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浒苔营养成分分析与投喂刺参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的营养成分测定及投喂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生长试验观察。营养成分检测结果显示,浒苔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矿物元素含量丰富的安全藻类食品。另外,分别以浒苔、海泥、浒苔∶海泥(质量比3∶7)、配合饵料∶海泥(质量比3∶7)4种饲料投喂刺参30 d。试验结果:浒苔∶海泥(3∶7)组既有最好的增重率,也有良好的成活率和健康状况;配合饵料∶海泥(3∶7)组次之;而单独投喂浒苔组或海泥组则表现较差。研究结果表明,浒苔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可替代马尾藻、鼠尾藻、海带等作为一种优质的刺参养殖用饵料源。  相似文献   

2.
2014年6月,按照海洋资源调查规范,调查北黄海大连沿岸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原产区中的旅顺口区塔河湾附近海域和大连金州新区城山头海滨地貌保护区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计算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相似性,探讨其修复策略。结果表明,两处海域刺参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基本相同,优势种组成相似,优势类群均为软体动物;物种组成因饵料条件及周边海域底质不同呈现差异性分化;两处海域内海星类与刺参的密度比分别约为1∶3和1∶1,海星类与刺参的生物量比值与密度比相同;海星类与海胆类密度比均约为1∶1和3∶1,海星类与刺参及海胆类密度和的比分别为1∶4和1∶1,海胆类与刺参密度比均约为1∶2。根据调查结果认为刺参生境和增养殖区的养护、修复策略为:(1)多种共养,以参为主;(2)控制海星,适度增殖海胆;(3)提高初级生产力,降低污染。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16±1)℃、盐度27.6±0.5、pH值7.5~8.3条件下,将体重为(28.47±2.02)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分别饥饿0(空白对照)、5、10、15和20d(分别记为T0、T5、T10、T15和T20)后再饱食投喂至40d。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的耗氧率呈急速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排氨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氧氮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饥饿结束时刺参的体重,除T5组外,其余各组均显著小于T0组(P0.05),且各自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耗氧率和排氨率与T0组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饥饿对刺参O/N比值的影响显著(P0.05),饥饿初期刺参O/N比值平均为10左右,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O/N比值降为小于7。实验结束时,各饥饿组刺参的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小于T0组(P0.05),除T5组外,各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未能恢复至T0组水平(P0.05)。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刺参不具有补偿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评估了单一或二元的新鲜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废物用于花刺参(Stichopus monotuberculatus)养殖的可行性,并研究了其对花刺参成活率、特定生长率、排粪率、排氨氮、排亚硝酸盐、粪便中总有机物(TOM)质量分数相比对应的饲料中总有机物质量分数变化的影响。摄食含80%露天养虾废物和20%室内养虾废物的饲料的花刺参生长最快。在同一处理组中,花刺参的夜间排粪率显著高于昼间排粪率(P〈0.05)。花刺参最高和最低的平均总排粪率分别出现在E(20%露天养虾废物和80%室内养虾废物) 和A(露天养虾废物) 处理组。随着不同饲料中粗蛋白水平的降低,花刺参的平均氨氮生产量和亚硝酸盐生产量逐渐降低。随着不同饲料中w(TOM)的降低,不同处理组花刺参排出的粪便中w(TOM)先升高后降低。在每一个处理组中,花刺参排出的粪便中w(TOM)与对应的饲料中w(TOM)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显示花刺参具有降低养虾废物有机污染的潜能。  相似文献   

5.
