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立多西环素人工抗原(Doxycycline,DOX)的合成及鉴定方法。采用戊二醛偶联法将DOX分别与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及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免疫抗原(DOX-BSA)和包被抗原(DOX-OVA)。经SDS-PAGE电泳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鉴定,证实人工抗原成功合成,偶联比分别为8.6∶1和3.8∶1。结果表明建立了一种新的DOX抗原合成方法,为进一步制备特异性DOX抗体和建立检测食品中DOX的酶联免疫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种对人和动物具有广泛毒性的霉菌毒素,为建立OTA在食品和饲料中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活性酯法(NHS)将OT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鸡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分别制备了免疫原OTA-BSA和包被原OTA-OVA。紫外扫描和SDS-PAGE鉴定表明,OTA与BSA和OTA与OVA偶联成功,偶联物OTA-BSA和OTA-OVA的偶联比分别为7∶1和4.5∶1。用免疫原OTABSA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用OTA-OVA包被ELISA板进行检测,小鼠血清中抗OTA的抗体效价最高可达1∶51 200。表明制备的免疫原OTA-BSA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OT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重氮化法,将半抗原副品红(Pararosaniline,PA)分别与载体蛋白牛血清白蛋白(BSA)、人血清白蛋白(H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反应得到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其偶联最佳结合比分别为8.8∶1,12.7∶1,6.9∶1,经紫外扫描光谱和蛋白电泳鉴定得到全抗原。用制备的抗原乳化后免疫小鼠获得了效价较高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制备抗孔雀石绿单克隆抗体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6,(2):90-93
采用重氮化法将苯乙醇胺A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偶联,制备免疫抗原苯乙醇胺A(PEAA)-BSA和检测抗原PEAA-OVA。经紫外扫描法和SDS-PAGE鉴定表明偶联成功,偶联比分别为15∶1、17.4∶1。用PEAA-BSA免疫BALB/c小鼠,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采用竞争ELISA法检测IC50值,获得了效价4.1×105以上、IC50值为0.2μg/L的多抗血清,证明合成了具有免疫原性的人工免疫原。  相似文献   

5.
采用碳二亚胺法将甲硝唑半抗原与牛血清白蛋白(BSA)连接制备人工免疫原,同样方法将其与卵清蛋白(OVA)连接制备人工包被原.经紫外扫描分析,两种方法合成的免疫原和包被原的结合比分别为8∶1、2∶1和6∶1、2∶1;动物免疫试验分析偶联物,小鼠抗体效价达1∶5 000,与3种硝基咪唑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10%.表明制备的抗体可以用于甲硝唑残留的检测,同时为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克伦特罗小分子半抗原偶联比率的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重氮化两步法将盐酸克伦特罗(CL)分别偶联到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上制得了免疫抗原BSA-CL和包被抗原OVA-CL。建立了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偶联比率的方法,测得它们的偶联比率分别为39∶1和24∶1。  相似文献   

7.
采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性脂(NHS)法将罗丹明B(Rhodamine B,R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分别偶联形成免疫原和检测原,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鉴定初步判断偶联成功。以人工合成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3株稳定分泌针对RB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D1、4C3和7F11,将7F11注入BALB/c小鼠腹腔产生腹水,用所得到的腹水建立了间接竞争ELISA(ic ELISA)标准曲线。对ic ELISA的工作条件进行了优化,方阵试验确定了包被抗原的工作浓度为1∶2 000,腹水抗体的工作浓度为1∶64 000。利用RB作药物抑制标准曲线,其线性方程为y=0.2848x-0.2847(R2=0.9924),线性范围为1~1 000 ng/m L,最低检测浓度为1 ng/m L。交叉试验表明,该单抗与RB的抑制率为100%,与罗丹明6G、罗丹明123、苯酚红、副品红、中性红、曙红Y、橙黄Ⅱ、甲基橙、结晶紫均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合成氯霉素(CAP)人工抗原并制备抗体,试验建立CAP残留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采用重氮化法将半抗原CA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偶联,制得免疫抗原,然后与卵清白蛋白(OVA)进行偶联,制得包被抗原,通过紫外光谱扫描鉴定是否偶联成功;用免疫抗原免疫KM小鼠,制备CAP多克隆抗体,并通过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结果表明:通过紫外光谱扫描,CAP-BSA在275 nm处为最大吸收峰,CAP-OVA在276 nm处为最大吸收峰;并且免疫KM小鼠得到的抗体效价高达1∶128 000。说明试验成功制备了CAP人工抗原,并且获得了高效价的多克隆抗体,也进一步证明了药物偶联成功。  相似文献   

