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静水条件下,采用1×10^9CFU/ml,1×10^8CFU/ml,1×10^7CFU/ml,1×10^6CFU/ml,1×10^5CFU/ml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异育银鲫幼苗进行人工注射感染,通过96小时急性毒性试验,测定不同浓度副溶血弧菌血清型对异育银鲫LC50值和安全浓度。结果显示,血清型为O1:KⅢ,O1:KⅥ,O5:KⅣ的副溶血弧菌对异育银鲫96小时的LC50值分别为7.9×10^6CFU/ml,2.0×10^6CFU/ml,7.9×10^6CFU/ml。异育银鲫对血清型O1:KⅢ,O1:KⅥ,O5:KⅣ的安全浓度分别为6.3×10^4CFU/ml,1.66×10^5CFU/ml,3.7×10^5CFU/ml。  相似文献   

2.
采用半致死浓度法,对4种鲤(东平湖鲤、建鲤、俄罗斯鲤及德国镜鲤)对柱状黄杆菌引起的柱形病(即烂鳃病)的抗病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采用1×104、2×104、4×104、8×104、1.6×105 cfu/mL浓度的柱状黄杆菌G4菌株菌液浸泡攻毒1h,参考Reed-Muench法计算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东平湖鲤LC50为104.7174 cfu/mL;建鲤LC50为104.6821 cfu/mL;俄罗斯鲤LC50为104.6414cfu/mL;镜鲤LC50为104.5694 cfu/mL,表明不同品种鲤鱼对柱形病的抗病能力存在差异,四种鲤抗病力大小依次为东平湖鲤建鲤俄罗斯鲤镜鲤,其中东平湖鲤和建鲤无显著差异,二者和镜鲤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斑点叉尾[鱼回](Ictalunes punctatus)溃烂症的病因,从4尾患鱼肝脾中分离纯化出4株优势菌株,并进行病原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4株优势菌经鉴定并命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X-G1,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 subsp salmonicida)X-P2、X-P3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X-P4。1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的世代时间(约14 min)均小于嗜水气单胞菌X-P4(约20 min);2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株的世代时间(约20 min)均大于嗜水气单胞菌X-P4株(约16 min)。X-G1株可检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3种毒力基因;X-P2株仅可检到弹性蛋白酶1种毒力基因;X-P3株可检测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细胞毒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酯酶、气溶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7种毒力基因;X-P4株可检测到鞭毛、弹性蛋白酶、气溶素、细胞毒性肠毒素、热不稳定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和溶血素等7种毒力基因。分离株X-G1、X-P2、X-P3和X-P4在15~17℃水温下腹腔注射攻毒的半数致死浓度(LD 50)依次为0.49×10^4、0.78×10^4、0.53×10^4、3.84×10^4 CFU/g;而在23~26℃水温下测得的LD 50依次为1.48×10^4、1.80×10^4、0.82×10^4、0.68×10^4 CFU/g。分离株混合感染比单一株感染均表现出更强的致死能力。分离菌株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均敏感,但因患病鱼不能摄食药饵而导致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4.
利用大黄鱼野生群体与选育F1养殖群体杂交及群体内自繁,获得选育F1(♀)×野生(♂)、野生(♀)×选育F1(♂)、野生(♀)×野生(♂)和选育F1(♀)×选育F1(♂)4个组合的子代,对其卵径、油球径以及2~10月龄全长、体长和体质量进行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选育F1(♀)×野生(♂)卵径最大,并与野生(♀)×野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个群体油球径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是大黄鱼群体间杂交主要表现的生长性状,9月龄体质量双亲杂种优势最大为14.48%,野生(♀)×选育F1(♂)体质量杂种优势最大为25.68%;野生(♀)×选育F1(♂)的全长特定生长率为1.92%/d ,体质量为5.60%/d及选育F1(♀)×野生(♂)体长为1.99%/d ,是4个群体中最大特定生长率;拟合体长(L)与体质量(m)关系,选育F1(♀)×野生(♂)为 m=0.0277L2.8045(r2=0.9980),野生(♀)×选育F1(♂)为 m=0.0210 L2.9287(r2=0.9993),野生(♀)×野生(♂)为 m=0.0236 L2.8592(r2=0.9916),选育F1(♀)×选育F1(♂)为 m=0.0228 L2.8946(r2=0.9984)。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野生群体与选育养殖群体的杂交能提高大黄鱼子代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5.
