,该研究为生产出高品质和高产率杜仲翅果籽油和杜仲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杜仲中微量元素含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安俊  杨彪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123-12124,12128
[目的]测定杜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采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杜仲皮和叶中Zn、Cu、Ca、Mg 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4种微量元素的回收率在97%~100.9%之间,RSD值≤3.5%。杜仲皮与叶中Zn、Cu、Ca、Mg等微量元素含量有显著差异,降压效果也有显著差异。[结论]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和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杜仲综合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仲为中国特有树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具有重要药用、保健价值。笔者简单介绍了杜仲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系统分析了杜仲在药品、保健品、饲料添加剂、杜仲胶及木材等方面的综合开发利用现状。根据目前杜仲产业发展的基础及问题,提出杜仲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意义,并探讨杜仲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策略,认为技术策略实施的重点是关键技术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杜仲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庭坤  何俊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12-6713
[目的]探讨用超声提取法提取杜仲叶中黄酮类成分的最佳工艺,为杜仲叶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杜仲叶为试材,以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提取工艺从杜仲叶中提取黄酮类物质成分,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乙醇浓度、浸润时间、提取时间、料液比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再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提取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表明,影响黄酮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度〉浸润时间。用超声提取工艺法从杜仲叶中提取黄酮类成分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1∶15、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30min。在最佳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平均为2.42%。[结论]超声提取法比常规浸泡法的提取时间明显缩短,且提取率高。  相似文献   

15.
杜仲叶黄酮的超声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征  黄文  薛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286-1288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超声提取杜仲叶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杜仲叶为原料,40%乙醇为提取液,m(杜仲叶)∶m(提取液)=1∶60,浸泡2.5 h后,每次超声1 h,重复处理2次。在该条件下,黄酮提取率为17.14%。同时,测定了杜仲叶黄酮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杜仲叶黄酮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而且随着黄酮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是一种天然有效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6.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杜仲叶中绿原酸水提工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魏锐  田惠玲  周建军  刘益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3965-3967,3970
[目的]优化杜仲叶中提取绿原酸水提工艺,为杜仲叶绿原酸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为自变量,以绿原酸的收率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杜仲叶绿原酸的水提工艺。[结果]杜仲叶中绿原酸水提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16,提取时间20 m in,提取次数2次,提取温度65℃。在该条件下,绿原酸的提取率达92.550%。[结论]水提法与传统工艺比较,具有提取率高、能耗少、时间短和低成本等特点,为杜仲叶中绿原酸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杜仲植株中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32株内生菌株。通过离体平板对峙培养检测、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测定在活体果实上的拮抗活性,研究杜仲拮抗真菌与病原菌及其寄主植物苹果果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峙培养显示杜仲内生真菌DZGS07对苹果炭疽菌有较强拮抗作用,具有较强的营养和空间竞争能力,显微观察表明其能造成病原菌菌丝畸形等现象。在生防研究中,内生真菌DZGS07对苹果炭疽病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处理后的第7天防效达84.19%;对该菌株的ITS 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初步鉴定DZGS07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的真菌。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弄清杜仲叶片含胶特性的地理变异规律,以便为杜仲高产胶产业化基地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该文选择我国主要杜仲产地和主要引种区共16个产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典型样株和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杜仲叶片含胶率的变异特点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杜仲叶片含胶率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呈逐步减小的趋势.南方产区杜仲叶片的含胶率一般比北方产区的高.纬度越高、年日照时数越长、土壤pH越高,杜仲叶片含胶率越低;而年降雨量越大、海拔高度越高\,无霜期越长,杜仲叶片含胶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D-101-1大孔树脂吸附纯化杜仲总黄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860-7861
[目的]筛选D-101-1大孔树脂吸附纯化杜仲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方法]在80℃条件下,用70%乙醇(料液比为1∶10)回流提取2次,每次2h,以杜仲总黄酮的纯度和得率为考察指标,对D-101-1净品型大孔树脂吸附纯化杜仲总黄酮的工艺进行了筛选。[结果]洗脱溶剂为70%乙醇时,杜仲总黄酮的分离纯化效果最好,杜仲总黄酮的纯度为54.43%,得率为2.6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树脂再生容易,方法可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