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探究漯河地区小麦高产的内在因素,选择13份该地区培育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对农艺性状株高、抗旱性、籽粒粒质量做KASP (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标记检测。结果表明,Rht-D1b基因是漯河地区选育小麦品种(系)的主要矮秆基因。5个抗旱微效基因中,抗旱基因型等位基因组合Hap-4A-C+Hap-5D-C在所有材料中均含有,为该地区骨干抗旱型基因组合。其中,漯丰172389含全部优异等位基因Westonia+Hap-4A-C+Hap-5D-C+Hap-H+B1a,田间具有良好的抗旱性表现,是优异抗旱种质资源。18个粒质量基因检测中,高粒质量等位基因TaGS2-A1b、GW2 Hap-6A-A、TaTGW-7Aa、Sus1-7B Hap-T、TaGS5-A1b、TaGW2-6BHap-Ⅰ和TaGW2-6B Hap-Ⅱ在材料中均检测含有,材料占比100%。高粒质量等位基因TPP-6AL1a最低,仅占比7.7%。漯麦76含11个高粒质量基因,田间籽粒半角质,千粒质量高,单产高,有望成为黄淮南片主推品种之一。本研究通过了解这些基因分布情况,分析原因,为...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混合麦中puroindoline基因的变异类型,利用18份混合麦对puroindoline基因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材料puroinddine基因类型均为野生型(Rina-Dla/Pinb—Dla)。推测混合麦的形成可能是其它微效基因或者是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造成的,对控制籽粒硬度微效基因的QTL分析和某些生理指标的测定,有助于混合麦籽粒硬度形成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扬麦系列品种(系)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成,利用高通量KASP标记技术对30份扬麦系列品种(系)的株高、光周期、抗病虫、抗穗发芽、抗旱、籽粒及品质性状等相关功能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76.7%的供试品种(系)含有矮秆基因Rht-B1b;所有品种(系)携带光周期不敏感基因Ppd-A1a和Ppd-D1a,均聚合多个高千粒质量基因TaSus1-7A、TaSus2-2A、TaGS-D1和TaGW2-6B等;扬麦系列品种(系)主要含有TaPHS1、Vp-B1和TaSdr-B1 3个抗穗发芽基因,频率分别为73.3%、90.0%和73.3%;抗旱基因CWI-4A、CWI-5D、TaMoc-A1、TaSST-A2、TaSST-D1、Dreb-B1和1-feh-w3的频率分别为66.7%、100.0%、13.3%、100.0%、93.3%、20.0%和90.0%;抗赤霉病基因Fhb1在扬麦系列品种(系)中的比例不高,仅为16.7%;70%扬麦系列品种(系)含有抗叶锈病基因Lr14a;抗禾谷孢囊线虫病基因Cre8、抗眼斑病基因Pch1、抗秆锈病基因(Sr2和Sr36)、抗叶锈病基因(Lr21、Lr34、Lr47和Lr67)、抗褐斑病基因Tsn1在供试材料中均未发现,扬麦系列品种(系)多为弱筋小麦,50%的扬麦系列品种(系)Glu-A1位点为1,86.7%的Glu-D1位点为2+12,除扬麦3号外,供试品种Glu-B3位点都为c。本研究明确了扬麦系列品种(系)部分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的组成,为扬麦系列品种(系)在生产和育种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出小麦籽粒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种质资源,为贵州小麦籽粒品质的遗传改良及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生产中表现优异的135份贵州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苯酚染色法进行染色,在此基础上以STS分子标记(PPO16、PPO18和PPO29)检测小麦PPO活性相关基因,并通过Fragment AnalyzerTM毛细管电泳鉴定相关基因,进而对小麦籽粒低PPO活性基因的组成进行鉴定和筛选.[结果]135份小麦材料籽粒经苯酚染色后,有4份材料未染色(A级),9份呈浅绿色(B级),65份材料呈棕色(C级),57份材料呈黑色(D级).STS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在A级和B级材料中检测到10份材料含Ppo-A1b基因、4份材料含Ppo-D1a基因,其中4份材料同时含有Ppo-A1b/Ppo-D1a基因,分别是贵麦2号、惠水1-23、石无芒和08-9选单-2-7;在C级材料中检测到3份材料含Ppo-A1b基因、17份材料含Ppo-D1a基因,其中1份材料(贵农08-9)同时含有Ppo-A1b/Ppo-D1a基因;在D级材料中均未检测到Ppo-A1b和Ppo-D1a基因.[结论]采用苯酚染色法结合STS分子标记检测可对小麦籽粒是否含低PPO活性基因进行准确鉴定.贵麦2号、惠水1-23、石无芒、08-9选单-2-7和贵农08-9等5份含有双低PPO活性基因(Ppo-A1b/Ppo-D1a)的种质资源,可作为亲本材料直接用于小麦籽粒低PPO活性遗传改良及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5.
