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定居在人和新生幼畜小肠的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enterotoxin),是引起腹泻的直接原因。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产生二种肠毒素,一种是热稳定肠毒素(Heat-stable enterotoxin,简称ST),另一种是热敏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简称LT)。在产肠毒素的菌株中,有的菌株只产ST,有的菌株二种毒素都产。ST分子量小,无抗原性,作用迅速但较短暂;LT是一种大分子的蛋白质,有抗原性,作用较迟但  相似文献   

2.
猪源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一般具有两种主要致病因素:(1)产生耐热性与不耐热性肠毒素(ST和LT),对肠粘膜细胞造成毒害作用;(2)菌体表面具有一特殊抗原(K88抗原),使病菌粘着于小肠前段粘膜绒毛上,顽固地停留于肠道,持续放出毒素.K88抗原是一种蛋白质抗原,有免疫原性.因此,测定大肠杆菌的肠毒素和K88抗原,在仔猪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防制上均有重大意义.对耐热性与不耐热性肠毒素的测定,作者已于本年先后报道.本试验以反向间接血凝和含A蛋白葡萄球菌(简称SPA菌)协同凝集试验,传统的试管凝集和玻片凝集试验,共四种方法测定K88抗原,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一、大肠杆菌K88ac基因工程苗的构建 8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研究预防仔猪腹泻的基因工程疫苗,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本文猪源性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ac菌株是从上海奉贤县仔猪腹泻粪便中分离出来的大肠杆菌。采用两个重组质粒,一个是粘附素基因重组质粒pMM032,编码合成K88ac抗原;另一个是热敏毒素(LT)基因重组质粒pPMC4或pPMC5,编码合成无肠毒  相似文献   

4.
<正> 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中的常在菌,可以合成B族维生素而有益于动物,但个别血清型的大肠菌对幼龄动物有致病作用。根据其致病机理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是由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新生仔猪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以剧烈腹泻为特征,按其发病时间及粪便颜色可以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以1~3日龄仔猪易发,主要症状是排黄色水样稀便并发肠毒血症及败血症。此  相似文献   

5.
大肠杆菌K_(88)菌毛抗原的纯化及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引起仔猪腹泻的肠毒性大肠杆菌中,K_(88),K_(99)和987P是三种常见的吸附性菌毛,这些细菌表面纤毛能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位点结合,使细菌吸附于肠粘膜表面产生肠毒素,导致仔猪急性严重腹泻、脱水,最后衰竭死亡。K_(88)阳性的肠毒性大肠杆菌不仅是引起仔猪黄痢病最重要的病原之一,而且能引起仔猪水肿病,并能单独或协同轮状病毒导致仔猪白痢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正>由动物医学院吴润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肠弯曲菌毒力特征及其畜禽腹泻致病机制的研究”,该研究发现了空肠弯曲菌在生物学特性上的一些歧异,尤其是一些菌株对萘啶酮酸和噻孢霉素的抗性差异,在国内首次确定了空肠弯曲菌可引起畜禽腹泻和死亡,其产肠毒素性和粘附性与畜禽腹泻发生和该菌毒力相关,肠毒素主要为68 kD的蛋白质,不耐热,pH依赖和对胰酶有抗性,抗LT血清能完全抑制其活性.粘附菌能侵入到Hela细胞内,引起细胞病变,对细胞的粘附性可经加热而破坏,为抗血清所抑制.有些侵袭性细菌还具有血凝性.该菌的质粒检出率为10.96%,大小为1.9~108 Kb的8种CCC型质粒,构成7种质粒谱型,质粒种类及其酶谱与菌株来源、生物型、致病性、产肠毒素性和耐药性有关.该研究建立了菌肠毒素检测法、10%CO2微需氧培养法和分离菌株的保存法.  相似文献   