9.
为了制备盐酸克伦特罗(CL)人工抗原及抗体,试验采用重氮化法将盐酸克伦特罗与经过活化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分别偶联,合成免疫抗原(CL-BSA)和检测抗原(CLOVA),经紫外光谱扫描对偶联物进行鉴定;用免疫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盐酸克伦特罗多克隆抗体,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结果表明:盐酸克伦特罗人工抗原合成成功,制备的鼠源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64 000,该抗体可用于下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10.
两种不同偶联比的莱克多巴胺免疫原免疫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同窝3月龄体重2 kg左右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分别用偶联比为2.5∶1、10∶1的莱克多巴胺-BSA(BSA-Rac)免疫6次后,间接ELISA和间接抑制ELISA检测抗血清的效价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偶联比为10∶1的免疫原产生了效价超过1∶10000以上、IC50值约为10 ng/ml的抗体,而偶联比为2.5∶1的免疫原未产生抗体。  相似文献   

11.
为了鉴定贵州地区紫云花猪腹泻病原菌,分析其耐药性,试验采用细菌学常规鉴定、16SrRNA基因测序、K-B药敏纸片法对从贵州地区不同养猪场采集的患腹泻紫云花猪肝脏、肛拭子、粪便等样品196份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显示,从采集的196份样品中分离得到了60株大肠杆菌、35株沙门菌、20株志贺菌,分离的60株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强力霉素等5种药物的耐药率在70.0%以上,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在15.0%~40.0%之间,耐11、10种药物的菌株最多,分别占分离菌株31.7%、23.3%;分离的35株沙门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等5种药物的耐药率在58.3%以上,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在48.6%~17.1%之间,耐10、9种药物的菌株最多,分别占分离菌株25.7%、22.9%;分离的20株志贺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新霉素等9种药物的耐药率在65.0%以上,对其他药物的药物耐药率在25%~35%之间,耐9、8种药物的菌株最多,分别占分离菌株30.0%、20.0%。本研究为该地区紫云花猪细菌性腹泻的防控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不同代谢能水平和饲料形态(颗粒料和粉料)对褐壳蛋种鸡生长性能及消化道发育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体重一致的1日龄海兰褐壳蛋鸡129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6只鸡。试验采取3×2多因素方差设计,其中3个代谢能水平,2个饲料形态(颗粒料和粉料)。试验分为3个阶段,共120 d。结果 :1~45 d和1~120 d种鸡日采食量和料比随着能量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 <0.05),日增重显著升高(P <0.05)。1~45 d饲喂颗粒料的种鸡较粉料显著提高了采食量和日增重(P <0.05),其中日增重升高一直持续到试验末期(P <0.05)。45 d种鸡饲喂高能水平日粮显著降低了消化道、肌胃和腺胃的相对重量(P <0.05),120 d种鸡饲喂低能水平日粮显著提高了肌胃的相对重量(P <0.05)。饲喂颗粒饲料的45 d种鸡肌胃、腺胃和消化道的相对长度最低(P <0.05),同时小肠、空肠、回肠和盲肠的相对长度也显著降低(P <0.05)。日粮粉料显著提高了120 d种鸡肌胃和腺胃的相对重量(P <0.05)。结论 :日粮高代谢能水平改善了所有阶段褐壳蛋鸡的生长性能,但对体重均匀度无显著影响。1~45 d种鸡饲喂颗粒料可以提高日采食量和日增重,对料比无显著影响。1~45 d种鸡日粮代谢能升高降低了120 d种鸡肌胃相对重量。  相似文献   

