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2021年1—12月对太子河辽阳城区段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评价了其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53属110种,其中硅藻门59种,绿藻门32种,蓝藻门8种,甲藻门4种,隐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金藻门1种;浮游动物4个门类25属36种,其中轮虫类23种,原生动物7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各3种。浮游植物密度为4.70×104~2.68×106ind./L,均值为5.35×105ind./L。浮游动物密度为1.0~280.0 ind./L,均值为33.5 ind./L。指出,太子河辽阳城区段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浮游生物在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过程,尤其是前期蜕壳阶段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池塘水质状况,于2021年3、5、6月,在成蟹2~4蜕壳期,对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及其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6属57种,浮游动物4类17属32种。浮游植物密度为2.57×103~1.15×105cells/L,平均生物量为(14.99~1 837.30)10-4mg/L;浮游动物密度为1.21×102~3.79×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2.67~49.81 mg/L。指出,成蟹2~4蜕壳期,池塘水质为中污型水质;溶解氧和温度影响浮游生物结构变化的主要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3.
在湖北省公安县崇湖渔场3口面积均为0.268hm2的主养草鱼池塘中,施用剂量0.0375mL/m3的阿维菌素后,于第2、3、4、5、6d采样,测定池塘水质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短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可使池塘水体硝态氮水平显著下降,亚硝态氮、铵态氮和总氮水平显著上升;而对总磷、可溶性磷酸盐和pH值的影响不显著。施用阿维菌素前共镜检出浮游植物6门80种,浮游动物32属41种;用药后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94种,浮游动物38属48种。其中,原生动物消失10种、新增9种,轮虫消失5种、新增10种,桡足类新出现3种成体。绿藻消失9种、新增10种,硅藻消失1种、新增8种,裸藻消失2种、新增7种,甲藻和金藻各新增1种。施用阿维菌素后,浮游动植物优势种显著变化,小型浮游植物种类增多。阿维菌素导致原生动物和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桡足类数量显著上升,而对轮虫密度和生物量影响不大;同时裸藻、蓝藻、甲藻等部分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剧烈波动;使用阿维菌素的池塘易发生裸藻水华,应慎用阿维菌素。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2009年5-9月鲟亲鱼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组成和随季节的变化。结果显示:鲟亲鱼的活动导致养殖池塘沉积物再悬浮,水体透明度较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以绿藻门(Chlorophyta)的月牙藻(Selenastrum sp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p.)等小型个体为主,浮游植物密度1.0883×lO^7ind./L—1.5662×lO^7ind./L,生物量14.6438~19.2535mg/L。浮游动物以轮虫(Rotifera)和桡足类(Copepoda)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密度162.0000ind/L~560.0000ind/L,生物量0.3795~1.5482mg/L。研究显示,鲟亲鱼的活动是决定池塘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相似文献   

5.
太泊湖浮游生物初步调查及鲢鳙鱼产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5、7、9和11月,对太泊湖浮游生物和水体状况开展了调查,评估了鲢鳙鱼产力。总碱度变化范围为62.92~89.09 mg/L;总氮、总磷及氨氮含量均严重超过地标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标准限值。共监测到浮游植物7门51属,平均密度1 593×104个/L,平均生物量20.166 mg/L;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以及裸藻门为优势种群,生物量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24.3%、8.9%、16.2%和25.84%。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5种,其中原生动物5种、轮虫13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2种。浮游动物平均数量1 771.85个/L,平均生物量2.508 mg/L;枝角类、轮虫、原生动物、桡足类的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15.9%、78.7%、0.1%和35.2%,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为0.36~0.46,均匀度指数为0.34~0.41。综合判断太泊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太泊湖鲢鱼产力151.2 kg/hm2,全湖约322 t;鳙鱼产力56.4 kg/hm2,全湖约120 t。  相似文献   

6.
骆马湖浮游动物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至1999年对骆马湖全湖14个点进行9次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初步鉴定出67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38种,枝角类17种,挠足类12种.9次调查全湖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632.7个/L,平均生物量1.514mg/L,其中,轮虫平均密度和生物量499.6个/L和0.250mg/L,枝角类16.4个/L和0.306mg/L、挠足类116.8个/L和0.958mg/L.数量及生物量都为湖北部高于南部;消落区高于网围区边缘,高于敞水区,高于南、北繁保区.平均生物量春、秋季高于冬、夏季.  相似文献   

