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刚火松苗高的年生长节律及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和广元市元坝区采用沙床播种、温棚催芽、切根移栽、容器培育的方法进行刚火松育苗试验 ,结果表明 :泸县和元坝刚火松 1a生平均苗高分别达 1 3 8cm和 1 3 4cm ,比对照本地马尾松大 1 7. 9%和1 1 . 7%。两个试验点间刚火松平均苗高无显著差异 ,元坝苗高的变异幅度大于泸县。Logistic曲线、对称及不对称S形曲线均可准确描述刚火松 1a生实生苗的高生长过程 ,得出的苗高生长量累积百分率 (y)及其概率单位 (p)依生长天数 (x)的 3个回归方程 :y =1 0 0 /(1 +1 9 .391 8e-0 . 0 3 2 3x) ,p =3. 32 0 2 +0 . 0 1 81x和 p =- 2 . 31 1 2 +3 .86 91lgx ,其相关系数r和回归F值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澳大利亚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 caribaea)在广西中部引种的生长表现,在桂中地区的三门江林场对澳大利亚湿加松(P. elliottii×P. caribaea)与马尾松(P.massoniana)、加勒比松(P.caribaea)、湿地松(P. elliottii)进行造林对比试验,对其生长量、产脂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7.8a生时各树种的生长量为马尾松湿加松加勒比松湿地松;在松脂产量方面,湿加松加勒比松湿地松马尾松。湿加松早期生长快于其他树种,6.3 a生之后马尾松的生长量超过其它树种,17.8 a生时马尾松生长量显著高于湿加松、加勒比松和湿地松。从生长量和产脂量两个指标综合考虑,湿加松可作为脂材两用林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澳大利亚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 caribaea)在广西中部引种的生长表现,在桂中地区的三门江林场对澳大利亚湿加松(P. elliottii×P. caribaea)与马尾松(P.massoniana)、加勒比松(P.caribaea)、湿地松(P. elliottii)进行造林对比试验,对其生长量、产脂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17.8a生时各树种的生长量为马尾松>湿加松>加勒比松>湿地松;在松脂产量方面,湿加松>加勒比松>湿地松>马尾松。湿加松早期生长快于其他树种,6.3 a生之后马尾松的生长量超过其它树种,17.8 a生时马尾松生长量显著高于湿加松、加勒比松和湿地松。从生长量和产脂量两个指标综合考虑,湿加松可作为脂材两用林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4.
在福建省福鼎市店下虎头坝林场进行了湿加松、马尾松和湿地松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个树种造林保存率较高,生长量均超过了国家颁布的速生丰产林标准,均适合在闽东沿海地区造林。5年生时,3个树种的生长量大小排序是:湿加松、马尾松和湿地松,湿加松生长较好,与马尾松在胸径、树高和材积等生长性状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10年生时,3个树种的生长量大小排序是:马尾松、湿加松和湿地松,马尾松生长量全面超过湿加松,但差异不显著。5年生和10年生时,马尾松、湿加松与湿地松间的胸径、树高、材积等生长性状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表现出湿加松在幼龄早期生长较快,马尾松在幼龄后期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5.
湿加松在福建高海拔山区早期生长表现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福建省德化葛坑国有林场海拔900 m以上山地引种湿加松,并以马尾松、秃杉、杉木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经5 a试验观测表明:湿加松1~3年生树高、胸径(地径)生长明显高于杉木、秃杉、马尾松,其差异显著;但4~5年生湿加松与马尾松、秃杉、杉木的树高、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2004年,遭遇特大寒流,急剧降温达到-5℃,持续时间3 d,湿加松普遍受冻,冻死率达50%。说明福建省高海拔山区引种湿加松的适应性及速生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F2代湿加松和火炬松引种试验林早期生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引进湿加松、火炬松家系建立了引种试验林,并以本地马尾松做对照。4 a生调查结果表明:F_2代湿加松和火炬松生长速度明显优于本地马尾松,湿加松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的特点,在闽北地区具有推广造林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引种湿加松苗期生长表现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湿加松是湿地松(Pinuselliottii)和加勒比松(Pinuscaribeaea)的杂交种。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湿加松(Pee×Pch=Pinuselliottiivar.elliottii×caribeaeavar.hondurensis)F2子代一年生实生苗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生长优势,其平均苗高34 8cm,比湿地松和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大74%;平均地径0 48cm,比马尾松大52%;3种松树的根系生长表现无显著差异,但湿加松地下部分鲜重显著大于马尾松,地上部分鲜重极显著大于湿地松和马尾松。四川省引种湿加松宜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加勒比松引种到广西,表现较好,但不同种源生长差异较大,为选择最好种源,1984年进行了三种加勒比松9个种源的引种试验。5年观察初步表现以巴哈马加勒比松2个种源表现好,高、径分别比当地马尾松大100—114.3%,155.5—174.1%,抗病虫能力比其它种源强。正种加勒比松表现亦较好。以上两种均可在广西南部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展马尾松子代生长杂种优势与亲本配合力、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研究,以根据子代的预测结果对马尾松杂交育种亲本进行科学选配。【方法】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2份马尾松第3代6×6半双列杂交材料,分析子代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和亲本配合力,并利用SSR标记分析杂交亲本间的遗传距离,探究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亲本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遗传距离(GD)的相关关系。【结果】2份马尾松试验材料树高、胸径和材积指数的表型值与杂种优势在不同杂交组合间差异较大,除半双列Ⅱ胸径一般配合力(GCA)外,其余生长性状配合力在杂交组合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半双列Ⅱ的胸径外,其余马尾松生长性状均是以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各生长性状家系遗传力(h_f~2)水平较高,为0.884~0.966,受较强的遗传控制。2份试验材料中12个亲本的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和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01 2和0.467 8,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不同亲本间GD为0.142 1~0.351 6。相关性分析发现,多数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及其杂种优势与GCA、SCA、GD(≤0.351 6)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亲本GCA中,亲本一般配合力之和(GCA_(P1+P2))对子代表型值和杂种优势的预测能力最强,父本一般配合力(GCA_(P2))次之,而母本一般配合力(GCAP1)预测能力最差。亲本GCA_(P1+P2)、SCA、GD中,GCA_(P1+P2)对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的预测能力最强,SCA对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杂种优势的预测能力最强,而GD对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和杂种优势的预测能力普遍弱于GCA_(P1+P2)和SCA。回归分析发现,2份试验材料中,除半双列Ⅱ的GCA_(P1+P2)外,其余GCA_(P1+P2)、SCA、GD(≤0.351 6)与子代材积指数的杂种优势均呈较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GCA_(P1+P2)、SCA以及较低水平的GD与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和杂种优势的相关性较高,可以利用亲本配合力和一定水平的遗传距离对马尾松子代生长性状表型值和杂种优势进行有效预测,进而提高马尾松亲本选配效率及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火炬松、桐棉松和马尾松的幼林生长状况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经营条件下,火炬松、桐棉松和马尾松幼林的树高及材积生长没有显著的差异,但胸径生长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从生长过程来看,3种松树高生长量在幼龄期无明显的差异;而胸径和材积的生长却有一定的规律,表现为火炬松和桐棉松的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在前5 a均大于马尾松,而在前3 a,火炬松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大于桐棉松,3 a后桐棉松胸径和材积生长量超过了火炬松.  相似文献   

