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毛囊结构及形态发生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了解绒山羊毛囊的组织结构及毛囊形态发生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胚胎皮肤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绒山羊的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几部分组成。在胎龄55~65 d毛囊开始发生形成毛芽;胎龄135 d,大多数初级毛囊和一部分次级毛囊发育基本成熟;次级毛囊是初级毛囊的一个分支。【结论】了解了绒山羊毛囊的结构组成及毛囊从发生到发育成熟的整个形态变化过程,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胎儿皮肤毛囊发育及其形态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究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毛囊的组织结构与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为超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冰冻组织切片技术制作横切、纵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测照相。【结果】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毛囊结构包括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毛干和毛球部。在胎龄87 d时初级毛囊发生形成毛芽,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的囊泡结构。胎龄102 d时次级毛囊开始再分化。到胎龄138 d时,初级毛囊基本发育成熟。胎龄87—147 d,初级毛囊密度随胎龄增长逐渐降低,次级毛囊密度随胎龄增长逐渐升高,在胎龄102—117 d时次级毛囊增长迅速,在胎龄117 d时达到最大值(232.8±12.44)个/mm2,胎龄126 d时次级毛囊/初级毛囊比值达到最大值9.96。【结论】在胎龄84 d时初级毛囊开始发生,胎龄87 d时次级毛囊开始发生,胎龄102 d时在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胎龄108 d时原始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胎龄 138 d时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次级毛囊再分化是影响毛囊密度的最主要因素,它能有效地增加毛囊密度,提高羊毛细度。  相似文献   

3.
南疆绒山羊皮肤毛囊性状参数与生产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绒山羊皮肤毛囊结构,分析毛囊数与产绒量之间,毛囊直径与绒细度之间的关系,为新疆南疆绒山羊绒毛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的研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通过制作新疆南疆绒山羊皮肤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照相,利用SPSS16.0软件分析南疆绒山羊的毛囊性状参数与生产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南疆绒山羊皮肤中的毛囊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初级毛囊较次级毛囊相比周期性活动变化相对不明显;毛囊结构由毛球、外根鞘、内根鞘几大部分组成,各时期的毛囊发育形态不同;次级毛囊密度与产绒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次级毛囊直径与绒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南疆绒山羊次级毛囊数量直接影响产绒量,次级毛囊直径直接影响绒细度.  相似文献   

4.
苏博美利奴羊胎儿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胎龄为第65、85、105和135天的苏博美利奴羊胎儿头部、颈侧、颈上缘、鬐甲、背部、体侧、肩甲、腹部、荐部及股部等10个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等几部分组成。在胎龄65d时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PF)已经发生形成毛芽,毛芽延长,继续向真皮层深入,形成柱状结构,通过由大量真皮细胞在末端聚集,形成帽子结构,各部位表皮均形成完整的结构。胎龄85d时毛囊上部形成一个膨大部,在毛乳头上方形成锥形结构,毛球基本形成,毛乳头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SF)的囊泡结构,并形成皮脂腺原始细胞。在胎龄105d时次级毛囊大量形成,伴随着初级毛囊毛芽伸长,次级毛囊毛芽向真皮层深入,毛乳头直径逐渐增大,皮脂腺开始形成;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secondary-derived follicles,SD),并可见汗腺,毛管发育完整;已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元毛囊群,每个毛囊群由1—3个初级毛囊和围绕其周围的几个次级毛囊组成。