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研究了培养基酸碱度(pH)、镁离子(Mg2+)、细菌接种量及小牛血清对4种喹诺酮药物抑制鱼类体外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7和8时,4种药物的MIC和MBC均最小,当pH升高或降低时,MIC和MBC均明显升高,抑菌活性明显降低。Mg2+对4种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Mg2+浓度的升高,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MIC和MBC均升高;当Mg2+浓度为0~2 0mg/mL时,二氟沙星的MIC无明显变化;Mg2+浓度为1 0mg/mL时,二氟沙星的MBC由0 8μg/mL上升到3 2μg/mL,单诺沙星的MIC为0 00625μg/mL,但随着Mg2+浓度的增加,MIC和MBC均有升高。细菌接种量为102~105CFU/mL时,环丙沙星和二氟沙星的MIC和MBC均无变化,只有当菌数增至106CFU/mL时,MIC和MBC才开始随着接种细菌量的增加而增加。血清能明显降低4种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乳酸链球菌素(nisin)和四乙酸乙二胺(EDTA)的联合作用对5种血清型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_1、O_2、O_8、O_(78)和O_(86))的体外抑菌效果,利用牛津杯法测定抑菌圈直径;结合微量稀释法和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1)nisin或EDTA单独使用无抑菌圈;2)将nisin分成12个质量浓度分别与0.1mg/mL的EDTA相混合进行协同作用,均产生明显的抑菌圈,并且随着nisin质量浓度的增加,抑菌圈越大;3)O_8、O_(78)和O_(86)型大肠杆菌的MIC均为0.063mg/mL,而O_1型的MIC为0.016mg/mL,O_2型的MIC为0.031mg/mL,O_2、O_8和0_(86)型大肠杆菌的MBC均为0.125mg/mL,O_1型的MBC为0.063mg/mL,O_(78)型的MBC为0.25mg/mL。EDTA或nisin溶液单独使用时,对5种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无抑菌效果;EDTA和nisin联合使用时,对5种致病性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5种大肠杆菌的MIC为0.016~0.063 mg/mL,MBC为0.063~0.250mg/mL。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n)子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无水乙醇、蒸馏水5种试剂从花椒子中提取其活性成分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花椒子的抑菌活性部位是乙酸乙酯和水的提取物,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较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2.500 mg/mL和25.000 mg/mL,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25.000 mg/mL和50.000 mg/mL.试验表明花椒子提取物在体外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花棘豆总生物碱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小花棘豆总生物碱的抑菌作用.[方法]通过体外抑菌试验研究小花棘豆总生物碱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影响小花棘豆总生物碱抑菌效果的因素.[结果]小花棘豆总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化脓链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菌作用;其对乳房链球菌和化脓链球菌的MIC为6.3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6 mg/m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0.8 mg/mL.生物碱在不同pH值下的抑菌活性发生变化;高温使其抑菌活性消失;紫外照射对其稳定性没有影响.[结论]小花棘豆总生物碱对部分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牛心朴子生物碱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珠明  何生虎 《现代农业科技》2009,(17):306-306,308
对4例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乳汁进行病原分离及鉴定,分离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选择牛心朴子生物碱,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牛心朴子生物碱对3种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分离株的MIC及MBC分别是12.5mg/mL、1.561 25mg/mL、6.25mg/mL和6.25mg/mL、1.561 25mg/mL、3.125mg/mL。  相似文献   

6.
喹赛多对家禽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喹赛多对家禽6种13株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喹赛多对家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鸡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抑菌活性最明显,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62、1.25和0.62μg/mL.该药对大肠杆菌还表现出杀菌活性,最小杀菌浓度(MBC)≥80μg/mL.喹赛多抗菌活性与喹乙醇相近,强于磺胺二甲嘧啶,比盐酸金霉素略差.这些结果表明,喹赛多是一种活性较强的抑菌剂,可推荐用作家禽常见病原菌感染的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7.
