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公驹8 -11月龄体尺、体重测定,初步研究伊犁马不同品种父本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情况,为伊犁马杂交改良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和理论数据.[方法]试验通过对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8~11月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测定并分析,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对比和分析伊犁马及其不同品种父本杂交后代之间的差异.[结果]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马驹与伊犁马8~11月龄体高、体长、胸围、体重指标总体呈现纯血F1代>新吉F1代>吉乳F1代>奥尔洛夫F1代>伊犁马;管围总体呈现出纯血F1代>新吉F1代>吉乳F1代>伊犁马>奥尔洛夫F1.[结论]不同品种父本杂交F1代马驹8~11月龄生长规律与伊犁马基本相同,但是生长发育水平优于伊犁马,不同品种杂交后代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均呈现出部分其父本品种生长发育的特点,说明引进优良品种马匹杂交改良伊犁马效果明显;并且以伊犁马作为母本,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杂交改良,有选育出伊犁马新品系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获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F3,F4和F5子3代,通过与对照组生长性能对比评估翘嘴鳜选育效果。结果表明,选育组F3、F4和F5代的体重、体长、全长和体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1.51%、17.34%和20.79%。各生长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选育组3代的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18.17%、16.37%和14.86%,体长变异系数分别为11.29%、9.47%和8.1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3、F4和F5代的代均选育效应分别为3.8%、4.5%和4.2%,翘嘴鳜的选育效果明显,F3、F4和F5代的生长性能均有了显著性提高,个体的生长速度更加趋于一致。同时,F5代仍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继续对其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XX型全雌吉富罗非鱼家系,为今后进行全雄吉富罗非鱼规模化制种提供优质母本,进而为罗非鱼性别控制及育种研究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通过给仔鱼连续15 d投喂60 mg/kg的甲基睾丸酮(MT)诱导获得表型全雄吉富罗非鱼,经测交筛选获得伪雄吉富罗非鱼(:XX),与常规雌性吉富罗非鱼(:XX)交配繁育全雌罗非鱼家系,经过3个世代选育获得全雌和伪雄吉富罗非鱼.根据吉富罗非鱼生殖孔外观结构差异进行性别鉴定;测量150日龄时各吉富罗非鱼家系的体长和体重,并计算罗非鱼肥满度.[结果]MT诱导吉富罗非鱼的雄性率达100.0%;吉富罗非鱼选育家系F1~F3代的平均雌性率分别为80.3%、92.4%和99.9%,分别获得5、5和6个全雌家系,其中F3代仅有1个非全雌家系(雌性率为99.4%).吉富罗非鱼选育家系F1~F3代150日龄雄性罗非鱼的平均体重分别为815.4、857.9和930.1 g,较对照组提高8.73%、14.62%和21.31%,其中F2和F3代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3个世代雄性罗非鱼平均体长分别为25.63、25.48和26.22 cm,较对照组提高3.51%、2.87%和4.42%,F3代的体长显著高于对照组.吉富罗非鱼选育家系F1~F3代150日龄雌性罗非鱼的平均体重分别为733.9、745.0和789.8 g,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2.13%、16.48%和24.99%;平均体长分别为24.57、24.35和24.79 cm,较对照组提高3.93%、3.13%和4.07%,其中F1代的体长显著高于对照组.经过3个世代选育,吉富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得到大幅提升,F3代吉富罗非鱼选育家系的平均体重提高22.97%,保种家系的平均体重提高28.62%,且肥满度也得到明显提高.[结论]通过MT诱导处理可批量生产伪雄吉富罗非鱼,实现全雌吉富罗非鱼的规模化制种,经过3个世代选育,获得的伪雄和全雌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显著提高,更适于吉富罗非鱼育种及性别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区黄鳝性别与体长及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对洞庭湖周边水域不同季节1 183尾野生黄鳝进行体重、体长测量及性腺观察鉴定.统计分析结果:黄鳝体长29 cm左右为I龄组,42 cm左右为Ⅱ龄组,49 cm左右为Ⅲ龄组,56 cm左右为Ⅳ龄组;雄性频率最高了,出现在5月(20.0%),其次为8月(16.7%),再次为4月05.4%)和3月15.3%);雌性平均体长为(28.4±5.9)cm,间性平均体长为(35.6±6.3)cm,雄性平均体长为(39.8±8.1)cm;体长25~30 cm的雌性与间性比为l:0.034,初步认为体长30 cm左右为性逆转的起点;体长30~50 cm是雌雄间体出现的高峰,50~60 cm是雄鳝出现的高峰;体长40 cm以下雌性占多数,50 cm以上雄性占多数,体重15 g以下几乎全为雌性(占99.2%),但有极个别的雌雄间体和雄性出现,体重15~25 g的雌性与间性比为l:O.067,初步认为体重25 g左右为性逆转的起点;体重25~55 g是雌雄间体出现的高峰,体重150 g以上仍有部分雌性个体;黄鳝人工繁殖选择野生黄鳝体重65 g以下,体长40 cm以下,可基本保证雌鳝占大部分;黄鳝体重65 g以上,体长50 cm以上,可基本保证雄鳝占大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评估广西鲤鱼选育F2代家系选育效果,为培育适合广西本地养殖的鲤鱼新品种打下基础。【方法】采用最佳线性无偏差预测法(BLUP)对60个F1代家系的育种值进行评估,构建获得71个F2代选育系(A1~A71)和20个对照系(B1~B20),经被动整合应答标记法(PIT)标记后同塘混养320 d,然后进行F2代家系生长性状测定,并对其体质量遗传增益效果及各性状现实遗传力进行初步估算。【结果】F2代选育系和对照系的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008.5和911.9 g,平均日增重3.1和2.8 g,瞬时增重率分别是1.18和1.15%/d,选育系的生长速度比对照系遗传增益10.6%,二者差异显著(P<0.05,下同);其全长、体长和体高也有显著提高。F2代选育系的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体宽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5、0.33、0.22、0.27和0.15,属于中等遗传力。从获得的71个F2代选育系中选出成活率在60.0%以上、平均体质量超过1100.0 g的7个F2代家系进行生长性状参数分析,结果发现A54和A35两个F2代家系是所有家系中生长性状较优良的家系。【结论】广西鲤鱼选育F2代家系育种效果明显,其中A54和A35两个家系不但生长速度快,而且体型较长、生长整齐,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作为下一代选育的后备亲本,为繁育场提供优良的鲤鱼种苗。  相似文献   

