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实现鸭绿江茴鱼全人工繁育,选择人工繁殖的3龄鸭绿江茴鱼进行了繁育试验。在水泥池中,投喂鲑鳟鱼配合饲料进行亲鱼培育。当亲鱼达性成熟后,采用激素诱导、等渗液洗卵以及浸卵授精等方法获得受精卵;之后将受精卵放在玻璃钢平列槽中进行孵化;在玻璃钢槽中进行稚鱼培育,其间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幼鱼培育,其间投喂海溞和配合饲料。试验结果:亲鱼培育成活率为95.0%;共采卵3 711万粒,采卵率为96.7%;共获得受精卵3 210万粒,受精率为86.5%;发眼积温为110~121℃·d,发眼率为93.0%;出苗积温为175~221℃·d,孵化率为90.6%;仔鱼上浮积温为235~242℃·d,共获得上浮仔鱼2 623万尾。经过101 d的培育,共获得体质量0.5 g的稚鱼2 544万尾,稚鱼培育成活率为97.0%;经158 d培育,共获得体质量3.0 g的幼鱼2 379万尾,幼鱼培育成活率为93.5%。  相似文献   

2.
通过激素诱导催熟、同步干导受精、溴硝丙二醇消毒、平列槽及玻璃钢环形池养殖,对5+龄的细鳞鲑进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细鳞鲑在水温8~11℃下,激素诱导生殖成熟效应期为6天,发眼积温154.2~163.9℃·d,出苗积温192.8~231.2℃·d,仔鱼上浮积温332℃·d,完全平游积温373.4℃·d;受精率73%,发眼率65%,稚鱼养殖成活率91%,幼鱼养殖成活率93%;共催产330组亲鱼,获得体重0.43 g的幼鱼33万尾。  相似文献   

3.
为进行哲罗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通过激素诱导催产、同步干导授精、溴硝丙二醇消毒等方法,对6+龄的哲罗鱼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并采取适当的饲养管理和病害防治措施,采用平列槽及玻璃钢环形池进行了仔稚鱼和幼鱼培育。试验结果,哲罗鱼在水温8~11℃下,激素诱导生殖成熟效应期为6 d,发眼积温168.9~180.0℃·d,出苗积温227.8~277.2℃·d,仔鱼上浮积温345.6℃·d,完全平游积温455.1℃·d;受精率79%,发眼率65%,出苗率80%,稚鱼培育成活率88%,幼鱼培育成活率90%;试验共催产19组亲鱼,最终获得体质量0.5 g的幼鱼10.3万尾。  相似文献   

4.
鸭绿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yaluensis Mori)为我省特有珍稀冷水性鱼类,已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CR)种。为有效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扩大自然种群资源,对鸭绿江茴鱼的性成熟年龄、人工繁殖方法、鱼苗培育、饵料投喂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鸭绿江茴鱼属于分批产卵类型,平均产卵量800~1 080粒/尾,卵径1.5~2.5mm,卵呈淡黄色,为沉性微黏性卵。在平均水温7.5℃条件下:积温115~135℃·d时受精卵发眼;160~180℃·d开始破膜;190~200℃·d破膜结束;250℃·d左右开始上浮;290℃·d左右开口。人工繁殖试验中,孵化率:72.12%~73.56%;上浮率:80%~87.5%。破膜时鱼体长1cm左右,上浮后鱼体长达1.5cm~2.5cm。  相似文献   

