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利用1970—2015年海南岛18市县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探讨海南岛四季水汽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关系。结果显示:海南岛多雨年和少雨年水汽输送特征明显不同,各季多雨年、少雨年对比也不同;西南风水汽输送进入南海后转向与南下东北风冷空气汇合形成气旋性异常环流,造成海南春季降水,而西南风水汽输送与副高南侧偏东风水汽输送在海南岛上空交汇,造成夏季多雨;秋季多雨年,西南风水汽输送转向后汇合副高南侧偏东风水汽以偏东风急流形式影响海南岛;春季少雨年时,海南岛位于水汽输送大值中心入口位置,整体水汽收支为对外输出,而东部气旋式水汽环流异常和中南半岛附近反气旋水汽环流异常作用造成夏季降水偏少,秋季少雨年,西南水汽输送和西太平洋偏东风水汽输送较常年偏弱,冬季少雨年,西南水汽输送异常偏弱,海南岛受偏北风水汽输送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区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气降水是水循环中重要的输入因子,对其同位素组分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新疆乌鲁木齐地区1986-2002年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提出大气降水线方程,并与全国及全球降水线方程进行对比,揭示该降水线方程的特征.研究表明:乌鲁木齐水分来源复杂,主要是西风带输送的海洋水汽和局地的蒸发,大气降水的加权平均18O与月平均气温相关关系显著,与雨量效应(降水量效应)较相关,降水中温度效应明显,且在一定时期很大程度上其影响掩盖了雨量效应.乌鲁木齐降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与温度的季节变化几乎一致,温度是制约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3.
基于洞庭湖流域85个气象站点1961—2016年日降水数据和美国NCEP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洞庭湖流域1961—2016年雨季(5—9月)极端降水事件环流演变特征,考虑到极端降水的空间差异性,先采用som-k方法对极端降水数据聚类,再分析不同类型极端降水事件的环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低对流层气旋性涡旋的发展、500 hPa低压槽的加强、洞庭湖流域东南侧辐合带增强是该区域极端降水发生的重要原因,辐合上升运动区明显增强北移。各类别极端降水异常水汽输送通道并不一致,但异常水汽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异常水汽流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变化配合大气环流形势差异,导致动力上升条件不同,造成了洞庭湖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差异:北部型分布在27°—30°N,集中在6月、7月;中部型分布在26°—27°N,集中在5月、6月;南部型分布在25°—26°N,集中在5月、6月。  相似文献   

4.
黑河流域水循环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系统地研究黑河流域的水量平衡,该文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波文比公式估算黑河流域的蒸散发量,并结合流域的流量观测与已有的研究成果,首次将流域的大气输送水量与地面水循环结合起来研究分析:黑河流域上空大气水汽输送净收入量约288亿m3;上游山区为多降水中心,成为河流的发源地,降水总量约有141.68亿m3;中下游内陆盆地成为低降水极值中心,降水总量约有55.13亿m3;黑河流域总蒸散量约为195.6亿m3,其中在上游山区蒸散约95.44亿m3的水分,中下游蒸散损失的水量达到100.16亿m3。结合黑河流域水资源量的时空变化情况,从分析内陆河水循环主要环节出发,揭示了黑河流域水循环在山区形成水资源、在中下游内陆盆地散失水资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华北地区当代水资源受大气内部运动规律制约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小波相关和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北界位置变化的时频相关。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华北南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所缓解,但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与副高脊线及北界位置变化相关密切,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显著相关振荡,与副高脊线的年代际尺度相关凝聚性最强;时域中年际尺度相关存在局部化特征,年代际尺度相关具有阶段性。分析认为,2000年以来副高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北并维持反气旋型环流,有利于水汽向华北输送,使得华北降水增多成为近年来华北南部降水蒸发差增大的主要原因;而华北东北部仍处于持续缺水期,与东亚季风减弱不利于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以及蒙古高原显著增暖导致蒸发增大等因素有关。副高强度和位置异常影响东亚季风强度和西风带槽脊位置引起华北降水和气温变化发生异常,对华北地区降水蒸发差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ENSO事件背景下的水汽源区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季风区水循环过程,基于福州的降水同位素及气象数据,研究了ENSO背景下δ~(18 )O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OLR(向外长波辐射)技术进一步探索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特征对ENSO事件及水汽源区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水汽源区变化主要通过影响降水的年内分配,特别是雨季降水的时间分配状况影响δ~(18 )O的年际变化;各事件年大气降水线方程有着规律性的变化,拉尼娜年凸显出海洋性较强的气候特征;厄尔尼诺年减弱雨季降水量效应而增强旱季反温度效应,拉尼娜年则削弱旱季反温度效应;通过OLR场反演的水汽源区变化与福州稳定同位素特征有着较强的对应关系,西太平洋水汽源区的位置与对流强度的变化是ENSO事件年中影响福州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NCEP分辨率1°×1°再分析资料等,对2013年8月15-17日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范围广、强度大,高空槽及东北冷涡是本次降水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西南低空急流不断从渤海向东北地区输送水汽并在该地辐合,为本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散度的高低空配置表明,东北地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和较大的梯度表明,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出现。本次暴雨的高低空和地面系统配合、动力、热力、水汽条件良好,均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1—2012年NOAA扩展重建的月平均海面温度资料,确定了11个El Ni?o年和10个La Ni?a年。分别对El Ni?o年和La Ni?a年中国东部降水进行合成,分析了东部冬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以及与ENSO事件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El Ni?o年冬季我国东部大部分地方多雨,La Ni?a年冬季我国东部大部分地方少雨,且ENSO敏感区在东南和华南。分析El Ni?o年和La Ni?a年海温异常和大气环流异常及低层水汽输送特征,发现El Ni?o年东亚冬季风偏弱,La Ni?a年东亚冬季风偏强。  相似文献   

