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滑舌鳎工厂化人工育苗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采取控温控光和营养强化培育等措施,使67尾经过驯养的野生亲鱼性腺全部发育,并自然产卵和受精,其中,32尾雌鱼产卵14350 mL,包括浮卵4635 mL,浮卵率32.5%。在水温(23±1)℃,盐度30±2,pH 8.0~8.2的孵化条件下,32~36 h孵化出仔鱼,初孵仔鱼约350万尾,总孵化率82.6%。90尾2 龄人工亲鱼中,部分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其中,雌鱼占13.2%,雄鱼占30%,但均未产卵或排精。12个鱼苗培育池先后放入人工初孵仔鱼199万尾,在(23±2)℃水温条件下,经过70 d的培育,共培育出全长30~50 mm的商品苗种61.5万尾,成活率30.9%,平均出苗量2050尾/m3,实现了半滑舌鳎的工厂化人工苗种繁育。  相似文献   

2.
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采捕野生菊黄东方鲀进行驯养培育,使之达到性成熟,选出6组进行催产;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简称LHRH—A2),剂量为:雌鱼20-40μg/kg,雄鱼减半;在水温21~22℃条件下,催产效应时间为48h,催产率83%;产卵量为39万粒。本试验的受精率为80.5%,孵化率为81.7%;鱼苗在水温23~25℃下培育20d,育出体长15mm的乌仔22.87万尾,其育苗成活率为85%.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采用来自山东乳山人工培育,平均体长为19.8cm的牙鲆鱼苗4566尾和漳埔海区野生,体长10~13cm的舌鳎鱼苗1280尾,在水温10~28℃,盐度27‰~30‰,pH值7.8~8.5的条件下,进行为期180d的池塘混养和人工驯养。结果表明,总成活率为69.2%,总产量1209kg,牙鲆冬季南移养殖及与舌鳎混养是可行的,且舌鳎海区野生苗人工驯养初获成功。此外,本文还就影响牙鲆和舌鳎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2005~2006年从山东引进的半滑舌鳎苗种的养殖概况进行了总结。半滑舌鳎苗种在工厂化条件下,养殖水温16.7℃~27℃,盐度20~25,经9个月养殖雌鱼体重可达500g,养殖15个月时,雌鱼体重可达1500g,雄鱼体重约300~500g。2005年引入的苗种总体成活率达99.6%,2006年引进的苗种养殖成活率为89.8%。购入的全长8~16cm,体重3~20g的半滑舌鳎苗种,经15个月的养殖可达到第一次性成熟。另外,探讨了水温对半滑舌鳎生长的影响和以防为主的疾病防治技术,并对半滑舌鳎全雌鱼养殖及国产化优质配合饲料的生产等方面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2005-2006年从山东引进的半滑舌鳎苗种的养殖概况进行了总结。半滑舌鳎苗种在工厂化条件下,养殖水温16.7℃-27℃,盐度20-25,经9个月养殖雌鱼体重可达500g,养殖15个月时,雌鱼体重可达1500g,雄鱼体重约300-500g。2005年引入的苗种总体成活率达99.6%,2006年引进的苗种养殖成活率为89.8%。购入的全长8-16cm,体重3-20g的半滑舌鳎苗种,经15个月的养殖可达到第一次性成熟。另外,探讨了水温对半滑舌鳎生长的影响和以防为主的疾病防治技术,并对半滑舌鳎全雌鱼养殖及国产化优质配合饲料的生产等方面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然降温和人工升温、降低盐度的方法,测定了不同规格半滑舌鳎苗种对温度和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越冬池底层水温保持在2℃以上,规格8~15 cm鱼种成活率为78.6%,规格22~26 cm鱼种成活率为90%.在每日升高1℃的情况下,水温升至30℃时半滑舌鳎苗种摄食明显减少,32℃时出现死亡;保持32℃水温条件,5 d全部死亡,由此,半滑舌鳎存活温度为2~31℃.在海水盐度每天下降2‰~3‰的情况下,保持盐度在5‰以上,半滑舌鳎苗种可正常摄食、生长,生长速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半滑舌鳎适宜低盐度养殖.  相似文献   