小麦puroindoline及其相关基因分子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对小麦的磨粉品质和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控制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puroindoline位于5D染色体的短臂上,可分为Pina和Pinb2种类型。Pina和Pinb紧密连锁,编码区均为447个碱基,没有内含子,共同形成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遗传基础。目前,普通小麦和山羊草中均已发现多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其中引起小麦籽粒硬度大幅度升高的Pina-D1b类型的分子机制为从编码区第23个碱基开始缺失15380个碱基。Puroindoline除了对小麦籽粒硬度有重要影响之外,对其它品质性状也有重要影响,不同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之间小麦品质具有一定差异。另外,与puroindoline紧密连锁的Gsp-1基因变异类型更为丰富,但对籽粒硬度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最近发现的与puroindolineb高度同源的基因Pinb-2v具有4种类型,分别位于小麦7A、7B和7D染色体上,可能对籽粒硬度具有微效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对puroindoline的分子特征和突变类型以及相关功能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中国小麦品质的基因工程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选取145份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种质以及1份美国种质和1份意大利种质进行籽粒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分析及2个主效基因等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麦区种质间籽粒PPO活性差异明显,具有很大的遗传改良潜力;运用2个PPO活性主效基因的功能标记检测上述147份种质,发现4种基因型PPO活性均值大小顺序为:Ppo-D1aPpo-D1aPpo-A1bPpo-A1b(L1L1L2L2)相似文献   

7.
 【目的】以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为材料,通过对其籽粒硬度相关基因的鉴定,明确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优异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PCR扩增、酶切以及DNA测序技术,对来自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表型、puroindo1ine基因型及其puroindo1ine b-2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黄淮麦区材料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61.5%。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5.6%和22.9%,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3.2—82.6。在硬质麦的puroindo1ine基因型检测中,发现有Pinb-D1b、Pinb-D1p和Pina-D1b共3种类型,其中,Pinb-D1b所占比例最高,为86.5%,Pinb-D1p和Pina-D1b分别为7.5%和6.0%。通过对puroindo1ine b-2变异检测,发现在调查的所有小麦材料中,D和A基因组上均含有Pinb-D2v1和Pinb-A2v4,其中,86份小麦品种(系)B基因组上的基因型为Pinb-B2v3,剩余的23份材料为Pinb-B2v2。通过对位于普通小麦B基因组puroindo1ine b-B2的2个基因型进行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发现Pinb-B2v3变异的小麦品种(系)在穗粒数、单穗粒重、旗叶长和旗叶面积上均显著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同时Pinb-B2v3变异类型小麦的千粒重、小穗数、粒长、粒宽和旗叶宽等性状也略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结论】在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中,硬质麦比例较高,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硬质麦中,Pinb-D1b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在puroindo1ine b-2基因位点上,Pinb-B2v3变异类型小麦的产量相关性状略优于Pinb-B2v2变异类型小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春小麦材料脂肪氧化酶(LOX)活性基因、黄色素含量基因TaZd-A1与TaZd-D1的等位变异组成和分布特点,分析TaZd-A1、TaZd-D1与TaLOX-B1基因分子标记的实用性,为新疆春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LOX16、LOX18、YP2A-1、YP2D-1特异性分子标记,对167份春小麦材料进行TaLox-B1a、TaLox-B1b、TaZds-A1a、TaZ ds-A1b、TaZds-D1a和TaZds-D1b等位基因的分子检测,明确这类基因在新疆春小麦材料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材料中控制籽粒黄色素含量的两个主效位点TaZ ds-A1和TaZds-D1存在4种不同的等位变异组合类型,以TaZds-A1b/TaZds-D1a组合基因所占比例最多,为29.34;;含有低黄色素含量TaZds-A1 a/TaZds-D1b基因组合的材料为21.56;;同时,不同来源的春小麦材料所含等位变异组合类型不尽相同,中亚国家材料以TaZds-A1 a/TaZds-D1b最多,为48.0;;新疆选育的品种中含TaZds-A1 a/TaZds-D1b组合类型的材料只有5.4;,可见低黄色素的TaZds-A1a/TaZds-D1b基因类型在新疆春小麦材料中相对匮乏.