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奶牛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优越,饲草料资源丰富,发展奶牛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的条件,但近年来奶牛业的发展受到了一些影响. 1 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因素 1.1 牛奶加工企业收购价格偏低 一方而,大批国外奶粉流入国内,对国内的奶粉业形成了冲击.另一方面,国内缺少乳品管理规范,人们对鲜牛奶和还原奶缺乏认识.由此直接导致了全国鲜奶价格下降.  相似文献   

2.
我国奶牛业波动的原因与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但又波动明显的畜牧产业之一。奶牛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善和营养水平的提高,而奶牛业的滑坡则往往出现奶农卖牛、杀牛、倒奶等现象。应该从奶牛业波动现象的背后寻找根源,采取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奶牛业稳定的发展。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牛业波动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牛业在波动中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04年,奶牛饲养量由48.0万头增加至1 102.0万头,增加了22.0倍,年均递增12.8%;奶牛产奶量由88.3万t增加至1 885.0万t,增加了20.3倍,年均递增12.5%。在奶牛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4次较为…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奶牛业对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5月至6月我们参加了山东省农业厅赴澳大利亚考察团,对澳大利亚畜牧业进行了考察并成功地挑选、进口了1000头荷斯坦育成牛。通过考察发现,尽管澳大利亚是畜牧业大国,是典型的草原畜牧业,与我国的国情和畜牧业现状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澳大利亚在奶牛业上的某些做法对我国奶牛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值得我们学习。以下仅谈谈对我们启发最大的两点。  相似文献   

4.
国外发展奶牛业的模式多种多样,兹举以下几个以供参考。1美国的奶牛业美国于1852年开始从荷兰和德国进口黑白花奶牛,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1905年后不再进口,前后共进口近7800头。育种工作紧随引种而开展:1864年开始举行赛牛会;1872...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 ,由于国内乳品消费市场的全面启动 ,奶牛饲养业异军突起 ,成为畜牧业新的增长点 ,同时也成为农民增收的热点。然而 ,由于我国奶牛基数低 ,全国性的奶牛热导致牛源趋紧 ,高产奶牛有价无市 ,甚至出现农户高价买回染毛 (将黄牛染成黑白花牛 )、丰乳 (将异物注入黄牛乳房中 ,使之肿胀变大 )、包牙 (包补牙齿的磨痕 ,使老年牛变为“青年牛”)的假奶牛。因此 ,当前奶牛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必须引起重视 ,并给予妥善解决。1 奶牛业的发展规划应当科学合理时下常有某某县 (市、区 )年内发展奶牛几万头及采取的措施与优惠政策之类的新闻媒体…  相似文献   

6.
李毓义 《中国兽医学报》1994,14(1):97-100,47
严防牛的3种遗传病潜入李毓义(长春农牧大学兽医学院130062)据新近资料报道,当前有3种牛的遗传性代谢病(瓜氨酸血症、乳清酸尿症、枫糖尿病)正在国外一些国家发生和流行,对养牛业尤其奶牛业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在从国外引进种畜时,应加强口岸检查,严防...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内奶牛业的快速发展.进口奶牛的数量与日俱增。如何用进口的冷冻精液对这些牛继续进行改良已被提到议事日程。本文就引进冷冻精液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几点建议,希望对生产一线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影响奶牛业高效健康发展的几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奶牛业饲养规模有十分巨大的变化,其中也出现一些与高效健康奶牛业不和谐的因素,如果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些,将会明显影响到奶牛业的发展,也会给我国的农业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根据笔者多年深入基层所见,将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简要的介绍,以求共同探讨解决方法,来保障我国奶牛业能够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奶牛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节粮、经济、高效型产业。实现奶牛业健康稳定发展,对于加快安徽省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受进口奶粉激增和降价冲击的影响,生鲜乳收购价大幅下滑,少数乳企限收拒收,部分地区奶农发生倒奶杀牛极端事件,对奶牛业生产产生重大冲击,奶牛业形势极其严峻。为此,安徽省农委联合  相似文献   

10.
<正>乳肉兼用牛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是我国开展的新项目,对于提高我国奶牛业和肉牛业整体生产水平将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对弗莱维赫牛很重视,国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应继续重视发展奶牛业生产(下)胡跃高(北京农业大学,100094)2我国奶牛业发展若干问题讨论2.1规模的大小与基本发展战略奶牛经营规模究竞大好,还是小好,这是关于奶牛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国外奶牛业基本走的是一条小规模发展的道路.50年代澳大利...  相似文献   