7.
人工培育史氏鲟鱼苗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室内小圆型流水池驯养史氏鲟水花,引进史氏鲟水花1万尾,经过暂养、开口、驯化等技术环节,养殖60天,获10~15cm史氏鲟鱼苗6500多尾,平均尾重10~14g,成活率65%;投入产出比1:3.26。  相似文献   

8.
攀鲈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鲈为热带、亚热带淡水野生经济鱼类,2002年6—10月我们对该鱼进行人工驯养、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试验结果表明:野生攀鲈不仅可摄食人工饵料,而且能达到性腺成熟,繁殖期可延至9月份:平均催产获产率为55.4%,平均受精率为69.78%,平均孵化率为62.12%;鱼苗培育成活率达68.36%。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度、饵料对兴凯湖翘嘴鱼白仔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了温度和饵料对兴凯湖翘嘴鲌仔鱼的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仔鱼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水温为25℃时仔鱼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18℃时仔鱼生长速度最慢、成活率最低;投喂不同的饵料对兴凯湖翘嘴鲌仔鱼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也有较大差异,投喂浮游动物的仔鱼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投喂蛋黄和开口料的仔鱼生长速度最慢、成活率最低。水温为25℃、23℃、20℃、18℃时,仔鱼的瞬时生长率分别为4.09%、2.05%、1.12%、1.08%;仔鱼的日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0.96%、82.89%、81.78%、74.67%。对兴凯湖翘嘴鲌仔鱼投喂浮游动物、混合料、开口料、蛋黄,其瞬时生长率分别为3.34%、2.42%、1.45%、1.40%;仔鱼日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5.89%、92.22%、81.11%、83.89%。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表明,催产花[鱼骨]亲鱼9组,雌鱼平均体质量105g,催产率82%;获受精卵1.2万粒,受精率85%;获水花1.0万尾,孵化率84%。水花鱼苗于池塘中养殖120d,收获鱼种7200尾,平均体长12.45cm,平均体质量20.47g,养殖成活率72%。平均水温21.5℃,花[鱼骨]受精卵120h破膜;破膜后第15d,臀鳍出现,平均全长12.5mm,外部形态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半滑舌鳎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育苗亲本为2003年吕四渔场和长江口渔场水域捕获的野生原种,共78尾,其中雌鱼50尾,规格1000g ̄3000g,雄鱼28尾,规格为100g ̄250g,自10月16日产卵布池,至11月28日,共培育规格30mm以上(全长)半滑舌鳎鱼苗20余万尾。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茴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茴鱼平均产卵量为2 256粒/尾,属分批产卵型。在平均水温7.7℃(4.2~10.8℃)情况下:100~110℃·d时眼点明显;120~140℃·d开始破膜;200~210℃·d破膜结束;250℃·d左右开始上浮;270℃·d左右开口。发眼率为54.86~71.07%;孵化率为72.15~77.63%;上浮率为51.53~66.56%。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产白台湾海峡的野生牙鲆亲鱼的驯养、促熟和产卵。结果表明,活的鲻鱼苗可用于牙鲆的诱食;当水温达到16.2~19.5℃时,牙鲆可自然产卵,产卵盛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上旬,4月份受精率高达86%。在驯养过程中亲鱼未发生死亡。  相似文献   

14.
木云雷  宋广军 《水产科学》2007,26(10):535-538
2003—2006年进行了半滑舌鳎亲鱼培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半滑舌鳎雌鱼生长速度明显超过雄鱼;通过强化饵料营养和调控水温、光照等技术,亲鱼可自然产卵,产卵期27~32 d;雌亲鱼近3周龄时首次性腺成熟;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随亲鱼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半滑舌鳎亲鱼在20℃以下时仍可产卵、受精,但受精卵不能孵出仔鱼。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渔获方式捕捞的舟山野生牙鲆进行不同方式的驯养试验.结果表明:(1)拖网捕获的活体野生牙鲆数量较少,在室内水泥池中可以驯养成活,但成活率较低,仅为54.5%,驯食的最佳饵料为活体脊尾白虾;(2)推缉网捕获的牙鲆幼鱼数量较多,全长8~15cm的幼鱼在池塘中养殖1年的成活率为46.2%,选择部分作为亲鱼培育,2周龄的成活率为86.4%,3周龄亲鱼养殖成活率达89.4%,目前拥有亲鱼3周龄鱼320尾、2周龄鱼60尾.  相似文献   

