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以杏香兔耳风组培苗根尖为试验材料,对其核型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杏香兔耳风共有12对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K(2n)=2x=24=10m 2sm,即核型主要以中部着丝点(m)为主,有10对;还有2对近中部着丝点(sm)。染色体总长度为51.18um,相对长度范围为1.11~3.80um,臂比幅度为1.40~1.61um,染色体长度比为3.14,属"2B"核型。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秦岭野生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和野生蕙兰(Cymbidium faberi)的染色体形态及核型。研究结果表明,秦岭野生春兰和蕙兰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0,属于二倍体植物。秦岭野生春兰核型公式为2n=24m+10sm+4st+2t,染色体着丝点主要在中部和近中部区域,核型属于2B型,不对称系数为62.40%;秦岭野生蕙兰核型公式为2n=30m+8sm+2st,染色体着丝点主要在中部,核型属于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58%。结合形态学特征和现有的核型文献资料,认为春兰和蕙兰染色体核型具有极度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3.
观察分析了中山杉401无性系(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Taxodium mueyonatum Tenore CL'401')的染色体核型,并与亲本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山杉401无性系的染色体数目为2n=22,核型公式为K(2n)=20m+2sm。杂种后代有两条大小、形态不同的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一条为第11条,一条为第17条,仅第17条具大着丝点的特征。中山杉401无性系确系种间杂种,在该无性系中未发生染色体加倍、缺失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压片法研究黄花美冠兰[Eulophia flava(Lindley)Hpoker f.]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表明:黄花美冠兰的染色体数目2 n=54,染色体基数为X=27,核型公式为2 n=2 x=54=28 m+18 sm+8 st。主要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核型分类为2B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山茶属金花茶组植物的核型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组植物的核型特征为:染色体数目2n=30,染色体属于中等大小染色体,染色体组主要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随体数目为0—1对。核型属于“2A”、“1B”和“2B”类型,为对称性较强的核型类型。本文还研究了四种金花茶的核型。弄岗金花茶2n=30=26m(2SAT)+4sm;陇瑞金花茶2n=30=26m(2SAT)+4sm;武鸣金花茶2n=30=26m+4sm;凹脉金花茶2n=30=20m+10sm(2SAT)。其中陇瑞、弄岗和武鸣金花茶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北京栎属8个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北京地区栎属(Quercus Linn.)中的北京槲栎(Quercus aliena var.pekingensis Schott.),锐齿槲栎(Q.aliena var.acuteserrata Maxim.),辽东栎(Q.liaotungensis Koidz.),蒙古栎(Q.mongolica Fisch.),夏栎(Q.robur Linn.),栓皮栎(Q.variabilis Bl.),麻栎(Q.acutissima Carr.)和槲树(Q.dentata Thunb.)8个种和变种的染色体核型,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近中部着丝点洒色体组成,染色体长度在1.14-3.18微米之间,通过核型分析,将该属8个种(变种)分为三个类型:(1)栓皮栎型,2n=24=20m 4sm.(2)夏栎型。2n=24=14m 10sm,(3)槲栎型,2n=24=22m 2sm,其中3种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采用敲片制片方法,结合显微摄影对金钱树(Zamioculcas zamiifolia)染色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金钱树的染色体数目为2n=34,核型公式为2n=2x=34=12 m+18 sm+4 st。主要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属于"3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2.94%。  相似文献   

8.
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萌发种子的根尖为材料,对兰州地区引种的杜仲进行了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杜仲染色体较小,数目均为34条,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杜仲体细胞染色体核型有2类,第1类为2n=34=20m(2SAT)+10sm+4st,第2类为2n=34=20m(2SAT)+12sm+2st,在2类核型中均见到了随体染色体,随体均位于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2类核型中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分别小于2,臂比值大于2:1的染色体的比例在1%~50%之间,按照stebbins的核型分类标准应属2A核型,与前人的核型分析结果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5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比较了田紫胶虫红、黄两种色型雌虫的核型.两种色型的染色体数目恒定,均为2n=2x=18.染色体类型基本一致:1~4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5~9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其中,黄色型第1、2、4对染色体呈棒状,第3对染色体为肾形,第5~9对染色体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红色型第1对的2条染色体长度差异较大,第2、3、4对染色体呈棒状,第5~9对染色体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红、黄两种色型在长臂、短臂、臂比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经t-检验,结果表明:2种色型差异不显著.核型公式为:Ky(2n,♀)=18=8m 10T=4L 4M2 4M1 6S.  相似文献   

