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虎纹蛙Rana tigrina(=Rana tigrina rugu-losa=Rana rugulosa=Tigrina rugulosa)属于两栖纲,蛙科,是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虎纹蛙体形硕大粗壮。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尖圆,吻长接近眼径的2倍,吻棱不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鼻孔略近吻端,开孔向上,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与上眼睑宽近相等。鼓膜大而圆,略小于眼径,自眼后角起沿鼓膜上方达口角后方有一明显颞褶。犁骨齿极强,位于内鼻  相似文献   

2.
对黑斑蛙肌肉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进行测定,旨在比较分析野生与养殖黑斑蛙肌肉的营养品质。试验结果表明,养殖黑斑蛙肌肉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高于野生黑斑蛙,水分含量则低于野生黑斑蛙,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 P >0.05);野生与养殖黑斑蛙肌肉除谷氨酸和酪氨酸外的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野生黑斑蛙肌肉的总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养殖黑斑蛙。根据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结果,野生和养殖黑斑蛙肌肉中赖氨酸含量相对较高,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70.25和72.42。野生黑斑蛙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黑斑蛙( P <0.05),而养殖黑斑蛙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野生黑斑蛙( P >0.05)。野生与养殖黑斑蛙肌肉14种矿物元素中,锌、铝和硒含量有显著差异( P <0.05),重金属元素(砷、镉、铅)含量均在限量范围以内。由此可知,养殖黑斑蛙营养组成价值接近于野生黑斑蛙。  相似文献   

3.
棘胸蛙的苗种繁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棘胸蛙又称石蛙、石鸡,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是一种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山区的大型特种稀有蛙,最大个体可以达750克。棘胸蛙除食用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一、棘胸蛙的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棘胸蛙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疣状物,多成行排列而不规则。头、躯干、四肢的背面及体侧布满小圆疣,以体侧最明显。头扁而宽,吻端圆,吻棱不显;鼻孔位于  相似文献   

4.
<正>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俗称田鸡、青蛙,属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区(除海南、云南、台湾地区)。野生黑斑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以稻田、水塘等水域为繁殖生存和捕食活动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国黑斑蛙人工养殖处于起步阶段,属于朝  相似文献   

5.
<正>黑斑蛙即黑斑侧褶蛙,隶属蛙科、侧褶蛙属,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栖动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受环境污染、捕杀的影响,黑斑蛙的数量急剧减少。我国许多地区有食用黑斑蛙习惯,市场需求大,黑斑蛙养殖逐渐兴起,已成为保护和利用黑斑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成为适应市场需求和帮助农民创收的新项目(刘济丹等,2022;孔玄庆等,2020)。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具有典型歪头病症状的濒死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HJS0526,以确定常德地区黑斑蛙歪头病的病原菌及分析其致病机理。通过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16S r DNA序列比对确定HJS0526菌株为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人工感染HJS0526菌株14 d后,实验组歪头症状出现率达90%以上,死亡率高于50%,感染症状和自然发病症状基本一致。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JS0526对环丙沙星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金银花和鱼腥草醇提取液对HJS0526菌株具有极好的抑制效果;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HJS0526菌株感染造成黑斑蛙全身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特别是肝、脾、肾和肺等组织严重损伤,表现为明显充血、出血及细胞变性、坏死。米尔伊丽莎白菌对黑斑蛙具有高致病性,感染后可导致黑斑蛙多组织器官功能损伤而死亡。本研究结果可为预防和控制常德地区由米尔伊丽莎白菌引起的黑斑蛙歪头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俗称青蛙、田鸡,学名黑斑侧褶蛙,是我国重要的两栖经济动物之一。自从黑斑蛙人工养殖实现全程饲料投喂,养殖区域以最初的四川、湖南等少数几省为中心向全国各地快速扩张。2012-2017年,黑斑蛙养殖面积从300亩发展至近4万亩,亩产量也在逐年提高。然而,当下的黑斑蛙养殖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市场局部供过于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条件下,用水毒理学方法研究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高锰酸钾(KMnO4)对黑斑蚌蝌蚪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并由此推断2者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试验采用96 h静水式实验法,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LAS、KMnO4对黑斑蛙蝌蚪的急性毒性顺序为KMnO4>LAS,LAS、KMnO4等2种实验试剂对黑斑蛙蝌蚪24h的LC50分别为11.6 mg/L和3.67 mg/L;48 h的LC50分别为10.0 mg/L和3.15 mg/L;96 h的LC50分别为8.57mg/L和2.17 mg/L.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LAS-KMnO4对黑斑蛙蝌蚪的联合毒性在24、48、96 h的相加指数AI>0,均表现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为进一步加强养殖蛙类(牛蛙、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等)用药监管,不断加大对蛙类养殖中违规使用禁(停)用药、不遵守休药期规定和未建立真实完整生产记录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蛙类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决定组织开展蛙类养殖违法违规用药专项整治行动.3月18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开展蛙类养殖违法...  相似文献   

10.
丁磊  顾金寿 《内陆水产》2006,31(12):13-13
中华倒刺鲃体长而侧扁,头锥形,吻钝,口亚下位,须2对(吻须短,颌须则长达眼径后缘),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下。体背青黑,腹部灰白,各鳍青灰色,后缘为黑色,幼鱼尾鳍基有一黑斑,成鱼不明显。其性成熟一般在3龄~4龄。  相似文献   

