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黄颡鱼三倍体诱导率的因素和关键技术。[方法]采用6-DMAP抑制受精卵极体的释放,诱导黄颡鱼产生三倍体;按6-DMAP浓度(3004、50和600μmol/L),诱导时机(即精卵混合后的时间分别为10和30 min)和诱导持续时间(101、52、0 min),设计正交实验,寻求诱导黄颡鱼三倍体的最优水平组合。[结果]黄颡鱼三倍体诱导明显受6-DMAP的浓度、诱导时机和诱导持续时间3因子的影响,而诱导持续时间的长短将直接影响受精卵的诱导率。诱导黄颡鱼三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为:6-DMAP诱导浓度为450μmol/L,精卵混合10 min,诱导持续时间15 min。[结论]在黄颡鱼三倍体诱导中,应尽可能地采取温和的手段催产来获得所需要的精卵,以获得高又稳定的三倍体倍化率。  相似文献   

2.
人工雌核发育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雌核发育诱导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四倍体。精子遗传失活采用紫外线照射法,紫外线照射时间1 min、紫外线照射剂量1 500-W.cm-2。诱导雌核发育四倍体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选用L9(34)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诱导持续时间(A)设35,45,55 min;处理起始时间(B)10,15,20 min;6-DMAP浓度(C)设300,450,600μmol.L-1等三水平,试验重复二次。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染色体倍性检查采用染色体计数法。根据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得出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处理起始时间15 min、6-DMAP浓度450μmo.L-1、诱导持续时间45 min;三因素主次顺序:6-DMAP浓度→处理起始时间→诱导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长牡蛎四体诱导的新技术。采用长牡蛎二倍体卵子与精子授精,用1.5mg/dm^3CB在受精后4min处理受精卵40min抑制第一和第二极体排放诱导四倍体,获得稚贝(1-3mm)2000粒,其中四倍体占85%,三倍体占5%,三倍体/四倍体嵌合体占10%。本文首次报道可存活的三倍体/四倍体嵌合体稚贝。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长牡蛎四体诱导的新技术。采用长牡蛎二倍体卵子与精子授精,用1.5mg/dm^3CB在受精后4min处理受精卵40min抑制第一和第二极体排放诱导四倍体,获得稚贝(1-3mm)2000粒,其中四倍体占85%,三倍体占5%,三倍体/四倍体嵌合体占10%。本文首次报道可存活的三倍体/四倍体嵌合体稚贝。  相似文献   

5.
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出,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异精雌核发育四倍体。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受精卵在受精和早期卵裂过程中细胞学的变化。结果显示:被遗传灭活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照射强度1 500μW/cm2,照射时间60 s)能够与栉孔扇贝卵子正常授精并激发受精活动,但受精卵发育速度较对照组的迟缓;受精卵即将排出第一极体之前用6-DMAP(终浓度50 mg/L)处理35 m in,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的排出;至原核形成期,四倍性雌核最终融合,在此过程中精核一直处于凝缩状态,不解凝,不形成雄性原核;到第一次卵裂前期,精核以致密的染色质体(DCB)形式位于两组母本染色体之间,卵裂末期,精核位于两卵裂球之间的卵裂沟上或进入其中一个卵裂球的细胞质中;第二次卵裂过程中,精核仍然以DCB形式滞留于卵裂沟上或其中一个卵裂球中。另外,作者还观察到核物质分离紊乱、染色体多极分离等现象,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作激活源,经6-DMAP加倍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运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雌核发育二倍体卵子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紫外线处理过的精子入卵后发生一次轻微膨胀,形成雄性原核,但不形成染色体,而是浓缩为致密的染色质小体(DCB),DCB或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一的细胞质中,不与雌原核融合;雌核发育胚胎的发育速度明显滞缓,经6-DMAP处理后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发育同步化;在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过程中,还观察到杂交体、异源三倍体、雌核发育单倍体、雌核发育四倍体。