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开发性金融支持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西南8省(区、市)岩溶山区石漠化灾害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开发银行参与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提出了支持石漠化生态治理产业化的4种融资模式:"公司 开行 技术 农户"模式、"公司 公司"模式、微贷款模式、村镇银行模式.使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并在广大岩溶山区普遍推广,为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广西岩溶土地分布范围广,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全区10个市76个县(区、市)均有岩溶土地分布,岩溶土地总面积832.25万公顷(hm2),占76个县(区、市)行政区域总面积的46.6%,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1]。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2]。2008年国家启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我区有12个县列入试点范围,从2011年开始逐年新增重点治理县,至2014年治理范围已覆盖76个石漠化县(区、市)。经过几年的探索,在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草地建设与草食动物发展工程建设中,逐步探  相似文献   

3.
云南岩溶区的石漠化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云南岩溶石漠化分布现状、成因和危害进行分析,指出石漠化土地在云南省各地州市均有分布,不同地区石漠化分布规模和危害程度不同;石漠化具自北向南分布面积逐渐增多、石漠化程度逐渐加重的特点,滇东较滇西严重;强烈的人类活动为石漠化的主导驱动力;石漠化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河道淤积和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土地资源丧失和非地带性干旱等。在综合西南岩溶石漠区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封山育林植被恢复、草地畜牧业、生态移民模式,以及坡改梯、立体生态农业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适于云南岩溶不同石漠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我国的治理对策与经验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对岩溶石漠化问题的认识起源于我国明朝徐霞客时代,我国的岩溶石漠化研究、综合治理技术方法对国际岩溶理论研究、其他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都具有示范性。在阐述岩溶石漠化分布区域性,我国岩溶石漠化现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治理对策,总结已有的岩溶治理对策和经验,同时提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5.
《草业科学》2007,24(2):46-46
“岩溶V8”生态草是针对我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的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和防止石漠化而科学配比的优良草种和灌木的灌木草丛组合。它在我国黔、滇、桂岩溶地区海拔较高、土层瘠薄和干旱地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而,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是喀斯特地貌区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理想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6.
《草业科学》2007,24(3):109-109
“岩溶V8”生态草是针对我国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的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和防止石漠化而科学配比的优良草种和灌木的灌木草丛组合。它在我国黔、滇、桂岩溶地区海拔较高、土层瘠薄和干旱地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因而,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是喀斯特地貌区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理想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岩溶地区的草食畜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指亚热带、热带湿润岩溶地区,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石质化的土地退化现象.我国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岩溶面积为44.99万平方公里,占其土地总面积的42.3%.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达12.96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已经成为我国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草地畜牧业是改变岩溶地区贫穷面貌的首选产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湖南省石漠化及草地石漠化的分布,大多分布在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环境恶化,经济落后,财政紧张,人均收入低,石漠化现状严峻.分析了石漠化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对城步县发展奶业的情况进行了介绍,结果表明草地畜牧业是改变岩溶地区贫穷面貌的首选产业.  相似文献   

9.
