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金林 《内陆水产》1998,23(10):25-25
俗话说:“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秋季水温高,河蟹活动频繁,摄食旺盛,是生长的最好时机。因而此阶段河蟹养殖应加强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工作。1加强投喂7月-10月水温较高,河蟹活动加强,食欲增加,生长迅速,应增加饲料投喂量。养殖蟹种的塘口,在增加投饲量同时,应控制饵料投喂的质量和数量,以麸皮、菜饼、稻谷等植物性饵料为主,在保证基础代谢的情况下少喂动物性饵料,以防止幼蟹性早熟;养殖成蟹的塘口,要多投喂小杂鱼、螺、蚌等动物性饲料,辅以植物性饵料,确保河蟹肥育聚黄,当年上…  相似文献   

2.
徐承旭 《齐鲁渔业》2002,19(5):44-44
河蟹食性杂,偏动物性饵料,且生性贪食,在饵料投喂上,既要满足河蟹营养需求,加快蜕壳生长,又要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可因地制宜,多  相似文献   

3.
方晓益 《科学养鱼》2005,(12):33-33
一、饵料投喂 秋季是河蟹育肥时期,要抓住时机投足,投好饵料,确保其快速生长,适当增加螺,蚌,动物下脚料以及杂鱼等高蛋白饵料,使含高蛋白的动物性饵料占投饵总量的70%,另外投喂植物性饵料如小麦,大豆,南瓜等,每日投喂2次,日投喂量占河蟹体重的8%-12%。  相似文献   

4.
丁常云 《水产养殖》2012,33(11):52-52
1 饵料投喂 秋季是河蟹育肥时期,要抓住时机投足、投好饵料、确保其快速生长,适当增加螺、蚌、动物下脚料以及杂鱼等高蛋白饵料,使含高蛋白的动物性饵料占投饵总量的70%,另外投喂植物性饵料如小麦、大豆、南瓜等.每日投喂2次,日投喂量占河蟹体重的8%~12%,其中傍晚投饵量占日投饵量的70%,饵料投放在有水草的浅水区,布点要均匀,残饵要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随着温度的降低,投饵量也应相应减少,水温低于10℃时应停止投喂.  相似文献   

5.
孙骥 《科学养鱼》2002,(9):36-36
高温季节,是河蟹的吃食和旺长期,加强这一时期的饲养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其技术要点主要有:一、坚持科学投饵在7、8月份,应以投喂植物性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性饲料,特别应多投喂一些蔬菜、南瓜、山芋、西瓜皮、土豆等。动物性饵料可投喂螺蚬蚌肉,也可投小杂鱼、肉皮等。从9月初开始逐步加大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并坚持“四定”投饵,投喂的饲料一定要新鲜、适口,不腐败变质。并且要根据河蟹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调节,不断增加投饵量。投喂的饲料要充足,让河蟹吃饱吃足。二、严格水质管理1.保持池塘水位高温季节,应保持池塘水位1…  相似文献   

6.
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池塘中水草的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河蟹的诸多技术措施中,水草的栽培和管理显得特别重要,水草是河蟹天然的优质饵料,可以补充人工投喂饵料的营养不足,生长繁殖茂盛、品种结构搭配合理、种植布局科学的水草又是河蟹栖息、蜕壳隐蔽的场所,对提高河蟹养殖的成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河蟹养殖发展的速度极快,致使有许多地方的河蟹饵料供应紧张,特别是动物性饲料。1996年就有一些人采取用海水鱼来代替河蟹的动物性饲料的办法。然而经过实践这种方法存在着不少的弊病。首先会造成河蟹发生一些疾病,如“弯爪病”(即“钙磷缺乏症”)和肠胃病等,1996年泅洪就有一些池塘的河蟹因投喂海水鱼而发生了“钙磷缺乏症”和肠胃病。这是因为投喂的海水鱼所含钠盐成份很高,而过高的钠盐会抑制河蟹对钙的吸收,故长期投喂海水鱼会导致河蟹发生钙缺乏症。又因所喂的海水鱼都是冰冻的,因其大凉自然会引起河蟹消化不良和肠…  相似文献   

8.
<正>近两年,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产量高、规格大、成本投入高、大规格成蟹价格下降,而消费者对河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养殖户在河蟹养殖过程中更加关注养殖品质的提高,其中饵料投喂模式是决定河蟹产量和营养品质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的饵料投喂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从众性,缺乏相应的科学投喂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饵料多样性 河蟹食性杂,偏动物性饵料,且生性贪食,在饵料投喂上,即要满足河蟹营养需求,加快脱壳生长,又要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可因地制宜,多种渠道落实饵料来源。一是蟹池移载中够的水草,覆盖率在40%以上,水草主要品种有伊乐藻等,水草既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又可净化水质。蟹池水草多,有利于小杂鱼、虾、螺、蚬等天然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蟹池水草以沉水植物为主,漂浮植物,  相似文献   