16.
开展中国结鱼的人工驯养和人工繁育,为中国结鱼的物种保护和资源恢复提供基础技术资料。中国结鱼于2019年6-7月分批次来源于澜沧江景洪江段,体质健壮无伤,共50尾,1~5龄,水泥池培育。经过1年驯养(水温19.6~29.0℃),中国结鱼成活率90%,体增重80%~100%。选择体重大于3.0 kg 的雌亲鱼和体重大于2.0 kg雄亲鱼用于繁殖,2020年10月24日采用2次注射法人工催产20尾亲鱼,针距 11~12h,效应时间11~20 h,共产卵3万粒,平均受精率2%。受精卵倒入纱网孵化框放入水泥池中流水孵化,密度为1.0×105粒/m3,自然水温(24.3~25.3℃),出苗500多尾,出膜时间84~90 h。仔鱼用5%甲醛固定后电子显微成像系统拍照观察,初孵仔鱼全长1.10cm;8日龄50%以上的鱼苗已经开口摄食;11日龄仔鱼卵黄吸尽;32日龄进入稚鱼期。  相似文献   

17.
渤海半滑舌鳎人工育苗工艺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19  
对渤海半滑舌鳎人工育苗的水温、盐度、饵料等培育条件与种苗发育、生长及成活率的关系进行了试验,建立了人工育苗工艺流程。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受精卵在不同水温范围内的孵化率有明显差别。种苗培育分前期、后期和幼鱼期3个阶段。前期鱼苗成活率为12.9%;后期为66.0%;幼鱼期为100%。饵料种类为轮虫、挠足类和卤虫,开口饵料为轮虫。1987年2次分别育出仔鱼4.8万尾和0.6万尾;1989年育出仔鱼3.13万尾,45天内培育出完全变态的鱼苗3080尾。种苗培育80天,体长达30.0mm,外形与成鱼完全相同,达到放流规格。  相似文献   

18.
半滑舌鳎养殖群体中自然性逆转伪雄鱼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雌性特异标记遗传性别鉴定技术,对71尾4龄半滑舌鳎的生理和遗传性别进行鉴定,结果显示32尾生理型雌鱼均能扩增出205bp的雌性特异条带;39尾生理型雄鱼,仅一尾鱼体重显著高于其他雄鱼并扩增出了雌性特异条带,因此这尾鱼遗传上为雌性,是一尾伪雄鱼。对养殖的600尾半滑舌鳎生理雄鱼大规模检测发现,养殖群体自然性逆转伪雄鱼比例为1.66%。对正常雌、雄鱼和1龄自然性逆转伪雄鱼的性腺组织学观察显示,与正常雄鱼相比,伪雄鱼性腺中也有大量的精母细胞,但数量比正常雄鱼的要略少;且未在伪雄鱼的性腺组织中观察到卵母细胞,说明半滑舌鳎性逆转发生在性腺分化期。半滑舌鳎自然性逆转现象的发现有助于解释当前半滑舌鳎养殖群体中雄性率偏高的现象,为半滑舌鳎全雌苗种生产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并丰富了鱼类性别分化理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2006年日本锦鲤秋季人工繁殖、育苗及其离子轰击日本锦鲤水花实验结果。8尾性成熟亲鱼,在14.5℃-23.2℃水温条件下,经强化培育后,采用地欧酮(DOM)、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催熟和催产,其中1尾雌鱼产卵。受精卵孵出水花1000尾。在15.2℃~21.0℃水温条件下,分离子轰击实验组、对照组和普通组共3组对日本锦鲤水花进行60d培育,成活率分别为66%、93%、51%;抽测普通组鱼苗,平均全长为2.4cm。  相似文献   

20.
1995~1996年共收集大口鲶野生亲鱼288尾,暂养成活率878%;采用橡胶袋充氧运输亲鱼40尾,用彩条布鱼桶运输亲鱼182尾,其运输成活率均为100%,但前者的养殖成活率仅为0~438%;而后者为391%~763%。试验表明,大口鲶野生亲鱼引种的适宜温度为10~20℃,收集网捕和迷魂阵捕获的亲鱼较好,电捕亲鱼的养殖成活率不高,采用敞口彩条布鱼桶运输亲鱼的效果明显优于橡胶袋充氧运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