12.
“十五”以来,我国奶牛业发展迅速,虽然,中间遇到不少波折,养牛数量有所下降,但总的趋势还是上升的。特别是由单纯“数量型”慢慢向高产质量型的转变,是我国奶牛业发展逐渐成熟和理智化的一种可喜表现。不少地区为了获得高产稳产的奶牛遗传基因,大量从国外引进奶牛,这样有可能带进一些奶牛疫病,有些疫病国内已经存在,  相似文献   

13.
我市今年大力发展奶牛业,利用世行贷款购进了大批奶牛。要想养好奶牛,首先要选购好奶牛,这样才能使奶牛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奶牛业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奶牛疾病,近几年给我国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影响了奶牛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目前的我国奶牛业首要的任务是严格控制奶牛疾病的发生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有效的促进奶牛业的发展。1现阶段比较常见的奶牛疾病1.1乳腺炎据有关调查发现,我国多数奶牛场中的成年奶牛都有发生乳腺炎的可能。例如常见奶牛感染的临床型乳腺炎,将会严重导致奶牛泌乳量明显下降,并且患有乳腺炎的奶牛分泌的牛奶是不能食用的。同时对感染隐性乳腺炎的奶牛产奶量和质量会严重下降,不及时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会使奶牛丧失分泌乳功能。近几年我国奶牛业因乳腺炎造成的经济损已占40%,严重的影响了奶牛业的发展,该病是我国奶牛业应重要防治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奶牛业的发展简史和现状我国发展奶牛业和人民利用奶与奶制品历史悠久。近百年来,我国的奶业随着黑白花、红白花、瑞士褐牛、英国短角牛等良种奶牛和良种奶山羊的引入,在沿海城市办起了奶牛场和小型加工厂,逐步扩展到内陆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科技进步,我国奶牛业有了大的发展速度。全国奶牛从1949年的12万头增加到1991年的294.6万头,鲜奶总产量从1949年的21.7万吨,增加到524.3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23.55倍和25.2倍,但目前全国人均鲜奶年占有量只有4.59公斤;奶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也较小。这种状况导致相当长的时  相似文献   

16.
随着奶牛业的发展,从国外引进的良种奶牛逐渐增多,一些国内少有或没有的奶牛传染病也随之传入。奶牛的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 Virus diarrhea—Mucosa disease Virue,缩称BVD—MD)就是随奶牛的引进而传入四川成都等地的。据四川省畜牧局引进外国奶牛情况调查组报道:我省1984年到1985年间,先后从荷兰、西德引进奶牛395头,分散在成都、渡口两市的部分奶牛场和奶牛专业户饲养。调查得知,这批奶牛在进口时经我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奶牛业发展极不平衡,高产奶牛多集中在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南京、杭州、南昌等10多个大城市,尽管这几年的奶牛数量增加较快,但许多城镇、农村的专业养牛户的奶牛产奶量不高。据报道,我国奶牛存栏数已超过200多万头,早在1998年上海市奶牛公司的13467头成年牛平均头产奶7166kg,其中上海牛育种中心的844头成年牛平均头产8351kg,已出现了一些年均产8000kg以上的奶牛场、畜群和优秀的乳品企业。但奶牛业与养猪、养禽业来比还很落后,按人均牛奶占有量只有6.4kg(1999),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1998年世界人均占有牛奶生产量…  相似文献   

18.
西门塔尔牛由于具有对各种自然环境和管理条件适应性强、乳肉兼用、母性好等优点,所以已成为世界上目前最热门的牛种。我国一些家畜育种专家也认为西门塔尔牛较为适应我国北方地区,可用以改良我国牛种。甘肃省正计划从国外进口种牛,采取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在全省进行推广试验。特搜集欧美有关该牛种的部分资料,编辑成文,以供参加此项工作的畜牧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本地黄牛改良亟需大批优良种畜或良种胚胎.因此,引进国外良种肉牛胚胎,应用该技术建立新的品种改良体系,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是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安徽省畜禽品种改良站在1996年引进20枚夏洛来牛冷冻胚胎,两次进行胚胎移植,于1997年7月产下7头夏洛来牛.  相似文献   

20.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实现奶牛业高产、优质、高效益的一些综合措施。一、大力推行秸秆喂牛用秸秆喂牛,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提高秸秆喂牛的效益问题。当然要靠科学技术。以往的碱化、氨化(尿素等NPN)法很好。还可利用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利用纤维素酶的作用等生物工程技术来提高秸秆的转换利用率。比如将纤维素分解菌与分解木质素的微生物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