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DMT1)是动物跨膜铁转运蛋白,它主要是介导小肠上皮细胞的铁吸收以及参与铁从内吞小体跨膜转运到胞浆的过程。DMT1 mRNA有2种存在形式:“ IRE”和“-IRE”型,它的表达与铁呈依赖性关系。DMT1 mRNA调控主要是通过DMT1-IRE结合到IRP1的铁参与后的转录调控,但也存在其他未知的调控机制。文中对DMT1的主要功能和铁依赖性调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利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不同浓度硫酸铜,微米氧化铜,纳米氧化铜(铜水平2、4、8、16 mg/L)对细胞铜-ATP酶、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1(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DMT1)、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培养液中添加铜离子能提高Caco-2细胞铜-ATP酶、MT含量,低浓度铜离子能提高细胞DMT1含量,高浓度铜离子降低细胞DMT1含量。纳米氧化铜对几种铜转运蛋白的作用与硫酸铜类似,但纳米氧化铜对铜-ATP酶、MT、DMT1含量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大豆抗原蛋白对小鼠肠上皮细胞吸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中所含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会导致幼龄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发生下降,进而出现腹泻等症状。试验以自备分离纯化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作为试验材料,以原代培养小鼠肠上皮细胞作为试验模型,研究了0、1、5和10mg/mL纯化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对小鼠肠上皮细胞Na+-K+-ATP酶及小肽转运蛋白1(PEPT1)和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DMT1)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能增强小鼠肠上皮细胞Na+-K+-ATP酶活性,降低PEPT1和DMTl基因的表达量,而且β-伴球蛋白的作用明显大于大豆球蛋白。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微量元素添加模式对肉鸡生长性能、微量元素代谢和血浆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取720羽1日龄科宝(Cobb-500)肉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行业标准组:按照农业行业标准NY/T 33—2004添加铜、铁、锌和锰。NRC标准组:按照NRC(1994)推荐量添加铜、铁、锌和锰。NRC比例组:实测基础饲粮中铜、铁、锌、锰的含量,以过量最多的铜(相对于NRC标准)的倍数补齐其余3种元素。相对生物学效价组:假设基础饲粮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学利用率为额外添加硫酸盐的30%,对其含量进行校准后按照NRC比例组的方法添加。微量元素都以硫酸盐形式添加,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不同微量元素添加模式未对肉鸡生长性能和死亡率造成显著差异(P0.05)。2)21日龄时,NRC比例组肉鸡十二指肠铜转运蛋白1(Ctr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NRC比例组和相对生物学效价组肉鸡十二指肠二价金属转运蛋白1(DMT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42日龄时,NRC标准组和相对生物学效价组肉鸡十二指肠DMT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各组间21和42日龄肉鸡十二指肠锌转运蛋白1(Zn T1)和锌转运蛋白5(Zn T5)的mRNA相对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21日龄时,NRC比例组和相对生物学效价组肉鸡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42日龄时,与相对生物学效价组相比,NRC比例组肉鸡血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下降(P0.05)。4)粪便中微量元素浓度和饲粮的微量元素添加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由此可见,从微量元素吸收效率和肉鸡血浆抗氧化性能来看,考虑基础饲粮微量元素相对生物学效价并按NRC比例添加是更适宜的添加模式,同时减少了粪便中微量元素的排泄。  相似文献   

