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合子-基因盒系统与细菌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整合子 基因盒系统在细菌中能捕获外来耐药基因,是细菌耐药性传播的机制之一。整合子携带着重组的基因盒插入到转座子或接合质粒中,在不同的细菌间运动而传播耐药性;同时一个整合子可以捕获多个基因盒,使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能力取决于它们捕获新的抗生素耐药基因的能力。整合子是一种遗传因素,编码一个位点特异重组酶(IntI)负责基因盒在 attI位点的插入,同时整合子也提供一个启动子(Pant)负责基因盒耐药基因的表达。文章对整合子 基因盒的结构、种类、耐药基因盒的表达及耐药基因的获得和传播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四环素类抗生素因其广谱的抗菌活性、低生产成本以及无严重的不良反应被广泛应用于人医临床和畜牧养殖业。然而,随着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四环素耐药性愈发严重,给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四环素耐药基因的获得是细菌产生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在持续的抗生素选择压力下,四环素耐药基因不断的产生和进化。因此,揭示四环素耐药性产生新机制对监测以及防控细菌四环素耐药性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饲用抗生素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用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尤其是抗生素促长剂的滥用,导致动物体内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不断增强。耐药性细菌及其耐药基因会在动物、环境、人体之间水平传播,从而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此一些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限制饲用抗生素的使用。研究表明,抗生素促长剂停用后,畜禽体内及动物性食品中耐药菌显著减少,相应地人体内耐药菌携带率亦随之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在抗生素选择压力作用下,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细菌多药耐药性的产生导致抗生素的疗效大大降低,可移动遗传元件整合子被认为是导致耐药基因在细菌间水平转移的重要原因。整合子对耐药基因的捕获及表达关系到新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播散,研究整合子传递耐药性的影响因素能够合理指导临床用药,进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播散。基于上述原因,文章综述了SOS反应、自然转化、可变区启动子、基因盒长度、重组位点等因素对整合子传递耐药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兽用抗生素残留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兽用抗生素残留对环境中细菌耐药性的影响也被逐步重视.论文介绍了兽用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残留现状以及环境中细菌的耐药性现状,耐药基因的产生及其在环境中的传播途径,综述了兽用抗生素残留对粪便、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介质中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5,(8):130-134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是一种人类共生菌,并引起全球感染。SA感染的高发率主要是由细菌很容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的,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特别是多药耐药SA的出现使得动物临床治疗变得异常困难。本文针对MRSA的耐药机制和其多药耐药机制以及耐药基因的传播作简要概述,旨在为兽医临床合理指导抗生素用药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猪肉生产链细菌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猪肉生产链中常见细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及其传递性。以养殖场、屠宰场、农贸市场的环境及猪肉中常见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为对象,利用药敏纸片法检测细菌对常用的5大类1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用PCR鉴定9种耐药基因的存在。研究发现,生产链中分离的细菌对5类17种常见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苯唑西林、四环素、甲氧苄啶等耐药性较高,对丁胺卡那霉素耐药性最低。9种耐药基因均有检出,bla TEM、aac6'-Ⅰb、tet B、tet C的检出率较高,与药敏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耐药基因检出率屠宰加工厂养殖场农贸市场,耐药株可能具有传递性,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因此,猪肉生产链中存在致病菌甚至一些非致病菌株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的污染和威胁,需定期加强调查监测,科学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正>抗生素的滥用造成对抗生素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超级细菌的产生,这一现象已成为全球性难题。为了探究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细菌病研究团队开展了猪源大肠杆菌携带多重耐药基因分子机制的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为解析细菌多重耐药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消除细菌耐药性提供了解决方案。自2000年首次在松鼠葡萄球菌中发现cfr基因至今,该基因曾一度被认为专属于阳性菌的多重耐药基因。动物细菌病研究团队的张万江博士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应对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快速传播给畜牧养殖业造成的危害,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细菌病研究创新团队,系统研究了细菌在抗生素长期使用下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日前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的英文杂志《抗菌药物和化疗》上。据了解,该项研究揭示了细菌中携带的质粒在不同抗生素使用条件下,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不断获得新的耐药基因,以  相似文献   

10.
一、细菌的耐药机理抗生素广泛用于临床后,细菌可在数月或数年间对其产生耐药性。细菌基因的突变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的根本原因,在一个感染周期中,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菌突变率约为1/107,如该突变可对抗生素耐药,将使细菌在敏感菌被杀灭后迅速繁殖成为优势菌。在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下,突变率可成百倍增加,并极易发展为多重耐药。耐药性的迅速扩散通常由携带抗生素耐药性的质粒在不同种属的细菌间穿梭和复制所导致,高度耐药的细菌常同时涉及以下几种耐药机理。1.主动泵出机理药物在达到靶位发挥作用之前,必须通过G-菌的外膜和内膜、G 菌胞壁…  相似文献   

11.