实验采用生态毒理学方法,以NH4Cl为实验药物,设置0、50、150和250mg/L实验浓度。通过对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四鼻须鲤鱼氨氮对肝脏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力的影响,比较两个群体抗氨氮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氨氮浓度和胁迫时间下,四鼻须鲤鱼养殖群体GST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与野生群体大致相同。除250mg/L浓度组在胁迫5d和10d时,野生群体酶活性略低于养殖群体外,在其余时间点的野生群体酶活性均高于养殖群体,而且,在高浓度氨氮胁迫下,野生群体肝脏的GST酶活性达到峰值的时间比养殖群体更短,显示出较强的抗氨氮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16S rDNA特异引物对63F和842R对蛭弧菌标准菌株Bdellovi briobacteriovorus 109-J和实验菌株Bd-9913进行了PCR鉴定,使用Bd-9913菌株分别对3株虾类病原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sticus LS01、HF09,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 V28以及1株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CH-42进行裂解。结果表明,10^5PFU/ml的Bd-9913对于10^9CFU/ml的宿主菌具有较好的裂解效果。采用3.0×10^5PFu/mlBd109-J和Bd-9913分别与饲料混合(v/w)后投喂3.0g左右的凡纳滨对虾幼虾,14d内未发现对虾异常,且在对虾肠道内检测不到Bd109-J及Bd-9913,证明二者对于凡纳滨对虾幼虾是安全的。对正常养殖了50d的室外集约化虾池水体分别泼洒终浓度0.3mg/L的二氯异氰脲酸、0.3mg/L季胺盐络合碘和3.0×10^5PFU/ml蛭弧菌,后者对于抑制水体弧菌活菌浓度的效果明显优于化学消毒剂。当每隔20d左右分别进行一次上述水体处理,通过比较体内弧菌感染的对虾个体数,发现从肝胰腺分离到弧菌的对虾数量二者无显著差异,但从血淋巴分离到弧菌的对虾数量,蛭弧菌处理组显著少于化学消毒剂处理组,显示了蛭弧菌在预防对虾弧菌感染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自2008年4月至8月,在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池养殖基地全程采集养殖池塘水样,检测水体细菌类群和理化因子,分析养殖过程中细菌类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水体异养细菌、弧菌(Vibrio)和芽孢杆菌(Bacillus)的数量波动性较大,其中异养细菌波动范围1.35×10^4~1.39×10^6cfu·mL^-1,平均4.73×10^5cfu·mL^-1;弧菌波动范围1.05×10^3~5.20×10^4cfu·mL^-1,平均1.80×10^4cfu·mL^-1;芽孢杆菌波动范围0.11×10^3~4.30×10^3cfu·mL^-1,平均6.6×10^2cfu·mL^-1;粪大肠菌群(fecalcoliform)大多在1.0×10^2cfu·L^-1以内,平均0.97×10^2cfu·L^-1,远低于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对细菌与理化因子的单因子分析显示,异养细菌与溶解氧(DO)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弧菌与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与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多因子偏相关分析显示,异养细菌和弧菌与DO、pH、COD、TP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调查的养殖池塘对虾生长良好,该养殖池塘是安全、基本健康的系统,水环境中细菌数量受养殖系统中生物、环境因子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8.
草鱼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养殖生产中草鱼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方法,从广东省清远市某水产养殖场濒死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20160426,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分析的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草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4. 87×105cfu/g,且该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西丁、氨曲南、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吡肟等药物高度敏感,在草鱼养殖生产中可选择这些药物防治该疾病。  相似文献   

9.
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水产动物致病菌,是中国重要养殖鱼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鳜(Siniperca chuatsi)等烂鳃病的病原。本研究以1972年从患"烂鳃病"草鱼上分离的两株冻干柱状黄杆菌G4和G18菌株为研究对象,并将G4株再次分离纯化得纯化菌株,命名为G4R3。对草鱼鱼苗浸泡攻毒结果显示,G4R3的LD50至少比G18的高3个数量级,因此G4R3为"强毒株",G18为"弱毒株"。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柱状黄杆菌强毒株G4R3和弱毒株G18的胞外蛋白,经过双向电泳并结合图像分析,共发现了34个点是差异表达的蛋白。胶内酶解、肽质量指纹图谱和串联质谱分析后,鉴定出其中的7个蛋白点,代表滑动蛋白K、腺酐甲硫氨酸合成酶和一种可能的膜蛋白等3种蛋白,它们可能是柱状黄杆菌的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10.