5.
镉可通过肠道内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MT1)的介导进入动物机体,并与机体内其他二价金属元素(如铁、锌、铜等)的吸收转运存在相互作用。本试验旨在探究稻米来源镉对生长育肥猪组织重金属沉积规律的影响,为寻求降低镉在机体内残留的措施提供参考。选用初始体重为(31.57±2.82)kg的健康生长猪28头,随机分为体重没有明显差异的两组,即对照组(Cd,0.15 mg/kg)与试验组(Cd,0.55 mg/kg),每组14头;饲喂期结束时,生长阶段取6头,生长肥育阶段取8头,分别屠宰;现场测定屠宰性能、器官指数,取各组织样品测定二价重金属的沉积量。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论生长和生长育肥阶段,屠宰性能和器官指数均无显著差异。重金属沉积方面:生长阶段,肝脏中锌含量显著降低,铁含量显著增高,铜含量显著降低;肾脏中锌含量显著降低,铁含量无显著差异,铜含量显著降低。生长育肥阶段,肝脏中锌含量显著增高,铁含量显著降低,铜含量无显著差异;肾脏中锌含量显著增高,铁含量显著降低,铜含量显著增高。其余组织中其他二价金属元素的沉积量并无显著变化。由此表明,较低剂量的稻米来源镉主要影响铁、锌、铜在肝脏及肾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动物的肽吸收机制及组织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研究证实,小肽的消化道吸收机制不同于氨基酸。已发现的吸收机制包括渗透扩散、中间载体转运、通道穿透吸收3种方式。其中,小肽的中间载体转运吸收有2种类型:(1)依赖跨膜的H 浓度梯度,H /肽共转运子在向吸收细胞内转运分子肽的同时伴随着两个H 的吸收,而跨膜的H 浓度梯度则是依靠耗能的Na /H 交换子来维持,H /肽共转运子和Na /H 交换子在功能上是独立的;(2)肽中间载体转运依赖跨膜的阳离子浓度梯度,而二价阳离子的促吸收作用高于一价阳离子。已知谷胱甘肽是通过第二种转运机制转运的。瘤胃和瓣胃具有很强的小肽吸收能力,可能是反刍动物肽吸收的主要部位,但有关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与动静脉差法的测定误差较大有关。对于体组织肽利用的了解不多,已有的研究表明体组织可以利用小肽,其过程是组织吸收的肽在组织细胞内降解为氨基酸,而后用于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代谢。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铁含量对肉仔鸡组织重要微量元素铁、锰、铜、锌含量及十二指肠黏膜主要铁转运载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铁对肉仔鸡微量元素吸收和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将336只1日龄商品代罗斯308肉公雏按照体重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鸡。对照组饲喂不额外添加铁的基础饲粮(实测铁含量为78 mg/kg),铁添加组分别饲喂以七水硫酸亚铁(FeSO_4·7H_2O)形式添加100、250或500 mg/kg铁的试验饲粮(实测铁含量分别为166、308和579 mg/kg)。试验期21 d。各组试鸡分别于7、14和21日龄屠宰分析肝脏、心脏、胰腺、十二指肠黏膜和胫骨灰中铁、锰、铜、锌含量及十二指肠黏膜中二价金属转运蛋白(DMT1)和膜铁转运蛋白(FPN1)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500 mg/kg铁添加组1~7日龄和8~14日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其他3组(P0.10),250和500 mg/kg铁添加组1~7日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0.10)。2)饲粮铁含量对肉仔鸡7、14、21日龄的血浆总铁结合力以及全血血红蛋白浓度(7日龄除外)和红细胞压积均无显著影响(P0.10),但显著影响7、14和21日龄血浆铁含量和铁饱和度(P0.10),二者均随饲粮铁含量增加而升高。3)7和14日龄心脏及7、14和21日龄肝脏、十二指肠黏膜、胰腺和胫骨灰铁含量均随饲粮铁含量的增加而升高,7、14和21日龄十二指肠黏膜、胰腺和胫骨灰锰含量均随饲粮铁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饲粮添加铁显著降低7日龄胰腺锌含量(P0.10),但对其他日龄胰腺和各日龄其他所测组织锌含量以及各日龄所测各组织铜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10)。4)饲粮铁含量显著影响7、14和21日龄十二指肠黏膜DMT1和FPN1 mRNA表达水平(P0.10),各日龄DMT1和FPN1mRNA表达水平均随饲粮铁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结果提示,高铁饲粮可能通过调控十二指肠黏膜DMT1和FPN1基因的表达降低锰和锌在肠道的吸收,进而减少锰和锌在组织中的沉积。  相似文献   

8.
饲料中微量元素在动物体内被吸收的程度,受其构成化合物的溶解度、浓度、离子状态及饲料中其他组分等因素影响。无机盐中的微量元素具有以下缺陷:①易同饲料中植酸根、草酸根等阴离子形成难溶化合物;②由于金属活性不同,金属离子间存在固有的竞争吸收次序;③肠壁负电荷与金属离子之间异性相吸阻碍金属离子的穿透;④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含量对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等。近一、二十年来,有机矿物质微量元素化合物的使用正在兴起。这类化合物利用短肽或氨基酸的吸收通路,减少了上述矿物元素吸收通路上的缺陷。因此,这些有机微量元素不仅利…  相似文献   

