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研究钝缀锦蛤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速度,以期为形态发育生物学和人工育苗提供参考,在水温25~26℃、盐度29~31的条件下,采用光学显微镜对育苗过程各发育阶段进行观察、测量和拍摄。试验结果表明:钝缀锦蛤刚产出的卵细胞呈圆形,不见胚泡,规格(59.0±2.2)μm,受精后隆起薄而透亮的受精膜并放出极体;D形幼虫壳长(101.8±3.7)μm;壳顶初期幼虫壳顶微弧形,出现球形足原基;壳顶中期幼虫壳顶凸起似山丘,足呈靴状,足基部平衡囊1对,直径10μm;壳顶后期幼虫壳顶隆起显著,足呈棒状,足基两侧形成2对管状鳃丝;成熟幼虫无“眼点”,平衡囊直径约15μm;变态期幼虫壳长(228.4±11.2)μm,面盘消失,在足底分泌1~2根足丝,营附着生活,并分泌次生壳成为稚贝;无管期稚贝次生壳不对称,壳顶向前端倾斜,鳃丝增多;单管期稚贝在后上方出现出水管,管口不带触手;双管期稚贝在后下方长出进水管,初期长度短于出水管,末端环绕触手,贝壳外观与成贝基本相同,前端圆后端近截形,壳长(578.1±76.7)μm。钝缀锦蛤的早期发育具有“快-慢-快”的生长规律;从D形幼虫发育至变态附着期幼虫历时16 d...  相似文献   

2.
在室内条件下,人工诱导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产卵并在显微镜下对其胚胎和浮游期幼虫的形态进行连续观察和拍照,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温度对其浮游期幼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偏顶蛤亲贝人工催产时,以流水刺激4 h,阴干12 h为宜。偏顶蛤卵呈圆形或卵圆形,沉性卵,卵径为(82.6±3.2)μm,精子鞭毛型,全长约50μm。在水温19~21℃下,偏顶蛤受精卵发育至D形幼虫(壳长104.0μm±4.3μm)、匍匐幼虫(壳长255.8μm±15.0μm)和早期稚贝(壳长329.1μm±5.8μm)分别历时20.5 h、20 d和36 d。水温是影响偏顶蛤幼虫生长和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幼虫适宜水温为15~20℃,15℃组幼虫畸形率显著低于20℃组,生长率20℃组最高达5.4μm/d;水温25℃和30℃下,幼虫畸形率均显著高于15℃组和20℃组,并分别在第6天和第4天全部死亡。相对于高温而言,偏顶蛤幼虫对低温的耐受能力更强。本文旨在为偏顶蛤繁殖生物学和苗种繁育技术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靓巴非蛤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9年10月,在北部湾采集339枚野生靓巴非蛤,测定其壳长、壳高、壳宽、前缘长、后缘长和体质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探究其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生长线数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该取样群体靓巴非蛤生长线数为36.4±3.2;靓巴非蛤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具有最大选育潜力,且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壳高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949,后缘长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最低为0.759;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靓巴非蛤体质量有影响的主要形态性状有壳长、壳高和壳宽,建立了靓巴非蛤壳长、壳高、壳宽对其体质量的回归方程(r2=0.965)。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靓巴非蛤体质量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为壳宽,其次是壳高和壳长。试验结果表明,靓巴非蛤以体质量为选育目标进行良种选育时应主要选择壳宽,同时加强对壳高的协同选择。  相似文献   

4.
波纹巴非蛤早期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使用扫描电镜显微技术观察了波纹巴非蛤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变态的早期发育过程,并获得了清晰的电镜照片,描述了波纹巴非蛤配子、胚胎和早期幼虫发育的形态变化特征。观察结果还表明,波纹巴非蛤卵子卵径为58.49μm,D形幼虫壳长87.38μm,附着幼虫壳长为200~220μm,以上形态规格均小于菲律宾蛤仔、缢蛏和硬壳蛤等双壳贝类。  相似文献   