在167份材料中,扩增出TaLOX-B1a的有66份,属于高LOX活性的等位基因型,为39.52;.而新疆选育品种出现TaLox-B1a基因的频率远低于CIM-MYT材料和中亚国家材料.[结论]利用的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稳定可靠,筛选出一些低YP含量与高LOX活性的材料,可作为选育品种的亲本,以加速小麦色泽品质育种改良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白绒山羊褪黑激素受体基因SNP与产绒性状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绒山羊褪黑激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TNR)基因的SNP与绒山羊产绒性状的关系,寻找可用于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方法】以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白绒山羊为研究对象,选择绒山羊褪黑激素受体(MTNR1a和MTNR1b)基因部分序列作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分子标记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研究其多态性,然后运用最小二乘方差分析方法,对各基因型间生产性状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① 在绒山羊MTNR1a基因外显子1和2,以及MTNR1b基因外显子1没有检测到SSCP多态,而在绒山羊MTR1b基因外显子2中存在SSCP多态,首次检测到了3个SNP;② P4引物位点存在NM_001206907:g.648 bp处C-G突变,该突变没有导致氨基酸的改变;以及NM_001206907:g.665 bp处的G-A突变,该突变导致第223个密码子CGC变成CAC,从而使精氨酸变成组氨酸(Arg-His);方差分析表明,该位点多态对绒山羊产绒量有显著影响(P<0.05);③AA基因型具有较高的产绒量,比AB、BB基因型产绒量分别高98.78和148.23 g,同时该多态位点基因型与年龄互作效应对绒山羊绒厚度有显著影响(P<0.05);④ P5引物位点存在NM_001206907:g.1 015 bp处的G-A突变,该突变导致第339个密码子GGC变成AGC,从而使甘氨酸变成丝氨酸(Gly-Ser),分析表明该多态位点基因型与年龄互作效应对绒山羊绒细度存在边际显著影响(P<0.1);⑤ 这两个位点多态对绒山羊产羔数量、羔羊初生体重等繁殖性状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P4-AA基因型可以作为内蒙古阿尔巴斯型白绒山羊产绒量性状辅助选择的标记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PPO基因的等位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小麦籽粒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与面制食品的褐变密切相关。研究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PPO活性的变异及其基因型的分布规律,为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中国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251份遗传多样性丰富的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2004—2005年度种植于两个地点(安徽合肥、凤阳),采用生化和特异引物PCR扩增的方法对其PPO活性及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品种间PPO活性差异明显,并且低PPO活性的品种居多;基因型、地点及其互作对PPO活性的影响达到1%显著水平。利用控制小麦PPO活性两个主效基因位点的特异PCR引物扩增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微核心种植资源中共检测出PPO-2Aa1/PPO-2Da2(a1a2)、PPO-2Aa1/PPO-2Db2(a1b2)、PPO-2Ab1/PPO-2Da2(b1a2)和PPO-2Ab1/PPO-2Db2(b1b2)4种标记基因型,标记基因型间PPO活性均值的大小顺序为:a1a2< a1b2< b1a2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各自的遗传性状,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病性、分子标记等方面对2个品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相较于河东乌麦(Ⅰ和Ⅱ),宁春4号株高最低(86.70 cm),穗下茎长和穗长均最长(分别为36.60 cm、10.95 cm),穗粒质量和千粒质量最高(分别为1.95 g、46.61 g),小穗数、穗粒数和经济系数居中;而河东乌麦(Ⅰ和Ⅱ)较宁春4号有效穗均增多(分别为5.10个、6.60个),且表现为田间高抗白粉病、中抗条锈和叶锈病。