5.
采用冷山泉水养殖鸭绿江茴鱼Thymallus yaluensis(Mori),在养殖水温7.5~11.5℃、放养密度300尾(0.6kg)/m~2条件下,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历经365d养殖,体重从2g增至33g,增重15.5倍,成活率90.3%,饲料转化率1.3,产量8.9kg/m~2,效益743元/m~2,投入产出比1∶1.53。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我国鲑科鱼类养殖新品种,将图们江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移殖至北京。稚鱼用玻璃钢育苗盆+水泥池,微流水和流水养殖,进口鲑鳟饲料作为开口饲料,2周后改为国产鲑鳟饲料培育至性成熟。2014—2015年人工采卵15.7万粒,受精率82%,孵化率68%。孵化水温6~8℃,受精卵至发眼期的积温为190~210℃·d,350~390℃·d时孵出。共孵化鱼苗8.7万尾,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2~+龄雄鱼100%及雌鱼95%性腺发育成熟,雌亲鱼平均体质量(573.62±110.39)g,成熟系数(21.67±2.60)%,绝对繁殖力为(1 649.64±489.60)粒/尾。人工养殖环境下,图们江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繁殖性能较野生群体有极大改善,能进行规模化苗种生产。  相似文献   

7.
王冲  李润寅 《水产科学》2001,20(2):24-25
1997年4-5月,引进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发眼500万粒,利用孵化器流水孵化,水温17-28℃,经35-60h,获仔鱼210万尾,孵化率42%,稚鱼采取流入培育,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水丝蚓和少量配合饲料,水温20-21℃,经80d培养,平均体重5g,获稚鱼152万尾,成活率72.4%,幼鱼采取循环水培育,投喂水丝蚓,卤虫成全和配合饵料,经270d培育,幼鱼平均体重200g,存池数73万尾,成活率48%。  相似文献   

8.
花羔红点鲑是原产于黑龙江省东南和吉林东部长白山区的野生鲑科红点鲑属鱼类,目前正在进行家化养殖试验,本文初步探讨了其发眼卵长途运输技术。 1.发眼卵 运输用发眼卵2.48万粒,是2001年10月28日在吉林省长白县细鳞、花羔红点鲑养殖场经人工采卵获得的3龄亲鱼受精卵。孵化用水水温7℃~8℃,11月28日发眼,12月8日14时孵化积温274℃·d时起运。卵呈淡黄色,粒径4.4mm~4.6mm,卵内淡灰色卷曲的稚鱼身体及黑色眼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人工繁育技术, 为其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管理技术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人工养殖的多纹钱蝶鱼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 对胚胎及胚后发育阶段进行了连续观察、拍照和测量。结果显示, 水温(27.0±1.0) ℃, 盐度 32 条件下, 多纹钱蝶鱼从受精卵发育, 经 18 h 20 min 出膜, 受精后 3 h 进入囊胚期, 4.5 h 进入原肠期, 8 h 进入胚体形成期, 8.5 h 进入器官形成期, 器官形成顺序为视囊期、尾泡形成期、肌节期、脑泡期、耳囊期、尾芽期、尾鳍期、晶体形成期、耳石形成期, 16.5 h 出现心跳, 17.5 h 出现肌肉效应, 18.5 h 完成出膜。多纹钱蝶鱼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 初孵仔鱼全长 1.350~1.655 mm; 水温 26 ℃下, 出膜后 2 d 卵黄囊完全消失; 出膜后 3 d 仔鱼开口, 口裂 0.265~0.280 mm; 出膜后 15 d, 鱼体体色加深, 进入稚鱼期; 19 d, 胸鳍发育完全; 23 d, 背鳍发育完全; 29 d, 尾鳍、臀鳍发育完全; 33 d, 鱼身上鳞片基本长出, 身体不再透明, 发育至幼鱼期, 此时全长 15.625~15.647 mm, 体长 12.013~12.234 mm, 体重 0.045~0.059 g, 心跳 150~159 次/min。  相似文献   

10.
圆口铜鱼仔幼鱼驯养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24日至10月8日,以采自金沙江的34尾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仔鱼(出膜3~4d)为驯养试验对象,仔鱼阶段分别以蛋黄和水蚯蚓碎浆作开口饵料,稚鱼、幼鱼阶段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圆口铜鱼仔鱼、稚鱼、幼鱼均能主动摄食。经107d驯化培育,总体成活率64.71%,幼鱼平均体长(70.5±4.6)mm,平均体重(5.9±1.3)g,表明圆口铜鱼仔幼鱼易于驯养。  相似文献   