云南巧家石漠化现状及草地治理生态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巧家县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危害及工程实施效果监测的分析,结果表明:巧家石漠化分布面积广,石漠化程度高且片区分布不均,石漠化已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岩溶项目区的草地植被已得到有效恢复,牧草营养明显提高,既能减轻水土流失,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岩溶地区的草畜矛盾,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石漠化是指西南湿润岩溶地区,在脆弱的岩溶地质基础上,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参与岩溶自然过程,造成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水土流失的终级表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基础。石漠化是贵州晴隆县的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近年来,有关部门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的治理方式,遏制了晴隆县石漠化的扩展,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是解决喀斯特岩溶山区人地矛盾突出、治理石漠化和经济创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人工草地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灾害。草地是保护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最后屏障,在石漠化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全面论述了喀斯特的分布,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草地建设在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喀斯特地区草地建设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指出喀斯特地区草地建设存在草畜配套不合理、草地使用不合理、产业化程度比较低、缺乏草地配水等主要问题,并提出耐旱耐瘠草种选择、草地配水措施、草地畜牧业的产业化、低成本建植人工草地、灾害预报与控制等研究,是喀斯特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回溯中国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系统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西南岩溶地区地形地貌特殊 ,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由于长期不适宜的开发 ,生态破坏严重 ,面临严峻的脱贫致富任务 ,但该地区同时蕴藏丰富的资源 ,优势明显 ,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后 ,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和有关省区的规划研究部门在各自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积累了可观的资料 ,为岩溶地区科学适度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示范模式。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较早介入我国南方草地的开发研究 ,尤其是岩溶地区的开发研究。文章系统总结 2 0年来 ,主要是“六五”至“八五”期间 ,以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为主的科研力量在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系统开发研究中 ,探索成功模式和经验 ,在分析岩溶地区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基础上 ,提出今后研究开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紫云县不同程度石漠化区域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紫云县石漠化区域不同程度石漠化区域植物种类组成进行抽样调查,在40个样方内共查得34科、61属、72种植物,其中,禾本科植物占33.33%,是绝对优势种,单属、单种的科占总科数的76.47%;比较不同石漠化阶段的植物种类组成,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程度加深及石灰岩植被的生境向旱生化和岩生化发展,植物群落结构越来越趋于简单,到极重度石漠化阶段植物的科、属、种数比轻度石漠化阶段依次减少68.18%,69.23%和70.73%;从轻度、中度、重度到极重度石漠化阶段,植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呈下降趋势,而Simpson多样性指数却呈增加趋势,反映出原本多样化的物种逐渐被适应力更强的少数几个物种替代,并最终随着土壤流失,岩石裸露,只有少数低等植物生存的石漠化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山区草地农业系统分析——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面临环境和贫困的双重挑战,建立兼顾生态和民生需要的农业生产系统,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作物生产系统、山羊生产系统及农牧结合系统这3种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农户生产系统的纯收入以农牧结合系统为最高,山羊生产系统次之,作物生产系统最低,说明实行草地农业系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退耕种草使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农田转变为多年生草地,提高了植被覆盖度,显著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草地放牧利用促进养分返还土壤,从而降低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风险,生态效益显著。该县发展以多年生放牧草地为基础的山羊生产,加上服务中心在技术和市场销售上的支撑作用,为破解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和贫困难题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按贫困片区扶贫开发和中国扶贫产业的新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黔 《草业科学》2009,26(10):12-23
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存在地区性贫困,本文尝试把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划分为岩溶山区、黄土高原、蒙新草原、高寒草甸、秦巴山区、横断山脉、中部山区和中部平原等8个贫困片区,通过对岩溶山区、黄土高原和中部山区扶贫开发的案例分析,提出科学试验、扶贫试点和连片开发三阶段扶贫开发模式,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研究还表明中国小康建设阶段扶贫产业具有从贫困农村入手实现中国农村的科学发展、按照贫困片区实施扶贫开发、与生态修复结合、以口粮田建设和草地畜牧业为基础、立足农户家庭经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集群经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始终是事关贵州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首要问题。贵州喀斯特地貌较为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范围较大,生态环境差,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利用现有的山地生态和畜禽品种资源,加强畜牧产业化科技培育,建设牛羊鸡为重点的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大省发,是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瓦庆荣 《草业科学》2008,25(3):18-21
石漠化问题加剧了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和旱涝等自然灾害,进一步加深了该地区贫困程度,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和生态全面发展的桎梏.恢复喀斯特地区草地植被是解决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后屏障,可以在快速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短期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恢复石漠化地区草地植被,要在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草地资源的基础上, 与种植优质牧草、发展草地畜牧业相结合, 与推广沼气技术相结合, 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要拓宽投融资渠道, 增加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8.
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的基础上,从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措施、治理环节、治理模式3个方面介绍了岩溶地区草地建设和发展畜牧业的丰富经验;阐述了草地建设和发展畜牧业的目标任务、技术途径和投资标准;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协作,加强项目管理、确保试点成效,落实草原法规、推进承包经营,强化项目监测、开展效益评价等是草地综合治理试点应落实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