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旨在了解梅花鹿鹿茸不同部位蛋白表达差异,本研究以腊片部位、血片部位和骨片部位的梅花鹿鹿茸组织为试验材料,运用双向电泳(2-DE)和MALDI-TOF-TOF串联质谱技术对不同部位梅花鹿鹿茸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鉴定,并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功筛选出37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多细胞生物体发生、解毒、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细胞聚集、定位、对刺激的反应、生物黏附、发育、单一生物体发生、免疫系统等生物学过程。其中鹿茸腊片、血片、骨片组织中分别有18、5与14个蛋白质表达上调。对差异表达蛋白作进一步分析发现,转录延伸因子(EFB1)、视黄酸结合蛋白(CRABP1)在鹿茸的快速生长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而载脂蛋白A1(APOA1)、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转甲状腺素蛋白(TTR)在鹿茸的快速骨化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对鹿茸快速生长与骨化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旨在从差异蛋白质组学角度为鹿茸生物学特性的阐明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天山马鹿65和75d鹿茸不同部位为试验材料,通过双向凝胶电泳、MALDI-TOF-MS质谱鉴定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鉴定出65种差异蛋白质,涉及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发育过程、定位以及应激等生物学过程,还参与了血小板活化、黏着斑、代谢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代谢通路。这些蛋白包括骨发育相关蛋白4种、神经发育相关蛋白3种、血管发育相关蛋白2种、抗氧化、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4种、免疫相关蛋白7种、凋亡相关蛋白5种。结果显示,TTR、RBP4、CRABP1在由65d鹿茸过渡到75d鹿茸的过程中,对鹿茸生长发育起一定调控作用。PRDX2、TXNDC5、ERP29、Pdia6在内质网应激、抗氧化中起重要作用。内质网应激、内质网相关性死亡途径、线粒体凋亡途径可在一定程度上阐明鹿茸细胞快速增殖分化的同时存在大量细胞凋亡现象,以满足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另外,GMFβ、CATHL1两种蛋白在神经发育和炎症抗性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生长阶段梅花鹿初生茸活性蛋白表达变化,为鹿茸的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采用蛋白质绝对和相对定量(i TRAQ)技术及超高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不同生长阶段梅花鹿初生茸活性蛋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不同生长阶段初生茸活性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及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的梅花鹿初生茸活性差异表达蛋白(差异倍数≥1.5或≤0.67,且P值≤0.05)主要为软骨低聚基质蛋白、胶原、抗菌肽、S100蛋白和钙调蛋白等蛋白成分;生长初期表达量显著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为软骨低聚基质蛋白、IX/XI型胶原和二聚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蛋白成分,显著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为抗菌肽-2、S100蛋白A2/8/9、骨膜蛋白和血红蛋白亚基α/β等功能蛋白;梅花鹿初生茸生长初期主要为细胞外基质类成分,生长末期主要为功能性蛋白,因此生长末期的初生茸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研究结果对梅花鹿茸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东北梅花鹿茸不同生长时期生长中心间充质组织基因表达变化,试验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快速生长期和骨化期鹿茸生长中心间充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比对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从快速生长期和骨化期鹿茸间充质组织中分别获得4. 45 Gb和4. 47 Gb的测序数据,测序质量值、Q20值分别为98. 39和98. 75;通过Trinity软件组装,分别获得40 963条和39 315条组装序列,平均长度分别为1 121,1 139 nt;通过与蛋白数据库进行比对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筛选出调控鹿茸快速生长和骨化的差异表达生长因子10种,差异表达转录因子13种和差异表达胶原15种。说明鹿茸快速生长和骨化受多种生长因子、转录因子和胶原分子的调控,这些生长调控因子的表达差异性与鹿茸的再生、快速生长及骨化过程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旨在探究梅花鹿鹿茸不同生长时期小分子代谢物表达差异变化,为鹿茸快速生长与骨化分子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选取体况良好的4岁龄雄性东北梅花鹿,收取生长25、45、65、100、130 d的鹿茸作为试验样品,每个时期3个生物学重复。利用UHPLC-TOF-MS技术对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样品主成分分析与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生长时期可分为鹿茸生长期(25、45与65 d)与鹿茸骨化期(100与130 d)两个阶段。筛选、鉴定到171种显著差异表达代谢物(VIP>1,P<0.05,|fold change|>2),比对到HMDB数据库的112种代谢物,分为7大类;其中L-焦谷氨酸、L-组氨酸、L-肌肽与阿坎酸等有机酸类化合物在100 d含量最高,15-脱氧-Δ12,14-前列腺素J2、前列腺素H2、前列腺素I2在130 d显著上调,而其他氨基酸及有机酸类化合物均在生长期表达上调。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到氨酰-tRNA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等13种KEGG代谢通路。本研究从代谢组水平为鹿茸快速生长与骨化分子机制的探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旨在探究不同生长时期梅花鹿鹿茸的蛋白质组分信息,为鹿茸有效活性物质的挖掘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不同生长时期(10、20、40、60、130与360天)梅花鹿茸角蛋白质组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梅花鹿茸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0、20、40、60、130与360天蛋白质含量依次为65.35、70.90、74.00、82.25、56.00、28.02 mg·g~(-1)。应用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共鉴定出636种梅花鹿茸角蛋白质,其中218种蛋白质为显著差异表达,主要参与了蛋白质合成、发育、细胞骨架、转运等生物学过程。不同生长阶段茸角的蛋白质表达有各自的特点,为梅花鹿茸角药理活性成分的筛选及茸角相关产品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浅谈梅花鹿带血茸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茸是梅花鹿的嫩角,每年周期性地生长、骨化与脱落,在其尚未骨化时收获,鲜鹿茸含丰富的蛋白质与水分,营养与药用价值颇高。鹿茸的收获期时期正值盛夏,如不及时加工处理就会腐败变质,由珍品变成废物。下面笔者浅谈一下梅花鹿带血茸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8.
