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确立张家港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中筋小麦扬麦16和弱筋小麦扬麦13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施氮水平对小麦茎蘖动态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扬麦16在基本苗270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扬麦13则在基本苗195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弱筋小麦扬麦15优质高产群体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播期、密度、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和氮磷钾配比对弱筋小麦扬麦15优质高产群体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弱筋小麦扬麦15实现产量与品质协调发展的适宜播期在10月22日~11月5日左右,最适密度在210万-245万/hm^2,施氮量180—240kg/hm^2,氮肥运筹(基肥:壮蘖肥:拔节肥)比例为7:1:2,氮磷钾配比为1:0.6:0.6。在本试验条件下,10月29日播种,密度240万/hm^2,施氮量180kg/hm^2,氮肥运筹(基肥:壮蘖肥:拔节肥)比例为7:1:2,氮磷钾配比为1:0.6:0.6,产量〉6000kg/hm^2,子粒蛋白质含量〈11.5%,湿面筋含量〈22%。符合弱筋小麦国标(GB/T17893—1999)要求。  相似文献   

3.
优质高产饲用大麦扬饲麦1号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 选育经过扬饲麦 1号 (原名 690 7品系 )是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从西引 2号×菲特组合中于1995年选育而成。 1995~ 1997年参加江苏省大麦区域试验 ,两年平均亩产为 4 2 3.9kg ,比对照苏引麦 2号增产 3.2 7% ,居全省参试品系首位。 1997~ 1998年参加江苏省大麦生产试验 ,5个点均比对照西引 2号增产 ,平均亩产为 385.4kg ,比西引 2号增产11.51% ,增产幅度为 8.39%~ 14.0 1%。1998年 11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定名为扬饲麦 1号。我省麦区均可种植 ,尤其适宜于沿海和淮北中高肥地区种植。 1998~ 1999年度在临海农场…  相似文献   

4.
通过小麦拔节后的割青,研究了江苏淮南麦区育砀扬麦158、ND35/R18和ND36/R9034等3个小麦品种(组合)用于粮饲兼用生产系统的表现。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鲜草产量、饲用品质和再生能力等饲用性能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粗蛋白含量变幅为18.0%-22.7%,冬季割青鲜草产量变幅为1012.8-1248.1kg/667m^2,春季第二次割青鲜草产量变幅为295.7-705.1kg/667m^2,1次割青后籽粒产量相当于对照的48.7%-62.6%,2次割青后籽粒产量相当于对照的18.9%-25.0%。扬麦158粮饲兼用综合表现相对较好。粮饲兼用生产系统在进入越冬期前即开始拔节,茎蘖冻害严重,须在拔节后割青。不宜冬春2次割青,可通过增大播种密度减轻冬季1次割青对籽粒产量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比较了普通小麦‘镇麦10号’和糯质小麦‘扬糯麦1号’不同生育期的生育特性、茎蘖动态、叶片生理特性、干物质生产及转运特性以及产量形成的动态差异。结果发现:‘镇麦10号’和‘扬糯麦1号’的生育期差异较小;‘扬糯麦1号’单位面积茎蘖数较‘镇麦10号’多39.7%;‘扬糯麦1号’的花后叶片功能持续期较长,且SPAD和LAI较大;‘镇麦10号’的营养器官干物质运转量较多,‘扬糯麦1号’的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较多,但两者总转运率相近;从产量构成看,‘扬糯麦1号’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较‘镇麦10号’多,但千粒重较小;‘扬糯麦1号’和‘镇麦10号’的籽粒产量分别为7403.4kg/m2和6810.5kg/m2。通过比较普通小麦和糯质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差异,可以为不同应用条件下小麦栽培方式选择及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适宜中筋小麦光明麦1号高产高效栽培的氮肥运筹方式。[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光明麦1号群体指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施氮量增加,光明麦1号群体茎蘖数、籽粒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一施氮水平下,基追比例为5∶5的处理成熟期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最高;籽粒产量也显著高于基追比例为6∶4、7∶3、8∶2的处理。[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300 kg/hm2、基追比例为5∶5时,穗下节间长占总长比例最高,籽粒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7.
扬饲麦1号(原名6907品系)系江苏省扬州大学农学院于1994年育成的一个大麦新品种.1998年1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1年,我县从江苏省黄海农场引进该品种,经三年的试验、示范种植,表现为成穗率高,增产潜力大,一般亩产450~500kg,高产地块逾过600kg,成穗率高于西引2号8.7%~12.5%,产量高于西引2号10%~15%,是一个理想的饲粮大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了解小麦品种"扬麦11号"的特征特性,探索不同播量及氮肥运筹对其产量结构的影响规律,总结适合嘉定及周边地区生产的高产栽培技术,于2009~2010年开展了不同播量及不同氮肥水平对"扬麦11号"产量结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扬麦11号"在播量12.5kg/667m2、氮肥用量20kg/667m2时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
产量的影响     
 为给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氮肥的精量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材料,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对其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拔节期追氮比例均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成穗数、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弱筋小麦实现61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氮肥运筹技术,即在总施氮量为225kg/hm2条件下,采用追肥在拔节期一次施用,以氮肥基追比6:4和5:5为弱筋小麦宁麦9号最佳氮肥运筹方案,该群体各项质量指标均较为合理,形成了高效群体,成穗数为477~486万/hm2,茎蘖成穗率为48.6%~48.9%,最适宜叶面积指数为6.92~7.08,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4460~15330kg/hm2和4455~4515kg/hm2。  相似文献   