在主要品质性状上,宁春4号籽粒饱满指数大(0.71)、含水率较高(10.23%)、面团稳定时间较长(9.45 min),其籽粒硬度、吸水率及淀粉回升终点值居中;而河东乌麦(Ⅰ和Ⅱ)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降值均较高(平均值分别达16.21%、35.76%、40.27 m L),面团形成时间较长(2.38 min)。在2个品种上共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SSR、ISSR标记分别为127个、7个;同时,12个已报道相关基因的标记得以鉴定,其中2个品种均携带有Wx-A1a/b、Wx-B1a/b、Wx-D1a/b、Dy12、Pm2、Pm4、Pm6、Sr31基因,宁春4号还携带有Psy-A1基因,河东乌麦(Ⅰ和Ⅱ)携带有Pm16、Yr2和抗赤霉病QFhs.ndsu-3BS基因。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系)籽粒硬度等位变异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河南省最新培育的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概况和Puroindoline等位变异类型及其分布,以参加河南省小麦预试及区域试验的145份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分子标记技术、限制性内切酶技术以及DNA测序技术,对其SKCS硬度表型及Puroindo1ine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测试和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64.1%,而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8.9%和20.0%,SKCS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13.0~75.9。在硬质麦的Puroindo1ine基因型检测中,共检测到Pina-D1b、Pinb-D1b和Pinb-D1p3种类型,其中Pinb-D1b所占比例最高,占87.1%,而Pina-D1b和Pinb-D1p则分别为4.3%和8.6%。不同Puroindoline基因型的籽粒硬度也存在差异,其中Pina-D1b突变型的硬度值最高,为72.3,Pinb-D1a(野生型)最低,为62.3,并且Pina-D1b与Pinb-D1b2种硬质类型的籽粒硬度呈显著性差异,而Pina-D1b与Pinb-D1p的籽粒硬度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puroindoline a (Pin a)和puroindoline b(Pin b)是控制小麦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根据已报道的小麦Pin 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ForA1和RevA1,对六倍体牡山羊草Aegilops juvenalis(UUMMDD)的基因组DNA和胚乳cDNA进行Pin a基因扩增、克隆、序列测定和表达分析,发现了1个新型Pin a(Pin a~allele),其ORF长4/17bp,编码148个氨基酸残基,具有麦类作物Pin a基因特有的2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和WRWWKWWK的色氨酸结构域基因序列,与软粒小麦cv.capilole的Pina—Dla相比较,其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7%与96.6%。Pin a~allele含有1个紧邻色氨酸结构域的突变位点(Gln 77Leu)。RT~PCR证实了Pin a在籽粒胚乳中的表达。Soul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牡山羊草中Pin a基因含有1个拷贝。研究结果表明,山羊草中包含着与小麦差异较大的籽粒硬度控制基因。  相似文献   

14.
绿豆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等农艺性状和粒长、粒宽等籽粒性状与绿豆产量密切相关。以“VC2917/鹦哥绿”RIL群体为材料,通过连续3年田间实验,对12个与绿豆产量相关性状进行评价和QTL定位。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0.837)、百粒重(0.294)的相关性最强,百粒重与粒长(0.512)、粒宽(0.340)、籽粒直径(0.492)、籽粒周长(0.441)的相关性最强,株高与单株分枝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0.406)。2017年检测到20个QTLs,分布在除第8染色体外的10条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在4.61%~23.76%;2018年检测到16个QTLs,分布在除第8染色体外的10条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在4.97%~16.66%之间;2019年检测到20个QTLs,分布在除第1、3、8、9染色体外的7条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在和4.65%~20.37%之间。