7.
云龙湖水库浮游生物调查及鲢、鳙鱼产潜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6月和10月分2次对云龙湖水库进行了4个样点的浮游生物调查。共采集到的浮游植物分属6门、28属,平均密度为4.925×106个/L,平均生物量为1.620mg/L;浮游动物29属,包括原生动物11属、轮虫10属、枝角类4属、桡足类4属,平均密度为30353.75个/L,平均生物量2.590mg/L。由此估算鲢、鳙鱼产潜力为83639kg;其中,鲢生产潜力为15603kg,鳙生产潜力为68036kg。按起水规格鲢750g、鳙1250g计算,鲢、鳙鱼种理论放养比例约为4∶11。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循环水对池塘中氮、磷含量、浮游生物种群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循环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3种,隶属6门47属;非循环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0种,隶属6门48属,循环塘与非循环塘均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分别占各塘种类总数的40.86%、42%。两塘中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循环塘为247.68~1133.31(×104ind/L)和3.07~10.83 mg/L;非循环塘为511.68~1773.3(×104ind/L)和4.48~17.34 mg/L。循环塘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比非循环塘要低,且差异性显著(P<0.05)。循环水鱼塘中共检出浮游动物33属42种,非循环水池塘68属88种,在试验期间两塘中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是由原生动物和轮虫组成,其种数变化顺序为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循环塘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分别占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52.38%、33.34%;而非循环塘中原生动物和轮虫分别占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42.05%、48.86%。其中循环塘72~708.11 ind/L和0.41~1.69 mg/L;非循环塘152.9~208.20 ind/L和0.26~0.46 mg/L。循环塘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非循环塘(P<0.05)。循环塘与非循环塘中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介于1.39~1.62和1.16~1.48之间,两塘中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介于0.50~1.95和1.08~1.45之间。结果表明:循环水对养鱼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出现率、丰度和生物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2008年对柴河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渔产力进行了研究。包括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其多样性等。结果表明,柴河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135种,组成上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11.58×106个/L,生物量平均为6.25mg/L,以小球藻(Chlorella sp.)、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为优势种;共检出浮游动物42种,种类组成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浮游动物密度平均为358个/L,生物量平均为3.49mg/L,以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为优势种。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年均为4.27和3.15 ,浮游生物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2002年4次在洪门水库的7个采样点对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计检出浮游动物64属、90种,其中原生动物27属、35种;轮虫22属、34种;枝角类9属、14种;桡足类6属、7种;年平均密度4073.5个/L,生物量2.632 mg/L。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较明显,数量高峰为9月,而生物量7月最大;水平分布呈现水库中游数量和生物量相对较低,下游的数量和生物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于2021年秋季,对济南大明湖开展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浮游植物5门49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占总种类数的48.98%;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26.31×106cells/L和28.964 mg/L。浮游动物4类10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数最多,占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40.00%;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3.80 ind./L和0.018 mg/L。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54和1.935。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表明,湖区水质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污染程度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2.
浮游生物在盐碱地封闭式对虾养殖中的生态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盐碱地封闭式南美白对虾养殖池中,浮游植物生物量7.0233~66.9334mg/L,平均36.0076mg/L;浮游动物生物量3.127~26.3851 mg/L,平均10.2240mg/L。盐碱地混盐水体中常出现轮虫,而海水池塘较少。色球藻、蓝纤维藻、席藻、螺旋藻等蓝藻门的种类表现出较强的广盐性。并就浮游生物在对虾养殖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监测了公安县崇湖渔场3口草鱼主养池塘施用浓度为0.375 g/m3的二氧化氯后池塘水质理化指标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短期变化,以分析二氧化氯对池塘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用药后水体溶解氧显著下降,亚硝态氮、活性磷和总磷降低。然而p H值显著升高,硝态氮、铵态氮和总氮也有所升高。施用二氧化氯前浮游植物共检出6门44属79种,浮游动物36属43种;用药后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52属109种,浮游动物44属69种,用药后浮游植物消失4属12种,新增加12属42种,用药前未见金藻门种类,用药后出现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用药后原生动物消失6属7种,新出现16属24种;轮虫消失3种,增加8种;枝角类种类无变化;桡足类新增4种成体,但用药前后优势种无变化。结果表明,施用二氧化氯短期内增加了水体氨氮毒性,并导致浮游动物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下降、小型化藻类增多、优势种显著变化。建议在养殖期间慎用二氧化氯。  相似文献   