10.
密肥调控对中、弱筋小麦生育后期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弱筋小麦扬麦9号、中筋小麦扬麦11号为试材,研究了密肥(基本苗、氮肥)调控对中、弱筋小麦生育后期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后期生长过程中,旗叶SOD活性、POD活性、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本试验条件下,中筋小麦扬麦11号在120万/hm2基本苗的基础上,以240 kg/hm2施氮量、氮肥运筹5∶1∶4处理最能延缓植株的衰老,延长籽粒的灌浆时间,增强旗叶光合能力,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从而取得优质高产;弱筋小麦扬麦9号在240万/hm2基本苗基础上,以180 kg/hm2施氮量、氮肥运筹5∶1∶4处理可以保证其品质达标的同时,增强植株后期旗叶中的SOD、POD活性,降低MDA含量,适当延缓植株的早衰,从而较好协调弱筋小麦高产与优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水稻群体茎蘖动态与成穗率和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以中粳稻盐粳4号为材料,通过不同肥水运筹等处理,研究了群体茎蘖动态类型与产量的关系,结果如下:(1)根据水稻主要生育期的茎蘖苗数的消长动态变化、生长速率及其成穗率大小,可以将茎蘖动态分成4种类型,4型是合理的茎蘖动态类型。(2)合理的群体茎蘖动态,拔节期干物质重量高,拔节到抽穗期干物质重量适宜和茎鞘重量高是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力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扬麦13号小麦适宜密度、肥料及其运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扬麦13号密度、肥料及其运筹方式试验,初步归纳出上述三因素对该品种不同生育时期植株主要性状指标、产量结构和产量的效应,进而明确了该品种在江苏省沿江高沙土地区优质高效高产的关键技术:每667m^2基本苗15万~16万、施N量12~14k,基肥:平衡肥:拔节肥为7:1:2。  相似文献   