7.
吴坤 《农家致富》2023,(2):36-37
<正>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当大肠杆菌进入仔猪肠道后,便利用菌毛吸附在肠黏膜上,产生大量肠毒素,使仔猪拉稀脱水。特征为剧烈腹泻,排出黄色或黄白色稀粪并迅速脱水。一般发病日龄早,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发病急、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8.
用家兔肠袢试验和乳鼠灌胃试验检测了6株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产肠毒素能力,结果表明:检测的6株鸡源大肠杆菌均不产生耐热肠毒素,另检测3株鸡源大杆菌亦不产生不耐热肠毒素因而认为鸡源大肠杆菌的现性与肠毒素无关。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抗仔猪黄痢作用机理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中草药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对热敏肠毒素 L T所致结扎肠袢液体蓄积的拮抗作用两个方面 ,初步探讨了大青叶、板蓝根、连翘、败酱草、盐酸黄连素 5味中草药及其复方配伍抗仔猪黄痢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 ,板蓝根、连翘、败酱草等及其复方制剂对大肠杆菌 O1 49K88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体外抗菌活性 ;将上述中药提取液加入到细菌培养液中与大肠杆菌一起培养 ,用所得培养物 L T进行兔回肠结扎试验 ,均可显著或极显著地减少培养物上清液所致肠袢液体蓄积量 (P <0 .0 5 ,P <0 .0 1) ;将败酱草提取液同 L T一起注入结扎肠袢 ,可显著地减少肠袢液体蓄积量 (P <0 .0 5 )。由此可说明 ,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拮抗热敏肠毒素的致泻作用是中草药治疗仔猪黄痢的重要机理 ,该结果为临床应用中草药治疗仔猪黄痢病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的调查研究,从患黄痢的新生仔猪分离出13株O149大肠杆菌,采用兔肠结扎试验、平板免疫溶血试验对其产肠毒素性能进行了鉴定,生物学试验和血清学反应的结果表明,O149大肠菌株的被检滤液中存在热敏肠毒素(LT)。  相似文献   

11.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幼畜、婴幼儿及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肠毒素是其主要的毒力因子,包括耐热性肠毒素(ST)和热敏感肠毒素(LT)。STI基因和LTB基因融合后产生的融合蛋白不仅增强了STI的免疫原性,而且降低了STI的生物毒性,这就给抗幼畜腹泻的基因工程亚单位苗开发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仔猪黄痢又称仔猪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或新生仔猪黄痢,是由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仔猪急性肠道传染病,肠毒素是导致腹泻的直接原因。带菌母猪和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此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以1--3日龄最多见,7日龄以上的乳猪发病较少,临床上以腹泻、排黄色稀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相似文献   

13.
育成牛K99 F41兼型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肠毒血症病死的4头育成牛空肠内分离到4株革兰氏阴性细菌,经生化试验、O抗原鉴定、纤毛抗原检查、ST肠毒素测定及动物感染试验证明,分离的4株细菌均为兼有K99和F41两种纤毛抗原的产ST肠毒素的O_(142)血清型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相似文献   

14.
大肠杆菌肠毒素是引起腹泻的主要致病因子,可以分为热敏性肠毒素和耐热性肠毒素两类。本文就热敏性肠毒素的理化性质、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免疫原性、免疫佐剂作用以及国内外对其免疫原性与佐剂效应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集约化猪场PWD病原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索浙江省集约化猪场仔猪断奶腹泻(PWD)病原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和毒力因子特征,为PWD防治及耐药性研究提供资料.从10个规模化猪场以直肠棉拭子采集PWD病料,经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等,对病原进行鉴定.采用11种猪源大肠埃希氏茵常见O型抗原血清、应用K88及F18菌毛单因子血清对分离茵进行玻板凝集试验和PCR方法分析黏附素及肠毒素类型.分离鉴定的56株病原性大肠杆菌O抗原定型了33株,共覆盖了11种血清型,其中O149、O139、O8为优势血清型,共17株,占定型菌株的51.5%;茵毛单因子血清玻板凝集试验和PCR测得病原性大肠杆菌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比例较高,占病原性大肠杆菌分离总数的67.92%(36/53),肠毒素中含STa、STb、STa+STb、LT和SL-2e分别占总检测菌株数的30.19%(16/53)、35.85%(19/53)、18.9%(10/53)、1.89%(1/53)和9.43%(5/53).黏附素类型主要有K88和F18两种,分别占总检测菌株数的24.53%(13/53)和28.30%(15/53).结果表明,浙江省PWD病原性大肠杆菌至少覆盖了包括优势血清型O149、O139、O8在内的11种血清型;大肠杆菌中以产肠毒素型为主,主要毒力因子包括黏附素F18及K88和肠毒素STa、STb、SLT-2e等.  相似文献   