11.
<正>黑斑侧褶蛙为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也称黑斑蛙,是我国的"三有"保护动物,具有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胆固醇含量低的特点,一直以来都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但近年来受水源、水质、农药及人工捕捞等影响,野生黑斑侧褶蛙数量大量减少,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在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经营许可证条件下开展黑斑侧褶蛙的人工繁殖与营养驯化,促使黑斑侧褶蛙养殖业蓬勃发展,并成为一股热潮。然而,随着黑斑侧褶蛙集  相似文献   

12.
正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主要生活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其肉质细嫩,味美可口,营养价值高,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滋补食品。近年来,黑斑蛙养殖风生水起,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养殖效益不断凸显,逐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19,(12)
为探明湖南怀化芷江某青蛙养殖场患病黑斑蛙(白内障)的致病原,对患病蛙进行解剖后利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对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并用细菌16SrRNA引物进行PCR基因扩增。同时,采用19种抗菌药物对分离细菌进行药敏试验。通过试验,对黑斑蛙养殖户进行指导性用药,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蛙的生物学及其养殖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林蛙俗称哈什蚂、黄蛤蟆、油蛤蟆、田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享誉国内外,集药用、食补、美容于一体的珍稀两栖类动物。一、中国林蛙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David)隶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1.形态构造中国林蛙成体体长范围为40mm~70mm,平均54mm。头略高,头宽约等于或小于头长;皮肤较平滑,背部及体侧有分散的圆疣或长疣,有时在肩上的疣粒排列呈“八”字形;生活时多数背面浅灰褐色或土黄色,一般在疣上散有深色斑点。雄蛙腹面大多数是乳白色,雌蛙腹面一般为红棕色;雄蛙前臂略粗壮,第一指…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冠肺炎的发生,全国人民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而2月24日《决定》的出台,让黑斑蛙养殖户雪上加霜。3月5日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说:将两栖爬行动物明确由我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农业农村部:中华鳖、乌龟等绝大多数养殖龟鳖及蛙类中的牛蛙、美国青蛙都可以养殖食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黑斑蛙养殖户茫然不知所措:我们的黑斑蛙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6.
2生物学特性2.1形态特性巴西彩龟形态与其它龟类基本相似,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及尾五部分,呈盒状。头背面略呈三角形,较乌龟、三线闭壳龟、黄喉拟水龟宽大,接近大头乌龟。头光滑无鳞,呈暗绿色,有黄色纵行条纹,腹面的条纹比背面宽。口位于头的前端,吻端稍突出;鼻孔位于吻端,斜向下方。头侧中部的鼓膜上有1块桔红色或暗红色的椭圆形斑,故称“红耳龟”。颈部为灰黑色,有黄、绿相间的纵向条纹,腹面条纹宽。躯干部由背、腹甲(龟壳)覆盖呈盒状。背面为翠绿色、黄绿色或苹果绿色,颜色鲜艳。生活在不同环境及不同阶段的龟,颜色…  相似文献   

17.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我国,人工繁育黑斑蛙等野生动物的经营利用有相关政策指导,而合法养殖黑斑蛙企业和合作社,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新型农副产品、为农村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黑斑蛙又名"青蛙"、田鸡,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类动物。养殖成功后的效益可观是近些年黑斑蛙备受追捧的主要原因。高利润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该品种养殖成本大、风险系数高、养殖门槛高,这对从业人员相应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科学的养殖方法,需要了解黑斑蛙的常见病害,做好前期预防工作,避免盲目养殖。  相似文献   

19.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中国唯一的原鮡属鱼类, 在中国仅分布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在 2019 年 5—8 月对 383 尾黑斑原鮡消化道寄生蠕虫种类调查鉴定的基础上, 对其感染数量的频率分布进行了统计, 并分别用方差均值比和 X2 检验、共感染频率统计等方法对各寄生蠕虫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及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和判定。结果显示, 深槽绦虫未定种(Bathybothrium sp.)、原头绦虫未定种(Proteocephalus sp.)和杆咽线虫未定种(Rhabdochona sp.)的分布模式为均匀分布; 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新棘吻虫未定种 (Neoechinorhynchus sp.)、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 Contracaecum eudyptulae 呈聚集分布。异肉吸虫未定种与裸鲤棘头虫、新棘吻虫未定种与深槽绦虫未定种、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原头绦虫未定种、新棘吻虫未定种与异肉吸虫未定种, 以及新棘吻虫未定种与杆咽线虫未定种间均为正关联; 裸鲤棘头虫与异肉吸虫未定种间为负关联; 其他寄生蠕虫物种两两之间不存在相互关联。共感染频率分布显示被感染的宿主多数只感染 1 种寄生虫, 同时感染 2 种以上寄生虫的宿主约占被感染宿主群体的 1/3, 其中, 共感染的最大物种数为 4 种, 但频率只为 1, 以 2 种物种共同感染的情况居多。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的病原菌并筛选出防治该病的药物,本研究从患出血病蝌蚪体内分离出菌株KD-CXB-1,健康蝌蚪在人工感染该菌后出现与自然感染蝌蚪相似的出血症状.同时从人工感染死亡蝌蚪体内分离到与菌株KD-CXB-1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一致的优势菌株,以上结果表明KD-CXB-1为黑斑蛙蝌蚪出血病的病原菌.实验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