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江苏省鸡源大肠埃希氏菌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鸡源大肠埃希氏菌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恽时锋(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动物实验科,江苏210002)兰邹然王伟武郑明球察宝祥(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江苏201195)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埃希氏菌(E.coli)某些血清型菌株所致的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家...  相似文献   

2.
大肠埃希氏菌通常被称作大肠杆菌,外文名称(学名)Escherichia coli。它属于细菌界,变形菌门,V-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大肠杆菌种。大肠杆菌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的大肠内,约占肠道菌的1%。是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该菌常引起动物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相似文献   

3.
以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刚果红阳性表型(CREC)菌株和刚果红阴性表型(non-CREC)菌株实验性感染火鸡,探讨其刚果红阳性表型与毒力的关系。结果表明:CREC株可致80%(8/10)火鸡发病,且症状明显、病变典型。non-CREC株可致40%(4/10)火鸡发病,但症状轻微、且缺乏大肠杆菌病的特征性病变。提示大肠无纪律希氏菌毒力与CREC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大肠杆菌多重耐药外输泵抑制基因AcrR和MarR突变对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的调节机制。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氯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庆大霉素、大观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阿莫西林等10种药物对临床分离的33株大肠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标准菌株ATCC25922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从中筛选出7株多重耐药菌和2株相对敏感菌,并对这9株菌及标准菌ATCC25922的AcrR和MarR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克隆后测序,分析DNA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突变情况。耐药菌和敏感菌均发现有部分菌株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点突变。AcrR和MarR同时突变将更大限度的提高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畜禽多发病及其防治——鸡大肠杆菌病谢家声蔡应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兰州730050)(国营亻条山鸡场鸡大肠杆菌病(Chickencoliboaeilosis)是由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所引起的一类疾...  相似文献   

6.
鳖感染大肠埃希氏菌的诊治陈信忠,黄印尧,林炳玲(厦门动植物检疫局)1996年1月,福建连江某养鳖场养殖的近5万只鳖发生以“穿孔病”病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造成近千只鳖死亡。经检验确诊由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感染引起。现将诊...  相似文献   

7.
应用质粒图谱分析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株无致病性鸡源大肠埃希氏菌(O21)和5株已知毒力强弱的大肠埃希氏菌(O2、O1、X2、148和O78)进行质粒图谱(PP)分析。结果表明这6个菌株属于不同的6种质粒谱型,其毒力的强弱与其所携带质粒的数量和大小有关,但不同毒力株间也有少数几条相同大小的谱带,试验结果表明PP图谱法可作为大肠埃希氏菌分型和鉴别其毒力的间接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广东韶关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的流行病学及其耐药性特点,本研究通过2022年对采集自广东韶关地区41个规模养鸡场和28个土鸡散养场的鸡喉头、肛门粪便、病死鸡的肝脏、心血、脾、肠道内容物共737份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纯化、病原菌的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研究广东韶关地区鸡源大肠埃希氏菌的流行病学及其耐药性特点。结果显示,541份样品分离到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73.41%,总体泄殖腔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87.78%,咽喉部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58.24%,死鸡病料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78.38%,规模场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73.72%,散养场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73.01%。分离菌株普遍对阿奇霉素、头孢噻肟、阿米卡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耐药,多重耐药比高达79.71%。规模场分离菌多重耐药比为97.56%,散养场多重耐药比为53.57%。本研究为广东韶关地区鸡源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吴兴兵 《野生动物》2006,27(4):43-44
大肠埃希氏菌(E.coli)是人和动物肠道后段的常住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动物机体免疫抵抗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易诱发子宫内膜炎。在兽医临床上多以剧烈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出现,单纯以生殖道感染的报道很少见。  相似文献   

10.
鸡源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血清型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鸡大肠埃希氏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鸡的不同类型疾病的总称。从现有的资料看,各地区流行的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不尽相同。其中以O_1、O_2、O_(78)在世界各地流行普遍,致病力也最强。近几年在国内也相继报导了由O_1、O_(78)、O_7、O_(73)和O_(88)等所引起的鸡大肠杆菌病的主要血清型。虽然在我省各养鸡场致病性大肠杆菌病时有发生,但却很少了解这些致病菌株  相似文献   