梅花鹿鹿茸每年的周期性再生是一个多种组织细胞快速增殖分化的过程,其中大量细胞生长因子参与了对鹿茸生长的调控。microRNA是一类物种间广泛存在的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单链RNA,通过调控靶基因的翻译发挥其功能作用。本文介绍了microRNA的合成过程及结构,综述了近年来鹿茸组织microRNA的研究进展。microRNA通过调控鹿茸组织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参与鹿茸再生发育的过程。梅花鹿microRNA的研究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揭示鹿茸再生调控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9.
鹿茸作为鹿科动物的一种骨质性器官,基于干细胞进行年周期性再生,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理想模型。鹿茸的骨化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密切相关:在鹿机体性激素水平低、肋骨骨质流失的生理环境下,鹿茸的生长速度高达2.7 cm·d-1,一边生长一边骨化;随后性激素水平上升,鹿茸便进入快速骨化期,3个月的时间可形成重达30 kg的骨质性组织。鹿茸能够在体骨骼骨质大规模流失且低水平性激素的内分泌条件下实现快速成骨的现象称之为鹿茸逆向成骨。本文从细胞分化、激素、成骨、破骨和细胞因子角度对鹿茸逆向成骨的研究现状和发生机制进行了综述,旨在探索鹿茸逆向成骨机制,为提高产茸量与动物福利健康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骨发育相关基因在不同重量鹿茸的尖端表达规律,以期深入研究鹿茸生长发育分子调控机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7个基因(MMP14、COL11A1、PHOSPHO1、RHOA、COL1A2、SPARC、CTNNB1)在不同重量鹿茸尖端组织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骨发育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鹿茸重量的相关性;同时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对目的基因是否存在关联和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高重量组鹿茸尖端上述7个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都显著高于低重量组,且均与鹿茸重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生物信息分析表明,骨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互作,MMP14、COL11A1、COL1A2、SPARC、RHOA、CTNNB1共同参与骨骼发育及软骨内骨化。结果提示,高低重量鹿茸的尖端组织中MMP14、COL11A1、COL1A2、SPARC、RHOA、CTNNB1、PHOSPHO1基因的表达存在差异,骨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会影响鹿茸的重量。  相似文献   

11.
雄性梅花鹿的鹿茸是可以每年完全再生的器官,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营养与鹿茸生长有着特殊的关系,饲料的营养状况影响着鹿及鹿茸的生长发育,蛋白质是梅花鹿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日粮中合理利用蛋白质资源对减少蛋白质饲料的浪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生茸期梅花鹿蛋白质的营养需求及生长情况进行综述,分析蛋白质营养基因水平上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鹿茸组织中内参基因的筛选和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在不同生长时期鹿茸组织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试验以不同生长时期(分别为脱盘后10、20、40和60 d)的鹿茸组织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β2-微球蛋白(B2M)、还原型辅酶Ⅰ(NADH)、60S 核糖体蛋白L40(RPL40)、谷胱甘肽还原酶7(GPx)和β肌动蛋白(ACTB)6个看家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运用 geNorm和NormFinder 两个程序综合分析6个看家基因的表达稳定性.结果显示,GAPDH、ACTB、RPL40表达稳定性较好,可用作鹿茸基因表达研究的内参基因,而NADH和GPx的稳定性最差,不适合作内参基因.通过对鹿茸生长相关基因(ANXA5、HSP27、PRD2、CRABP1、LGALS1)表达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并且发现这5种基因均在脱盘后10 d的鹿茸组织中高表达.该研究结果为鹿茸快速生长及骨化相关基因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梅花鹿或马鹿的鹿茸不仅是哺乳动物肢体再生领域的一种理想的研究模型,也是独一无二的再生哺乳动物器官。细胞生长因子在鹿茸快速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胰岛素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鹿茸再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阐明鹿茸生长发育机制,以5头雄性梅花鹿为材料,测定了从脱盘到生长停止期间的鹿茸生长速度、相对骨质密度(RBM),血清睾酮,雌二醇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并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 测定结果表明,鹿茸从脱盘到停止生长约为120天。在此期间,所测各值变化均显著(P<0.01)。在前75天,鹿茸生长速度、 AKP活力迅速上升,并达到高峰。 RBM缓慢上升,虽与最低值比较差异显著(P<0.01),但上升幅度与75天以后相比则小得多。睾酮含量处于平稳期( P>0.05),雌二醇含量在脱盘后15天出现高峰,到75天降到最低,该期应属于鹿茸生长期。 75天以后,鹿茸生长速度、 AKP活力迅速下降, RBM、睾酮和雌二醇含量快速上升,该期应属于鹿茸骨化期。在生长期和骨化期,生长速度与AKP活力呈正相关(r=0.8);在骨化期,生长速度与RBM呈负相关(r=-0.9),与睾酮、雌二醇含量呈负相关(r=-0.9), RBM与睾酮、雌二醇含量呈正相关( r=0.9)。  相似文献   

15.