12个性状均发现稳定QTLs,其中株高PH1a、PH1b和PH1c位点,单株分枝数PPP1a、PPP1b和PPP1c位点,荚宽PW10a.1、PW10b和PW10c.1位点,籽粒直径SD10a、SD10b和SD10c位点,籽粒周长SP6a、SP6b和SP6c位点,百粒重HSW7a、HSW7b和HSW7c位点连续3年在相同位点稳定检测到,说明这些位点存在相关性状基因,是今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高产绿豆新品种或克隆相关基因优先考虑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新疆春小麦品种Pins等位变异分布规律,分析不同Pins基因型春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的差异,探讨Pins对春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和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明确籽粒硬度影响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分子遗传基础及机理。【方法】以386份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用分子标记检测籽粒硬度Pins,测定品质性状(籽粒性状、磨粉品质、面粉品质、面团特性、淀粉糊化特性等),制作新疆拉面并进行评鉴。【结果】Pins等位变异分布规律:在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中,Pina有2种等位变异,分别为Pina-D1a(占比86.79%)、Pina-D1b(13.21%);Pinb有3种等位变异,分别为Pinb-D1a(64.77%)、Pinb-D1b(32.12%)和Pinb-D1p(3.11%);Pina/Pinb有6种基因型组合,分别为Pina-D1a/Pinb-D1a(58.81%)、Pina-D1a/Pinb-D1b(25.39%)、Pina-D1a/Pinb-D1p(2.59%)、Pina-D1b/Pinb-D1a(5.96%)、Pina-D1b/Pinb-D1b(6.74%)和Pina-D1b/Pinb-D1p(0.52%)。Pins对春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Pina-D1a的籽粒蛋白含量、灰分含量、白度、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均显著高于Pina-D1b;籽粒硬度、黄度(b*值)、面筋指数、峰值时间、8分钟面积、稀懈值均显著低于Pina-D1b。与其他等位变异相比,Pinb-D1a的白度、湿面筋含量,Pinb-D1b的出粉率、黄度(b*值),Pinb-D1p的籽粒硬度、面筋指数均最高且达显著差异水平。与其他基因型组合相比,Pina-D1a/Pinb-D1a的白度,Pina-D1a/Pinb-D1p的籽粒硬度、面筋指数、8分钟面积,Pina-D1b/Pinb-D1b的淀粉稀懈值,Pina-D1b/Pinb-D1p的籽粒蛋白含量、出粉率、面粉的湿面筋含量均最高且达显著差异水平。Pins对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Pina-D1a的拉面手感、粘弹性、总分极显著低于Pina-D1b;Pina-D1b/Pinb-D1p的拉面手感最好,Pina-D1a/Pinb-D1p、Pina-D1b/Pinb-D1a和Pina-D1b/Pinb-D1b的粘弹性最高;Pina-D1b/Pinb-D1a、Pina-D1b/Pinb-D1b的总分最高。【结论】Pina突变会使新疆春小麦胚乳质地变硬、主要品质性状显著升高,促进新疆拉面的拉面手感和粘弹性等性状得到显著改善,最终促使新疆拉面的加工品质(总分)显著提升;Pinb变异对新疆拉面加工品质的影响不显著。Pina-D1b/Pinb-D1a、Pina-D1b/Pinb-D1b是优质新疆拉面小麦品种品质改良中重点选择的基因型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yoG和MEF2a基因聚合效应对鸭屠宰性状的影响,为进一步确定与鸭屠宰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提供研究基础,为鸭屠宰性状的多基因聚合育种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以240只三穗鸭为研究素材,扩增MyoG和MEF2a基因并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以检测两基因所有外显子的单核苷酸突变(SNPs)位点。运用SPSS 18.0软件中的GLM统计模型对MyoG和MEF2a基因的SNPs所对应的不同基因型与三穗鸭屠宰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根据单基因关联分析结果,将对屠宰性状存在显著影响的MyoG和MEF2a基因的多态位点利用软件PHASE 2.0构建聚合基因型,再进行聚合基因型与屠宰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在试验群体中一共发现8个SNPs,其中在MyoG基因中有6个SNPs被找到,MEF2a基因中找到2个SNPs位点,在所有突变位点中,其中MyoG基因的g.2977G>C位点发生的G/C突变使密码子由GAG变为GAC,所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天冬氨酸;而MEF2a基因中的两个多态位点,g.47915G>A位点发生的G/A突变使密码子由GAA变为AAA,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赖氨酸,g.47918G>A位点的G/A突变引起的密码子由GAT变成AAT,所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成天冬酰胺。剩下的5个突变位点均属于同义突变,并未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此外,进行?2适合性检验,除了MyoG基因的g.1131C>T位点和MEF2a基因的g.47915G>A、g.47918G>A位点未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外,其他的突变位点均处于平衡状态。