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背景和介绍厌氧氨氧化( Anammox),即铵盐的厌氧氧化耦合亚硝酸盐的还原,终产物为氮气(N2),是氮循环中新发现的微生物转化途径。厌氧氨氧化由化能自养型或者兼性细菌利用亚硝酸盐或者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完成。厌氧氨氧化细菌属于一类独特的微生物,归于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 Brocadiales目。厌氧氨氧化细菌最初在废水处理系统中发现,随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发现有存在和活性,比如在海洋底质、缺氧水体中以及氧含量最少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甲鱼穿孔病的有效预防措施,对患病甲鱼进行了临床诊断和病原分离鉴定。病原菌鉴定(菌落特征、细菌形态及细菌生化和分子鉴定)以及菌株毒性试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表明:致病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菌株有明显的β溶血,对小鼠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菌液浸泡感染黄鳝,也能使黄鳝出现出血病症状。该菌对嗯诺沙星和四环素高度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和阿莫西林低度敏感并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光合细菌优良菌株选育及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由于防治虾病采取换水和投抗菌药物,这对于防治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不足之处,如因受换水条件所限,加之近海区富营养化,降低了换水的作用;而大量施用抗菌药物,不仅成本过高,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为此,省科委于1992年给我所下达了“光合细菌优良菌株选育及养虾技术研究”课题,旨在利用光合细菌可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光能  相似文献   

4.
百宜杀(Benesept),化学名:聚烯烃基卡巴嘧啶(单胍类),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环境及水体中的多种细菌、真菌、病毒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该药无毒、无刺激、无腐蚀性、可自然降解,药效持久。本试验以药物检测标准质控菌株和药敏检验标准质控菌株为质控参照,以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和柱状黄杆菌G_4为试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与同等条件下的戊二醛、聚维酮碘、新洁尔灭对照;采用倍比稀释法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探索该药对水产致病菌的抑杀效果,以期早日推向水产病害防治领域。  相似文献   

5.
2002年10月,在对大亚湾网箱养殖红鱼寄生虫病研究中,从病鱼和死鱼溃烂处共分离到7株细菌,经鉴定,为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紫色色杆菌和温和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复方新诺明、多黏霉素B、氯霉素、链霉素、呋喃妥因对分离菌株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分离菌株对四环素等12种药物有抗药性。  相似文献   

6.
1.呋喃类药物呋喃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球菌、杆菌都有抑制作用,20~25微克/毫升能杀菌,5~10微克/毫升能干扰细菌体内氧化还原酶系统,使细菌代谢紊乱,特点是不易产生耐药性。对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的抗菌力较差。  相似文献   

7.
选择8种具有抗菌消炎效果的单味药物,以昌吉地区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7种病原菌为受试菌株,进行中草药的体外抗菌活性定量分析,试验出复方制剂对各种细菌均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复方中各种药物达到了互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海洋光合细菌的分离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合细菌是一大类具有光合色素,能在厌氧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的总称。由于光合细菌对鱼类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还有防治鱼虾疾病、净化养殖水质等多方面的功能近年来普遍受到水产科研部门的重视。我们从1989年开始对这类光合细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特别在分离、培养适用于海水养殖池的光合细菌菌株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培养试验,并在实验室扩大培养中取得成功,1989—1990两年应用于生产性养虾池的试验研究均取得明显的效果。本文就海洋光合细菌的分离、培养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聂蒙  马可  曹青  黄昊  姬姝婷  刘永杰 《水产学报》2021,45(9):1545-1554
为鉴定鱼源无乳链球菌GD201008-001二元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 TCS)RscSR并探究其功能,实验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到可能的RscSR,对其组成成分RscS和RscR的三维结构和保守结构域进行分析;构建基因缺失株ΔrscSR与互补株CΔrscSR,测定细菌的生长曲线,检测其耐酸应激、耐氧化应激、抗巨噬细胞吞噬和胞内存活能力,同时测定其对巨噬细胞的毒性和对小鼠的毒力。结果显示,RscSR具有典型的TCS结构特点,其中RscS具有组氨酸激酶结构域,RscR具有反应调节子结构;其编码基因缺失后,菌株耐酸、耐氧化、抗巨噬细胞吞噬和胞内存活能力及对巨噬细胞毒性均显著降低,而将该基因回补后各项能力均有所恢复;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野生株感染小鼠19 h内全部死亡,而ΔrscSR缺失株感染小鼠全部死亡时间为48 h。研究表明,RscSR在无乳链球菌应激适应性以及毒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3.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由于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残留,并通过有药残的水产品在体内诱导某些耐药性菌株的产生,给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耐药菌株感染往往会延误正常的治疗过程。至今,具有耐药性的微生物通过动物性食品转移到人体内而对  相似文献   

11.
3.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由于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残留,并通过有药残的水产品在体内诱导某些耐药性菌株的产生,给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耐药菌株感染往往会延误正常的治疗过程。至今,具有耐药性的微生物通过动物性食品转移到人体内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2.
呋喃唑酮(痢特灵,Furazolidone,Furoxone)是广泛用于治疗人体细菌性痢疾的有效药物。其物理性状为黄色粉状、无味、难溶于水。据文献报导,它有广谱的抗菌作用,5~10微克/毫升能抑制一般的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20~50微克/毫升有杀菌作用,对抗原虫也有一定的效果。它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乙酰辅酶A而干扰了细菌糖代谢的早期阶段。我国鱼类细菌性鱼病流行较广,危害也较大,虽然多年来曾使用多种药物治疗,但因长期使用,产生抗药性(如抗菌素等)或药物保管和使用方法的问题,效果均不甚理想。为此,作者于1976年选择鱼类致病菌之一的粘细菌G_4菌株,用呋喃唑酮进行了室内试管抑菌,杀菌试验和鱼体治疗试验,以及  相似文献   