11.
丁锋  冯奇飞  姜强 《水产科技情报》2022,49(6):359-362, 368
为探索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在上海市金山区开展了凡纳滨对虾淡水土池三级养殖模式试验。试验将虾苗至成虾的养殖周期分为虾苗暂养(一级养殖)、幼虾培育(二级养殖)、成虾养殖(三级养殖)3个阶段,每年进行2茬养殖。3个阶段养殖池塘数量的比例为1∶3∶3,面积比为1∶80∶300,养殖密度分别为1.1万尾/hm2、98万尾/hm2、44万尾/hm2,养殖时长分别为20~25 d、30~42 d、35~60 d,两茬养殖间隔为30~35 d。试验结果显示,在无尾水净化设施设备的情况下,所有试验塘水质均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幼虾驯养(一级养殖)成活率为73.2%,幼虾培育(二级养殖)成活率为(88.4±4.5)%,成虾养殖(三级养殖)成活率为(57.7±5.1)%;单茬养殖单位产量为(3 427±230)kg/hm2,两茬合计单位产量为(6 855±452)kg/hm2,高于当地传统养殖模式的平均水平。结果表明,三级养殖模式具有产量高、发病率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可作为凡纳滨对虾的一种健康生态养殖模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采取干导法进行人工授精,2年累计孵化极边扁咽齿鱼受精卵14万粒,平均受精率87.5%,发眼率77.5%,上浮率72%.在孵化水温10~14 ℃条件下,从受精到发眼平均积温为2012.5 ℃·h;从发眼到破膜平均积温为575 ℃·h;从破膜到卵黄囊吸收完平均积温为3734 ℃·h;鱼苗全部发育平均积温为6321.5 ℃·h.  相似文献   