几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试管两部稀释法测定了盐酸环丙沙星、乳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单诺沙星、二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和最小杀菌浓度 (MBC) ,MIC分别是 :0 .0 0 6 2 5 ,0 .0 0 6 2 5 ,0 .0 12 5 ,0 .0 5 ,0 .2 0 ︼g.m L- 1 ,MBC分别是 0 .0 2 5 ,0 .0 2 5 ,0 .0 5 ,0 .10 ,0 .80 ︼g.m L- 1。同时研究了不同药物浓度 (2 MIC,5 MIC,8MIC)对嗜水气单胞菌杀菌的经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这几种药物从 2 MIC到 5 MIC浓度在 3h内菌数减少的 1g值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从 5 MIC浓度到 8MIC浓度在 3h内菌数减少的 1g值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8.
大蒜素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评价大蒜素对动物性病原细菌的抗菌活性,以1×105cfu·mL-1的动物源性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体外测定大蒜素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范围.结果表明:大蒜素对大肠杆菌的MIC和MBC范围分别为200~400mg·mL-1和400~1600m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范围分别为12.5~25mg·mL-1和25~50mg·mL-1.证实大蒜素在体外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6种单味中草药与复配组方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为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中药组方制剂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提法制备单味中草药提取液,并按排列组合法将6种提取液按相同比例混合得到不同配方复配液,用牛津杯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与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研究不同单味中草药与复配组方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结果】6种单味中草药提取液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抑菌圈直径为12.69~19.88 mm,五倍子的抑菌效果最好,为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为19.88 mm,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5.60 mg/mL和31.25 mg/mL;2味中草药复配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0.64~19.98 mm,五倍子+乌梅和五倍子+五味子的抑菌效果最好,为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9.98 mm和19.94 mm,MIC和MBC分别为15.60 mg/mL和31.25 mg/mL;3味中草药复配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为9.94~20.26 mm,山茱萸+诃子+大黄的抑菌效果最好,为极度敏感,抑菌圈直径为20.26 mm,MIC和MBC分别为7.80 mg/mL和15.60 mg/mL;4味中草药复配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为9.88~21.28 mm,五倍子+诃子+乌梅+五味子的抑菌效果最好,为极度敏感,抑菌圈直径为21.28 mm,MIC和MBC分别为7.80 mg/mL和15.60 mg/mL;5味及6味中草药复配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4.11~19.07 mm,以6味的五倍子+山茱萸+诃子+大黄+乌梅+五味子的抑菌效果最好,为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为19.07 mm,MIC和MBC均为31.25 mg/mL。【结论】山茱萸+诃子+大黄和五倍子+诃子+乌梅+五味子组方对鲫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最佳,均为极度敏感,可用于防治嗜水气单胞菌导致的鲫鱼败血症。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低毒廉价新型鱼药,采用牛津杯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壮实鹿角珊瑚生物碱对溶珊瑚弧菌、塔氏弧菌、鲨鱼弧菌的敏感性、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与对照环丙沙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壮实鹿角珊瑚生物碱对3种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与环丙沙星相近。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明大蒜素对蜜蜂白垩病的病原菌蜜蜂球囊菌在体外的抑菌和杀菌活性。试验以蜜蜂球囊菌为受试菌,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培养基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测试大蒜素对蜜蜂球囊菌的体外抑菌和杀菌活性。结果表明,大蒜素对蜜蜂球囊菌的MIC为12.0mg/mL,MBC为24.0mg/mL。证实大蒜素在体外对蜜蜂球囊菌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白头翁、蒲公英、苦丁茶采用水煎法和乙醇回流法进行提取,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不同中草药不同提取法提取物的抑菌能力.通过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 、最小杀菌浓度( MBC)和抑菌环直径,结果表明,3种中草药不同方法提取物对这2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苦丁茶的抑菌作用均较强;白头翁的抑菌效果较差;蒲公英的抑菌作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肉桂醛体外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肉桂醛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生长曲线探究肉桂醛对沙门氏菌增殖的影响;通过SDS-PAGE观察肉桂醛对菌体蛋白质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肉桂醛对菌体形态的影响;测定电导率和DNA渗出量,观察肉桂醛对细菌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肉桂醛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MIC为128μg/mL,MBC为512μg/mL,MIC及以下浓度的药物对细菌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菌体蛋白质代谢,破坏菌体正常形态,增加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结论】肉桂醛对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可作用于菌体细胞膜和细胞壁,抑制菌体蛋白质代谢。  相似文献   

14.