旨在对梅花鹿(Cervus nippon)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表达蛋白进行差异筛选、鉴定及生物信息分析,为深入探讨鹿茸独特的再生分子调节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difference in gel electrophoresis,2D-DIGE)分离蛋白样品;利用DeCyder 7.2分析软件对2D-DIGE图像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利用MALDI-TOF-MS(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鉴定差异蛋白,通过Mascot软件搜索NCBInr数据库寻找匹配的蛋白;采用PANTHER(Protein Analysis Through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REACTOME数据库分析差异蛋白所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得到了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2D-DIGE图谱,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蛋白丰度相比较,比值≥1.1倍以及比值≤-1.1倍(P0.05)的差异蛋白点有159个,其中110个上调表达,49个下调表达,EDA(Extended data analysis)分析得到了多个Marker蛋白,质谱鉴定了84个差异蛋白质点,48个为阳性结果,共来自27种蛋白质。并对已鉴定蛋白进行了GO分析以及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致敏鹿茸干细胞与休眠鹿茸干细胞蛋白差异明显,质谱鉴定获得了来自多种可能与鹿茸再生相关的差异蛋白。由此可知,鹿茸再生是鹿茸干细胞从休眠到致敏的转化过程,需要多种蛋白分子以及信号通路的综合调控。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三倍体雌性虹鳟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性腺发育停滞、卵原细胞发育异常的原因,试验采集180~300 dpf时期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的性腺组织,利用光镜、电镜切片和TUNEL染色进行组织与细胞学对比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对卵巢发育和配子发生过程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生长分化因子9(GDF9)、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在二、三倍体相同时期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80~300 dpf虹鳟三倍体卵巢中的卵原细胞发生凋亡,除240 dpf三倍体虹鳟BMP4表达量显著高于二倍体外,三倍体虹鳟中GDF9、BMP4和BMP7表达量显著低于同时期二倍体。说明三倍体虹鳟卵原细胞发育异常,最终发生凋亡,可能与GDF9、BMP4和BMP7的低表达有关,BMP4在调节卵母细胞发育的同时可能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了解鹿源DCN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揭示该基因在鹿茸尖端不同组织层的表达规律,本研究从梅花鹿鹿茸尖端组织cDNA文库中首次克隆具有完整编码区的DCN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和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梅花鹿DCN基因cDNA全长为1 831 bp,编码360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具有N端信号肽,相对分子质量为39.9 ku,理论等电点为8.8,其一级结构中亮氨酸所占比例最高(12.5%);梅花鹿与绵羊DCN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98%).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DCN在间充质层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层组织,提示DCN的抗纤维化活性可能是维持鹿茸间充质层快速生长的重要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梅花鹿鹿茸中C-myc基因的功能结构,采用RT-PCR方法克隆出C-myc基因,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梅花鹿C-myc基因开放阅读框大小为714 bp,编码237个氨基酸,C-myc基因无信号肽片段,整体表现为亲水性,其亚细结构定位于细胞核中的概率为65.2%;梅花鹿C-myc基因序列与山羊同源性较近,为98%;二级结构预测分析表明C-myc主要由α-螺旋、无规卷曲和延伸链组成。研究结果为今后探究C-myc蛋白质的相关性质及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梅花鹿鹿茸生长机制的调控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鹿茸是雄性鹿科动物额角未骨化的角,具有完整的组织结构,每年可以完全再生。鹿茸的生长特性使其成为再生医学、癌症研究和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研究的重要模型,然而鹿茸再生和快速生长的调控机制研究还不透彻。鹿茸的生长发育过程非常复杂,受到营养、品种、年龄、体内不同激素、各种气候条件和相关因子等的调控。本文对鹿茸的研究现状作以概述,为鹿茸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IGF-1对鹿茸生长有重要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对鹿茸间充质细胞生长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RNAi-Ready p SIREN-Retro QZs Green plasmid构建了IGF-1干扰重组载体,转染鹿茸间充质细胞,应用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MTT等方法,研究了IGF-1对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干扰IGF-1表达会抑制鹿茸间充质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