9.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黄河支流河岸植被水分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水分梯度下植物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防蚀控沙中适宜物种的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基于HYSPLI4气团轨迹模型和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分析黄河主要支流—西柳沟河流河岸不同水分梯度下优势植物对潜在水源利用率,进而提出不同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结果] 研究区在采样期间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北季风输送和局地蒸发。在水分充足的河漫滩样地,植物以浅层土壤水(0—30 cm)为主要水源。距离河道较远的河谷阶地上,草本类植物主要利用浅层和中层土壤水(0—70 cm),灌木类和高大草本类植物转而吸收更深层的土壤水(70—100 cm),出现水文生态位分离的现象。[结论] 当水分缺乏时,灌木类植物会因为吸水模式的优势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力。灌木类植物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防蚀控沙的适宜物种。  相似文献   

10.
大气降水经植被层的截留损失后降落入流域土壤表面,将在土壤界面发生水分的分配和转化,部分水分将会通过土壤孔隙入渗,部分水分会在土壤表面蒸发,其余水分将沿坡面流动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对于一次降水过程来说,降水期间地表水汽含量近于饱和,同时降水历时一般较短,因此土壤表面蒸发量可以忽略不计。本文以2009年2月7-9日河南省118个站点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根据观测降雨前、后土壤含水量,确定由于降雨引起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深度,即降雨渗透深度,得到一组降雨量与渗透雨量数据系列,利用实验资料建立降雨与渗透深度相关关系计算区域降雨渗透量;就降水地土壤中的渗透过程和渗透深度作以分析探讨,为各地湿土层厚度分析、农业生产、防汛抗旱与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08年陕西78个气象站7-8月降水资料、西太平洋副高逐月指数资料及500hPa位势高度场和700hPa风场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小波凝聚谱分析等方法探讨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陕西降水的影响及机制,为盛夏陕西降水的气候预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盛夏副高强度、脊线、西伸脊点指数与陕西降水关系密切,副高偏强偏西时陕西降水偏多,副高偏北时陕西北部降水偏多、南部偏少.8月副高3个指数与陕西降水的相关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明显增多.副高的强度和位置变化引起副热带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异常,进而影响陕西降水.8月副高偏强偏西时,巴尔喀什湖阻高增强,700hPa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增强,陕西位于冷暖空气交汇区,降水偏多;副高偏南时,水汽辐合区位于陕南,陕西南部多雨、北部少雨;副高偏北时,水汽辐合区位于陕北,陕西北部多雨、南部少雨.8月副高强度指数与同月陕西降水的显著共振周期为7 ~8a,且副高强度变化超前于陕西降水变化1.26a,说明8月副高强度的年际变化是引起同月陕西降水年际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喀斯特地区特殊的二元水文地质结构增加了水文过程研究的难度。大气降水是流域水循环的重要输入因子,研究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探讨该地区水汽来源、径流划分、水分滞留时间等水文过程。该文以桂西北环江地区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例,基于2009年4月-2011年8月的降雨、温度资料以及月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数据,分析了降水分布及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大气水线与全球大气水线存在一定的偏离,表明研究区降水云气形成过程中汽、液两相同位素分馏不平衡的程度偏大。过量氘年平均值为14.21‰,旱雨季不同,反映了水汽来源的差异。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呈现正弦波动的特性,波动周期和振幅受纬度及季节因素的影响明显大于降水量及温度,表明大尺度环境因素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该研究为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喀斯特地区流域尺度水文过程研究奠定了基础,对深入分析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水文效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2011年4月1日山西省朔州市全市普降暴雪,通过对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的分析,发现此次降水过程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水过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层散度的垂直配置及低空急流是此次降水过程的动力原因,中层来自南方的西南暖湿气流为这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低层回流的东北冷空气维持干冷特性,在降水过程中起抬升暖湿气流,增加了大气的斜压性的作用,促进了水汽的辐合上升。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低纬高原地区148站的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该区域冬、春季的降水时空分布及其环流背景差异,了解低纬高原干旱的原因。结果表明:冬、春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差异显著,春季降水量较大幅度高于冬季,差异最大区域位于低纬高原的西部和南部,呈“L”型区域分布;冬季降水在1985-1990年和2005年以后存在4~6a的振荡周期,1990年以后存在准2a和10a左右的振荡周期;春季降水在1995年以前存在较明显的4~6a振荡周期,2001年以后存在准2a的振荡周期。导致冬、春季降水差异显著的环流背景主要为:与冬季相比,春季青藏高原北侧的东亚大槽较弱;但高原南侧的南支槽活跃;海洋上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沿着高压外围的气流更容易到达低纬高原,从而水汽输送更强;副高与南亚高压的两高辐合区向北延伸的范围更大,有利于低纬高原降水。进一步研究表明,低纬高原冬季降水主要与青藏高原南侧孟加拉湾附近区域的热力作用密切相关,春季降水则与该地区的比湿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15.
