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系统探讨了敌敌畏对蟾蜍蝌蚪红细胞微核的影响。目的探讨敌敌畏对蟾蜍蝌蚪的致突变作用。方法以敌敌畏为污染物,以蟾蜍蝌蚪为受试物,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取血涂片瑞氏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实验组敌敌畏0.500mg/L使蟾蜍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1有显著性差异;伴随敌敌畏浓度升高,蟾蜍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率明显升高,存在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敌敌畏对蟾蜍蝌蚪有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铅对鱼的毒性作用,以建鲤幼鱼为试验动物,研究pb2-浓度0.065 mg/L、0.324 mg/L、0.648 mg/L在3d、8d、14 d、24 d、35 d和50 d时对其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b2+对建鲤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具有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即随pb2+浓度的增加,红细胞微核率显著上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微核率呈增加到降低趋势.pb2+对建鲤幼鱼红细胞核异常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即随pb2+浓度增加,红细胞核异常率呈增加到降低趋势,除0.065 mg/L以外,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其他组核异常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到降低的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甲苯对红鲫鱼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甲苯对红鲫鱼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会使红鲫鱼的血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和总核异常率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养猪场污水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泥鳅红细胞微核技术检测养猪场污水的诱变活性。结果表明: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在2 d后就呈现统计上的显著增加,并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第5 d达到最大值;在不同浓度污水的染毒试验中,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且微核率与核变形率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表明养猪场污水具有一定的诱变活性。  相似文献   

5.
以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剂量的施田补溶液对沼水蛙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其外周血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红细胞微核率、红细胞核异常率和总核异常率等的影响,同时利用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研究了施田补对沼水蛙心肌收缩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田补对沼水蛙的96 h半致死剂量、安全剂量分别为1.149 9 m L/L和0.115 0 m L/L。所有药物组(0.012 5~0.400 0 m L/L)沼水蛙的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总核异常率等均高于对照组,而且大部分药物组与清水对照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较高剂量(≥0.050 0 m L/L)中处理较长时间(192 h)时差异更加明显。所有药物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数/红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极显著。施田补对沼水蛙心肌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综上,施田补对沼水蛙具有较大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5-Fu)对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细胞的影响。方法 80只小鼠随机分为8组,其中4组用于小鼠外周血细胞实验,另4组用于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分别为对照组、1/30给药组、1/10给药组和1/3给药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5mL,其余各组2次腹腔注射不同剂量5-Fu,微核试验观察小鼠外周血和骨髓细胞中微核形成。结果第1次给药后,各组外周血和骨髓细胞中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2次给药较第1次给药的微核率明显升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Fu能引起小鼠外周血及骨髓细胞染色体损伤。  相似文献   

7.
Pb~(2+)·Cu~(2+)诱发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Pb2+、Cu2+对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核试验法,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Pb2+(0.125~20.000 mg/L)、Cu2+(0.01~0.15 mg/L)溶液,并以经曝气后的自来水为对照进行诱发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研究。[结果]毒染1周后,大于等于0.5 mg/L的Pb2+组及所有Cu2+组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及核异常细胞率均大于对照组,且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在该试验浓度范围内随离子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Cu2+的毒害又明显严重于Pb2+。[结论]为探讨Pb2+和Cu2+的毒害机制,及研究分析污水对水生生物的毒害机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泥鳅作为试验鱼,在测定甲胺磷对其96小时半致死浓度的基础上,在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之间设置五个浓度组,研究了甲胺磷和敌枯双各个浓度组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核异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农药都能诱导泥鳅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的提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核细胞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但当浓度过高时,微核细胞率反而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总核异常率则总是随农药浓度的升高而提高。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农药浓度的升高,微核细胞率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提前。  相似文献   

9.
两种农药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诱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以泥鳅作为试验鱼,在测定甲胺磷对其96小时半致死浓度的基础上,在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之间设置五个浓度组,研究了甲胺磷和敌枯双各个浓度组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核异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农药都能诱导泥鳅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的提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核细胞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但当浓度过高时,微核细胞率反而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总核异常率则总是随农药浓度的升高而提高。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农药浓度的升高,微核细胞率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提前。  相似文献   

10.
利用泥鳅染色体损伤监测改性炭K对造纸污水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利用泥鳅红细胞微核率的变化来监测污水的对其染色体的诱变。结果表明:泥鳅红细胞在染毒处理48 h后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呈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增加。在不同浓度污水的染毒试验中,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其中体积分数为原污水70%浓度组泥鳅微核率与核变形率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就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体积分数为原污水100%浓度组泥鳅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达到最大值。表明造纸厂污水具有一定的诱变活性。加入2.5 g.L-1的改性炭K对污水进行处理48 h后,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都有明显的下降,其中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只有处理浓度为100%的泥鳅微核率变化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处理浓度均未达到差异水平;而核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处理浓度为80%的未达到差异水平,而90%和100%的泥鳅核异常率变化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表明改性炭K具有净化污水的作用,但量还需要增加。  相似文献   

