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间调查表明,4代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分布随果枝序下移,落卵量递减;同一果枝外围果节落卵量显著高于内围果节;棉株顶部往下第1~6果枝的蕾、铃苞叶外侧及果枝叶片正面卵量(m')占全株实查卵量(m)的82.22%。应用预测模式m^=8.1848+1.1481m',将传统全株查卵法改为局部查卵推测法,简便可靠。依据调查结果,及时去除无效果枝,可消除当时田间卵量20%以上。  相似文献   

2.
王德旭 《植物保护》1996,22(2):20-21
第2代棉铃虫是危害番茄最严重的世代,95%左右的卵产在番茄植株顶尖至第4复叶层的嫩梢、嫩叶、果萼和茎基上,平均每株落卵32.8粒。在番茄上的卵量和幼虫量与第1代蛾量密切相关,卵量()与第1代蛾量()关系式为:=一315.9+1.7783=6,=0.8562,幼虫量()与第1代蛾量()关系式为:=31.3+0.134=6,=0.8652。在第2代棉铃虫产卵初盛期应用B.t菌剂含孢子100亿个/mL200倍液喷雾3次,或1.8%爱福丁乳油45mL/667m对水75kg喷雾2次,防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卵的自然群体进行整片抽样调查及统计表明,第一代卵主要分布在棉株嫩头部位,第二代卵主要分布在棉株第三至十果枝的第一果节上,第三代卵主要分布在第八至十七果枝的第一果节及第八至十四果枝的第二果节上。上述各部位是田间调查的重要部位。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1997年第五代棉铃虫产卵高峰期,在生长旺、后劲足、适宜棉铃虫产卵的棉田,用随机取样法,共调查有卵株146株、182粒卵,通过标记棉铃虫卵所在棉株的部位和卵量,查明棉铃虫卵在棉株上各部位的分布比例如下:顶心占2418%,倒一层果枝占21.98%,倒二层果枝占2253%,倒三层果枝占1593%,倒四层果枝占8.7%,倒五层至倒九层果枝共仅占659%。从顶心至倒三层果枝的累计卵量占总印量的84.62%,从顶心至倒四层果枝的累计卵量占总卵量的93.41%。因此,笔者认为,在田间进行棉铃虫卵量调查时,只要查倒三层果枝以上部分即可,其准…  相似文献   

5.
试验表明,水稻孕穗期每丛水稻茎毛眼水蝇卵数()、被害穗数()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符合下列方程:=-2.01+4.524±2.2,=0.9914;=-0.076+4.912±2.78,=0.9863。产量损失的主导因素是水稻受害后,早稻实粒数减少,晚稻总粒数和实粒数减少。根据防治费用,稻谷价格等,导出孕穗期稻茎毛眼水蝇的经济阈值为每丛禾1.9粒卵或1.34株受害穗。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6.
接虫试验表明,水稻苗期每丛稻茎毛眼水蝇卵数()、为害株数()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符合下列方程:=-7.31+3.016x1±2.15,=0.9804;=-6.7+3.53x2±2.19,=0.9802。早稻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受害后千粒重和实粒数减少;晚稻为千粒重下降。根据当前的稻谷价格、防治费用等,导出水稻苗期稻茎毛眼蝇的经济阈值为每丛4.6粒卵或3.74株受害。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7.
根据湖北沙洋苗子湖农场棉田第2代红铃虫卵实查数据,结合湖北部分棉区历史资料,对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湖北棉区第2代红铃虫卵在棉株上呈聚集分布,聚集中心为第2至第5果枝的第1果节,据此提出田间抽查第2-5果枝的第1果节来代替传统的全株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宁仲根 《植物保护》1996,22(6):29-30
采用Iwao的α+βX回归式测定稻纵卷叶螟,虫苞种群的α=0.4334>0,β=1.3149>1,判定虫苞为聚集分布型;在=1,=0.2时其理论抽样数为=35.8/+7.87;利用有虫苞丛率()与百丛虫苞密度()的关系,建立Gerrard模型为=157.976[-ln(1-)]1.0616,其抽样精度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稻飞虱测报技术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对稻飞虱[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褐飞虱Nilaparua lalugens stal]的测报办法做了改进,拟订了查卵预测主害代发生程度的标 ,并建立田间百丛着卵量与虫量关系的回归预测式Y=─0.0592+0.7834x±0.1626。以百丛有效卵预测稻飞虱发生程度和以成虫产卵高峰日加5~7天为若虫发生高峰期,可在害虫发生危害前10天发出短期预报。验证表明,改进后的预测法掌握防治适期实用性较强,可减少防治次数和费用。  相似文献   

10.
临夏地区春蚕豆根腐病发生与为害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甘肃临夏地区的340块春蚕豆田根腐病的调查,明确了该区蚕豆根腐病死亡率为1%~90%,平均为15.33%;死亡率小于10%的地块占调查地块总数59.7%,大于30%地块占17.35%,随着海拔梯度的增高,蚕豆死亡率逐渐下降。病原真菌主要有腐皮镰刀菌(Fusariumsolani)、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粘帚霉(Gliocladiumroseum)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相似文献   

11.
通过2001~2002年田间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没有种植棉花的武威市春玉米田棉铃虫卵主要产在玉米雌穗的花丝上,产卵部位与玉米物候期有明显的关系。其产卵量增长曲线符合逻辑斯蒂曲线,增长模型为N=210.5379/(1+e3.3846-0.2699t);经测定,卵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的负二项分布,理论抽样公式为:n=402.55/X+45.10。  相似文献   