9.
铁是动物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在动物机体氧转运、细胞生物氧化、DNA复制及电子转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铁的吸收和转运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但其机制至今仍然尚未完全明确。  相似文献   

10.
铁是动物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在动物机体氧转运、细胞生物氧化、DNA复制及电子转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铁的吸收和转运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但其机制至今仍然尚未完全明确。  相似文献   

11.
影响反刍动物铜吸收利用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铜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大量的试验研究已证实,铜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它与畜禽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免疫功能等关系密切。铜的缺乏对畜禽的造血功能,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生长,被毛生长发育等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铜的吸收代谢机制1.1铜的吸收和转运动物体内的  相似文献   

12.
铜是动物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肠道细胞内铜的吸收、储存、释放、转运对肠道铜稳态的维护至关重要,肠道铜稳态的失衡使肠道细胞脱落导致肠道功能障碍。随着对肠道铜转运因子与靶细胞器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完善,人们取得了新的发现和认识。作者综述了胞内的线粒体、高尔基体、胞浆分别与铜伴侣蛋白、铜转运蛋白的结合途径,阐明了铜特异性转运蛋白(CTR1)的表达机制,铜转出蛋白(ATP7A、ATP7B)在高铜情况下的再分配机制及其他上皮细胞组织铜的稳态机制。根据以上机制得出,肠细胞亚细胞器的铜转运蛋白的表达位置和表达水平随其内环境铜水平的变化而趋于肠稳态形式变化。此结论为揭示肠道铜稳态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纳米微量元素吸收、转运特点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苗静平 《饲料广角》2014,(19):42-43
<正>锌是动物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多种金属酶和胰岛素的组成成分。它因在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理生化功能而被称为"生命元素"。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既是机体吸收金属离子的主要形式,又是动物体内合成蛋白过程中的中间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稳定常数适中,需要时金属离子又  相似文献   

15.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德谦 《广东饲料》2004,13(3):34-35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是由氨基酸或短肽物质与微量元素通过化学方法螯合而成的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具有改善金属离子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防止微量元素形成不溶性物质以及一定的杀菌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对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和抗应激能力等具  相似文献   

16.
23金属离子络合剂的作用某些金属离子的存在与自氧化作用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图6以二价铜离子浓度与自氧化作用之间的关系为例说明金属离子对自氧化作用的促进作用。随着二价铜离子浓度的增加,自氧化作用的速变也激剧地加快。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金属离子的促氧...  相似文献   

17.
微量元素铜是一种营养元素,它在动物机体内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它是金属酶的组成成分,作为电子受体或供体参与机体内多种重要的生理、生化反应。因此,保持机体内铜代谢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铜含量的稳定非常重要。机体对铜的摄取、吸收、转运和排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动物体内铜转运系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文章对铜在动物体内转运过程进行了综述,这对了解高铜的促生长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肽的营养及其酶法生产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肽营养研究概况。1.1 肽在动物体内的吸收机制及其特点。1.1.1 单胃动物体内的吸收机制。日粮中的蛋白质经动物消化道内一系列酶的作用。最终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和小肽。关于小肽的转运机理,可能有以下3种形式:①具有pH依赖性的氢离子和钠离子转运体系,不消耗ATP:⑦依赖氢离子或钙离子浓度的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ATP:③谷胱甘肽(GSH)转运系统。  相似文献   

19.
铜是动物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铜离子转运蛋白是铜离子吸收和利用的重要纽带。文章对铜离子转运蛋白及铜离子伴侣蛋白的分类在机体内的生物学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较快的第三代新型微量元素添加剂 ,它是微量元素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螯合物 ,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较高的生物利用率、溶解性高、易消化吸收、无刺激、无毒副作用 ,是一种较理想的微量元素的添加形式。在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已得到推广应用。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在肠道中以“胞饮”的方式被完整吸收 ,金属离子不需要与载体蛋白结合 ,不会发生吸收的竞争。日粮中的纤维素、植酸和草酸影响无机微量元素的吸收 ,对氨基酸螯合物中微量元素的影响则很少。关于氨基酸螯合锰的研究报道较少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