11.
鸡大肠埃希氏菌制苗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制苗用鸡大肠埃希氏菌O1、O2、O78标准株的培养特性、免疫原性、菌株毒力及保存代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株标准菌在麦康凯琼脂、普通肉汤及鸡裂解血液马丁肉汤琼脂上生长良好,培养后的3株菌均符合鸡大肠埃希氏菌生化特性;用固体培养基培养后的菌液制成蜂胶灭活疫苗,免疫30日龄雏鸡,1-2周后产生保护力,3周攻毒时保护率为100%,对同型异株(湖北地方分离株)的攻击保护率在80%以上;3株菌都能使重20g小白鼠死亡、4日龄雏鸡死亡,剖解死亡雏鸡,均呈典型大肠杆菌病病理变化;连续传5-10代的3株菌,其毒力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2.
细菌外膜成分布劳恩脂蛋白(Braun lipoprotein,BLP)在调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的宿主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该研究分析了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BLP表达阳性)、大肠埃希氏菌JE5505(BLP表达阴性)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小鼠后,体内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抗炎因子(IL-10)和趋化因子(RANTES)分泌的情况,以及小鼠的存活率和脏器的损伤水平。结果表明,大肠埃希氏菌JE5505组感染小鼠后导致死亡的速度比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组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更迅速;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在感染20 h后小鼠不再出现死亡。在大肠埃希氏菌JE5505感染的小鼠血清、肝脏和肺脏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水平显著高于、抗炎细胞因子显著低于野生型大肠埃希氏菌组和大肠埃希氏菌JE5505与BLP联合刺激组的小鼠(P<0.01)。此外,BLP的存在可下调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小鼠脏器中组织损伤标志物HMGB1和HABP2的蛋白表达(P<0.05)。说明细菌外膜成分BLP耐受可能通过调节炎症介质的产生,进而对细菌感染导致宿主脏器损伤和炎症反应发挥调控和保护作用,从而避免小鼠在被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后出现快速死亡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菌株所致的一类传染病。随着规模养殖业的发展,由于防疫措施滞后,番鸭规模化饲养场的传染病越来越严重,番鸭发生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影响养鸭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疫病之一。为有效防制该病,近来,我们在福建省6个大肠杆菌病较为严重的种鸭场分离到9株大肠埃希氏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致病性试验、生化试验、药敏试验、血清型鉴定及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由上海医学化验所试剂厂生产;EMB、营养琼脂、营养肉汤参照文献犤1犦提供的方法配制。1.2…  相似文献   

14.
《中国猪业》2011,(8):71-72
α-1,2岩藻糖苷转移酶(FUT1)基因具有调节大肠埃希氏菌的F18受体(ECF18R)基因表达的作用。这个基因表达促进产肠毒素和细胞毒素的埃希氏大肠杆菌通过F18菌毛发生粘附。为了证明FUT1的多态性以及它们对抵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副猪嗜血杆菌的自然感染的影响。本研究调查了不同猪的基因型和患病率。  相似文献   

15.
辽西地区禽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禽大肠菌病是由埃希氏菌属中的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血清型引起各种禽的肠道或肠道外感染的一种传染病。本病可导致胚胎和幼雏死亡。禽大肠杆菌病在国内外均有报导,随着养禽业的迅猛发展,本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也大为增加,鸡群中普遍流行,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原 大肠杆菌的病原为大肠埃希氏菌(E.coli),革兰氏阴性菌,常见为01、02、078等血型。各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可在多种组织中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7.
<正>1鸡大肠杆菌病研究概况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菌(Eshcecrhia coli)的某些血清型菌株所引起的一类传染病的总称。同时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胚胎性疾病。大肠埃希氏菌通称大肠杆菌(Coli)。其绝大多数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寄居菌。但是,也有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调节基因AcrR和MarR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大肠杆菌多重耐药外输泵抑制基因AcrR和MarR突变对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的调节机制。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氯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庆大霉素、大观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阿莫西林等10种药物对临床分离的33株大肠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标准菌株ATCC25922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从中筛选出7株多重耐药菌和2株相对敏感菌,并对这9株菌及标准菌ATCC25922的AcrR和MarR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克隆后测序,分析DNA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突变情况。耐药菌和敏感菌均发现有部分菌株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点突变。AcrR和MarR同时突变将更大限度的提高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牦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病的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西藏那曲地区牦牛发病死亡数量较大,本病症状与大肠埃希氏菌病极为相似。通过对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观察,细菌学、血清学检查鉴定,动物回归试验,首次证明引起那曲地区牦牛死亡的病因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所致。  相似文献   

20.
动物及动物产品中大肠埃希氏菌O157带菌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埃希氏菌O157(Escherichia coli O157)是一种出血性致病性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腹泻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其感染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982年美国首次报道了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暴发,此后世界各地相继有由该菌所致疫情的报道,尤其在1996年5~8月日本发生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起O157:H7大肠埃希氏菌的流行,累积患者近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