5.
皱肋文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2010年5月~9月对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底播埋养+投喂生态饵料+鸡蛋黄组合培育亲贝,促熟效果最好,亲贝生殖腺覆盖率达80%以上的个体占90.5%;采用阴干3 h+升温4℃刺激对亲贝进行诱导催产,效果最佳,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89.7%和92.3%;浮游幼虫在3个室外池中培养7 d后,幼虫进入变态期,平衡囊大而明显,足部活动频繁,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达176.2μm和165.4μm,幼虫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8.34μm.d-1和8.77μm.d-1;幼虫附着基以细沙采苗效果最佳,附着变态成为稚贝的时间约3 d,附苗率达78.2%;经过32 d的培育,在3个25 m2的水池中共培育稚贝1 293.6×104粒,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为790μm和758μm,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17.63μm.d-1和17.19μm.d-1,平均稚贝育成率为61.6%。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28~29℃、盐度24~25条件下,研究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选育系的早期发育及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受精卵经50 min发育至卵裂,经22~24 h发育至D形幼虫,经11 d发育至眼点幼虫并出现足,进入附着变态阶段。选育系的胚胎发育时间和浮游幼虫前期壳长、壳高与对照系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幼虫后期及至附着变态阶段,选育系与对照系的壳长和壳高差异显著(P0.05)。选育系的附着变态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系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且优势明显。本研究表明,墨西哥湾扇贝浮游幼虫发育前期缓慢,幼虫后期、稚贝期生长迅速;壳长和壳高的生长速度不同步,幼虫前期壳长生长快于壳高,后期壳高生长快于壳长,并于第28~30天时壳高超过壳长。墨西哥湾扇贝选育系在幼虫和稚贝阶段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及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7.
以大连獐子岛野生菲律宾蛤仔为材料,对"壳宽型"、"壳扁型"蛤仔两个壳型的壳长、壳宽、壳高、活体质量、软体质量、产卵量及其子代的生长和存活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壳长的两种壳型蛤仔,"壳宽型"蛤仔的活体质量及软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壳扁型"蛤仔(P0.05);两种壳型蛤仔的壳宽均是影响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壳长均是影响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两种壳型蛤仔初孵D形幼虫、3日龄、6日龄幼虫壳长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15日龄"壳扁型"蛤仔幼虫壳长生长显著快于"壳宽型"蛤仔(P0.05);稚贝期,除30日龄外,"壳宽型"蛤仔壳长生长显著快于"壳扁型"蛤仔(P0.05);"壳宽型"蛤仔幼虫及稚贝期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壳扁型"品系(P0.05)。  相似文献   