10.
河蟹喜欢在水域的中下层(尤其是在水草茂盛的地方)生活,杂食性,偏爱动物性食物;翘嘴红鲌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游动迅速,善跳跃,肉食性,经驯化后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河蟹与翘嘴红鲌混养,既充分利用了养殖水体,又充分利用了水体中基础饵料生物,达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目的。近年,笔者在高邮湖进行网围生态养殖河蟹与翘嘴红鲌试验,取得利润达1988.9元/亩的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11.
1注意防逃管理 俗话说,“秋风响,蟹脚痒。”进入秋季以后,池蟹活动变得频繁,要进行生殖洄游,此时必须确保防逃设施完好无损,池边不能有高秆作物,另外蟹池的四周防逃墙不能做成直角形状,最好是圆弧形,以防河蟹攀逃。 2加强饵料投喂 秋季河蟹正值增加体重时节,这时投喂的饵料,应提高其蛋白质含量,饵料质量好,数量足,精粗结合,动物性饵料与植物性饵料结合,以满足河蟹生长发育需要。每天分 2次投喂,上午 8~ 10时,下午 17~ 18时,各投喂 1次,投饵量以 2~ 3 h吃完为度。池中还要保证有充足的水草供应。吃剩的残饵,要及时…  相似文献   

12.
河蟹养殖过程中,如何促进河蟹生长,使其增肥壮膘,饵料投喂管理是关键。同时,与水质调节、病害防治以及其它管理措施也密切相关。在不同季节,河蟹的饵料投喂管理也不同,我们可以根据河蟹在不同时期对营养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满足河蟹生长发育的需要,促进其增肥。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部分河蟹养殖户在饵料投喂过程中采用"经验投喂法",所谓经验投喂法就是不根据河蟹生长情况、成活率、摄食情况等进行灵活调配,而是采用以往固定量进行投喂。我们知道投喂到养殖塘口的饲料只有部分是真正被河蟹摄食的,剩下的都会水解为肥料,由此推测经验投喂法可能存在着饲料过度投喂的隐患。2019年2月,十部  相似文献   

14.
安徽无为县配合饲料养蟹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安徽省是全国河蟹的主要产地之一,养殖模式以池塘生态养殖为主,无为县是安徽省河蟹养殖规模较大的县,池塘养殖面积10万多亩,年产河蟹1.2万吨,放养密度高,单产水平高。饵料投喂多以小杂鱼、玉米为主,而大量购买、投喂小杂鱼对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小杂鱼的价格也不断提高,加大了养殖成本。同时,也存在劳动强度大、残饵腐败坏水、水质控制难等问题。近几年,开始试验推广配合  相似文献   

15.
徐承旭 《内陆水产》2001,26(6):18-18
1 饵料多样性河蟹食性杂,偏动物性饵料,且生性贪食,在饵料投喂上,即要满足河蟹营养需求,加快脱壳生长,又要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可因地制宜,多种渠道落实饵料来源。一是蟹池移栽足够的水草,覆盖率在40%以上,水草既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又可净化水质。蟹池水草多,有利于小杂鱼、虾、螺、蚬等天然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蟹池水草以沉水植物为主,漂浮植物,挺水植物为辅。二是投放螺蛳,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自由摄食。螺蛳肉营养丰富,脂肪含量高,口味好,河蟹非常喜欢摄食。蟹池投放螺蛳,不仅提供了优质天然饵料,降…  相似文献   

16.
<正> 俗话说:“河蟹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秋高温季节,河蟹的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生长的关键时期。为确保河蟹长势良好,提高成活率,需抓好以下四点:1.加强饲养 夏秋季节,河蟹对饵料的需求量增大,必须相应增加投饵量,平时除供应充足的水草如水花生,水浮莲、浮萍以及苏丹草等植物性饵料外,每周还应搭配投喂2~3次动物性饵料,如屠宰场下  相似文献   

17.
<正>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投喂部分螺蛳给河蟹增加营养、提高河蟹鲜味。但螺蛳价格较高,用来喂食河蟹大大增加了河蟹养殖户的成本投入。因此,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池塘改造的螺蛳、河蟹接力生态养殖方法,通过采用价格低廉的黑水虻养殖螺蛳,进而给河蟹投喂螺蛳和黑水虻,提高河蟹品质,降低养殖成本。  相似文献   

18.
投饵:以配合饲料与动物性饵料相结合,投饵量占虾体重的3%~4%,每天投喂两次,早晨以颗粒料为主,晚上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傍晚投喂量占全天的70%~80%。  相似文献   

19.
杨保国 《内陆水产》2001,26(7):22-22
俗话说“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秋高温季节河蟹的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河蟹生长的一个关键时期,为确保河蟹长势良好,提高成活率,须抓好四点:1 加强饲养夏秋季节,河蟹因生长需要对饵料的需求量大,必须相应地增加投饵量;平时除供应充足的水草如水花生、水浮莲、浮萍以及苏丹草等植物性饵料外,每周还应搭配投喂2~3次动物性饵料,如屠宰下脚料、小杂鱼动物尸体、蚯蚓、螺、蚌肉等,没有这些条件的可增加些富含蛋白质脂肪的植物性饵料,如玉米、小麦、黄豆等。若投喂鱼粉、菜籽饼、混合饲料等粉质饲料,也要相应搭配混合并蒸成…  相似文献   

20.
在洪湖湖滨地区筛选了4种当地主要的河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方式,对池塘与水源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比较,分析各因子对河蟹收获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7—10月中,8月水温和氨氮含量最高,各池塘水体理化指标月平均值无显著差异;各池塘水草生物量逐月急剧下降,至10月底基本消失,其月平均值与成蟹体重、回捕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负相关。高温季节是防止河蟹氨氮中毒死亡的关键时期;水草调节水体营养、稳定底质、吸附水体悬浮质的功能对河蟹存活及生长有重要作用。当地优势池塘养殖方式为:放养规格约5 g/ind.,密度16875 ind./ha,水草移栽以伊乐藻为主,搭配其它种类,覆盖率约为60%,动物性饵料投喂比例约为66%,螺蛳投喂量约3638 kg/h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