胎龄135d时大量形成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成熟的汗腺,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结论】苏博美利奴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约50—55d开始形成;胎龄65—75d是初级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胎龄80—85d是次级毛囊形成期,此时期,初级毛囊大量形成;胎龄105—135d是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及发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建立小鼠毛囊体外培养模型,筛选适合小鼠触须毛囊外根鞘离体培养的培养液,并进行α-SMA(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免疫荧光鉴定。【方法】选择出生5 d内的乳鼠断颈法处死,利用显微解剖技术,分离触须毛囊外根鞘。并分别培养于无血清、含5%FCS、10%FCS的DMEM、MEM共计6种不同培养液中,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 d后,制作冰冻切片并进行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乳鼠触须毛囊外根鞘的再生情况,筛选培养液。在最适培养液中培养乳鼠触须毛囊外根鞘,利用α-SMA抗体进行乳鼠触须毛囊外根鞘再生部位α-SMA表达的荧光鉴定。【结果】观察到小鼠触须毛囊外根鞘中段再生的初期结构特征,并且5%FCS MEM培养液是最适合小鼠触须毛囊外根鞘的体外培养液,免疫荧光检测发现α-SMA在毛囊外根鞘再生部位有表达。【结论】5%FCS MEM培养液是比较适合小鼠触须毛囊外根鞘的体外培养液,α-SMA的表达可以作为毛囊再生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苏博美利奴羊胎儿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胎龄为第65、85、105和135天的苏博美利奴羊胎儿头部、颈侧、颈上缘、鬐甲、背部、体侧、肩甲、腹部、荐部及股部等10个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等几部分组成。在胎龄65d时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 PF)已经发生形成毛芽,毛芽延长,继续向真皮层深入,形成柱状结构,通过由大量真皮细胞在末端聚集,形成帽子结构,各部位表皮均形成完整的结构。胎龄85d时毛囊上部形成一个膨大部,在毛乳头上方形成锥形结构,毛球基本形成,毛乳头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 ,SF)的囊泡结构,并形成皮脂腺原始细胞。在胎龄105d时次级毛囊大量形成,伴随着初级毛囊毛芽伸长,次级毛囊毛芽向真皮层深入,毛乳头直径逐渐增大,皮脂腺开始形成;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secondary-derived follicles ,SD),并可见汗腺,毛管发育完整;已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元毛囊群,每个毛囊群由1—3个初级毛囊和围绕其周围的几个次级毛囊组成。胎龄135d时大量形成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成熟的汗腺,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结论】苏博美利奴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约50—55d开始形成;胎龄65—75d是初级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胎龄80—85d是次级毛囊形成期,此时期,初级毛囊大量形成;胎龄105—135d是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及发育的关键时期。为了解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结构及毛囊从发生到发育成熟的形态变化过程,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羊驼绒毛生长发育提供组织学基础,同时也为毛用动物的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制作霍奎耶羊驼皮肤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毛囊兴盛期结构,结果表明霍奎耶羊驼的毛囊结构同其他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内根鞘、外根鞘和毛干几部分组成.兴盛期毛囊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末端膨大为毛球,呈一漏斗状,毛球内陷深入形成毛乳头.毛囊群中毛囊的数量较多,且由少量的结缔组织分为两小群.  相似文献   

8.