四川旱地作物水分盈亏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四川53个农业气象站点1971-2009年逐旬气象、土壤湿度和作物发育期资料,运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和气候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5个气候子区域近40a来玉米、小麦、油菜全生育期和关键生育期水分盈亏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和关键生育期内,各分区小麦、油菜均为水分亏缺,但关键期亏缺量在减小;各区域温度升高、水汽压增大、风速减小、日照减少趋势明显;水分盈亏量与降水、水汽压呈正相关,与气温、日照、风速呈负相关。由此可见,四川旱地作物以水分亏缺为基本特征,但由于日照和风速的减小引起作物需水量减少,从而使水分亏缺程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降水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借助武功地区1955—2015年逐月降水量和气温实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武功地区近61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降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功地区年降水量总体上呈-15.56 mm/10 a的减少趋势,其中春、夏季降水量下降显著,秋、冬季则较为平缓;年和季节降水量的典型突变时间节点在1983年附近,表明了年降水量和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的一致性,也印证了20世纪90年代关中平原西部降水趋势发生了突变;武功地区气候偏冷期主要在1955—1994年,气温降低使得年降水量呈39.46 mm/10 a的减少趋势;气候偏暖期主要在1995—2015年,气温升高使得年降水量呈98.63 mm/10 a的增加趋势;气候冷暖变化通过影响蒸发量、蒸腾量和水汽输送速度,来影响武功地区年降水量;降水量增多有利于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也增加了极端天气和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7.
科尔沁沙地奈曼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降水的分布特征和趋势分析对于研究区域水分动态和水资源合理评价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以奈曼旗气象局49a的降水数据分析了该区域降水的变化趋势与特征,结果表明:奈曼地区49a来平均降水量为351.7mm,春季降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逐年减少,夏季降水最多,为年平均降水的68.6%;年降水中以7月的降水量最多,占年降水总量的30.4%;降水量介于300~350mm的年份最多,占28.6%,小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年份占63.3%。年降水300mm以上的概率为67.4%,而大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概率仅为38.8%;降水年际变率较大,变异系数为25.1%,总体趋势是降水逐年减少,有趋于更干旱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雨季开始期是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春季作物栽培的季节,其到来时间早或晚将直接影响本区农业生产.以云南省南部岭谷组合地形区30个气象台站2001年日降水序列为基础数据,对雨季开始期进行了时间推算.结果显示:无量山-哀牢山组合地形以东地区基本在4月底以前进入雨季,西部地区直到5月2候才完全进入雨季,即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提前2~3候.究其原因.有2个方面:其一,影响研究区的两股水汽来临时间存在相位差;其二,哀牢山、无量山等大地形对水汽的输送有显著的截留和阻隔作用.总之,由于高大山地对水汽输送的阻隔与截留作用,无量山-哀牢山组合地形不仅成为研究区雨季开始期区域差异的分界线,也成为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影响地区的分界地带之一.  相似文献   

19.
水利水保工程措施实施对局地降水影响初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黄河中游三门峡水库高水位运行期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实施8a来有关监测数据,结合区域内气象资料,分析了水利水保工程措施实施所引起局地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由于水库大量蓄水和大规模林草、梯田等坡面措施及相当数量沟道坝库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下垫面状况.而且较多地截留雨水和拦蓄地表径流.增多了内源水汽,加快了区域水分循环.从而改变了当地小气候特性,并对局地降水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北京昌平旱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输入为300~522mm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和"早稻502"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876~5289kg·hm-2、3977~5664kg·hm-2,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29g·kg-1、1.03~1.33g·kg-1,同一品种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存在差异."早稻50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早稻297",表明"早稻502"更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对产量分析可以看出,在损失7.9%~29.8%产量前提下,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9%~27.7%,其中前期限量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为3.6%~23.1%,而产量仅降低7.9%~15.5%.表明前期限量后期充分灌溉处理为北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早稻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利用北京地区昌平气象站1951~2005年的气侯资料,分析了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特点,根据person-Ⅲ分布法确定了早稻生长季内的3种降水年型,并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下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与作物需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旱稻在正常年和干旱年型下生长季内各生育阶段均需灌溉水补充,而湿润年型只需在开花~成熟阶段适当补充灌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