正细菌耐药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细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的起源可能是由于在抗生素广泛应用形成的选择压下,细菌自身基因发生突变,或获得外源性耐药基因从而对抗生素不再敏感。1细菌耐药机制目前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有4种:(1)细菌内抗生素作用的靶位基因由于突变或被某种酶修饰使抗生素无法发挥活性,以及抗生素作用的靶酶(如青霉素结合蛋白)的结构改变,抗生素与其结合力下降;(2)细菌能够产生一种或多种那个水解酶,可水解细菌细胞内的抗生素,使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Ⅰ型整合子-耐药基因盒对弯曲菌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影响,本研究针对前期实验分离得到的312株弯曲菌,检测其Ⅰ型整合子流行情况及耐药基因盒结构,对整合子-耐药基因盒阳性菌株采用自然转化法和化学消除法进行接合消除研究,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其耐药变化。结果显示:本研究中312株弯曲菌Ⅰ型整合子的流行率为18.6%,15株菌携带有aadA1耐药基因盒;采用自然转化法进行转化试验,自然转化成功率为40%(6/15),自然转化子能够检测出完整I型整合子结构,转化子获得整合子结构后能够产生耐药性;15株弯曲菌经过0.1%SDS化学处理后其耐药基因盒消除,耐药率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化学消除能够在一定程度消除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但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能够随着转化使敏感菌株获得耐药性。本研究为家禽养殖生产过程控制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和传播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临床革兰阳性菌感染中的检出率居首位,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耐药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并且多重耐药菌株也在不断增加。分析和阐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对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至关重要。整合子-基因盒系统能够识别外源性基因盒,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捕获或切除耐药性基因盒使捕获的耐药性基因盒表达,在细菌间耐药基因的扩散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主要综述了整合子-基因盒系统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获得性耐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理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高,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因此了解细菌耐药的产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抗生素的作用机理,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生化机理和基因机理,耐药性的控制对策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临床上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畜禽养殖中抗生素滥用造成动物源耐药细菌大量产生与传播,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我国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对于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关注度亟待加强。本文将从浙江省近年动物源大肠埃希菌、弗格森埃希菌、沙门菌、弯曲杆菌、肠球菌及葡萄球菌的分离情况、耐药情况以及所发现的获得性耐药基因方面进行综述,为畜禽养殖行业的科学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指导,完善动物源细菌耐药监测网,为抗菌药减量化行动提供依据,以期更好地遏制浙江省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一项新研究表明,小规模养殖对不发达地区重要临床抗生素的传播和选择有直接影响。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养殖为农村社区提供了重要的蛋白质和收入,但它可能对抗生素耐药性产生巨大影响。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厄瓜多尔西北部偏远地区的鸡舍肉鸡,散养的后院鸡和儿童的抗生素耐药细菌种群,并发现了与抗生素耐药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17.
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由1626个核苷酸序列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介导肠杆菌科细菌对多粘菌素产生抗药性。mcr-1基因可携带完整的ISApl1或ISApl1片段,翻译一段由541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介导磷酸乙醇胺转移作用的酶。mcr-1能整合于质粒,可以随质粒在不同细菌中水平传播,甚至可以与其他的耐药基因共同存在于同一质粒,表达后产生多种耐药机制。mcr-1基因介导多粘菌素类药物耐药,但并不耐受目前所有的抗生素。本文对mcr-1基因的发现、分布、流行及耐药性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人类共同遏制多粘菌素类药物耐药基因的流行,及抗生素的安全用药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沙门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由于在食用动物中使用抗生素造成沙门菌多重耐药性增加,耐药菌可通过被污染的食品或直接与动物接触而使人感染.细菌多重耐药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方式是通过细菌之间的基因水平传播从环境中获得耐药基因,并已证实整合子是耐药基因储存和转移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9.
转座子是一种可移动的遗传元件,它不仅是耐药基因的载体,还会使耐药基因在不同菌属之间水平转移,造成耐药多样性现象。转座子在细菌耐药性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影响转座子介导细菌耐药性传播的因素,可为深度解析细菌耐药机制,从而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性的传递,以及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思路。对不同转座子在细菌耐药性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兽用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动物源尤其是食品动物中常见病原菌耐药性水平逐渐增高,并可在人、动物和环境中传播。尽管国内外已有动物源细菌耐药菌株的大量报道,但是聚焦局部地区仍缺少系统的总结。因此,论文针对四川地区动物源常见的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和肠球菌的耐药性进行总结,介绍以上3种细菌的耐药水平、分布及重要耐药基因的传播特征,以期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预警,为省级层面开展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