枯草芽孢杆菌改善水质提高凡纳滨对虾幼体抗逆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放不同浓度梯度的枯草芽孢杆菌于凡纳滨对虾幼体养殖环境中,监测不同枯草芽孢杆菌使用浓度下与养殖环境相关的水质因子(氨氮、亚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变化;观察不同枯草芽孢杆菌使用浓度下凡纳滨对虾幼体对人工制造的胁迫环境的抗逆性;观测不同枯草芽孢杆菌使用浓度下凡纳滨对虾幼体的成活率与体重增长率。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对水质改善和凡纳滨对虾幼体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能显著(P〈0.05)降低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抑制亚硝酸盐氮的产生;当枯草芽孢杆菌投放浓度为1.25×10^4cfu/ml时,水体中化学需氧量、氨态氮、亚硝酸盐氮含量均值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65.30%、59.70%、88.64%,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0.00%,体重增长率是对照组的2.44倍;当枯草芽孢杆菌使用浓度为1.25×10^4~1.25×10^6cfu/ml时,对虾抗逆性显著(P〈0.05)增强,对虾在氨氮、亚硝酸盐氮、高锰酸钾、甲醛胁迫下24小时的成活率均值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6.94%、24.44%、44.17%、18.61%。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stilis)对养殖环境水质和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幼体抗病力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能显著(P〈0.05)降低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含量,抑制亚硝酸氮(NO2-N)的产生;当枯草芽孢杆菌投放浓度为1.25×10^4cfu·mL^-1时,水体中COD、NH3-N和NO2-N含量均值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65.30%、59.70%和88.64%;20d后测定对虾的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菌和溶菌活力,各值相对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67、1.64、0.45、3.06、2.57和1.14倍;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0%,增重率是对照组的2.44倍。因此,一定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能改善凡纳滨对虾幼体的养殖水质进而提高凡纳滨对虾幼体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12.
为鉴定患病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病原菌,从大鲵肠、胃、脾脏中分离得到菌株int1705,分离菌株经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RNA和aspC管家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经人工感染,结果显示:菌株int1705能使健康大鲵发病并致死,半致死浓度(LD50)为3.16×10 6 CFU/mL,且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int1705对多粘菌素B、头孢他啶、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10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3.
“四大家鱼”对暴发性鱼病的抗病力的种间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嗜水气单胞菌所引起的暴发性鱼病,是近年来危害我国淡水养殖业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报导草鱼、青鱼、鳙、鲢对该病的抗病力的差异及机理的研究结果。在菌液浓度为6.0×10 ̄8CFU/ml(10°,10 ̄(-1),10 ̄(-2),10 ̄(-3)四个稀释度),注射剂量为0.3ml/尾时,半数致死生(LD_(50))分别是草鱼10 ̄(-0.48),青鱼10 ̄(1.25),鳙10 ̄(-1.37),鲢10 ̄(-2.19),差异显著(P<P_(0.05))。四种鱼的白细胞吞噬百分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P_(0.01)),其中草鱼极显著地(P<P_(0.01))强于其他三种鱼。四种鱼的补体替代途径(C_3旁路)杀菌力12小时测定结果的大小顺序是草鱼>青鱼>鳙>鲢,差异显著(P<P_(0.05))。草鱼的补体总量极显著地(P<P_(0.01))低于鲢、鳙。四种鱼的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存在显著差异(P<P_(0.05)),顺序为鳙>鲢>草鱼>青鱼。“四大家鱼”对暴发性鱼病的抗病力的种间差异,不仅同它们的免疫力的大小有关,也同它们对特定病原的易感性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新型对虾生态养殖模式,于池塘中构建围网开展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鲻(Mugil cephalus)混养试验。鲻密度依次为0尾(M0,对照组)、250尾(M250)、500尾(M500)和800尾(M800)。结果显示,鲻放养组的饵料系数均比对照组低,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M250组对虾产值(30.30×10^4元·hm-2)及总产值(31.02×10^4元·hm^-2)为各组最高,M800组对虾产值(20.96×10^4元·hm^-2)及总产值(23.30×10^4元·hm^-2)最低。试验结束后,放养较多鲻的处理组(M500和M800)的总有机碳(TOC)有约20 mg·L^-1幅度的下降,而M0和M250则变动极小,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末期鲻放养组的亚硝态氮(NO2-N)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M0,且M250组NO2-N及氨氮(NH4-N)质量分数居于各组最高(P〉0.05)。试验表明,在池塘围网混养少量鲻(M250)时对虾产量最高,而混养较多鲻(M500和M800)时饲料成本较为节约且水质指标较好。采取养殖前期多放鱼,后期适当分鱼以降低密度的措施,可能更有利于虾塘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浙江省象山港养殖黑鲷暴发了严重的肠炎病情,病鱼肠道肿胀,充满黄色黏液。以ZoBell2216E平板自病鱼肠道黏液分离到4株菌BB01、BB02、BB03和BB04。通过人工感染试验验证了前3株为病原菌,其中BB01菌株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4.61×104CFU/g鱼体重。3株分离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氧化酶试验阳性,氧化葡萄糖,不产气,4℃生长,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利用麦芽糖、柠檬酸盐,硝酸盐降解阳性,DNA酶、乙酰胺酶阴性;与已发表的恶臭假单胞菌16SrRNA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经形态和理化特性鉴定及16SrDNA序列测定,此3株菌同属于恶臭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B01对头孢类等多数抗生素种类敏感,而对氧氟沙星耐药。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4种药物对中国花鲈苗种的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为:硫酸铜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58mg/L(24h)、2.93mg/L(48h)、1.81mg/L(72h)、0.78mg/L(96h),安全浓度为0.36mg/L。杀虫威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5.11mg/L(24h)、15.81mg/L(48h)、11.20mg/L(72h)、9.36mg/L(96h),安全浓度为0.96mg/L。福尔马林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25.58mg/L(24h)、176.97mg/L(48h)、150.31mg/L(72h)、141.45mg/L(96h),安全浓度为32.77mg/L。聚维酮碘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27.00mg/L(24h)、145.50mg/L(48h)、113.11mg/L(72h)、101.84mg/L(96h),安全浓度为17.93mg/L。4种药物对中国花鲈苗种的毒性大小依次为:硫酸铜〉杀虫威〉聚维酮碘〉福尔马林。  相似文献   

17.
