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黄鱼[Pseudoseiaena crocea (Richardson)],俗称黄花鱼、黄瓜鱼、红瓜等。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大黄鱼属于暖温性、广盐性的河口鱼类。其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我国传统的美食海鱼,备受青睐。  相似文献   

2.
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鱼属于石首鱼科黄鱼属,俗称黄花鱼,为我国特有的地方性养殖品种,是传统四大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大黄鱼人工育苗主要集中在闽东地区,对于大黄鱼仔、稚、幼鱼培育技术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大黄鱼育苗技术进行了生产性总结,旨在为石首鱼科鱼类的人工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是我国近几年开发新的养殖对象。作者于1996年11月下旬开始进行大黄鱼鱼池塘养殖试验,经过试验,已取得明显泊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着重介绍大黄鱼池塘养殖技示经验。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3月,浙江省某养殖场暴发大黄鱼弧菌病,且患病鱼大量死亡,经检测患的是大黄鱼哈维氏弧菌病。现就此病例对大黄鱼哈维氏弧菌病的诊断及防治做简要介绍,以为大黄鱼弧菌病的深入研究以及生产用药提供参考。一、患病鱼病症大黄鱼哈维氏弧菌病发生时水温17℃,前半个月连绵阴雨,患病鱼肛门充血,尾鳍基部和胸鳍基部  相似文献   

5.
浙北沿岸大黄鱼放流增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恢复浙江渔场大黄鱼资源,1998—2002年,浙江省在浙江北部沿岸海域进行了大黄鱼增殖放流可行性研究。通过5年来的放流试验表明,在浙北沿岸进行大黄鱼放流是完全可行的,放流鱼能够在放流区域附近海域存活、生长,并进行索饵、产卵洄游,同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捕捞群体,放流鱼回捕率较高,放流效果较好。文章对试验放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大规模放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黄鱼mtDNA ND5和Cytb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祖兴  李明云  朱俊杰 《水产科学》2006,25(12):626-631
2004年4月,将采自浙江省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的大黄鱼样本,提取总DNA,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大黄鱼线粒体DNA(mtDNA)的辅酶5(ND5)和细胞色素b(Cytb)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电泳检测、纯化后直接测序。得到ND5的序列1839 bp和Cytb基因序列382 bp。应用primer premier5和MEGA3软件包所作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依据大黄鱼ND5序列所作的进化树总体支持传统的分类地位,大黄鱼更接近塘鳢鱼科。而基于Cytb基因所作的分析表明,黑鳃梅童鱼是大黄鱼在石首鱼科中是遗传距离最小的。  相似文献   

7.
养殖大黄鱼不同部位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俗名黄花鱼、黄瓜鱼,是我国传统的海产经济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导致资源严重枯竭。大黄鱼已在全国范围广泛养殖。产区主要集中在浙江沿海和福建闽东地区,到2007年大黄鱼养殖产量达到了10万吨。大黄鱼个体较大,  相似文献   

