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扰动强度及作用强度不同,进而对土壤理化性质、基础肥力等产生不同影响,最终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土壤耕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机械化耕作方式,如旋耕、翻耕以及深松耕等的应用使土壤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文章综述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培肥的影响,旨在为农业生产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在农业生产当中,土壤耕作、秸秆还田是最重要的两项增产手段,土壤耕作会对土壤容重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土壤中热、气、肥、水等条件,进而对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通过深耕和深松,能够使如让容重降低,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增加。作物秸秆可对土壤肥力状况加以改善,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等进行调节。因此,秸秆还田除了可以使土壤结构得到改良,还能是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增加,进而促进土壤肥力的提升,增加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3.
正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农业生产技术,它主要以农业机械化为主,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提倡秸秆还田,残茬覆盖于地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融合,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土壤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耕作层变浅的最有效措施,同时也是顺应自然的一种发展方式。1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谈农田深耕对作物的增产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条件,而深耕是土壤耕作最重要的措施,介绍了农田深耕对作物的增产作用.包括疏松土壤、加厚耕层、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效肥力、防除杂草与防止病虫为害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能力,由于长期不当耕作导致的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问题,我省耕地资源面临严峻考验。针对土壤耕作问题,山东理工大学着眼于农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将建立“生态型农业机械化”和“培肥地力”作为两大重要目标,提出“生态沃土机械化耕作技术”,采用秸秆机械化还田、适度机械耕作、免耕精量播种、化肥一次性深施等生态型机械化技术和方法,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生态,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土壤结构和耕作对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土壤结构和土壤耕作与根区的环境条件关系、土壤结构、根际微生物和分泌物的关系、土壤结构和耕作对根系生长的关系几个方面讨论了土壤结构和耕作对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与持续农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秸秆大面积焚烧现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连续秸秆还田对直播稻田土壤结构和养分含量连续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变化也有影响;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以及0~7 cm土层速效磷含量,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显著,但是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保护性耕作在中国西北旱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措施。探析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空间结构的影响,以及旱作麦田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方法】以中国西北旱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常规耕作翻耕(PT)为对照,设计深松耕(CPT)和免耕(ZT)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并分析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和保护性耕作之间的关系。【结果】长期应用保护性耕作已对旱作麦田的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丰度有不同的影响,两者对3种耕作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在不同的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不均,连续性较差,空间变异程度较高,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聚集分布。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也有显著的影响,与传统翻耕相比,深松耕和免耕方式能显著提高土壤黏粒、水分、全氮、铵态氮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典范主分量分析(CPCA)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理化性质变化主要受到耕作方式的影响,并且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与理化性质密切相关,在免耕方式下,土壤黏粒、水分和铵态氮含量等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分布;在深松耕方式下,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显著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结论】旱作麦田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空间分布,并且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空间结构。同时,土壤水分和碳氮含量分别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  相似文献   

9.
西北旱作农业区宜采用保护性耕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作农业区一直沿袭传统的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法,由于深耕细耙,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的肆虐。近年来,传统的耕作方式受到挑战,农业科学家提出了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即对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阐述了常见不同耕作方式对主要粮食作物根系特性、光合效应、品质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未来农业生产中进一步加强对耕作方式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指出今后农业生产中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土壤属性、作物种类及茬口类型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试图为中国农业生产中耕作方式更加合理的选择与运用及作物产量的提高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总结长期玉米连作生产过程中对土壤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损害、对粮食安全生产的影响,以及对黑土地保护产生的威胁;提出改变目前农业生态环境困境的2个方向:调整种植结构改连作为轮作、改变土壤耕作以现代化作业方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作为农作生长的生命保证,在促进农作物产量提升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内部营养物的积累和水分多少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对农田土壤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但是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农田土壤结构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得农田板结现象严重。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农田土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土壤对植物生长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止作用。  相似文献   

13.
磷石膏是磷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具有改良土壤结构、降低盐分含量、调节土壤pH等特性。为了探索施用磷石膏对土壤盐分的影响和其增产机理,实现农业废弃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行了本次试验。  相似文献   

14.
耕作对健康耕层结构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耕作与土地生产力密切相关,土壤耕层中的养分影响作物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良好的耕层结构有利于水、肥、气、热之间相互协调。耕层深度与耕作方式有关,构建良好的健康耕层结构,有利于协调作物生长和根系分布。本文结合有关传统翻耕耕作、免耕、旋耕、深耕等对土壤耕层的研究结果,从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团聚体、土壤入渗、土壤重金属、土壤呼吸及根系特征等方面,探讨耕作模式对健康土壤耕层构建的影响,并就耕作体系、系统定位、耕作效率、适生作物方面指出目前土壤耕层研究不足,从因地制宜发展耕作方式、建立综合性耕作体系、加快耕作新型农机的研究应用、开展农田小气候环境系统研究方面展望了构建健康理想耕层结构的发展趋势,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缓解人地关系矛盾,为农业生产中最佳耕作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免耕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不同的耕作方式通过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等,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品质特征等。本文主要概括免耕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为该技术措施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一、免耕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一)免耕对土壤容质量的影响容质量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指标之一,用来衡量土壤的松紧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不同龄温室土壤微形态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微观角度研究了泰安市岱岳区不同龄日光温室(冬暖大棚)的土壤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温室土壤微形态结构随种植时间长短、耕作管理措施不同而产生较大变化。土壤微形态结构以种植4年为较佳,超过4年温室土壤结构体、孔性逐渐变差,良好的耕作施肥方式有利于温室土壤结构的发育。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常规耕作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线虫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大团聚体的破坏,降低团聚体周转速率,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保护性耕作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层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对真菌生物量影响显著;保护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团聚体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但并未改变微生物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线虫多度,提高原状土壤和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线虫群落的成熟度指数和结构指数,但并未改变线虫总数、营养类群、功能团及生态指数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保护性耕作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因地制宜选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借助2001年在陇中黄土高原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研究5种保护性耕作[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免耕+地膜覆盖(NTP)]和传统耕作(T)对黄绵土体积质量、水分含量、作物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均可降低0~3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提升土壤孔隙度;其中NTS显著降低0~1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并显著提升该土层土壤孔隙度,且随着应用年限的延长,效果更为突出。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播种期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NTS和NTP效果最佳。与传统耕作相比,NTS和NTP在增加作物耗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NTP不利于土壤结构的持续改善。因此,长期施用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包艳杰 《农业考古》2016,(1):153-158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着该系统的稳定。先民们从事农业生产所凭借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方法,在达到生态、经济及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方面,无疑是极其有益的。这种经验和方法,以口耳相传(谚语)或者农书的形式,在传统社会代代相传并得以留存。《四民月令》记录了汉代华北平原丰富的物候信息,为农民从事土壤耕作、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农事活动提供了具体指导;所倡导的因时耕作思想和方法,有效地达到了改善土壤结构、防旱保墒、保持土壤肥力、促使作物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是以秸秆覆盖还田和少免耕种植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耕作体系,是保护并利用土壤的一种农业可持续措施。东北黑土地存在土壤侵蚀加剧、结构改变和土壤蓄水能力下降等问题,依据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和土壤可持续发展需求,分析了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支持、规模化经营、科技支撑及示范引导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