光唇鱼与凡纳对虾池塘混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淑娇 《福建水产》2011,33(4):73-75,56
在一口面积0.347hm2,水深2m的池塘放养体长2~4em的光唇鱼苗28000尾和体长0.8~1.0cm的凡纳对虾(俗称南美白对虾)虾苗100×10^4尾(分别在5月中旬和8月下旬2次投放,各投50×10^4尾),经215d的饲养,收获商品光唇鱼295.3kg,折合产量851.0kg/hm2,成活率59%;两季对虾产...  相似文献   

18.
氯化铵对“黄海1号”中国对虾免疫相关酶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不同浓度氯化铵作用条件下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群体和中国对虾野生群体的存活率, 血清中的溶菌酶(LSZ)、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变化进行了测定.发现"黄海1号"的24、48和72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及安全浓度均高于野生群体;氯化铵浓度为8 mg/L时,"黄海1号"体内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极显著低于野生群体(P<0.01);氯化铵浓度为16 mg/L时, "黄海1号"体内的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5),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低于野生群体(P<0.05);氯化铵浓度为32mg/L时,"黄海1号"体内的溶菌酶、酚氧化酶活力极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5),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低于野生群体(P<0.05);氯化铵浓度为64mg/L时,选育群体"黄海1号"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野生群体(P<0.05);氯化铵浓度为128mg/L时,两群体的各项免疫指标都未出现明显差异.比较发现,随着氯化铵浓度的上升,选育群体中国对虾"黄海1号"几种与抗病力相关的生理指标都表现出了其比野生群体优良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抗迟缓爱德华菌的牙鲆家系,实验以已经选育出的牙鲆抗病和快速生长家系以及从韩国引进的选育群体为亲本建立了牙鲆家系56个,并对其中32个家系进行了迟缓爱德华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了迟缓爱德华菌对牙鲆家系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3.69×105CFU/mL后,从每个家系中随机抽取75尾,按照0.2 mL/10 g体质量腹腔注射半致死浓度的菌液,并设置1次重复。人工感染时水温控制在(19±1)℃。从32个家系中共选取4 800尾5月龄牙鲆幼鱼进行感染,16 d实验结束后统计各家系存活率为8.2%~66.1%,平均存活率为31.2%。不同家系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抗感染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筛选出6个存活率高于45%的抗病家系,发现2007年筛选出的抗鳗弧菌病家系F0768的后代家系在迟缓爱德华菌感染后的存活率普遍很高,表现出抗迟缓爱德华菌病的能力。研究为选育抗鳗弧菌病和抗迟缓爱德华菌病的牙鲆优良品系奠定了基础,对牙鲆抗细菌病的分子机理研究及抗病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查明湖北石首大垸农场养殖的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歪头病病原与致病原理,本研究应用微生物分离技术,从病蛙脑、肝、脾和肾脏组织中分离、纯化病菌,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细菌种类鉴定,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患病蛙病理损伤,及人工回归感染确定其致病性,并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BSH3)与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聚为一支,结合该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综合鉴定为米尔伊丽莎白菌。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表明分离菌(BSH3)会导致蛙脑组织基质水肿,基质中出现空泡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现象;肝、脾和肾脏组织出现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人工回归感染试验显示,菌株可使黑斑蛙出现与自然发病蛙相似症状,半数致死浓度为6.3×104 CFU/mL。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已呈现多重耐药性,仅对少数检测抗生素(米诺环素、氟苯尼考、利福平和万古霉素)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农业部水产用药规定,推荐使用氟苯尼考治疗该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