8.
大黄鱼续航时间和临界游泳速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续航时间作为游泳能力的评测指标,研究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幼鱼、1龄鱼的续航时间和临界游泳速度.试验结果显示,在45cm/s流速下,大黄鱼幼鱼的平均续航时间为12 min;在60 cm/s流速下,大黄鱼1龄鱼的平均续航时间为22 min 20 s;大黄鱼幼鱼和1龄鱼的续航时间与水流流速呈乘幂递减关系;摆尾频率与水流流速呈线性关系.在给定的6个流速条件下,大黄鱼幼鱼和1龄鱼的平均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39.85cm/s和50.02 cm/s.研究表明,大黄鱼幼鱼不宜在流速长时间超过40cm/s的海区进行养殖,大黄鱼1龄鱼不宜在流速长时间超过50cm/s的海区养殖,否则应采取适当的减流或分流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黄鱼(Pseud osviaena crocea)俗称黄花、红口、黄瓜鱼、黄花鱼,隶属于石首鱼科、黄鱼属,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0.
从患病大黄鱼病灶中分离出病原哈维氏弧菌,并人工回接感染大黄鱼,病鱼出现典型的皮肤溃疡症。测定大黄鱼血液各项指标发现,病鱼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加,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患病大黄鱼总蛋白为(12.8±3.95)g/L,对照组鱼为(19.4±4.33)g/L,病鱼球蛋白、甘油三脂、血糖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然而病鱼谷丙转氨酶为(37±5.11)IU/L,对照组为(28±5.54)IU/L;病鱼谷草转氨酶为(164±47.19)IU/L,对照组为(117±21.84)IU/L,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果说明,病鱼肝脏和肾脏组织受损。对患病大黄鱼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病鱼病变组织头肾、肝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及坏死。细胞超微病变观察发现,头肾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胞浆内脂滴积累多。血清指标的测定可以作为大黄鱼哈维氏弧菌病细菌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赵福海  朱雪根  黄则平 《海洋渔业》2002,24(4):178-179,172
江苏省吕四渔场曾是著名的大黄鱼产地之一,但由于捕捞强度的逐年增大,80年代以来,大量自然资源日趋衰退,大黄鱼渔场已形不成渔汛。为保护大黄鱼资源,发展渔业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笔者在前几年大黄鱼养殖试验的基础上,针对大黄鱼的生长特性,结合市场变化及本地的条件,采取引进大规格鱼种,强化池塘养殖管理,使之当年就养成商品鱼。这是一种适合江苏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下的大黄鱼养殖模式。笔者先后攻克了鱼种海上长途运输、陆地近距运输、高温渡夏、池塘养殖和越冬集养及病害防治。为大黄鱼池塘养殖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rea)俗称黄瓜鱼、黄花鱼,是我国四大海产经济鱼类之一,被农业部列为我国八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素有中国"国鱼"之称。福建省是大黄鱼的主要养殖区,2013年福建的大黄鱼养殖产量为9.655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饲料作为大黄鱼养殖的重要投入  相似文献   

13.
大黄鱼是我市主要海水养殖鱼类,随着海水网箱养殖的快速发展,因对养殖品种缺乏有效选育,大黄鱼在养殖中存在生长缓慢、个体小型化、性早熟和养殖病害频发、抗逆性差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工程鱼如四倍体鱼作为鱼类选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四倍体鱼对于三倍体鱼的生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三倍体鱼具有不育或低育性可被应用于大规格商品鱼培育,同时,三倍体鱼具有良好的生存力、较好的肉质和食物转换系数等优势,而受到国内外水产科学工作者广泛重视。亲鱼培育及人工授精技术是工程鱼人工繁育的技术基础。为开展大黄…  相似文献   

14.
网箱养殖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国良 《水产学报》2006,30(1):103-107
首次报道了大黄鱼诺卡氏菌病的发生情况。病鱼以体表和心、脾、肾等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平均死亡率15%。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光镜、电镜检查,均发现长或短的丝状分枝状杆菌。用分离菌株作回归感染,证实为该大黄鱼结节病的病原菌。对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确定病原为诺卡氏菌。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育苗常见的白点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黄鱼的人工育苗经常受到白点病(即刺激隐核虫)的侵袭,且大黄鱼鱼苗不同于其他海水鱼苗,对周围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对药物的抗毒性较差,因此,一旦染上该病,往往会造成鱼苗大量死亡,大大影响育苗的成活率,成为大黄鱼人工育苗成功的一大障碍。作者经这几年育苗试验,对该病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病鱼来源:1991~1996年,福建省宁德、福清人工培育的大黄鱼仔、稚幼鱼。先对大量的病鱼进行症状观察,然后用解剖针将鱼体上的白点刮落,用显微镜进行连续观察,确认该病原后,用不同浓度的C…  相似文献   