12.
蓝翠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蓝翠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日捕食量上限为12头/d,其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iling所描述的II型反应。Na=1.879Nt/(1+0.157Nt)。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Hassell-Varley提出的方程进行拟合:=9.8065Pt-8127。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淮北地区小麦上蚜虫发生危害调查明确,麦株上的蚜量()与小麦千粒重()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38.5911-009398=-0.9244)。目前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50%粉多威可湿性粉剂、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对麦蚜均表现高效。根据麦蚜危害和药剂防治的投入产出比提出了淮北地区小麦穗期麦蚜的防治策略,应用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麦蚜指数调查法进行田间穗蚜计数,所用时间较实际逐个计数明显缩短。本试验平均百穗缩短调查时间12.92min,利用方程=-62.5+4.62,推算出的蚜量,误差不超过1头/穗  相似文献   

15.
柴立英 《植物保护》1998,24(6):29-31
采用饱和-D最优回归设计,建立以苹果蚜虫校正减退率为目标函数的氧乐果()、久效磷()两因子效应编码值回归模型^(%)=105.56+21.27+16.10-22.32-18.10,计算得出:5~6a生苹果树每棵用40%氧乐果乳油3.15ml和50%久效磷乳油2.88ml混配药液,加面汤粘着剂3者共10ml涂干,施药后7d,苹果蚜虫校正减退率期望防效可达100%,残效期达15d以上,且对蜘蛛、瓢虫、草蛉等主要天敌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棉抗棉铃虫性的鉴定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近年对我国培育出的转基因棉抗虫性鉴定实践,总结制定出转基因棉抗虫性鉴定技术和标准。应用该技术鉴定出36号等转B.t.基因棉高抗棉铃虫的株系,并已进入田间试种  相似文献   

17.
Bt棉田中绿盲蝽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置转Bt棉综防田(种植诱集作物和适当使用农药控制害虫)、对照田(依靠自然天敌控制害虫)和化防田(使用农药控制害虫)3种处理,研究了冀南棉区绿盲蝽与捕食性天敌种群关系及绿盲蝽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t棉田,绿盲蝽分别于6月29日、8月14日和9月4日出现了3个发生高峰。其中6月29日综防田、对照田和化防田百株发生量差异不显著(p>0.05);8月14日,对照田的百株虫量显著多于化防田和综防田。差异极显著(p<0.01);9月4日,对照田的虫量达到60头/100株,且不同类型田差异显著(p<0.05)。Bt棉生长前期和中后期,捕食性天敌在综防田的百株天敌量明显高于化防田和对照田,其中6月29日、8月29日和9月9日综防田的天敌量达65、70、75头/100株。分析3种不同类型田绿盲蝽对棉花叶危害株率、落蕾率、落铃率和成铃量影响顺序均为对照田>化防田>综防田,除化防田与综防田的落铃率无显著差异,其余均表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烟蚜在烤烟地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田间调查结果分析,在烤烟旺长期,烟蚜在烤烟地的空间格局呈聚集分布,用双行平行跳跃法等4种取样法抽样比较,以双行平行跳跃法与总体实测数相差最小。烟蚜在烟株上的垂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层次性,主要分布在倒1—12层叶层上。应用Iwao根据m*-m关系提出的两阶抽样模型估计,在给定D=0.10、0.15、0.20精确水平时,每株查倒1—12叶层蚜量所需抽查的烟株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06、47、27株。当取95%置信度时,区间估计上、中层:P[0.9504,0.9556] P=0.953,下层:P[0.0444,0.0496] P=0.047。在烤烟旺长期,蚜量的田间抽样估计可采用双行平行跳跃法,每块取30株烤烟,查倒1—12层叶层上的蚜量,即可满足0.15—0.20的精确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对小菜蛾高毒的苏云金杆菌菌株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田间自然死亡的小菜蛾虫尸中分离到B.t.9419茵株,经复壮选育及摇瓶考核,在自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24h孢子开始脱落形成晶体,36h全部形成晶体。晶体大、宽棱形、角尖。48h发酵液含菌量为35亿/mL。经发酵液对小菜蛾毒力测定,48hLC50:对照HD-1含菌量为274mL/L,而9419仅124mL/L。  相似文献   

20.
以新疆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推荐棉花品种Z1112和中棉641为供试材料,设置一膜六行、一膜四行和一膜三行3种行距配置模式,研究不同行距配置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膜三行配置模式生育期较一膜六行和一膜四行缩短2~6 d,株高较一膜六行、一膜四行分别增加7.3 cm和6.8 cm,果枝数较一膜六行、一膜四行分别增加1.1台和0.8台,始果节位和始果节高受行距配置影响较小。棉花叶面积指数(LAI)从苗期到盛铃前期随生育时期推进而逐渐增大;在盛铃前期到达峰值,进入盛铃期后,各处理LAI逐渐开始减小,不同行距配置模式下,Z1112和中棉641的LAI总体表现为一膜六行>一膜四行>一膜三行。所有处理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在现蕾至吐絮期均呈现出先增后降趋势,生育前期,棉株叶片SPAD值和干物质积累量随行距的增加而降低;生育后期,一膜三行配置模式的叶片SPAD值和干物质积累量迅速上升,高于一膜六行和一膜四行配置模式。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和子指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一膜三行处理下的单株结铃数、单铃重、子指较一膜六行和一膜四行分别增加4.9个·株-1和2.7个·株-1、0.5 g和0.4 g、0.7 g和0.4 g;但棉花总铃数、产量和衣分受行距影响较小。一膜三行配置模式可加快生育进程、增加棉花株高和果枝数、提高光合作用,能保持较高的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