11.
针对马尾松、木荷优良种子进行试验,应用高锰酸钾和吲哚丁酸不同溶液浸种,直播造林马尾松、木荷纯林、混交林试验。应用吲哚丁酸溶液处理直播造林的种子,比高锰酸钾溶液处理直播造林的种子萌芽出土发芽率高3.2%,幼苗生长率高3.3%。马尾松、木荷混交直播造林4a生的幼林生长,平均树高、地径、树冠,分别比马尾松、木荷纯林直播造林平均树高大7.1%、地径粗7.7%、树冠大8.6%。  相似文献   

12.
美国火炬松第3代种子园不同家系育苗与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0个美国火炬松(Pinus taeda)第3代种子园优良家系引种苗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家系苗高、地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对1年生火炬松苗高、地径生长性状与混合马尾松家系进行t检验,表明:火炬松表型好,苗高、地径生长性状显著优于马尾松,经过选育后可显著提高现实增益。  相似文献   

13.
引进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良种营造的示范林生长结果表明,8~9 a生示范林平均胸径8.8~15.0 cm,平均树高8.4~12.4 m,林分蓄积量90.0~141.0 m3/hm2;蓄积年生长量10.5~18.0 m3/hm2,超过重庆马尾松人工林1倍以上;6 a生扦插苗和实生苗的生长差异不显著;8~9 a生林分的胸径和树高呈偏正态分布;平均胸径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明显下降,林分密度为900~1 050株/hm2时平均胸径最大,1 200~1 350株/hm2时平均树高最大,2 044~2 850株/hm2时林分蓄积生长量最大;培育纸浆材,8~9 a生林分的最佳保留密度为2 400株/hm2;营造速丰林的海拔以300~700 m为宜。广西马尾松良种在重庆引种成功,可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源的马尾松半同胞家系子代苗期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湖南、广西、浙江、广东、福建等5个省的36个马尾松半同胞优良家系自由授粉子代苗期生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马尾松家系苗的平均地径和苗高生长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平均苗木高生长、地径生长均以湖南、广东、广西3个种源的较好。不同家系之间在苗高、地径生长上也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高生长以GXGLN2号家系为最好,其次是HN29号、GD1号家系;地径生长以GD8号家系为最好,其次是HN7号、GXGLN2号家系。综合考虑高生长和地径生长,GXGLN2号家系表现最好。马尾松苗高与地径生长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九峰试验林场的辐射松、马尾松、长叶松及晚松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 :长叶松生长最慢 ,而不宜大面积发展 ;辐射松、马尾松与晚松均表现较好 ,且辐射松与晚松材积生长速率高于马尾松 ,至 2 2a后 ,辐射松材积的生长速率将超过晚松 ;辐射松 4a时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 ( 1 85cm) ,树高速生期为 1 2~ 1 6a,材积速生期为 1 4~ 1 7a,数量成熟龄在 40a之后 ;马尾松 4a时胸径连年生长量达最大 ( 1 30cm) ,1 3a树高连年生长量达最大 ( 3 5 0m) ,材积连年生长量 2 8a最高 ( 0 0 1 60 1m3) ,数量成熟龄为 35~ 40a ;晚松胸径连年生长量在第 3年达最大 ( 1 85cm) ,平均生长量 9a时达最大 ( 1 0 8cm) ,树高速生期为 3~ 8a ,材积速生期为4~ 1 5a ,数量成熟龄为 2 5a。  相似文献   