8.
杨智鹏  于红  于瑞海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16,40(9):1472-1478
为实现脉红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本实验通过对脉红螺幼虫培育、采苗、稚螺培育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索了脉红螺苗种繁育过程中幼虫附着变态率低和饵料转换难的问题。结果显示:脉红螺浮游幼虫前期(0~12 d)生长较快,壳高平均日增长21.8μm;中期(13~18 d)生长较慢,壳高平均日增长3μm;后期(19~30 d)生长加快,壳高平均日增长46.8μm。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对脉红螺浮游幼虫进行附着变态诱导,诱导第1天脉红螺浮游幼虫开始出现附着变态,第4天时,附着变态活动基本结束,附着变态率为40%。为变态后的稚螺投喂刚附着的长牡蛎和魁蚶稚贝,第1~8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65.6μm;第9天开始,稚螺生长速度加快;第9~12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136.4μm;第13~16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307.3μm;第17~20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445.8μm。研究表明,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诱导脉红螺浮游幼虫的附着变态效果好,刚附着的长牡蛎稚贝和魁蚶稚贝可以作为脉红螺稚螺培育阶段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9.
郭香  郑雅友  曾志南  巫旗生  宁岳  祁剑飞 《水产学报》2018,42(11):1711-1718
2015年9月–12月,以菲律宾蛤仔福建养殖群体和广东野生群体子一代为亲本,开展了双列杂交实验,建立了两个自交组和两个杂交组,研究了杂交子代幼虫和稚贝的生长与存活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均有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但无显著差异。总体上,幼虫期的生长受母体效应影响显著,稚贝期的生长杂交效应主要受交配方式影响。相反,幼虫期的存活受配对方式影响最显著,稚贝期的存活受卵源影响显著。在幼虫期,杂交组与自交组在生长和存活方面差异不显著。在稚贝期,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壳长和壳高在30日龄以后,正反交组的平均生长速率显著快于自交组。在40日龄时,壳高和壳长总杂交优势值达到最大,分别为25.64和27.00。这可能是因为杂种优势的表达具有时期差异性。在幼虫期,福建自交组表现出最高的存活率,为36.45%±1.85%;稚贝期,广东自交组存活率最高,为52.27%±2.13%。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存活率方面,未观测到杂种优势,这可能是由于两个杂交亲本群体与存活相关的基因频率无差异或者检测次数较少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日本海神蛤规模化人工苗种繁育的可行性,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日本海神蛤人工繁殖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海神蛤繁殖盛期为5月和10月,单次产卵量为300~500万粒/枚,卵径为75~85μm。春季人工将水温升至18.6~19℃, 15~18日龄幼虫生长缓慢,壳长生长率仅为1~3μm/d。其他各日龄幼虫壳长生长率为9~15μm/d。日本海神蛤变态后,再经过30~40 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4.94±0.93)mm,稚贝壳长生长率为50~167 μm/d,平均苗种产量为2 695粒/m3。秋季水温17.4~13.2℃条件下,日本海神蛤幼虫相对春季生长发育较慢,经过148 d的培育,稚贝平均壳长可达(2.88±0.47)mm,平均苗种产量为6 666粒/m3,再经室外池塘中间育成后,可培育平均壳长(13.22±2.39)mm幼贝。比较发现在我国北方秋季可培育出适于底播养殖的大规格苗种,且培育成本较低。本研究为我国日本海神蛤苗种繁育、高效养殖及资源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2009年,对波纹巴非蛤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幼体开口饵料、幼虫变态附着和稚贝培育技术等进行研究,人工育苗获得成功。结果表明,在自然水温29.6℃~23℃,盐度28~34,pH值7.8~8.4,溶解氧4~7mg/L的生境下,受精卵约17h发育成"D"形幼虫,第6~7d,幼虫个体大小180μm×165μm(壳长×壳高),开始变态附着。经约80d人工培育,共获得壳长3.4mm~15mm的波纹巴非蛤稚贝21.6万粒。  相似文献   