6.
甜瓜单性花性状遗传分析与转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厚皮甜瓜单性花材料(雌雄异花同株)作母本,对薄皮甜瓜品种(雄全同株)进行单性花转育,杂交F1代均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F2代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3∶1的分离比例,回交后代出现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1∶1的分离,以上各世代单性花性状遗传分离规律的结果表明,甜瓜单性花性状受单显性基因控制,遗传简单而稳定。经杂交1代,回交2代的转育,后代果实性状逐渐趋于薄皮甜瓜品种,性状表现优良,通过连续4代自交筛选,获得了单性花性状稳定的薄皮甜瓜单性花系2份,可用于杂交一代制种。  相似文献   

7.
水稻新品种抚105由抚顺市农科院1994年以新香糯为母本,抚8510为父本,通过人工有性杂交,经院内与海南加代,采用混合系谱法多代定向选育,于2000年育成的优良品种。2005年1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家蚕种质资源中保育的灰黑蛾蚕品种,其雌雄蛾体、蛾翅均为灰黑色。用灰黑蛾与白色蛾杂交,饲养F1代、F2代及BC1代,结果表明:杂交F1代全部为白色蛾;自交F2代、回交BC1代发生娥色性状分离,白蛾与灰黑蛾的分离比,F2为3:1,BC1为1:1;灰黑蛾雌雄自交,全部表现为灰黑蛾;并分析了灰黑蛾的显隐性特点及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测量手段,测定麻城黑山羊母羊在不同生长阶段的体重和体尺数据,探讨其生长发育情况及选育进展,并与国内优秀山羊品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月龄体重占成年体重的61.37%,6月龄和12月龄的体高分别占成年体高的81.06%和88.78%,体长分别占66.78%和86.51%,胸围分别占73.37%和79.98%,12月龄体尺指标基本达到和超过成年的80.00%,生长发育较快。与该场2009年数据相比,体重无显著变化,表明该场麻城黑山羊选育进展不明显,但品种也未出现明显退化现象;与国内其他优秀山羊品种比较,麻城黑山羊体重、体尺处于中等水平,应继续加大选育力度。  相似文献   

10.
“青酥四号”是采用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方法育成的新品种,母本从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引进,父本从上海地方毛豆品种“牛踏扁”中系选获得。经对2份种质材料有性杂交后代连续8代的定向系统选育,于F8决选品系21-11。在2002~2003年江苏省鲜食大豆区域试验中,该品系表现早熟,较对照“台292”早上市4 d,鲜荚平均产量529 kg/666.7 m2,比对照“台292”减产2.8%,未达显著水平;鲜粒平均产量265.16 kg/666.7 m2,比对照增产6.55%;鲜豆出仁率达55.2%,较对照高。该品种于2005年2月分别通过上海市和江苏省农作物新品种的审定,在苏浙沪皖地区累计示范面积达1 000 hm2以上。  相似文献   