16.
研究马尾松种子千粒重的遗传差异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为马尾松遗传改良提供基础数据。以采自湖南省城步马尾松种子园中来自湖南、贵州、广西等3个省(区)种源的161个马尾松半同胞家系和60个马尾松全同胞家系种子为材料,测定其千粒重,通过测交设计对其种子千粒重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亲家系间、双亲家系间种子的千粒重差异均达极显著,种源间差异不显著。3个测交设计组合的父本间、母本间千粒重GCA效应值以及杂交组合间千粒重SCA效应值的差异均达极显著。第Ⅰ设计2个父本中千粒重GCA效应表现较好的亲本是龙潭,4个母本中,以48亲本的千粒重GCA效应值最大,但以87×龙潭杂交组合的SCA效应最好;第Ⅱ设计中,4个父本中千粒重GCA效应表现最好的亲本是75,2个母本中,表现较好的亲本是48,但以83×庆远16组合的SCA效应最好;第Ⅲ设计中,4个父本中千粒重GCA效应表现最好的亲本是48,2个母本中,表现较好的亲本是庆远16,但以庆远16×87组合的SCA效应最好。不同杂交组合千粒重的杂种优势差异很大,35个杂交组合千粒重杂种优势的变幅为-38.00%~24.75%。具有杂种优势的组合共14个,其中杂种优势在15%以上的组合4个;呈现一定的杂种劣势的组合21个。第Ⅰ设计中SCA效应最好的87×龙潭组合和第Ⅲ设计中SCA效应最好的庆远16×87组合,分别在其相应的设计中杂种优势最强。以上结果说明:由2个GCA最高的亲本组配的杂交组合,其SCA效应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少数杂交组合千粒重的杂种优势表现优良;SCA最高的杂交组合,其杂种优势最强。  相似文献   

17.
对马尾松优树子代从地点间、性状间、早—晚期间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①马尾松优树子代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在性状间保持高度的相关性, 试验点间呈中度以上相关; ②树高、胸径生长早—晚期均能保持相对一致, 用 8 年生时马尾松优树子代的生长表现来预估 13 年生左右时优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③造林成活率、虫害与生长性状呈中度、显著的负相关, 选择速生马尾松优树子代造林需解决造林成活率、虫害防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土壤有效P匮乏的立地条件下,揭示针叶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马尾松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马尾松二代育种群体内30个无性系为试验对象,野外调查11年生时马尾松二代无性系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与针叶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1)各生长性状在马尾松二代无性系间差异显著,且无性系重复力较高,均达到0.95以上。马尾松成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N、P含量及N/P在二代无性系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二代无性系树高、胸径与成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N含量、N/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成熟针叶N/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8 6和0.542 8,与当年生针叶N/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5 9和0.679 2;(3)基于主要生长性状、针叶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可将30个马尾松二代无性系聚为4类:类群1无性系树高、胸径等生长表现优良,成熟针叶N/P较高,而当年生针叶N/P相对较低;类群2无性系树高、胸径等生长表现较好,成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N/P值在30个无性系中居中间水平;类群3占试验无性系总数的一半,树高、胸径等生长表现一般,成熟针叶与当年生针叶N/P相差较大,大部分无性系成熟针叶N/P较低,而当年生针叶N/P相对较高;类群4树高、胸径等生长表现较差,成熟针叶和当年生针叶N/P均较低。[结论]在贫P立地下,马尾松二代亲本无性系C13(7750×1126)和C14(3201×1123)各生长指标均较高,可能是通过调整当年生针叶和成熟针叶的养分分配,增加了当年生针叶对限制其生长的P素的再利用和再吸收,促进了N素的吸收,调整了当年生针叶和成熟针叶的N/P,以形成特定的养分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一个新树种──刚火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个新树种──刚火松李立潮,杨传书刚火松是南京林业大学育种教研室培育出的刚松和火炬松杂交种,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引种以来表现出生长快、抗性强等特点,是很有发展前途的速生绿化树种和用材树种。一、引种地区的自然概况引种试验地地处东经111°10’,北...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人工模拟试验,找出了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食叶量与马尾松高、径及材积生长的关糸,试验表明,失叶量超过单株针叶蓄积的50%时,就开始对马尾松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即5~10a生马尾松虫口密度达25头/株,10~20a生马尾松虫口密度达77头/株,对其树高、胸径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为控制该虫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