13.
线纹尖塘鳢仔鱼期历时14~15 d,初孵仔鱼个体只有2.85 mm;混合营养期短,仅2~3 d,这对仔鱼的成活极为不利。仔幼鱼的摄饵大小L(mm)与口宽D(mm)呈正相关,关系式为D=2.0349L 0.2371,开口饵料大小为150~200μm轮虫。15日龄进入稚鱼期,历时29~30 d;27日龄后,全长约15 mm的稚鱼可以驯食人工混合饲料。45日龄后仔鱼发育成早期幼鱼,此时全长约27.2 mm。依仔幼鱼的食性与生长发育特性,2002~2005年间进行池塘规模化育苗,由前期仔鱼育成全长22.0~34.0 mm早期幼鱼523.7万尾,成活率20.3%~21.7%。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茴鱼胚胎的发育及仔、稚、幼鱼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Bouin氏液固定、剥离卵膜的方法对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的胚胎发育及孵出后仔鱼卵黄囊的吸收情况进行了观察,同时测定65日龄内的仔、稚、幼鱼生长状况。结果显示:黑龙江茴鱼卵是典型的端黄卵,其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胚胎发育可分为22个期,包括受精卵、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32细胞期、64细胞期、多细胞期、囊胚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原肠早期、原肠中期、原肠晚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眼囊出现期、胸鳍芽出现期、晶体出现期、眼色素沉积期、循环期和出膜期,至发眼(晶体出现期)需75.84℃.d,至破膜需117℃.d;受精卵膜较鲑科鱼类薄而柔软,胚体头尾绕卵黄囊超过一周,晶体出现在眼色素沉积期之前;仔鱼卵黄囊的体积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4日龄前吸收较快,此后吸收相对较慢;仔鱼在240℃.d(11日龄)左右时出现鳔并开始上浮,260℃.d(16日龄)左右时开口;积温达到346.9℃.d(20日龄)时卵黄囊完全被吸收,仔鱼期结束,进入稚鱼期;稚鱼在36日龄之前生长相对较缓慢,在36日龄后增长较快;在积温达到546.3℃.d(38日龄)时,稚鱼奇鳍褶开始退化,进入幼鱼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2005年-2006年在厦门开展的神仙鱼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结果,阐述了规模化繁育的技术工艺流程,试验共引进神仙鱼亲鱼1 000尾,产出受精卵3.84×104粒,孵化出3.46×104尾仔鱼,累计培育出全长1.5 cm以上幼鱼约2.33×104尾,鱼卵受精率为89.9%,仔鱼孵化率为91.9%,幼鱼成活率为74.7%.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体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温度的变化研究不同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消化器官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在温度达到0℃时,幼鱼成活率为30%;4℃以上至20℃时成活率为100%,22~24℃为80%;26℃为40%;当水温达到28℃时,幼鱼成活率为0(20d)。养殖水温在8℃以下时,幼鱼基本不摄食,体重没有增长。12~16℃时,其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养殖水温达到20℃时,其生长速度与16℃条件下的生长速度相比较开始下降,达到24℃时,幼鱼生长速度已经明显下降,与12℃条件下的体重增长速度相接近。在8℃之前,幼鱼胃、肠和肝脏等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力单位含量较低。随温度的增加,酶活力单位显著增加,其中胃中的消化酶活力增加最快。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陆封型大西洋鲑全人工繁殖的实验结果。 2 0 0 0年 1月从美国缅因州格兰特湖增殖站引进的陆封型大西鲑发眼卵 ,在北京房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进行了发眼卵孵化、苗种培育 ,亲鱼养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引进的发眼卵经 930d ( 1 1 783度日 )培育成产卵亲鱼 ,雌、雄亲鱼成熟系数分别为 42 7%、 4 2 3% ;怀卵量为 1 0 98~ 362 1粒 /尾 (叉长 36~ 5 5cm) ,平均卵径 5 4mm (吸水膨胀前 )、 6 2mm(吸水后 ) ;平均卵重 8 5粒 /g (吸水后 )、 7 5粒 /g (吸水前 ) ;精液浓度 2 0 0亿个 /ml,精子寿命 70~ 90s,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 2 0~ 40s;个体繁殖率E (粒 )与叉长 (L)的相关公式为E =1 32 5L - 3671 8,相关系数r=0 89。受精卵在水温 6~ 1 1℃进行孵化 ,达到发眼所需积温为 2 64 5℃·d ;达到破膜所需 483℃·d ;仔鱼上浮所需 880℃·d。试验亲鱼雌、雄按 2比 1配组 ,1 0 75尾雌鱼共采卵 90 47万粒 ,受精率为 89 88%、发眼率为77 83%。产卵后 ( 3个月后 )存活率分别为雌鱼 30 % ,雄鱼 1 0 %。  相似文献   

18.
龙胆石斑鱼引种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台湾引进龙胆石斑鱼受精卵 2 5 0 g ,35 .71× 1 0 4粒 ,孵出仔鱼 2 5× 1 0 4尾 ,经 6 1d培育 ,成功地培育出 33mm幼鱼 1 .0 381× 1 0 4尾 ,成活率 4 %。并针对初孵仔鱼、开口仔鱼、 30d稚鱼、 6 0d幼鱼、90d幼鱼三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实验和观察  相似文献   

19.
溪红点鲑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养成的溪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is)亲鱼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殖试验,获得卵子11.42万粒(卵径3.7 mm),用7.0~7.5℃的山泉水孵化,25 d发眼(发眼率为62.3%~63.8%,发眼积温为180℃·d),49~50 d后孵出仔鱼(孵化率为90.5%~92.9%,孵化积温为360℃·d),畸形率0.1%.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产》2016,(4):20-22
李壮(奉献奖) 李壮,1980年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2004年从大连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来到吉林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事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水生动物—细鳞鱼及鸭绿江上游珍稀鱼类—花羔红点鲑、鸭绿江茴鱼、东北七鳃鳗等的救护、人工繁育、增殖放流、资源养护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