13.
在安顺岩溶区,以4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研究对象,采取免耕栽培方法,对其生长表现进行了观测记录。结果表明,各参试紫花苜蓿品种均不能完成整个生育期,全年总株高差异极显著(P<0.01),茎粗变化1.54~2.39 mm,产草量变化14 008.7~16 218.1 kg·hm-2P<0.05),产草量均为第3茬最高,分枝数差异不显著,4年后各参试紫花苜蓿品种有效植株总分枝数普通品种最多(677株·m-2),其次为维多利亚(618株·m-2)、三得利(569株·m-2)及西部之星最少(550株·m-2),再生植株高度与产草量呈正相关。经综合分析,秋眠级6级维多利亚、三得利适宜于安顺1 200~1 400 mm岩溶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4.
以纯化后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糖蛋白(GP)作为抗原,致敏醛化的绵羊红细胞,进行最佳反应条件优化,建立间接血凝抗体检测方法。以EBOV高免马血清、纯化的IgG和精制免疫球蛋白F(ab’)_2为待检样品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EBOV抗体,与马尔堡病毒、裂谷热病毒等的阳性血清均不发生反应;与假病毒中和试验测得的抗体效价增长规律相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建立了EBOV抗体间接血凝检测方法,该方法安全、简便、快捷,为EBOV疫苗免疫后的效果评价提供了又一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作者旨在研究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1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化学屏障的影响。选用60只6~8周龄SD大鼠进行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未治疗组、环丙沙星组和阿如拉-7味散高(1.08g·kg-1)、中(0.54g·kg-1)、低(0.27g·kg-1)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试验结束时,计算其保护率,并采集小肠各段进行HE染色,测定小肠黏膜形态指标;同时采集血清和回肠组织,ELISA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的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含量以及回肠黏膜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和肠三叶因子(ITF)含量。结果表明:(1)阿如拉-7味散中剂量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的保护率最好,为50%;且对小肠黏膜形态有一定的改善和修复作用,其效果与环丙沙星相当;(2)环丙沙星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乳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阿如拉-7味散高、中剂量组DAO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除阿如拉-7味散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回肠黏膜sIgA含量显著提高(P<0.05);未治疗组大鼠回肠黏膜ITF含量与其余各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阿如拉-7味散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_1大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中中剂量(0.54g·kg-1)效果最佳,与抗生素环丙沙星的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对青岛某犬场一例比格犬皮肤病患犬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培养以及鉴定。经过皮肤局部观察、寄生虫检查、真菌分离及18SrRNA基因测序、细菌分离及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本病例主要致病原因是寄生虫、细菌和真菌的混合感染,其中寄生虫感染以蠕形螨为主,细菌病原包括中间型葡萄球菌、链球菌和乳酸菌,真菌病原主要有隐球菌、青霉菌和念珠菌。调查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应用女贞子多糖给小鼠饮水,探讨其对四氯化碳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试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女贞子多糖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通过检测各组小鼠的生长性能、肝脏指数、血清生化指标和丙二醛(MDA)的表达量,综合评估女贞子多糖的保肝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较,饮水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女贞子多糖对小鼠生长性能无影响(P>0.05),但可以显著缓解四氯化碳所致的肝脏指数(P<0.05)、肝功能指标(P<0.05)和肝脏血清MDA含量(P<0.05)。饮水中添加女贞子多糖可以有效缓解小鼠化学性肝损伤,这可能与调节肝脏MDA的表达,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马鼻狂蝇蛆感染蒙古马的免疫学机制,在呼和浩特市屠宰场采集感染马鼻狂蝇蝇蛆的4头蒙古马的咽部和扁桃体组织,同时收集2头健康蒙古马作为对照组,制作常规石蜡切片,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试验,对咽部和扁桃体组织T淋巴细胞(CD3^+)、B淋巴细胞(CD20^+)、巨噬细胞(CD68^+)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咽部黏膜的黏膜下层有虫卵肉芽肿形成,咽部黏膜存在大量的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化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咽部组织内CD3^+细胞显著上升(P<0. 05),CD20^+、CD68^+细胞极显著上升(P<0. 01);感染组扁桃体内的CD20^+细胞显著上升(P <0. 05),CD3^+、CD68^+细胞极显著上升(P<0. 01)。结果表明:感染马鼻狂蝇蛆后蒙古马出现了Ⅰ型超敏反应和Ⅳ型超敏反应,T、B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增多表明机体获得性免疫反应发挥了作用,并可能产生了针对马鼻狂蝇蝇蛆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19.
旨在揭示DLK1-DIO3印记域上一个新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natural reproduction,NR)与体细胞核移植牛(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中的组织表达与印记状态,对进一步了解DLK1-DIO3印记域在供体核重编程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自然繁殖牛的大脑组织为试验材料,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在牛的DLK1-DIO3印记域内鉴定了一个新的印记的lncRNA基因,命名为LINC24065。用基于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pisms)的RT-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分析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和体细胞核移植牛组织中的表达及印记状态。序列分析发现,LINC24065编码6个可变剪接体,并在自然繁殖牛被检测的7个组织中都表达,而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组织中没有检测到可变剪接体LINC24065-V3,且其它5个剪接体呈现组织特异性表达。印记状态分析发现,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和体细胞核移植牛的7个组织中均为单等位基因表达,但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大脑组织中出现了与其他组织亲本来源不同的单等位基因表达。研究结果说明,LINC24065基因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大脑中出现了印记紊乱,并且剪接体在组织中的表达也发生了改变。以上研究结果说明LINC24065基因与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发育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双启动子调控HN基因重组腺病毒Ad-mTERTp-mTyrp-HN对小鼠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的抑瘤作用,试验构建B16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HEK293细胞扩增重组腺病毒,进行纯化和滴度检测。将重组腺病毒Ad-HN、Ad-mTERTp-HN、Ad-mTyrp-HN、Ad-mTERTp-mTyrp-HN、Ad-GFP和PBS通过尾静脉注射裸鼠,冰冻切片观察裸鼠肿瘤内GFP绿色荧光表达情况,通过肿瘤生长和裸鼠存活情况计算抑瘤率,探究其在体内的抗肿瘤作用。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在HEK293细胞中扩增,滴度分别为10^11.250,10^12.250,10^10.625,10^12.125,10^12.250 TCID50/mL;肿瘤组织中能观察到黑色素细胞,证明皮下黑色素移植瘤模型构建成功;重组腺病毒对脏器无损伤,且在双启动子组脏器中没有观察到黑色素细胞的肝肺转移;通过尾静脉注射重组腺病毒后能够在肿瘤中观察到荧光表达;与其他组相比双启动子组重组腺病毒不但能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而且能延长裸鼠的生存期,抑瘤率为55.5%。因此,该重组腺病毒Ad-mTERTp-mTyrp-HN具有靶向性,并且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可为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