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火锅底料熬煮过程中油脂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火锅底料熬煮过程中油脂质量的变化.结果:经过共8次24h熬煮后,火锅油脂的酸价、过氧化值和丙二醛含量都有显著性升高,而羰基价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限制火锅油重复使用的次数,油脂质量指标的变化是有保障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火锅底料在不锈钢锅和铝锅中熬煮铅、砷、镉、铝含量的变化.结果:用不锈钢锅熬煮可使汤料中的铅、砷、铝分别增加3倍、23.89%和24.52%,可使油脂中的铅、砷、镉、铝分别增加4倍、80%,40%和15.16%;用铝锅熬煮可使汤料中的铅、砷、铝分别增加2.4倍、14.91%和4.7倍,可使油脂中的铅、砷、镉分别增加2.3倍、62.16%和7%.结论: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不锈钢锅和铝锅可能都不适合作火锅烹调器具.  相似文献   

3.
火锅底料在不同容器中熬煮铅、砷、镉、铝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火锅底料在不锈钢锅和铝锅中熬煮铅、砷、镉、铝含量的变化。结果:用不锈钢锅熬煮可使汤料中的铅、砷、铝分别增加3倍、23.89%和24.52%,可使油脂中的铅、砷、镉、铝分别增加4倍、80%,40%和15.16%;用铝锅熬煮可使汤料中的铅、砷、铝分别增加2.4倍、14.91%和4.7倍,可使油脂中的铅、砷、锅分别增加2.3倍、62.16%和7%。结论: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不锈钢锅和铝锅可能都不适合作火锅烹调器具。  相似文献   

4.
运用微波消解预处理纯水和酸菜,用HG-AFS、ICP-MS法测定紫铜、不锈钢和陶瓷容器分别熬煮纯水、酸菜的过程中,其汤料、酸菜样品中砷、汞、铅、镉、铬、镍等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紫铜、不锈钢和陶瓷容器中熬煮纯水6 h时,均无砷、汞、铅、镉、铬、镍溶出.但长时间熬煮酸菜,紫铜锅体有较多汞、铅和少量镉、镍、铬溶出;不锈钢制锅体有较多铅、铬、镍和少量镉溶出;陶瓷制锅体有一定量的汞与微量铅、镉溶出.说明食用酸菜类火锅时,宜用陶瓷容器并将时间控制在2 h内.  相似文献   

5.
1.鸡霍乱病 用仙人掌200克,藿香、苍术、厚朴各60克,白芷、大黄各45克,加水1.5公斤火锅熬煮,待温后取汁给鸡灌服.每只鸡每次10克一20克,每日2次,连喂2天即可治愈(该配方为100只鸡的用药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拓宽牛骨综合利用途径,为现代生物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材料寻求质优价廉的原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牛骨熬煮的最佳柠檬酸添加浓度、熬煮时间、熬煮温度;采用响应面设计,以熬煮液总氮含量为特征性指标,优化了牛骨熬煮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熬煮温度与熬煮时间是影响总氮含量的主要因素.最佳熬煮条件为柠檬酸浓度0.41 mol/L、熬煮时间173 min、熬煮温度(126±1)℃,总氮含量可达2.158 7g/100mL.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自东汉末年就有本土的蔗糖熬制法,然而由于技术落后,蔗糖质量不如印度地区。自唐代以来,由印度地区传入一种新的熬糖技术,我国甘蔗制糖工艺开始赶超印度地区。这种外来的熬糖技术,是在蔗汁熬煮过程中,添加油脂或蛋白质,使糖浆中的杂质上浮到表面,方便将其滤出。同时,油脂作为添加剂,还可以起到加速蔗糖结晶的作用,最后能够提取出较为纯净的沙糖。油脂在古代甘蔗制糖工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一种天然无毒的添加剂,油脂的重要作用值得继续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8.
采用两种不同方式熬煮金枪鱼头分别得到金枪鱼头清汤和白汤。在分析两种熬煮条件下鱼头汤的脂肪酸组成及维生素E含量变化的基础上,探究鱼头汤熬煮过程中微观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金枪鱼头熬煮的清汤和白汤中脂肪酸种类一致,都为22种。在鱼水比1∶8(m/m),熬煮时间为150 min时,鱼头汤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E的含量达到最大,且白汤大于清汤。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微滤和超滤处理后的清汤和白汤中颗粒的平均粒径,发现两种汤中颗粒的平均粒径显著变小(P0.05),但颗粒之间会发生重聚形成较大的颗粒。采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可见,鱼头汤中存在大量大小不一、形状为球形、分散性良好的微纳米颗粒。  相似文献   

9.
重庆火锅闻名天下,其中最出名的一道菜就是牛毛肚.在重庆有个说法:"吃火锅没毛肚,宁愿不吃火锅."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重庆每年涮火锅要吃掉9000吨毛肚.  相似文献   

10.
在人工氧化条件下,测定猪油、豆油、大豆粉、菜籽油、菜籽粉、江苏棉籽油、新疆棉籽油、罗非鱼油的酸价、碘值、过氧化值、丙二醛、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①罗非鱼油所测定的氧化指标变化较其它油脂明显,其氧化稳定性最差;②猪油、罗非鱼油、棉籽油、菜籽油、豆油在氧化过程中过氧化值(POV)变化明显,应该成为油脂氧化程度评价的通用性指标;③大豆粉和菜籽粉的氧化指标变化最小,且其氧化稳定性明显好于相应的油脂;④0~70h内,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各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有一定的变化。结论:在氧化过程中,不同种类油脂的氧化指标敏感度有差别,评价油脂氧化程度时应根据油脂种类选择氧化指标进行评价;在油脂氧化初期阶段,用脂肪酸的组成变化来表征油脂在氧化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现象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