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豆粕是指大豆采油过的残渣经过适度加热、干燥、粉碎而成的副产品,其粗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比例比较平衡,被作为植物蛋白质原料广泛的运用于畜禽、水产、宠物饲料生产中。但豆粕中含有非淀粉多糖、大豆抗原蛋白等抗营养因子,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使用。目前,关于抗营养因子问题趋向于用生物学方法来解决,几乎所有的大豆或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都可以通过体外加酶的办法得  相似文献   

2.
大豆粕是世界上许多地方畜禽饲料中的主要蛋白质源。对于生大豆,需要进行适当的热加工以破坏其中天然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加热还能去除提取豆油时豆粕中任何残留的溶剂。虽然焙烤是生产优质豆粕所必需的,但有时在焙烤过程中会发生加热过度的事。加热过度会降低豆粕的营养...  相似文献   

3.
豆粕是饲料工业应用最广泛的植物性蛋白质原料,但由于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降低了豆粕的利用率。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可以去除豆粕抗营养因子,提高豆粕营养价值。该文综述了豆粕抗营养因子种类及作用原理,重点论述了微生物发酵降解豆粕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评价豆粕品质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豆中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适当加热能使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I)等抗营养因子活性丧失;加热不足对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抗营养因子破坏不够充分;加热过度又会破坏热敏氨基酸,特别是会使赖氨酸、精氨酸变性,从而降低大豆蛋白质品质。由于大豆中脲酶的含量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多少成正相关,因此以大豆饼粕中的脲酶活性(UA)评价大豆饼粕加热后质量的方法已被广泛采用。Ealloun等指出,脲酶活性只能作为加热至适合程度的评价指标,对判断是否加热过度无意义,因为脲酶活性为零时并不能表明是否加热过度。本试验对蛋白质溶解度法、脲酶活性pH增值法、脲酶活性及酚红法测定豆粕生熟度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发酵豆粕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媛媛  冯杰 《广东饲料》2006,15(2):34-35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消除和蛋白质的有效吸收利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豆粕深加工方法更受到重视,消除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的影响,促进大豆蛋白更有效地降解吸收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处理豆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经研究表明,经过发酵的豆粕,较大程度降低了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有效消除大豆蛋白的抗原性,有利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和肠道的吸收利用。1豆粕中抗营养因子豆粕中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在豆粕中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大豆凝血素、脲酶、低聚糖、脂肪氧化酶、大豆抗原蛋白(致敏因子)及致甲状腺肿素…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发酵法不仅可有效去除豆粕抗营养因子,而且能积累有益代谢产物,提高豆粕营养价值.为此,研究微生物发酵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豆粕抗营养因子及其生物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豆粕是饲料工业应用最广泛的植物性蛋白质原料,但由于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降低了豆粕利用率。微生物发酵法不仅可有效去除豆粕抗营养因子,而且能积累有益代谢产物,提高豆粕营养价值。本文综述了豆粕抗营养因子种类、特征及其作用机理,重点论述了微生物发酵豆粕增值除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豆粕是畜禽优质的蛋白质饲料,但因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而影响动物对其蛋白质的利用。采用固体发酵法不仅可消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且会使豆粕中蛋白质分解为利于动物吸收的小肽和氨基酸,提高豆粕的营养价值。作者就不同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大豆抗原蛋白是存在于豆粕中的一种主要抗营养因子,耐热稳定性好,加热无法去除,其过敏反应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目前微生物发酵法是去除这种抗营养因子的主要方法之一。荷包猪是我国宝贵的地方良种资源,具有抗逆性强,耐粗饲  相似文献   

10.
正研究发现,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理的豆粕营养价值很高,动物吸收率好,减少粪便排放中的营养损失。本文主要介绍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及在仔猪日粮中的合理应用。发酵豆粕是利用微生物对豆粕进行发酵处理,经过脱脂加热、生物技术处理、低温干燥及粉碎等工艺制成。发酵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大大降低,而且豆粕发酵后会分解为多肽、小肽、寡肽及氨基酸等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