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市小站稻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2020年开始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将水稻种植与河蟹、虾、鱼等养殖技术结合起来,可有效提高种养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好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和农业机械装备,是促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一、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水稻机械化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稻渔综合种养对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中国人多地少问题、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课题组通过文献收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走访贵池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当地农业部门与政府机关等,以当地农村新业态的经济发展、居(渔)民增收为主要调研方向,结合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从“稻渔+机械化”“稻渔+旅游”“稻渔+互联网”三方面分析贵池区稻渔业综合性种养产业发展现状。【结果】1)贵池区的农业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对于水稻渔业综合种养非常重视,以水稻栽种和稻田水产品养殖为主,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2)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链竞争能力不足、品牌效应不够突出、模式单一等问题。【结论】“稻渔+N”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促进稻渔综合种养向着绿色、优质、安全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升生态和经济效益,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随着天津市土地不断流转,规模化经营面积不断扩大,农用无人机作业市场需求明显增加,农民认可度不断提升。特别是在水稻生产中,结合2019年天津市制定发布的《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和2020年天津市提出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水稻种植面积在2022年将达到100万亩,并实现稻渔综合种养全覆盖。天津市农用无人机在水稻生产中将得到极大应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阐述了连云港市稻渔综合种养现状,分析了这一新兴种养模式的收益,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加速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机械化插秧代替人工栽秧,可以有效解决水稻栽秧难问题。2019、2020两年,普格县与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合作,在普格县稻渔综合种养现代农业园区进行高寒山区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示范推广,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大面积推广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以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传统稻田、稻虾生态种养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稻田生态种养水足迹核算方法,测算分析了不同种养模式在不同阶段的供、用、排水量,耗水规律和水足迹.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种养模式下水稻的灌溉定额、生产水足迹及其组成足迹均存在差异;稻虾生态种养灌溉定额为24 922.95 m3/ha,是传统水稻灌溉定额的5.75倍;水稻生产水足迹为19.9 m3/kg,高于传统水稻生产水足迹11.9 m3/kg;传统水稻的绿水生产水足迹相比最高,而稻虾生态种养的灰水生产足迹最高,且高于绿水和蓝水生产水足迹;从水足迹角度,研究区稻虾生态种养模式的用水效率不高,应针对不同用水环节采取适宜的节水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及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水稻田间复合种养模式是实现农业和渔业提质增效的发展模式之一。稻鸭复合种养模式是目前水稻生产中的主要技术之一,但是目前稻鸭共作模式下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尚不明晰。针对以上问题,以常规稻作、转换期稻鸭互作和有机稻鸭共作三种水稻种植模式进行田间定位研究,探讨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下对稻田土壤肥力、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以期为水稻复合种养经济模式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渔稻养作及其在涝渍地综合利用中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渔稻养作的生产模式、渔稻养作模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渔稻养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把渔稻养作模式引入到涝渍地的综合利用措施中作了相关分析,并对涝渍地渔稻养作模式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明确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涝渍地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渔稻养作的关键灌排技术研究、渔稻养作的减排机理研究和渔稻养作对区域排涝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绍兵家庭农场位于安居区三家镇芦城村。2013年,绍兵家庭农场注册成为四川省第1家种植业家庭农场,是四川省级示范农场,共吸纳当地农户家庭成员6人、劳动力4人。绍兵家庭农场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打造了“三家大米”品牌扩展社会服务,常年种植优质水稻9.33 hm2,2019年农场收入100万元,利润3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稻鸭共育是以水田为基础、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一种"种养结合"的生态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模式。该模式减少了农药和化肥施用量,生产的水稻属于绿色有机稻;鸭子属于生态鸭,被老百姓称为"稻田虫草鸭"。从2014年开始,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与绵阳市涪城区农业局在涪城区玉皇镇老君村、鲜家坝村及石洞乡爱民村实施了稻鸭共育生产模式,总规模100hm~2。通过2年的调查,  相似文献   

11.
袁虹  刘萍 《农业工程》2020,10(6):41-45
稻渔共作模式是一种继承传统农业中遵循自然协调、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理念并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指导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具有稳粮、促渔、增收、提质、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生态系统功能,但缺乏稻田生态理论研究及新的生态管理技术,且基础设施不足,与种养技术匹配设施缺乏。工程设施技术属于稻渔共作模式配套技术,决定稻渔共作模式的发展潜力。目前工程设备设施在稻渔共作模式中的应用普及程度低,尚未开发出与稻渔共作模式特点相匹配的专用设备。结合稻渔共作模式的发展历史和水平,对配套工程设施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作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结合、省工节本增效的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是由无公害米生产向有机稻米发展的一种形式。它既能通过鸭的不间断活动对水稻产生除草、除虫、防病、施肥、中耕浑水、刺激按摩作用,又能以稻田中的杂草、害虫、浮游生物为鸭提供丰富的食铒,从而稻与鸭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以来,济南市农机推广站开展了“稻虾混养”生产模式试验研究并取得了成功。“稻虾混养”是将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生态的种养结合模式,即在水稻机械化种植期间养殖克氏原螯虾,克氏原螯虾与水稻同生共长,形成“水稻机械化种植+稻田龙虾养殖”的新生产模式。该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实现了虾、稻同步增收,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使产品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稻鸭共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人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达到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又可以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人稻田后,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日本流行的稻鸭共作技术始于1991年,日本鹿儿岛市桂川町的有机…  相似文献   

15.
1 稻鸭共作的农艺特点及要求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结合、省工节本增效的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是由无公害稻米向有机稻米发展的一种形式。它既能通过鸭的不间断活动对水稻产生除草、除虫、防病、施肥、中耕浑水、刺激按摩等作用,又能以稻田中的杂草、昆虫、浮游  相似文献   

16.
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新技术--稻鸭共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稻鸭共作技术的涵义1.1 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是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刺激、松土,而稻田为鸭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以及充足的水、丰富的食物,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最后鸭肉也可以食用。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7.
随着小龙虾的市场价格的逐年上涨,进贤县稻虾综合种养规模已得到了不断发展,种养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壮大,已成为该县的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但也存在种养工程建设、绿色发展管理等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就进贤县稻虾共作的养殖技术进行介绍,为稻虾共作养殖技术的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加快我国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研究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对稳定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促进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农机化推广发展和经营服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省萧山市近几年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实践和趋势,提出南方同类地区水稻生产农机经营服务的产业化形式。一、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萧山市是全国60个重点产粮县(市)之一,每年粮食复种面积约853万公顷,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52万公顷,粮食总产435万吨,种植结构有“麦—豆—稻”、“麦—稻”和“稻—稻”…  相似文献   

19.
<正>稻鸭共作是一项全新的生态农业技术,巧妙地利用鸭的生物学潜力,为水稻生产服务,既生产水稻,又养殖鸭子,结水稻生产、水禽养殖于一体,大幅度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甚至可以不施用化肥、农药。稻鸭共作源自中国、完善在日本、发展在亚洲。日本在学习中国稻田养鸭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实践,形成了全新的稻鸭共作。笔者在引进、学习日本稻鸭共作时,接触到了多位日本稻鸭共作的专家与学者。这里介绍的日本稻鸭共作人物,有的人对稻鸭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有效利用盘锦稻区的土地、灌溉水、温度和光照等农业资源,提高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减少对稻谷及周边环境的污染;按照无公害水稻生产的相关标准,结合盘锦稻区水稻生产现状,在深入研究水稻定量播种旱育壮秧、定量本株稀植移栽、定量施肥、定量灌溉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多项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从品种选择、整地、育苗、移栽、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方面提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以全面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