海湾扇贝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系数和转化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检测了海湾扇贝肝胰脏、性腺、闭壳肌3种组织及其饵料的C、N稳定同位素比值,对海湾扇贝3种组织C、N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系数和转化率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湾扇贝的体质量和壳高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3种组织C、N稳定同位素变化主要由新陈代谢引起。相同年龄、不同规格海湾扇贝的δ~(13) C、δ~(15) N值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前后,肝胰脏和性腺组织的δ~(13) C、δ~(15) N值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C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3.92‰、2.15‰,N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1.84‰、7.84‰,而闭壳肌组织的δ~(13) C、δ~(15) N值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未得出其有效的C、N同位素分馏系数。肝胰腺和性腺组织的N元素半衰期(20d)是C元素半衰期(10d)的两倍。该研究结果可为海湾扇贝等贝类饵料来源、基础生物学研究及海洋食物网的科学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零换水条件下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养殖水体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适合的碳氮比(C/N),以及不同C/N形成的生物絮团对团头鲂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本实验设计4个不同C/N实验组,包括投喂基础饲料(C/N=8∶1)的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上添加葡萄糖的处理组,其中将处理组的C/N分别调整为12∶1(C/N12)、16∶1(C/N16)和20∶1(C/N20).结果显示,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肠道的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实验组中团头鲂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团头鲂养殖适宜的C/N应不低于16,该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絮团能有效提高团头鲂生长、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零换水条件下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养殖水体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适合的碳氮比(C/N),以及不同C/N形成的生物絮团对团头鲂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本实验设计4个不同C/N实验组,包括投喂基础饲料(C/N=8∶1)的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上添加葡萄糖的处理组,其中将处理组的C/N分别调整为12∶1(C/N12)、16∶1(C/N16)和20∶1(C/N20)。结果显示,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肠道的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实验组中团头鲂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团头鲂养殖适宜的C/N应不低于16,该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絮团能有效提高团头鲂生长、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C/N对牟氏角毛藻生长速率和总脂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牟氏角毛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1∶1、2∶1、3∶1、4∶1和5∶1等5种不同C/N比值培养液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及总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N比值为2∶1时,牟氏角毛藻的相对生长率最高,达到每天1.98,C/N比值为3∶1时,相对生长率最低,为每天1.69;C/N比值为5∶1时,总脂含量百分比达到最高,为31.26%,C/N比值为2∶1时,总脂含量百分比最低,仅为28.39%;C/N比值为2∶1时,总脂日增量最高,达到0.84,C/N比值为3∶1时,总脂日增量最低,仅为0.64;5种C/N比值对牟氏角毛藻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C/N比值为5,总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达最高。综合比较表明,C/N比值为2∶1时,最适合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及总脂肪积累。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在日周期性温度波动模式下(15±3℃)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耗氧率、排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5±3℃的周期性温度波动模式下,变温对刺参耗氧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变温过程中刺参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前24 h内变温组平均耗氧率显著高于对照恒温处理组(P<0.05),在48 h后其日耗氧率均值与恒温组相比已无显著差异(P>0.05)。其大小排列顺序为24 h(0.022 5mgO2·g-1·h-1)>48 h(0.021 5 mgO2·g-1·h-1)>72 h(0.018 7 mgO2·g-1·h-1)>恒温组(0.018 1 mgO2·g-1·h-1)。变温处理下刺参的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其24 h~72 h日平均排氨率与恒温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实验中测得的刺参O∶N值在27.01~33.63,且变温对刺参的O∶N值有显著影响(P<0.05),其主要原因是变温处理对刺参的氧代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分析发现,变温可以使刺参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比率增大,从而影响了刺参O∶N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磷(P)质量浓度营养盐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nus)生长和碳(C)、氮(N)及磷(P)组成的影响,试验通过配制0.005 4、0.054、0.54、2.7、5.4和8.1 mg/L共6个不同初始磷质量浓度梯度的培养液组,同时设置无磷BG11培养液为空白对照组。