10.
大麻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及其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云麻1号"的大麻芽株为试材,对大麻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及其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麻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为2n=20,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0=2x=14 m 6 sm,属于2A型染色体,其N.F值为40,着丝点端化值(T.C.%)为56.35 %.  相似文献   

11.
竹子是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竹类植物的总称。全世界约有78属1400多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地处世界竹子的分布中心,是主要产竹国之一。 竹子细胞染色体方面的研究,据文献所查,国外已有60多年的历史,对许多种和变种、类型作了染色体计数,而国内除许建昌教授(台湾)外,严天民、张光楚等近年也有报道,到目前为上,约有29属的150多种和变种、类型有染色体资料。  相似文献   

12.
白桦愈伤组织染色体制片方法及数目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讨白桦愈伤组织染色体的制片方法,并对白桦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取继代培养1周的白桦愈伤组织,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预处理1.5~2 h,1 mol/L HCl室温(18~20℃)解离10~15 min或2%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室温解离30 min,压片后易获得分散、染色效果好的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图像。随着继代次数增加,白桦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变异的频率及范围增大。在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二倍体细胞占有优势,能够分化为正常的植株,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变异频率低于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3.
八个杉木地理种源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八个杉木不同地理种源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其中广西融水杉木的核型公式为2n=22=22m(2SATs),其他种源第7对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核型公式为2n=22=20m(2SATs)+2sm。核型类型为1B,第4对染色体短臂上有一对随体。融水杉木少数分裂相发现有一条B染色体,在研究中发现,同源染色体两成员长度差异对数多(核型杂合程度高)的种源,均系属于优良种源。而差异对数少的种源为一般种源(会同杉木除外),核型杂合程度的高低。可作为判定种源优劣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4.
思茅松不同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思茅松[Pinuskesiyavar.langbianensis(A.Chev.)Gausen]4个不同居群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个不同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相似,核型公式均为K(2n)=24=24m,核型不对称性都属于1A型,染色体次缢痕的数目和位置一致(No.3长臂上);4个不同居群仅在染色体长度比、着丝点端化值等指标上存在差异。与其他非裸子植物相比,思茅松在染色体上较为保守。  相似文献   

15.
Polyploid induction has been conducted by different colchicines concentrations with seed, hypocotyl and apices of Lespe-deza formosa.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nd amounts of chromosome about the polyploidy have also been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material for polyploid induction of L. formosa is the new apices from seed germination, with an induction rate of 44.4% at 0.1% colchicines concentration and 36 hours of treatment time. Compared with normal diploid plants, the polyploidy plants of L. for-mosa inducted in our experiments have short stature and stems with thick and wide leaves. Cytological studies show that the changed seedlings, whose morphology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are tetraploid, with 44 (2n = 4x = 44) chromosomes in the somatic cells.  相似文献   

16.
荚(艹迷)属(Viburnum)全世界约有250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南美洲和北美洲。我国约有74种,南北均有分布。荚(艹迷)组(Sect.odontotinus)的荚(艹迷)(V.dilatatum Thunb.)广布于陕、豫、冀三省的南部及长江以南诸省(区),但以华东地区为常见;直角荚(艹迷)(V.foetidum Wallvar.rectangulatum(Graebn.)Rehd.)分布于滇、川、甘、陕、黔、桂、湘、鄂、赣、台等省(区);宜昌荚(艹迷)(V.ichangense(Hance)Rehd.)分布在鲁、豫、苏、浙、闽、赣、  相似文献   

17.
毛白杨花粉败育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康向阳 《林业科学》2001,37(3):35-39
从细胞遗传学角度较为系统地揭示了毛白杨花粉败育的机制,即主要是毛白杨异质性遗传基础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1)在减数分裂中有数目不等的联合程度较差的单价体以及落后染色体出现,这种与异质性相关的染色体行为异常,导致同源染色体向子细胞的不均衡,造成且功能染色体的缺失,从而引起毛白杨一定比率的败育花粉的产生;(2)遗传上的不平衡与温度等环境因子相互作用,进一步引发毛白杨生理乃至结构上的不平衡,花粉母细胞(或孢原细胞)和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从而造成不产粉或产粉较少;环境与基因型互作的差异性导致了花粉败育的年度不稳定性。(3)易位、倒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天然三倍体株系的存在也是造成毛白杨花粉败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