以81~147d胎龄的‘甘肃高山细毛羊’胚胎体侧部皮肤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冰冻切片、HE染色、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技术研究Wnt10b、β-catenin、FGF18基因在次级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从次级毛囊形态发生诱导期到器官形成阶段(胎龄87~108d)Wnt10b、FGF18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在胎龄第108天Wnt10b、FGF18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达到(43.652±0.425)(13.67±0.207),在细胞分化期表达量逐渐下降;而β-catenin基因的表达量始终维持较低水平,相对表达量仅为(0.58±015);Wnt10b基因分别与β-catenin、FGF18基因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5,P0.01;r=0.58,P0.05);β-catenin基因与FGF18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3,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次级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中Wnt10b、β-catenin基因主要在表皮、基板、毛芽、毛钉和成熟毛囊的内根鞘、毛干部表达;而FGF18不仅在表皮、基板、毛芽、毛钉和成熟毛囊的内根鞘、毛干部表达,而且在真皮中表达.本研究初步表明,Wnt10b、β-catenin、FGF18基因通过Wnt/β-catenin基因经典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甘肃高山细毛羊’次级毛囊形态发生和再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Wnt5a基因在鹅胚胎期皮肤定量表达及定位表达的规律,并运用显微测微尺测量毛囊深度。结果表明:Wnt5a基因在胚胎期12~20 d均有表达,其中12~20 d表达量持续上升,20 d表达量最高,20 d以后表达量开始降低,但趋于稳定。Wnt5a基因在13 d的表皮、真皮及羽芽处表达,18 d在羽枝嵴和毛乳头大量表达,23 d在初级毛囊的毛乳头和毛囊干细胞处有少量表达,在次级毛囊中少量表达,29 d初级毛囊形态发生基本完成,Wnt5a基因几乎不表达,在次级毛囊中表达。毛囊深度结果表明:14~20 d,毛囊深度缓慢增加,但是深度增加不明显,Wnt5a抑制毛囊生长发育;20~26 d,是毛囊深度发育的高峰,Wnt5a含量降低,对初级毛囊发育没有抑制作用;26 d以后,深度几乎没有变化。次级毛囊18 d开始发育;18~20 d,次级毛囊深度发育缓慢,高表达量Wnt5a抑制次级毛囊发育;此后Wnt5a表达量降低,次级毛囊深度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内蒙古绒山羊毛囊发育兴盛期和休止期BMP2基因在皮肤毛囊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功能分类基因芯片以及原位杂交技术。【结果】原位杂交结果表明,该基因在休止期毛囊毛干周围高表达,在兴盛期不表达;基因芯片结果显示,同兴盛期相比,休止期BMP2基因在皮肤中表达上调24.65倍。【结论】BMP2基因抑制内蒙古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与维持皮肤毛囊处于休止期有关;该基因主要在皮肤毛囊的毛干周围发挥作用,从而达到维持皮肤毛囊发育处于休止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角蛋白5(keratin 5,K5)在毛囊生长周期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角蛋白5(K5)在内蒙古绒山羊毛囊生长周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毛囊生长初期(6月),K5低表达于毛囊内根鞘和外根鞘;在毛囊生长旺盛期(10月),K5在内外根鞘同时表达,并在外根鞘表达量较高;在退行期(1月),K5在外根鞘低表达;在休止期(3月),K5基本不表达。由于K5的表达与绒毛生长周期发育规律一致,推测K5对绒毛的周期性生长可能是通过对内根鞘和外根鞘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冰冻切片及H.E染色法制作合作猪皮肤毛囊切片研究合作猪皮肤毛囊特性。结果表明:合作猪皮肤毛囊清晰观察到毛根、毛尖、外鞘、内鞘、毛囊群、纤维鞘、外表皮、内表皮、皮脂腺等组织结构。不同部位间毛囊孔径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毛囊孔径大小依次为:肩部<体测<臀部。毛囊密度为5.59-7.26个/mm2。该研究在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以胚龄13.5 d到8日龄的昆白系小鼠为试验材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cdh19在小鼠毛囊形态发生中表达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基板前期、基板期均未发现pcdh19的表达;毛芽期开始表皮和间充质胞质中出现弱表达,并且毛芽上的表达逐渐加强;在毛囊结缔组织鞘发生和成熟过程中,在该部位始终强表达,推测可将pcdh19作为结缔组织鞘的标志分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BMP7基因对湖羊不同花纹形成的影响及其与毛囊性状的发育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PCR-SSCP方法在205个样本中检测BMP7基因外显子1、2、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组织学方法和显微观察法对湖羊皮肤毛囊进行组织学观察,对不同花纹皮肤组织中初级毛囊直径、次级毛囊直径、初级毛囊数、次级毛囊数进行统计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BMP7基因在大花、中花、小花间的相对表达量,用SPSS17.0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探讨BMP7基因对湖羊不同花纹形成及其毛囊性状可能存在的调控机制。