11.
研究韩国玉米品种在中国延边地区适应性、抗病性及产量表现,观察韩国品种生物特征特性,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资源。结果表明:(1)韩国品种在中国区试中表现为抗病力较强。(2)已选育出比对照种增产10%以上的优良品种35份。  相似文献   

12.
晋园六号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94-94
选育单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品种来源 Q121—3×FE13—1。母本Q121—3是利用纤手一号杂交种经多代提纯自交选育出的自交系;父本F213—1是从国外引进的杂交一代中自交分离定向选育出的自交系。  相似文献   

13.
用厚皮甜瓜单性花材料(雌雄异花同株)作母本,对薄皮甜瓜品种(雄全同株)进行单性花转育,杂交F1代均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F2代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3∶1的分离比例,回交后代出现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1∶1的分离.结果表明,甜瓜单性花性状受单显性基因控制,遗传简单而稳定.经杂交1代、回交2代的转育,后代果实性状逐渐趋于薄皮甜瓜品种,性状优良,通过连续4代自交筛选获得了单性花性状稳定的薄皮甜瓜单性花系2份,可用于杂交1代制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二倍体栽培种×六倍体野生桑和六倍体野生桑×二倍体栽培种两种杂交类型的F1代性比分析表明2n(栽)×6n(野)主要因杂交母本不同,F1代性比呈现多样化特点,有的雌性比与雄性比接近,有的雌性比或雄性比较高,有的雌性比处于支配地位;6n(野)×2n(栽)的F1代性比则呈现单一化特点,雌性比均接近90%以上,处于F1代性比的支配地位.因此,在远缘杂交时,要根据对F1代的不同目标性状要求,选择不同的杂交类型和选配不同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5.
“Delicious-H和D”樱桃番茄系常熟市农科所以国外优良F1代生产种为育种材料,经多代自交定向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番茄品种。通过试验示范,该品系具有抗病、果实商品性好、耐贮藏运输等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6.
《农技服务》2015,(1):157-158
利用选育体长12㎝以上的可繁泥鳅,经过强化培育,进行了春秋两季人工繁殖试验,结果:催产泥鳅680㎏,平均催产率87.2%,受精率92.2%,孵化率92.5%,共繁殖鳅苗4125万尾。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选育陕农 2 8小麦新品种的经验教训 ,并通过陕农 2 8的选育及选育基因的理论分析对小麦花培育种的几个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在目前小麦花药培养绿苗诱导率的基础上 ,单纯通过 F1 代花药培养改良小麦品种难度较大 ,育种效率非常低 ;将花药培养与常规系谱法结合运用 ,取常规系谱法 F3代优系花药培养 ,可以取长补短 ,提高花培目标基因型出现的几率 ,育种效率较高 ,这种方法虽然比 F1 代取材延长了时间 ,但选择几率加大 ,又比常规育种缩短了年限 ,仍然具有花药培养缩短育种年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1年在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种质研究试验站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F13、F14、F15 3个世代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比较,67 d的试验结果表明:(1)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平均试验末体重分别为:195.7、213.4和218.3 g,方差分析表明,F14和F15世代间的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P=0.483),但F14、F15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F13(P0.05);(2)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绝对增重率分别为2.39、2.61和2.74 g/d,其中,F15比F14提高4.98%,F14比F13提高9.21%,生长速度逐代提高的平均值为7.10%,F13-F15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约为7.10%;(3)F13、F14、F15 3个选育世代的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6.33%、4.87%和1.60%,即F13F14F15,呈现出逐代降低的趋势。据此可以推测,在连续定向选育过程中,"新吉富"罗非鱼的遗传改良进程并没有停止,尚未到达选育极限。  相似文献   

19.
富禾90号是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于1994年以吉林高产品种超产1号为母本,以辽宁高产品种辽粳244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1995~1999年在开原种植F1~F5代,以上各代均为混合选择;2000年(F6代)单株插秧,秋季选留5个优良单株,2001年(F7代)种植  相似文献   

20.
意大利抗病小麦品种Pascal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2000~2003年,以我国陇南重要外引小麦品种Pascal作母本,铭贤169作父本进行杂交,子代材料苗期分别接种条锈菌单孢菌系条中29号、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水14,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对条中29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5∶12,BC1代植株全部为抗病株,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6:31,符合理论比9:7,卡方测验结果也符合这一结果;对条中32号,F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5,BC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4: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4:49,符合理论比1:3;对洛13-Ⅲ,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0:48,符合理论比1:3;对条中31号,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20:55,符合理论比1:3;对水14,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69,符合理论比1:15.卡方测验值均符合理论值.据此推知pascal对条中29号的抗性由2对显性互补抗性基因控制,对洛13Ⅲ、条中31号、条中32号的抗性均由1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对水14的抗性由2对隐性抗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