16.
岱衢族大黄鱼放流增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恢复舟山渔场本地种岱衢族大黄鱼(Pseudosciaenac Focea)资源,2000~2009年进行了岱衢族大黄鱼增殖放流试验。10年间共放流了经过人工繁育的岱衢族大黄鱼苗种1288.0×10^4尾,其中包括标志鱼62680尾。回捕标志鱼1432尾,平均回捕率2.73%。回捕试验结果表明,在岱衢洋进行本地大黄鱼的放流可行,体外挂牌法适合于大黄鱼的标志放流,放流鱼苗不仅可以成活、生长,还能够产卵、增殖并进行洄游;放流使舟山渔场本地岱衢族大黄鱼资源得到显著恢复,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开展了大黄鱼和鮸鱼的远缘杂交实验,结果表明:鮸鱼(♀)×大黄鱼(♂)杂交组受精率为52%,孵化率为71%,但孵化后未能开口摄食,半个月内杂交苗逐渐、全部死亡.大黄鱼(♀)×鮸鱼(♂)杂交组受精率为75%,孵化率为83%,度过了开口摄食轮虫和开始摄食桡足类的两个死亡高峰期,存活率仅为1.2%.此外,本文分析了鮸鱼(♀)×大黄鱼(♂)的杂交子代不能存活的原因,以及大黄鱼(9)×鮸鱼(♂)的杂交子代的遗传本质和成活率低的原因.研究,<现代渔业信息>杂志,23(5):23-25.  相似文献   

18.
《内陆水产》2004,29(9):45-46
门00 :下工OC条重〕500条重)5007.5‘6+54力1901201氏O30.01工刃安康鱼鹰爪虾16014.0疆鱼鱼新鳃卿鳗鳗鳗鲍鳍帽海海海银银银3_5110鱼鱼鱼蛤鲤缩缝文〕500250感鲜条重<5003Q.020.0带鱼带鱼大黄鱼大黄鱼乌鳗蓝园够蜘昌花妒花妒北京蟾鱼四道白市场锯缘青蟹(膏蟹)邸3.56.05.8、2。二0砧刀 2?;0 6宜.0280.01专5.0污5力抓。 12.0 交至O 650 30,O _丫甲 8污.03面 33泊 注叹O翻p鱼草鱼鲤鱼匈奎鱼大黄鱼大黄鱼带鱼带鱼马鱿鱼马蚊鱼 8.010.011.628办4仅06仪030.0j卜息,O13.019二011心9.07.6冲华绒鳌蟹个勤50活牛蛙/马蛟鱼乌绞鱼马鱼交鱼带鱼带鱼带…  相似文献   

19.
水温对不同鱼类的急性致死效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半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方法,设置不同温度梯度对四种海洋鱼类按突然升温和逐步升温两种方式进行96h热冲击实验。结果显示:在突然升温情况下大黄鱼、鮸鱼、黑鲷和鲻鱼的96h-UILT50值分别为33.00℃、32.40℃、35.00℃和36.19℃;在逐步升温的情况下大黄鱼、鮸鱼、黑鲷和鲻鱼的96h-UILT50分别为32.72℃、33.47℃、36.40℃和37.11℃。突然升温试验结果表明,四种受试鱼类中鮸鱼对高温耐受能力最差,大黄鱼对高温的忍耐能力也较差,黑鲷对高温冲击的耐受能力较强,鲻鱼耐受能力最强;逐步升温试验结果表明,四种受试鱼类中大黄鱼对逐步升温的耐受能力最差,鮸鱼对逐步升温的忍耐能力也较差,黑鲷对逐步升温冲击的耐受能力较强,鲻鱼耐受能力最强。现场温度下逐步升温方式对不同受试生物的影响程度明显小于突然升温方式。  相似文献   

20.
郑尧兰 《齐鲁渔业》2008,25(9):37-39
进行了大黄鱼和(鱼免)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鱼免)(♀)×大黄鱼(♂)杂交组受精率为52%,孵化率为71%,但孵化后未能开口摄食,15天内杂交苗逐渐全部死亡。大黄鱼(♀)×(鱼免)(♂)杂交组受精率为75%,孵化率为83%,度过了开口摄食轮虫和开始摄食桡足类2个死亡高峰期,存活率仅为1.2%。并分析了(鱼免)(♀)×大黄鱼(♂)的杂交子代不能存活的原因,以及大黄鱼(♀)×(鱼免)(♂)的杂交子代的遗传本质和成活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