11.
对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和鸡新城疫(ND)的海赛鸡采用瘟囊克注射液胸肌注射,按高(0.4 ml/只)、中(0.2 ml/只)、低(0.1 ml/只)三个剂量组进行治疗,用病毒克(药物对照)组,感染不用药(阳性对照)组,不感染不用药(空白对照)组作为对照.结果3种剂量的"瘟囊克注射液"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新城疫感染治疗效果明显,高、中剂量组治愈率与病毒克对照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疗效相当.增重率"瘟囊克注射液"高、中剂量组与药物对照组相当;相对增重率用药组极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试验表明瘟囊克注射液可以作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新城疫感染的有效治疗药物,推荐剂量为胸肌注射中雏0.2 ml/只.  相似文献   

12.
稀土元素铈对镉致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治理镉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泥鳅为材料,以空白为对照,设置了不同浓度的镉铈处理,观察处理24 h后泥鳅的血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染毒泥鳅的血红细胞有较大变异。在Cd2+及Cd2++Ce3+胁迫下泥鳅的血红细胞出现粘连、凹陷等现象,细胞核有微核、破碎、空泡、外凸等现象。不同浓度的镉均能造成泥鳅红血细胞核异常,随Cd2+浓度增大,核异常率显著增加;当加入相同浓度的Ce3+后,低浓度组核异常率显著下降;中浓度组核异常率亦有所下降;而高浓度组核异常率明显上升。[结论]低浓度的Ce3+能缓解Cd2+造成的细胞核损伤,而高浓度的Ce3+对Cd2+造成的细胞核损伤则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贵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269-7270
[目的]为了评估稀土元素对鱼类的长期潜在影响。[方法]利用半静态致死法研究了镧对鲤鱼的急性毒性。将鲤鱼暴露于0.01、0.10、2.00、5.00mg/L的La3+溶液中4个月,用来研究镧对鲤鱼外周血细胞数量及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结果](1)La3+对鲤鱼24、48、72、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3.20、11.90、11.90、11.49mg/L;96h的安全浓度为1.149mg/L。(2)0.01、0.10mg/L组红细胞微核率、总核异常率,0.1mg/L组核异常率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5.00mg/L组核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P<0.05)。(3)各La3+处理组较对照组红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0.01mg/L组白细胞数较对照组也显著增多,5.00mg/L组白细胞数却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镧属低毒物质,在La3+的长期暴露下,镧能使血细胞数量发生变化,较低浓度的镧不具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CdSe/ZnS量子点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遗传毒性。[方法]分别设空白对照组、NaCl对照组和Cd2+对照组以及浓度分别为20、200、2 000和4 000 nmol/L 4个量子点处理组,以腹腔注射方式对雄性尼罗罗非鱼体进行暴露,暴露后1、4、7、14及28 d进行静脉取血制作血涂片,通过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检测其遗传毒性。[结果]各NaCl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暴露1 d后各量子点处理组产生的微核率达到峰值后总体呈下降趋势。Cd2+对照组的微核率在整个试验期间均与NaCl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其微核率14 d达到峰值。核质外凸和核质内凹是核异常的主要类型,核固缩及不均等缢裂细胞类型在前期易被诱导。[结论]量子点外壳及表面修饰基团的综合作用对鱼体有诱导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增加的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非鱼能逐步解除该负面效应,由此推测鱼体最终能解除由QDs诱导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5.
大戟、芫花反甘草在小鼠急性肝损伤条件下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健康小鼠腹腔注射法测定单味大戟、芫花与甘草及其不同比例的半数致死量(LD_(50))。用4%CCl_4皮下注射法使小鼠发生急性肝损伤,再以上述中药LD_(50)对这些小鼠进行毒性实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大戟、芫花分别与甘草以不同比例配伍给予健康实验动物时,其毒性增强。在肝损伤小鼠,其情况也是一样,但当大戟、芫花与甘草等量配伍时,其毒性降低。若口服给药,动物机体无毒性反应。显然,这些中药的配伍毒性和用药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6.
自2012年4月下旬始发期起,每隔10天调查1次泰山白首乌蚜虫数量,2013年进行防治泰山白首乌蚜虫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泰山白首乌蚜虫发生期在4月下旬至10月下旬,发生高峰在6月下旬;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好,施药后7 d各剂量下差异不显著,对泰山白首乌安全、环境兼容性好,毒性较低,是防治泰山白首乌蚜虫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7.
树干注射法防治海棠树杏球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种内吸性杀虫剂,分别于2004年5月6日、5月12日、5月18日进行树干注射,每棵树的注射量分别为12、20、28 mL,对危害海棠树的杏球蚧防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药剂、不同剂量、不同施药时间之间的防效均有极显著差异,5月6日注入40乐果(28 mL·棵-1)防效最好,平均防效达到67.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