结果显示:斜生栅藻的单位体积干重及生长率随着磷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斜生栅藻的最佳生长磷质量浓度范围为5.4~8.1 mg/L;磷质量浓度为0.005 4、0.054 mg/L时是斜生栅藻的生长限制因子,在磷限制的情况下,斜生栅藻单个细胞个体显著增大;斜生栅藻的C、N、P含量则随着磷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不同磷质量浓度下,斜生栅藻的C∶N比差异不大(11∶1~14∶1);C∶P比及N∶P比随着磷质量浓度的增高而急剧减少。研究表明:不同磷质量浓度对斜生栅藻的生长、藻体的化学组成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培养条件对坛紫菜叶状体生长和单性生殖发生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光强、温度和N/P比下坛紫菜叶状体的生长及单性生殖发生的特点。结果显示,当光强为10~40μmol/(m2·s)时,藻体生长缓慢、成熟晚、单性生殖发生晚;光强增至60~80μmol/(m2·s)时,藻体生长加快,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同时提前。温度为17~20°C时,藻体生长慢、成熟晚、单性生殖发生推迟;23°C时藻体生长最快;而29°C组的藻体虽然生长受到抑制,但藻体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得到促进。N/P比为16∶1处理组的叶状体比其他处理组(1∶1、4∶1、32∶1和64∶1)均生长变快,N/P比为64∶1时叶状体生长最慢,但易成熟、易发生单性生殖。因此,在高光强、高温和高N/P比下,藻体成熟和单性生殖发生均提早,说明这些因素对坛紫菜叶状体单性生殖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受控的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实验设暗光、微强光、强光3个光照处理,同时每个光照处理组分别投喂两种饵料(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加底栖硅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下,幼参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每种饵料处理下强光处理组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明显高于暗光处理组,而相同光照强度下两种饵料处理对幼参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3个光照处理下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平均分别为0.26%、0.63%、0.98%/d,日增重为0.53、1.39、2.26 g/d。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的变态附着率,降低育苗体系成本,最终提升稚参生产经济效益,在水温21.0~22.5℃,盐度30.0~31.0条件下,采用新鲜角毛藻(Chaetoceros)(A组)、浓缩角毛藻(B组)和干酵母粉(C组)3种饵料,进行了为期12 d的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试验(幼体选育后布池密度0.2个/m L),并针对每种饵料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结果显示,各组浮游幼体均能正常发育生长;C组幼体的变态附着率为41.7%,显著高于A组(23.2%)和B组(19.5%)(P0.05);C组每万头稚参的生产成本为9.9元,显著低于A组(29.2元)和B组(33.1元)(P0.05);A组的总换水量为336.0 m3,远高于B组和C组(均为19.2 m3)。试验表明,在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阶段,采用干酵母粉作为饵料,幼体可以正常发育变态,幼体变态附着率和培育成本都显著优于以新鲜角毛藻和浓缩角毛藻为饵料。  相似文献   

14.
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仿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半生态式的保苗方式。于2014年7—11月在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期间,通过现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投苗规格[大规格(0.093±0.004)g/头,小规格(0.024±0.001)g/头]和密度(低密度125g/m3、中密度250g/m3、高密度375g/m3)两因素对仿刺参苗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规格的仿刺参苗,低密度组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高于中、高密度组;相同密度条件下,大规格苗种成活率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小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大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不同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总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净产量高于中、高密度组。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规格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密度的主效应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两因素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总产量均无显著的影响(P0.05)。规格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净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主效应对仿刺参苗净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因此,仿刺参室外网箱保苗过程中投放大规格、低密度苗种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和净产量,而且可以节省苗种资源和饵料投喂量,降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产出投入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16.6~11.6℃、盐度29.3~27.6的海域环境条件下,将1 080 cfu初始体质量为(51.8±6.9)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放养于4组共36个网箱吊笼(规格为72 cm×39 cm×31 cm,分为6层),每个吊笼30 cfu(每层5 cfu),分别投喂海带(A组)、海带+鲜杂鱼糜(B组)、海带+扇贝边粉(C组)和仿刺参粉状配合饲料(D组),研究了不同饲料对仿刺参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84 d的饲养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仿刺参成活率(SR)和脏壁比(VBWR)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和蛋白质效率(PER)却不同。