结果为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精子作激活源,经6-DMAP加倍诱导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运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雌核发育二倍体卵子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紫外线处理过的精子入卵后发生一次轻微膨胀,形成雄性原核,但不形成染色体,而是浓缩为致密的染色质小体(DCB),DCB或滞留于两卵裂球的分裂沟上或进入其一的细胞质中,不与雌原核融合;雌核发育胚胎的发育速度明显滞缓,经6-DMAP处理后胚胎发育速度加快,发育同步化;在雌核发育二倍体诱导过程中,还观察到杂交体、异源三倍体、雌核发育单倍体、雌核发育四倍体。结果为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在未来海洋酸化背景下重金属对贝类免疫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0.05、0.50、5.00 mg/L 3种硝酸铅浓度,以0.00 mg/L作为对照,比较正常海水(p H值8.0)、酸化海水(p H值7.6)背景下铅胁迫对近江牡蛎鳃组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海水(p H值8.0)条件下,铅浓度为0.00、0.05、0.50 mg/L时,对近江牡蛎CAT活性表现为诱导效应,且诱导效应随铅浓度升高、胁迫时间延长而增强,至20 d时,各组间即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铅浓度为5.00 mg/L时,对近江牡蛎CAT活性的诱导效应快而强烈,至10 d时,近江牡蛎CAT活性远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随后又逐渐减弱,至25 d时,与0.05 mg/L组相当,已显著低于0.50 mg/L组(P0.05)。酸化海水(p H值7.6)条件下,短期内无论铅浓度高或低,均对近江牡蛎CAT活性呈现诱导效应,且铅浓度越高,诱导效应越强;随着胁迫时间延长,诱导效应呈下降趋势,铅浓度越高,CAT活性下降越快,至后期高浓度铅对近江牡蛎CAT活性表现出抑制效应;至30 d时,0.00、0.05、0.50 mg/L组近江牡蛎CAT活性与对照组(p H值7.6、0.00 mg/L)相近,且3组间无明显差异,但5.00 mg/L组近江牡蛎CA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研究结果可见,酸化和铅对近江牡蛎CAT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当铅浓度较低时,近江牡蛎CAT活性主要受p H值影响,当铅浓度达到一定值(5.00 mg/L)后,近江牡蛎CAT活性主要受铅浓度影响,双重胁迫会增加近江牡蛎受损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人工诱导三倍体锦鲤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温度休克法研究锦鲤的人工三倍体诱导技术,以培育大规格三倍体锦鲤。冷休克诱导温度为1-2℃,热休克诱导温度为41-42℃;受精卵的诱导起始时间分别为受精后第2、4、6min;冷休克持续时间为20min,热休克持续时间为1.5min。结果显示,受精后6min开始对受精卵进行冷、热两种休克处理均可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出苗率和较低的畸形苗率。通过流式细胞仪对血细胞DNA含量的测定表明,16.67%的个体其DNA含量为对照组的1.5倍左右,为三倍体;83.33%的个体其DNA含量为对照组的1.2-1.35倍,为三倍体在发育过程中染色体丢失产生的系列非整倍体。体长测定结果显示三倍体具有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0.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多倍体诱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报道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Liao)多倍体诱导的结果。采用经紫外线照射后的海水成功地使仿刺参分别单独产卵、排精,从而准确地控制了仿刺参的多倍体诱导的开始时间。使用0.2、0.4mg/L细胞松驰素B(CB)在授精后5、10min开始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PB1)放出,用10、20、30、40mg/L的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分别在授精后5、10、20、28、35min开始处理抑制受精卵PB1、第二极体(PB2)祚出的方法诱导了刺参的多倍体。研究了诱导的药物浓度、处理时间与诱导效果的关系,同时对幼体的成活率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种药物均可诱导仿刺参产生三倍体和四倍体。采用CB抑制PB1诱导,到达下幼体时,可产生21.3%的四倍体。用6-DMAP抑制PB2放出诱导三倍体,三倍体率可达25.8%。以幼虫浮游期中,处理组和对照组幼虫的摄食、生长、浮游时间以及变态率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