环丙沙星与粘菌素联合对猪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环丙沙星与粘菌素对分离的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两药联用对猪大肠杆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实验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对5株大肠杆菌的MIC≥32μg/mL,粘菌素的MIC≥16μg/mL;环丙沙星与粘菌素联用时,FIC指数介于0.09375~0.125,并可同时显著降低两药的MIC值,表现为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比较凤丹种荚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对凤丹种荚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进行体外抗细菌和真菌的活性试验,测定比较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2种提取物对所选取的4种细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强于水提取物。2种提取物未表现出抑制真菌黑曲霉的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均大于2 mg/mL。由此说明,凤丹种荚提取物对细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体外抑菌效果较好的中草药,采用平板打孔法测定苏木、黄柏等76味中草药对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并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抑菌效果好的中草药对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 表明: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对苏木、黄柏、乌梅、大黄和丁香极度敏感,其中对苏木的敏感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6.06±0.96) mm,对石榴皮等6味中草药和救必应等8味中草药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20和i0~15 mm.苏木和黄柏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体外抑菌、杀菌作用最强,MIC和MBC均为3.9 mg· mL-1;丁香、甘草和救必应MIC为7.8~31.25 mg·mL-1,MBC为15.6~250 mg·mL-1;乌梅等16味中草药MIC为62.5~250 mg· mL-1,MBC>62.5 mg·mL-1.综上所述,苏木和黄柏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探讨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95%乙醇、石油醚、尧乙酸乙酯、尧正丁醇、甲醇5种粗提物的体外抗菌效果。通过倍比稀释法分析紫茎泽兰5种提取物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试验结果表明:紫茎泽兰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抑菌效果最显著,当其浓度为12.5 mg/mL时,对大肠杆菌尧金黄色葡萄球菌尧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其浓度为6.25 mg/mL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明显。紫茎泽兰5种粗提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均大于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的抑菌作用。说明紫茎泽兰5种粗提物对人类常见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在抑菌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寻找天然果蔬防腐剂,在离体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培养板连续稀释法研究了鹿蹄草素对几种果蔬采后病原真菌的抑制效应,并对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进行了初步确定。结果表明:鹿蹄草素的浓度越高,抑菌率越高,在2.5 mg/mL及以上浓度时对供试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根据EC50值所得到的抑制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piricola),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根霉菌(Rhizopus stolonifer),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其中链核盘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156,1.25 mg/mL;苹果轮纹病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078,0.156 mg/mL;链格孢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313,0.625 mg/mL;灰葡萄孢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156,0.313 mg/mL。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中草药对5种血清型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O_1、E.coli O_2、E.coli O_8、E.coli O_(78)和E.coli O_(86))的体外抑菌效果,通过牛津杯法测定中草药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通过微量稀释法和平板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1)金银花和黄连对E.coli O1体外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9.35和37.71mm,五味子对E.coli O8体外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28.97mm。2)金银花和黄莲对E.coli O_1的MIC分别为0.016和0.008g/mL,五味子对E.coli O8的MIC为0.008g/mL,抑菌效果较好。3)虎杖的体外抑菌效果最差,没有检测出抑菌圈,MIC和MBC。结果显示金银花、黄连和五味子对5种血清型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5mm达到极敏,地榆、穿心莲、虎杖、柴胡、黄柏和石榴皮不敏感,没有检测出抑菌圈。研究发现金银花、黄连、何首乌、地榆、五味子和秦皮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体外诱导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亚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培养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喹诺酮类的药物敏感性变化及其耐药机制.【方法】以对喹诺酮类敏感的临床分离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和标准菌ATCC7966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含亚抑菌浓度萘啶酸(NAL)和环丙沙星(CIP)的培养基上逐步诱导培养.提取诱导菌的DNA,PCR扩增其gryA和parC基因,测序分析其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情况;测定诱导菌对诱导药物和11种非诱导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添加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化氯苯腙(CCCP)后的MIC,分析其敏感性变化与基因突变、外排作用的关系.【结果和结论】诱导后菌株对萘啶酸和环丙沙星的MIC分别提高了1 024和64 000倍,对非诱导药物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当萘啶酸和环丙沙星诱导浓度分别达到16和32μg/mL或以上后,诱导菌株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分别发生Asp87→Tyr和Ser83→Arg的变化,但两者par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均没有发生突变;添加CCCP后,只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值略有下降,提示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存在靶基因突变及主动外排作用等多种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