12.
鳞砗磲的人工繁育和早期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跃环  肖述  李军  马海涛  向志明  张扬  喻子牛 《水产学报》2016,40(11):1713-1723
基于2015年的预备性试验,于2016年3—6月在三亚开展了鳞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五羟色胺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鳞砗磲排放配子,精卵比例为50∶1~100∶1时受精率、孵化率较高,孵化密度控制在15~20个/m L较适宜,经过36 h孵化,获得初孵D形幼虫;优选的D形幼虫经过5 d的微充气培养,即发育至足面盘幼虫,进入附着变态期。利用净水采苗法促使幼虫完成变态,经过7~10 d,幼虫出现鳃、次生壳,并建立完善的虫黄藻系统,即完成变态、形成稚贝。利用一定浓度虫黄藻浸泡足面盘幼虫2 h以内,可以有效地提高变态率。采用微流水+微充气模式和2000~3000 lx光照(白天)进行稚贝培养,稚贝利用体内虫黄藻提供的营养就可以继续完成贝壳生长、器官发育。经过48 d和65 d的培育,分别成功获得壳长×壳高=(1174.0±146.5)μm×(1208.0±135.3)μm的稚贝约3万个,壳长×壳高=(1750.2±224.1)μm×(1816.5±226.5)μm的幼贝约0.5万个。本研究首次在国内人工繁育成功,获得了鳞砗磲苗种,为鳞砗磲人工大规模繁育、增殖放流、移植保育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采用组织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对钝缀锦蛤(Tapes conspersus)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和幼虫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钝缀锦蛤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性腺发育过程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5个时期;繁殖期在每年10月至翌年3月,繁殖盛期为3月、10月和11月(水温20.3~24.6℃),分批产卵。8月肥满度最高,为33.43%;4月最低,为18.31%。钝缀锦蛤卵径为70~80μm;在水温24~26℃、盐度28~32条件下,受精卵经16 h左右发育为D形幼虫;初孵D形幼虫大小为90~110μm,浮游幼虫经7~8 d培育进入附着变态期,此时壳长为210~230μm,再经4~5 d发育变态为稚贝。本研究为钝缀锦蛤的人工繁育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培育壳色和生长性状优良的壳紫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新品系,2021年通过家系选育的方式,以壳色性状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了第1代壳紫长牡蛎选育群体。本研究以壳紫F1为亲本,采用平衡巢式设计建立了36个全同胞家系,并以野生长牡蛎为亲本建立对照组,比较分析了各家系在生长和存活方面的性能表现;同时利用多性状动物模型对壳紫家系幼虫和稚贝期的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壳紫长牡蛎家系的存活率和壳高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幼虫期分别提高了1.49%~10.18%和3.75%~15.94%,稚贝期分别提高了4.05%~16.94%和15.95%~18.25%。不同壳紫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情况也存在差异,没有发现在存活率和生长性状方面同时具有优势的家系。壳紫长牡蛎幼虫期壳高和壳长的狭义遗传力范围分别为0.43~0.84和0.49~0.80,稚贝期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15~0.33和0.18~0.37,均属于中高等遗传力。不同生长阶段壳紫长牡蛎家系壳高和壳长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幼虫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97和0.17~0.51,稚贝期为0....  相似文献   

15.
2016~2017年,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2016年培育出平均壳长3.5mm幼贝0.46亿粒;2017年培育出平均壳长3.8mm幼贝0.14亿粒。试验发现,中国蛤蜊在丹东近海自然海区繁殖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雌雄性比约1∶1;壳长5cm左右的亲贝产卵量50万~75万粒/个,受精卵为沉性卵,卵径55μm;在水温23~24℃,盐度26‰、pH值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18h发育为D型幼虫,壳长75μm;幼虫经13~14d培育,壳长280~300μm时开始附着变态为稚贝,日生长量15.9~16.5μm;稚贝经30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35~38mm,平均日生长107~117μm。  相似文献   

16.
大竹蛏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7年对大竹蛏进行了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对亲本不同批次催产效果、不同规格亲本产卵差异、孵化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D形幼虫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幼虫发育各阶段生长规律等,结果显示,大竹蛏属分批成熟、分批产卵的潜居性贝类,不同批次个体平均产卵量(36~118)×104cell,个体总产卵量294×104cell。壳长8~10 cm的亲贝产卵量大,催产效果好。受精卵适宜的孵化密度为5~10 cell/mL。在水温21~24.5℃条件下,D形幼虫经8~5 d生长,发育变态为附着稚贝。D形幼虫壳长日生长33.33±4.22μm,1 mm前的稚贝壳长日生长108.33±22.57μm,1~10 mm的稚贝平均旬生长量2.12 mm,10.4~30.6 mm的苗种平均旬生长量为2.02 mm。当水温下降到15℃后,大竹蛏苗种生长滞缓。2007年培育出壳长11.52±0.27 mm的稚贝2 165×104cfu,平均成活率12.1%。  相似文献   