【结果】PCR-SSCP方法检测BMP7基因外显子1、2、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均未发现多态性;在组织切片分析中,湖羊大花初级、次级毛囊直径均大于中花、小花,小花初级、次级毛囊直径均介于大花、中花之间;大花次级毛囊数多于中花、小花,而小花次级毛囊数介于大花、中花之间。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可知,湖羊大花与中花、小花初级毛囊直径呈极显著差异(P<0.01),小花与中花初级毛囊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中花次级毛囊直径与大花、小花次级毛囊直径呈极显著差异(P<0.01),但小花次级毛囊直径与大花次级毛囊直径差异不显著(P>0.05);初级毛囊数大花、中花、小花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相同视野中大花初级毛囊数多于中花、小花;中花次级毛囊数与大花、小花次级毛囊数呈极显著差异(P<0.01),但大花、小花次级毛囊数差异不显著(P>0.05);qRT-PCR结果显示,在同一时期BMP7基因在大花、中花中的表达量高于小花,且在大花、小花毛囊组织中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BMP7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小花初级毛囊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小花次级毛囊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中花初级毛囊直径和中花次级毛囊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这与组织学与显微镜观察的结果相符。【结论】未发现BMP7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但BMP7基因表达量与毛囊部分指标存在相关性且与组织学观察结果相一致,可初步推测BMP7基因可能参与毛囊发育,调控被毛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探究绒山羊毛乳头细胞标记基因,优化毛乳头细胞体外鉴定的方法,为研究绒山羊毛囊发生发育提供良好的细胞模型。【方法】 运用Seurat单细胞分析法分析陕北白绒山羊胚胎期60、90、120 d皮肤组织的单细胞测序数据。原始数据经质控、过滤、标准化后,采用UMAP方法进行数据降维与聚类分析。通过对比已报道的毛囊相关标记基因,获得完整绒山羊毛囊细胞类群谱系信息。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绒山羊毛乳头细胞特异性标记基因。利用免疫荧光试验鉴定标记蛋白在绒山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情况,进一步筛选毛乳头区域特异性表达蛋白。体视镜下机械分离完整绒山羊毛囊,采用酶消化法分离绒山羊毛乳头区域并在体外培养至细胞分离,最终通过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待毛乳头细胞纯度较高时,利用免疫荧光试验验证候选标记蛋白在分离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从单细胞水平分析了绒山羊毛囊发生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细胞转录信息,成功获得绒山羊皮肤中的17个主要细胞类群信息,鉴定出包括真皮细胞谱系、表皮细胞谱系、毛乳头细胞、毛干细胞、内根鞘细胞等绒山羊皮肤结构关键细胞类群,以及周皮细胞、巨噬细胞、肌肉细胞等其他功能细胞类群。筛选获得毛乳头细胞特异性基因427个,包括SOX2、FGF7、APOD、BMP3、HHIP、HEY2SPON1等,这些基因在绒山羊毛乳头细胞中的表达丰度远高于其他细胞类型,被认为是毛乳头细胞特异性标记基因。组织免疫荧光试验进一步证明SOX2、FGF7与APOD等蛋白在绒山羊毛乳头区域内特异性表达,可用于皮肤组织中绒山羊毛乳头细胞的定位。此外,本研究在成功分离单根绒山羊次级毛囊的基础上,实现了绒山羊毛乳头区域的贴壁培养,成功观测到大量细胞从毛乳头区域逐步迁移分离的过程。细胞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SOX2、FGF7与APOD均在绒山羊毛乳头细胞中表达,且SOX2阳性细胞约占毛乳头细胞总量的76%左右,而FGF7和APOD阳性细胞则占98%以上。结合绒山羊皮肤组织免疫荧光定位结果,SOX2、FGF7与APOD等标记可用于鉴定体外分离培养的绒山羊毛乳头细胞。【结论】 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描述了绒山羊主要皮肤细胞的转录组信息,筛选出毛乳头细胞特异性表达基因。经免疫荧光试验证实,单细胞测序鉴定标记基因的方法简单高效,且具备较高准确率。筛选的SOX2、FGF7APOD不仅为绒山羊毛乳头细胞体内定位提供了有效的标记,而且为多标记鉴定毛乳头细胞提供可能,更为进一步研究毛囊发育相关基因的功能及调控机制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