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氏鲟消化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史氏鲟的活体解剖和对消化系统各组织的观察,结果表明史氏鲟具有胃、幽门盲囊和瓣肠,胰脏形成独立的器官,在肝门部有部分弥散于肝脏组织中。与同属的中华鲟比较,口腔粘膜褶数量和形态不同;食道分段数量不同(史氏鲟分3段、中华鲟分2段);史氏鲟瓣肠有7个螺旋瓣,比中华鲟少;中华鲟的幽门盲囊有17个小盲囊,而史氏鲟只有10-12个小盲囊。  相似文献   

2.
2011-2013年,利用野生和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地欧酮( DOM)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 -A3)组成的混合药物催产,在17.8-25.4℃水温条件下,斑鳜亲鱼群体的效应时间为24-46.5 h,存在产卵高峰期,产卵持续时间一般长达1-1.5 d。自然产卵高峰期的受精率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早期和晚期的较低;而孵化率差异不大,最高可达86.7%。人工授精的受精率可达91.3%,孵化率可达89.3%。未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亲鱼人工催产的受精率、孵化率都明显低于经人工驯养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卵的直径、卵粒质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系列指标以及精子的激活率、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系列指标对人工驯养子一代中华鲟配子进行质量评价,并通过该批受精卵孵出的子二代系列生长指标进行其发育状况分析。结果显示,子一代所产卵子形态饱满,卵径平均3.71 mm,小于自然繁殖群体。与历年在本基地养殖的自然繁殖群体统计资料相比,其受精率(60.1%)和孵化率(36.8%)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2012年和2013年的精子活力监测结果发现,子一代精子有效运动时间(漩涡运动+快速运动)均较野生群体高。表明子一代卵子质量较野生群体有所降低,而精子活力则较野生群体高。与历年该基地集约化养殖系统培育出的子一代中华鲟相比,子二代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其中仔鱼阶段生长较慢,稚鱼和幼鱼阶段生长优势则较明显。研究表明,促进人工驯养条件下的子一代后备亲鱼性腺发育完善,以获得较高质量的配子和子二代,对防止中华鲟种质退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列杂交设计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两个养殖群体:日本群体(J)和中国抗病选育群体(C)进行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C(♀)×C(♂)、J(♀)×J(♂)、J(♀)×C(♂)和C(♀)×J(♂)4个交配组合的子一代。针对受精率、孵化率、白化率和存活率4个性状进行了组合间的比较,计算了各项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对组间各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在受精率、孵化率及存活率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中C(♀)×J(♂)后代在孵化率和存活率两个性状上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33.99%和31.37%。对4个性状的表型相关分析表明,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657,受精率和存活率相关系数为0.432,分别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分析结果认为,两个不同群体间的种内杂交是牙鲆优良品种培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达氏鳇人工繁殖及其与史氏鲟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达氏鳇繁殖生物学作了分析,认为卵巢重量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大。成熟卵子呈黑色,卵外膜色泽光亮,而未成熟卵子为灰黑斑色,卵外膜色泽暗淡。其怀卵量明显小于史氏鲟,而卵粒重却大于史氏鲟。人工催情利用抗低温催情剂类固醇激素17a-羟基-20β双羟孕酮诱导达氏鳇排卵,排精,并与史氏鲟进行了正反杂交,获得产卵率75%和杂交受精率73-91%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郑尧兰 《齐鲁渔业》2008,25(9):37-39
进行了大黄鱼和(鱼免)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鱼免)(♀)×大黄鱼(♂)杂交组受精率为52%,孵化率为71%,但孵化后未能开口摄食,15天内杂交苗逐渐全部死亡。大黄鱼(♀)×(鱼免)(♂)杂交组受精率为75%,孵化率为83%,度过了开口摄食轮虫和开始摄食桡足类2个死亡高峰期,存活率仅为1.2%。并分析了(鱼免)(♀)×大黄鱼(♂)的杂交子代不能存活的原因,以及大黄鱼(♀)×(鱼免)(♂)的杂交子代的遗传本质和成活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从国外引进的云斑、线纹尖塘鳢的自繁后代,经过强化培育、性腺促熟后,2009年5-9月开展人工杂交试验。试验结果:孵化水温28~30℃时,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孵化时间68h,受精率为90.0%,孵化率为83.6%,培苗出苗率为60.51%,研究证明尖塘鳢属种间杂交可以成功。  相似文献   