各组WGR、SGR分别介于172.3%~79.6%和(1.19~0.70)%·d-1之间,B、C两组WGR、SGR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A、D两组(P0.05),D组最小。B组FCR最低,D组最高,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A组PER最高,D组最低,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饲料影响仿刺参体成分,D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其它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粗蛋白含量变化在40.0%~48.1%之间,C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其它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变化较大,为1.3%~3.8%之间,B组最高,C组最低,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A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B组显著高于C、D两组(P0.05),而C、D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仿刺参各生长指标,在试验饲料组中,饲喂海带与鲜杂鱼糜搭配饲料(B组)对网箱吊笼养殖仿刺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C、N、P比例对2株盐藻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C、N、P比例对2株盐藻OUN04和OUN05生长、β-胡萝卜素积累、叶绿素a合成、脂肪酸组成、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调节C、N、P比例可以促进盐藻OUN04生长、β-胡萝卜素积累、叶绿素a合成,盐藻OUN04最大细胞密度114.2×104个/ml、β-胡萝卜素最大含量100.4 mg/g、叶绿素a最高含量144.6 mg/g分别出现在C、N、P比例为12∶1∶0.05、12∶2∶0.1、12∶1∶0.05的处理组中,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适当调节C、N、P比例也可以提高盐藻OUN04脂肪酸和蛋白质含量。盐藻OUN05细胞最大密度101.2×104个/ml、β-胡萝卜素最高含量109.2 mg/g、叶绿素a最高含量108.7 mg/g分别出现在C、N、P比例为6∶2∶0.05、6∶0.5∶0.1、12∶2∶0.1的处理组中,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最大蛋白含量34.41%出现在6∶1∶0.05的处理组中,但与对照组(33.17%)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e)能否有效利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摄食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后产生的粪便,该研究对草鱼粪便、水葫芦饵料处理组福寿螺的生长、体组成、消化酶活力、氮磷富集量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两组福寿螺体质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其中水葫芦组特定生长率(SGR)、食物转化率(FCR)均极显著高于草鱼粪便组(P<0.01);成活率(SR)无显著差异(P>0.05);2)两组福寿螺软体部的体组成差异不显著(P>0.05);3)水葫芦组的胃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草鱼粪便组(P<0.05),纤维素酶、脂肪酶活力无显著差异(P>0.05);4)两组福寿螺均能有效富集氮(N)、磷(P)元素,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福寿螺摄食草鱼粪便不仅能满足螺本身的基本生长需求,还能间接减轻水体中的N、P负荷,表明在已有的“水体-水葫芦-草鱼”养殖模式中,可利用福寿螺解决草鱼粪便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盛宝利 《河北渔业》2012,(1):45-45,59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堪称海参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养殖品种,尤其近几年,仿刺参养殖业更是迅猛发展,已成为山东和辽宁水产养殖的支柱性产业.仿刺参苗种人工繁育工作也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快速发展.目前仿刺参浮游幼体育苗阶段仍然需要培养单胞藻作为饵料,该过程任务繁重,且易受污染,造成饵料培养失败或饵料缺口,给育苗生产造成损失.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刺参育苗时间的不断提前,出现了单胞藻饵料培育难以与之同步、易老化等缺点,严重影响育苗生产.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6年秋季和2007年春季在黄海中南部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不同粒径浮游动物的能值、脂肪含量及C:N比值及其随不同海区和季节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浮游动物的能值、脂肪含量与C:N比值无显著差异;仅黄海中部的浮游动物脂肪(P〈0.05)和能值含量(P〈0.01)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的平均能值和脂肪含量高于秋季;脂肪含量无明显的地理差异,能值含量和C:N比值有显著的地理差异。统计分析表明,脂肪含量与C:N比值(春季P〈0.01),能值与C:N比值(秋季P〈0.01,春季P〈0.01),水分含量与能值(秋季P〈0.01,春季P〈0.01)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的生长、体成分组成和能量收支进行研究。实验设置4个投喂频率处理,分别每天投喂1(F1组)、2(F2组)、3(F3组)、4(F4组)次,共进行40 d。结果表明,F3组和F4组的刺参生长最快,其末体重均显著大于F1组和F2组(P0.05)。投喂频率越高,刺参的摄食量越大,F4组摄食量越高,为3.67 g/(d·ind),F3组和F4组刺参的摄食量均显著高于F1组和F2组(P0.05),但F3组和F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饵料转化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F4组的饵料转化率最高,为9.70%,而消化率却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投喂频率对刺参主要体成分组成影响不大。从各处理的能量收支方程来看,F1组和F2组的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低于F3组和F4组(P0.05),但占摄食能的比例均超过了50%,其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F3组和F4组。本研究表明,室内养殖刺参每天投喂3次最佳,排泄能和呼吸能较高可能是导致F1组生长不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