单基因关联分析结果表明,MyoG基因g.1131C>T和g.2204G>A突变分别对胸肌率、体重和全净膛重有着显著影响,其所对应的纯合子基因型CC、GG型为优势基因型。MEF2a基因g.47915G>A/g.47918G>A位点影响全净膛率,GA基因型个体属于优势基因型个体。通过挑选出与屠宰性状(胸肌率、体重、全净膛重和全净膛率)有关联的MyoG基因g.1131C>T/g.2204G>A位点与MEF2a基因g.47915G>A/g.47918G>A进行聚合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聚合后的8种聚合基因型个体的全净膛率,在各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TTGAGA基因型的平均值最高,其次为CCGGGA基因型;其他3个指标各基因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其中体重和全净膛重存在正相关,都是CCGAGA基因型的平均值最高,CTGGGA基因型的平均值次之;CCGGGG基因型的胸肌率平均值最高,其次是CCGGGA基因型。结果显示,单个基因的平均值最高的基因型分别为CC、GG和GA,在两基因聚合后在4个指标中CCGGGA基因型都不是最优的组合,说明两个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结论】两个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所以用单个基因分子标记进行选育可能会顾此失彼,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本研究的聚合优势基因型个体偏少,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验证分析,进行更多基因的聚合效应分析。  相似文献   

17.
籽粒色泽是小豆商品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研究其基因遗传信息对小豆粒色改良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应用作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JN001(红粒)×B47(白粒)杂交组合的F2:3单世代的籽粒色泽明度指数(L*)、红度指数(a*)和黄度指数(b*)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1)初步推测控制小豆籽粒的L*、a*、b*性状的基因对数均为2对主基因;(2)L*、b*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分别为78.44%和52.18%,而a*的主基因遗传率中等,为38.77%.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黄淮麦区春化基因显隐性组成在小麦品种中的分布情况,揭示品种的发育特性.以Vrn-A1,VrnB1,Vrn-D1和Vrn-B3以及Vrn-D1启动子区单核苷酸突变引物为STS分子标记,对黄淮麦区的91个品种进行了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供试材料在Vrn-A1和Vrn-B3位点均检测为隐性.在Vrn-B1位点,有6个品种检测为显性(6.6%),其余均为隐性.在Vrn-D1位点,黄淮麦区的品种中有38份材料为显性基因(41.8%),53份为隐性基因(58.2%),在38份显性材料中,有18份材料为Vrn-D1a类型(47.4%),有20份材料为Vrn-D1b类型(52.6%).研究认为,Vrn-D1a和Vrn-D1b可以作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弱春性和半冬性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9.
绿豆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等农艺性状和粒长、粒宽等籽粒性状与绿豆产量密切相关。以“VC2917/鹦哥绿”RIL群体为材料,通过连续3年田间实验,对12个与绿豆产量相关性状进行评价和QTL定位。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0.837)、百粒重(0.294)的相关性最强,百粒重与粒长(0.512)、粒宽(0.340)、籽粒直径(0.492)、籽粒周长(0.441)的相关性最强,株高与单株分枝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0.406)。2017年检测到20个QTLs,分布在除第8染色体外的10条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在4.61%~23.76%;2018年检测到16个QTLs,分布在除第8染色体外的10条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在4.97%~16.66%之间;2019年检测到20个QTLs,分布在除第1、3、8、9染色体外的7条染色体上,遗传贡献率在和4.65%~20.37%之间。12个性状均发现稳定QTLs,其中株高PH1a、PH1b和PH1c位点,单株分枝数PPP1a、PPP1b和PPP1c位点,荚宽PW10a.1、PW10b和PW10c.1位点,籽粒直径SD10a、SD10b和SD10c位点,籽粒周长SP6a、SP6b和SP6c位点,百粒重HSW7a、HSW7b和HSW7c位点连续3年在相同位点稳定检测到,说明这些位点存在相关性状基因,是今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高产绿豆新品种或克隆相关基因优先考虑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20.
选用黑小麦漯珍一号与3个红色籽粒小麦杂交,遗传分析表明:F1代籽粒表现为黑色;F2代种皮性状黑色与红色分离比率为9:7,说明漯珍一号黑种皮由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