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高职业素质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基础。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培训非常重要,事关城市发展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自我职业价值的实现。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发展的现状,然后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养成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围绕上述问题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养成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200-202
由于农村和城市双重因素的作用,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正在以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化水平、缩小发展差距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制度因素、农民工自身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造成一定阻碍。完善制度保障、提升其身份认同、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其自身素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创造内部和外部条件,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有着更强烈的城市融入意向。如果长期忽视其城市归属感问题,便容易导致严重复杂的社会问题。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对城市看法的差别与原因,提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归属感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群体,作为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城市中的多种因素影响着其返乡意愿,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消除返乡意愿、融入城市有利于我国城市化发展。使用统计描述方法与Logit模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交往与居住空间状况对其返乡意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并用城市社会学相关理论解读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返乡意愿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让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的相关建议,以促进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当前我省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经济、体制、社会保障、自身素质、社会偏见等多重障碍。为促进我省新生代农民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要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素质、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分析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五个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过程中面临个人资本障碍、社会资本障碍、制度障碍等问题,针对上述困境,考察我国为农民工服务的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及作用机制,指出重视社会组织力量的发挥,是解决障碍的有效方案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整合社会组织力量,为农民工提供优质服务,强化社会组织与企业之间合作,更好服务于农民工等观点,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参与并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奠定有利平台,从而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体,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内生机制为视角,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作用;探讨了三种资本对社会融合的协同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以及对这三种资本的协同开发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会提供一个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促进有城镇定居意愿的农民工在合意的城市安居,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破解"三农"困局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辽宁省不同层级务工城市的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发现:(1)新生代农民工显现出定居中小城市的倾向,"房价、稳定的工作、离家乡远近、更利于事业发展"成为其城市定居选择共同关注的因素。(2)女性倾向"留城",26岁以上者倾向回农村老家定居。(3)家庭年收入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定居有显著影响;不同层级城市,职业类型对新生代农民工"留城"定居的影响不同;"属地就近"原则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选择中作用明显。国家应适时进行政策调整,把中小城市建设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宜居之地。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力量。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婚姻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成为乡村振兴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社会实际出发,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围绕中国日益严峻的新生代农民工婚姻问题,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状态、经济负担和压力、婚姻危机和离婚率等方面阐明了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产业发展、狠抓生态宜居、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婚姻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老一代传统农民工因年龄增长而逐渐返乡,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大中城市经济建设的基础力量。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却不能真正融入城市,其身份仍然是农民,不能享有市民的地位和权利,尚未形成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距离真正的市民还存在一定距离。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对于其市民化,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特征,并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2):273-274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农民工队伍之中的骨干力量与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但是我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还是城市化建设的生力军。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状况以及职业能力之高下必然会对其发展产生极其重要之影响,进而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阐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点,以及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具体教育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介绍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率低的现状,并从政府、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本身3个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率低的影响因素,指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的迫切性。对此提出了加快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率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加快城镇化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城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内部因素与外界因素2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障碍进行了分析,指出自身提升与外部帮助多管齐下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刚  刘彬彬  陆迁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4):185-189
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健康快速地融入城市,已成为影响中国城镇化和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江苏省无锡市的实地调查,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资本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有显著影响,而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属于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范畴。因此,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还必须提高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提升融入城市生活的野软实力冶。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这一群体能否顺利融入城市,直接关系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各种制度障碍;经济障碍;价值冲突与社会歧视等。应通过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构建农民工城市安居工程,加强劳动执法检查,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是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实现城镇中心集聚和空间的扩散。但是,金融排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文章分析了金融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提出要打造高效全面的小城市金融制度、金融机构转变观念承担社会责任、降低金融产品价格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人生观、恋爱观、价值观等方面表现了独特的"新"特征。但中国城乡二元体制却在改革中成为了农民工融入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发展深入探讨,结合政府、组织化主体、群体个人提出相应策略,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找到个人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新农业》2015,(19)
农民工对城市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代,农民工年龄、文化等结构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由于自身特点、社会大环境等原因依然处于被动、边缘化的状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边缘化的问题,就需要政府引导、社会互助,逐步建立覆盖城市各个群体的、完善的、全面的社会保障机制,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促进就业、政治参与等多方面保障其更加公平、广泛的权益,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市民化,共享城市文明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20.
《河南农业》2019,(3):1-1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要求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促进农民工队伍技能素质全面提升。《计划》强调,全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9亿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已占农民工总量的一半以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