13.
草鱼肠炎、烂鳃病新疗法“漂白精”是从漂白粉中提取的次氯酸钙结晶,其有效氯含量比漂白粉要高得多。能治疗草鱼肠炎、烂鳃病的原因是因为次氯酸钙的水解产物与病原蛋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同时该药本身也有直接消毒作用。药饵的配制方法:1.将10克“漂白精”溶...  相似文献   

14.
大黄鱼溃烂症的一种致病菌--奇异变形杆菌ZXS02菌株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庆华 《水产学报》2005,29(6):824-830
从浙江象山网箱养殖的患体表溃烂症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身上分离到7株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分离菌株ZXS01、ZXS02、ZXS07为致病菌。常规生理生化测试表明,ZXS02菌株具有变形杆菌属(Proteus)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明确菌株ZXS02的分类学地位,测定其16S rRNA基因序列的1495个碱基,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菌株ZXS02与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的同源性可达99.0%。用Sensitire细菌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与奇异变形杆菌的相似性达99.96%。综合上述结果,可鉴定菌株ZXS02为奇异变形杆菌。同时该菌株的药敏试验、对盐度、温度的耐受性试验表明其对氯霉素等4种药物敏感,37℃、盐度20生长最适。  相似文献   

15.
肠炎是家畜的常见、多发病之一,多年来人们选用某些抗生素进行治疗曾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由于上述药物的长期应用,已不同程度地导致了耐药菌株的产生而影响疗效.为克服上述缺点,我们研制出了中药制剂"止痢灵",临床验证效果明显,深受用户欢迎.为进一步了解其推广应用的可能性,我们于1997年5月~2000年7月用止痢灵散剂先后在四川农业大学、洪雅、资中、井研、秀山等地作了该药的药物敏感试验,毒性试验和临床治疗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漂精粉”是从漂白粉中提取的次氯酸钙结晶,其有效氯含量比漂白粉要高得多。“漂精粉”能治疗草鱼肠炎、烂鳃病的原因是次氯酸钙的水解产物与病原的蛋白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同时该药本身也有直接消毒作用。药饵的配制方法: 1、将10克“漂精粉”溶于5公斤水中,把5公斤颗粒饵料例入漂精粉溶液中浸泡后投  相似文献   

17.
2020年9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某养殖基地的亚东鲑出现鳃病症状,主要临床症状为鳃盖打开、鳃丝充血、病鱼离群及呼吸困难。为探究此次疾病的病因,寻找其治疗方法,自患有鳃病症状的亚东鲑鳃组织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YDX-1,采用常规细菌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和人工感染试验等方法对此株优势菌进行鉴定,同时查明菌株YDX-1的耐药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DX-1为革兰氏阴性菌,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其与杀鲑气单胞菌聚为一支,相似度达99%以上,结合该菌的形态学特征、生化特性和测序鉴定结果,综合鉴定菌株YDX-1为杀鲑气单胞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发现,杀鲑气单胞菌YDX-1对亚东鲑的致死率较高,且该菌具有传染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杀鲑气单胞菌YDX-1对使用的6类(21种)药物普遍敏感,仅对复方新诺明中介。试验结果对西藏地区亚东鲑细菌性鳃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株反硝化聚磷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的一种简单的反硝化聚磷菌筛选方法,获得一株源自池塘底泥的反硝化聚磷菌RC11,利用细菌自动分析鉴定仪等方法对其进行种属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RC11具有合成聚β-羟基丁酸和多聚磷酸盐的能力,硝酸盐还原阳性;在好氧情况下,可以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如乙酸、蛋白胨)氧化产能,吸收培养基中的磷酸...  相似文献   

19.
2011年4月,从海南工厂化养殖的患病方斑东风螺体内分离得到3株优势菌,经感染实验确定菌株DFL11-01为该暴发性疾病的致病菌,其对方斑东风螺注射感染的LD50为2.6×106CFU/g。采用常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DFL11-01进行鉴定,并以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法对所有3株分离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3株细菌均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FL11-01对阿洛西林、利福平等15种药物耐药;对头孢他啶、四环素等3种药物中介敏感;对氨苄西林、恩诺沙星、头孢三嗪、哌拉西林、左旋氧氟沙星等5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20.
革胡子鲶出血性败血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暴发性死亡的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中分离出可疑病原菌株2010111403(简称1403),分别采用细菌全细胞脂肪酸鉴定系统、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细菌16 S rDNA序列分析三种方法对其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403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分离菌株对健康革胡子鲶致病性测试表明其对革胡子鲶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6.32×106菌落形成单位(CFU);实验感染革胡子鲶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表明菌株1403是引起革胡子鲶发生暴发性死亡的主要致病病原。药敏试验表明,庆大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氟哌酸、先锋霉素等9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分离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罗红霉素等4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