13.
水稻拔节期群体茎蘖结构与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中粳稻广陵香粳和中籼稻汕优63为材料,采用不同的肥料运筹和插栽密度等措施,研究水稻拔节期茎蘖结构与叶面积指数(LAI)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抽穗期适宜的LAI,拔节至抽穗期叶面积生长速率大于N-n期至拔节期,有利于形成高产叶面积动态类型;拔节期茎蘖数结构与拔节期、抽穗期LAI关系密切,拔节期适宜的茎蘖结构有利于抽穗期适宜LAI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江苏农业科学》2007,(1):148-148
扬辐粳8号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集优质、高产、多抗于一体,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审定,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1适期播种,培育多蘖壮秧沿江地区播期通常安排在5月中旬,北部安排在5月上中旬。移栽前用好杀虫剂,降低大田虫口密度。2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高肥田块栽足2万穴/667m2,低肥田块栽足2.5万穴/667m2。当茎蘖数达20万/667m2时,要及时搁田,高峰苗控制在33万/667m2左右。3科学用肥,合理灌溉在肥料运筹上,掌握基肥、分蘖肥及穗肥的比例以3∶2.5∶4.5为宜,本田…  相似文献   

15.
水稻群体茎蘖动态与成穗率和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试验以中粳稻盐梗4号为材料,通过不同不运筹等处理,研究了群体茎蘖动态类型与产量的关系,结果如下:(1)根据水稻主要生育期的茎蘖苗数的消长动态变化、生长速率及其其成穗率大不,可以将茎蘖动态分成4种类型,4型是合理的茎蘖动态类型。(2)合理的群体茎蘖动态,拔节期干物质重量高,拔节到抽穗期干物质重量适宜和茎鞘重量高是抽穗后群体干物质生产力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研究低筋麦"扬麦9号"在靖江市淤沙土栽培条件下的氮肥运筹规律,特进行了肥料中低水平投入条件下,后期氮肥不同运筹比例对其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后期合理的肥料运筹,能有效促进"扬麦9号"小穗和小花分化,提高授粉率,减少颖花退化,特别是适量施用粒肥能起到促进籽粒灌浆、平衡养分供给的作用。以基肥、蘖肥、拔节孕穗肥、粒肥的比例为5∶1∶4∶0处理的每667m~2产量最高,为325.3kg。  相似文献   

17.
以小麦新品种扬辐麦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4个氮肥用量和4个种植密度,分析其对扬辐麦4号产量结构和群体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扬辐麦4号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在中低种植密度条件下,穗数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较高种植密度条件下,穗数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氮肥用量为240kg·hm-2,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时扬辐麦4号产量最高,穗数最多;4)成熟期茎蘖数和干物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不同栽培方式对饲用苎麻鲜草产量和饲用价值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闽饲苎1号等饲用苎麻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并分析饲用苎麻刈割高度对其茎、叶饲用价值影响。[结果]试验最优处理组合为饲用苎麻品种闽饲苎1号、尿素量300 kg/hm~2、刈割高度90 cm,鲜草产量最高(137.85 t/hm2);70 cm刈割处理饲用价值最高(141.52%)。[结论]在追求饲用苎麻(闽饲苎1号)鲜草产量时,90 cm时刈割比较合适;在追求饲用苎麻相对饲用价值时,70 cm时刈割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适合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优质、高产专用小麦品种,加快专用小麦产业发展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长江中下游麦区当前推广的扬辐麦8号、扬麦18、宁麦9号等10个弱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开展了筛选试验,对其产量、茎蘖动态、抗逆性等性状和田间综合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适宜本区域种植的弱筋小麦品种有5个,分别是皖西麦0638、扬辐麦8号、宁麦9号、扬麦13、宁麦13。  相似文献   

20.
扬粳糯 1号由香粳糯 91-2 1/广陵香糯杂交选育而成 ,其穗粒结构协调 ,农艺性状优良 ,具有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糯性佳等优点。高产栽培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 ,栽插密度 3 0 .0万~ 3 7.5万 /hm2 ,基本茎蘖苗 12 0万~ 15 0万 /hm2 ,采用“前重、中控、后稳”的施肥原则 ,大田总施氮量 3 0 0kg/hm2 左右 ,茎蘖高峰苗控制在 5 2 5万 /hm2 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