16.
肠毒素型大肠杆菌菌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概述 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TEC)是猪的一种重要肠道病原菌,能够引起仔猪黄痢、白痢和猪的水肿病.猪常见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是O8、O9、O20、O60、O138、O139、O157等[1~3 ]并具有相应的菌毛.菌毛是ETEC的一个重要毒力因子,具有粘附于小肠绒毛上皮的作用,使ETEC牢固地定居于小肠粘膜上,从而导致腹泻的发生.菌毛抗原是一种蛋白质,可以用来制成菌苗免疫母猪,使其所产仔猪获得被动免疫,不受大肠杆菌的侵袭[4~6].引起仔猪腹泻的菌毛抗原主要是K88(F4)、K99(F5)、987P(F6)、F41[7].随着对菌毛的深入研究,人们又发现了新的菌毛抗原[8,9].  相似文献   

17.
引起初生幼畜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是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它们都具备两类致病因子即粘着素和肠毒素,在ETEC中,迄今已发现的粘着素有K88、K99、987P和F41四种。鉴于ETEC的血清型较复杂,加之粘着素种类的多样性和抗原性的彼比不同,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研制纯净、匀质、高效价的抗大肠杆菌粘着素单克隆抗体,并形成诊断试剂盒,已成为大肠杆菌病的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继成功地研制出抗大肠杆菌K88单抗之后,最近,我们又用提纯的K99和987P抗原分别免疫BALB/C小鼠,以免疫小鼠  相似文献   

18.
在兽医临床上由大肠菌引起的仔猪疾病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形式。大量的研究证明,黄痢与水肿病的病原都是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但在流行病学上各有特点。前者只感染7日龄以内的仔猪,日龄愈小,病情愈重,发病率与死亡率亦愈高;后者主要发生在断奶后不久的健壮仔猪中。对于仔猪白痢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说法不一,迄今尚未明确。据方定一等人的研究,从白痢病猪肠内分离到的大肠菌型甚多,看不出它们与该病之  相似文献   

19.
犊牛白痢又称犊牛的大肠杆菌病,是一种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性传染病,根据机理和临床症状分为三型:(1)败血型(肠毒血型):主要发生于3—4日龄内的犊牛,尤其是吃不到初乳的犊牛。呈急性败血症状,潜伏期很短,发病急,病程短,表现为腹泻,粪便呈灰白色,体温升高,精神不振,不吃奶,症状出现后几小时到一天内急性死亡;有的病犊未见腹泻即死亡,从血液和内脏中易分离到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2)肠毒血型(中毒型):由于特异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在小肠内大量繁殖所产生的肠毒素被吸收进入血液所致,较少见,病程短,2~6小时,未见症状突然死亡。有些病程略长,可见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先兴奋,后抑郁,最后昏迷而死,死前多有腹泻症状。(3)肠型(肠炎型):最常见,多发生于2~3周龄的犊牛,尤其是1~3日龄的犊牛容易感染此病。病初犊牛的体温升高到40℃,数小时后开始下痢,最初排出的粪便淡黄色,粥样,有恶臭;继而呈水样,淡灰色,混有血凝块,血丝,气泡;疾病末期,患畜肛门失禁,常伴有腹痛,而且用蹄踢腹部,进而高度衰竭,体温降至常温以下,严重者出现严重脱水现象,并且机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失调,卧地不起,若不及时治疗,在1~2天内会因虚脱或激发肺炎而死亡。病死率达80%~100%,如果及时治疗一般可治愈,但即使存活下来,也发育不良,并且常发生脐炎、关节炎等。  相似文献   

20.
研究显示,肠毒素是ETEC致幼畜腹泻的根本原因,由ETEC产生的肠毒素包括热敏感肠毒素(LT)和热稳定肠毒素(ST),其中ST又包括STI和STII。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腹泻幼畜只要分离到ETEC大部分都产生STI,但是,由于STI的分子量太小,几乎没有免疫原性,因此,通过基因融合的方式借助大分子物质提高STI的免疫原性是当前国内外学者致力于ETEC疫苗开发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