14.
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林兰  董学兴  赵卫红  欧江涛  何枫 《水产学报》2018,42(10):1589-1595
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实验设置6种养殖模式:罗氏沼虾单养(MP)、罗氏沼虾+浮萍(水面覆盖率5%)(PP)、罗氏沼虾+鲢(PF)、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鲢(PMF)、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PMP)、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鲢(PMPF)。养殖64 d后,测定不同模式中浮游植物和三大类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的种类和数量。结果显示,上述6种模式中浮游植物共同优势种有4种,但优势度指数最大的浮游植物不同,MP组是锥囊藻属,有浮萍的PP和PMP组均为细小平裂藻,混养鲢的PF、PMF和PMPF组均为针杆藻。不同养殖模式无共同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养殖模式对浮游生物密度具有显著影响,PF组浮游植物密度最高,MP组浮游植物密度最低,PF组浮游植物密度比MP、PP和PMP组分别高78%、53%和61%。相反,浮游动物密度MP组最高,PF组最低。混养鲢的PF、PMF和PMPF组浮游动物密度显著低于其他3组。研究表明,罗氏沼虾养殖中混养鲢可增加浮游植物密度而降低浮游动物密度,浮萍和鲢影响池塘优势种。  相似文献   

15.
2020年5—6月对黄河河南浮游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6门80种(属),密度为范围为95.6×10~4~6.8×10~4 cell/L,浮游植物密度以硅藻门占优势,绿藻门次之;生物量范围为0.113~3.095 mg/L;浮游动物共检出3门29种(属),密度范围为116.4~325.5 ind./L,调查区域内以轮虫密度占优势;生物量范围为0.023~2.009 mg/L。  相似文献   

16.
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9月和12月、2005年3月对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浮游动物108种,以轮虫最多,45个种属,占41.66%;原生动物12个种属,占11.11%;枝角类25个种属,占23.14%;桡足类26个种属,占24.07%.年浮游动物密度为47.96个/L,生物量0.3663mg/L.全年常见的优势类群为:轮虫的臂尾轮虫属、三肢轮虫属、龟甲轮虫属、晶囊轮虫属;枝角类的象鼻溞属、秀体溞属;桡足类的真剑水蚤属、温剑水蚤属、许水蚤属.  相似文献   

17.
杨丽丽  刘其根 《水产学报》2013,37(6):894-903
为了解以鲢鳙占优势的千岛湖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与水温、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千岛湖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3个地区的浮游动物种类、数量以及环境因子的月变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007—2008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15种,其中原生动物16种、轮虫51种、枝角类23种、桡足类25种。浮游动物密度在春季(2007年:840.9/L,2008年:850.5/L)形成高峰;生物量在春季(2007年:1.89mg/L,2008年:0.837 mg/L)和秋季(2007年:1.63 mg/L,2008年:0.802 mg/L)形成双高峰;现存量从河流区至湖泊区依次递减。河流区和过渡区的浮游动物密度均于4 m水层达最大值,湖泊区于8 m水层达到最大值。各位点4~12 m水层的大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透明溞、蚤状溞、球状许水蚤等和小型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长额象鼻溞、颈沟基合溞、台湾温剑水蚤等的生物量较高。原生动物、桡足类生物量与溶解氧显著正相关;轮虫、枝角类生物量与总氮、硝态氮、浮游植物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溶解氧、温度、总氮、总磷、硝态氮是影响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透明溞在2—6月份主要受到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上行效应的影响较大,而其他月份主要受水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以来,对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Day)唯一栖息地的生物饵料及鱼类群落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克孜尔水库有浮游植物7门、34种(属),平均密度145.7×104个/L,平均生物量1.225mg/L,硅藻密度及生物量均占优势;浮游动物35种(属),平均密度958.6个/L,原生动物占优势;平均生物量1.449mg/L,枝角类和桡足类占优势;底栖动物1种(属),平均密度9.1个/m2,平均生物量0.08 g/m2;水生植物2种(属).栖息地分布鱼类隶属2目、3科、19种,土著种10种,外来种9种;其中鲤科15种,占78.9%,鳅科3种,占15.8%,鰕虎鱼科1种,占5.3%.探讨了扁吻鱼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9.
常见有害水质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白浊水1.1产生原因(1)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过多造成的藻相不均衡,水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浮游动物及泥沙等悬浮颗粒比较多。(2)池塘有  相似文献   

20.
2005年6月和10月分2次对云龙湖水库进行了4个样点的浮游生物调查。共采集到的浮游植物分属6门、28属,平均密度为4.925×106个/L,平均生物量为1.620mg/L;浮游动物29属,包括原生动物11属、轮虫10属、枝角类4属、桡足类4属,平均密度为30353.75个/L,平均生物量2.590mg/L。由此估算鲢、鳙鱼产潜力为83639kg;其中,鲢生产潜力为15603kg,鳙生产潜力为68036kg。按起水规格鲢750g、鳙1250g计算,鲢、鳙鱼种理论放养比例约为4∶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