17.
中国紫蛤的人工育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繁殖季节对中国紫蛤Hiatuala chinensis亲贝进行营养强化培育可促使性腺在1周内成熟并自然排放精卵.在水温26.0~28.0℃条件下,卵子受精约30 min出现第一极体,1 h后进行第一次分裂发育至2细胞,5 h后发育至囊胚期,12 h后发育至担轮幼虫期,19 h发育至D形幼虫.D形幼虫培育密度控制在1 ind · mL-1,采用不同饵料种类进行培育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一直投喂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效果最差,幼虫发育至第7天陆续死亡;D形幼虫初期投喂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饵料,从壳顶幼虫期开始混合投喂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幼虫发育正常,壳长平均增长10 μm · d-1,幼虫培育17 d后开始进入附着变态阶段,从附着变态的稚贝开始,培育50 d,幼贝平均壳长可达4 625 μm,壳长平均增长87.5 μm · d-1.  相似文献   

18.
波纹巴非蛤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镇熔 《福建水产》2011,33(1):59-62
本试验参照波纹巴非蛤在自然海区中的生长繁殖以及幼体发育习性,开展土池生态育苗.在室内水泥池进行催产和浮游期以及附着后稚贝的培育.在稚贝生长至壳长1.Omm的幼贝后,移人准备好的土池中培育,解决了稚贝在水泥池中培育遇到的饵料和环境条件制约瓶颈.通过3年的摸索,在2010年度,培育出平均壳长9.70毫米,平均体重0.117...  相似文献   

19.
乐清湾塘养泥蚶的生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尤仲杰 《水产学报》2002,26(5):440-447
1998年6月至2000年7月对浙江省乐清湾塘养泥蚶的生长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刚孵化变态的D形幼虫壳长92-100μm,经10d培育达到180.5-201.5μm,平均每日增长8.9-10.2μm;稚贝附着后16d平均壳长从191.3μm增长到634.1μm,平均每日增长27.7μm;出库稚贝放养于围塘内,培育9个月平均壳长达到8.34mm,成为商品贝苗,平均每月增长0.86mm,其中9-10月份增长可达1.65mm;再经15个月培育达到成品贝,平均壳长28.57mm,平均每月增长1.35mm。泥蚶是一种慢生型贝类。对室内浮游幼虫、稚贝、中间暂养贝苗、成蚶养殖期间的多项生长指标进行测量和称重,获得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0.
长牡蛎中国群体和美国群体杂交效应与三倍体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长牡蛎中国群体二倍体分别与美国群体二倍体和四倍体进行杂交,实验共设置4组,分别为杂交二倍体组、杂交三倍体组、中国二倍体组和美国二倍体组,比较了各实验组卵裂率、D幼率、D形幼虫大小及幼虫期、稚贝期的壳高生长、存活率等生物学指标,并估算杂交二倍体的杂种优势率和杂交三倍体的三倍体优势率。结果表明,杂交二倍体幼虫壳高生长的杂种优势率不明显,平均杂种优势率为1.21%,幼虫的存活率及稚贝的壳高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平均杂种优势率分别为34.47%和20.39%。杂交三倍体的D形幼虫大小、幼虫和稚贝的壳高生长、存活率均表现出三倍体优势,D形幼虫大小三倍体优势率为5.19%,幼虫期壳高生长和存活的平均三倍体优势率分别为4.00%和19.92%,稚贝壳高生长和存活的平均三倍体优势率分别为30.18%和54.43%,200日龄,杂交三倍体鲜体质量的三倍体优势率为202.96%,存活三倍体优势率为73.60%。此外,稚贝期的杂交二倍体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和杂交三倍体的三倍体优势率均高于幼虫期的优势率。研究表明,中、美两地理群体杂交获得的三倍体长牡蛎子代生长和存活性状都比二倍体优良。杂交三倍体的优良性状主要是三倍体优势,杂交优势的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