8.
攀鲈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鲈为热带、亚热带淡水野生经济鱼类,2002年6—10月我们对该鱼进行人工驯养、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试验结果表明:野生攀鲈不仅可摄食人工饵料,而且能达到性腺成熟,繁殖期可延至9月份:平均催产获产率为55.4%,平均受精率为69.78%,平均孵化率为62.12%;鱼苗培育成活率达68.36%。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杂交育种的可行性,通过繁殖调控使褐牙鲆和大西洋牙鲆同步性成熟,采取正反交试验,获得了褐牙鲆(♀)×大西洋牙鲆(♂)杂交F1代——花关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早×Pdentatus6)。花关牙鲆受精卵卵径平均1.01mm;孵化适宜温度15—21℃,盐度25~35,孵化率平均71.3%,初孵仔鱼全长2.5~2.7mm;仔鱼在16—20℃下36d后伏底变态,变态个体全长平均11mm,育成率32.5%;反交受精率和孵化率极低,未获得杂交后代。简述了其发育时序和形态特征,探讨温度、盐度对花关牙鲆胚胎和仔鱼发育的影响,比较亲本与杂交鱼早期生长特征,初步分析反交不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达氏鳇繁殖生物学作了分析,认为卵巢重量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大.成熟卵子呈黑色,卵外膜色泽光亮,而未成熟卵子为灰黑斑色,卵外膜色泽暗淡.其怀卵量明显小于史氏鲟,而卵粒重却大于史氏鲟.人工催情利用抗低温催情剂类固醇激素17α-羟基-20β双羟孕酮诱导达氏鳇排卵,排精,并与史氏鲟进行了正反杂交,获得产卵率75%和杂交受精率73-91%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试验设计3个温度16.0~17.0℃、18.5~20.5℃和22.0~24.0℃,采用3种催产剂组合催产,对花人繁子代亲鱼进行催产试验。试验表明:用HCG 1000 IU/kg LRH-A21.2μg/kg、DOM5.0 mg/kg LRH-A21.2μg/kg、PG 3.0 mg/kg LRH-A21.0μg/kg组合均能成功催产人繁子代花亲鱼。其中,在18.5~20.5℃和22.0~24.0℃催产中,DOM 5.0 mg/kg LRH-A21.2μg/kg具有较短的催产时间和较高的催产率、受精率。人繁子代亲鱼在池塘培育条件下完全可以进行人工催产,花可以像“四大家鱼”一样进行全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2.
试验设计3个温度16.0~17.0℃、18.5~20.5℃和22.0~24.0℃,采用3种催产剂组合催产,对花[鱼骨]人繁子代亲鱼进行催产试验。试验表明:用HCG1000IU/kg+LRH—A21.2μg/kg、DOM5.0mg/kg+LRH—A21.2μg/kg、PG3.0mg/kg+LRH—A21.0μg/kg组合均能成功催产人繁子代花[鱼骨]亲鱼。其中,在18.5—20.5℃和22.0—24.0℃催产中,DOM5.0mg/kg+LRH-A21.2μg/kg具有较短的催产时间和较高的催产率、受精率。人繁子代亲鱼在池塘培育条件下完全可以进行人工催产,花[鱼骨]可以像“四大家鱼”一样进行全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斑点叉尾的人工繁殖技术,其中包括亲鱼池的条件、亲鱼的选择与培育、亲鱼的产卵以及鱼卵的孵化。  相似文献   

14.
一、鲍的生活习性 鲍为狭温狭盐性贝类,对生活海域的环境要求水质清澈,潮流通畅,海水的盐度常年保持在3‰以上,海底为岩礁底质,并且有较丰富的大型饵料藻类生长,如褐藻、绿藻和红藻等,鲍有定居的习性,在饵料丰富的岩礁带,一般不会出现大的移动。鲍是雌雄异体,性成熟时,雄鲍性腺为奶黄色,雌鲍为浓绿色。皱纹盘鲍的繁殖适温为20℃左右,杂色鲍开始繁殖的水温为25℃。繁殖时,雌雄鲍将卵与精子排入水中,卵在海水中受精发育。在海水比重1.022,水温为22.5℃的条件下,从受精开始到出现第一呼吸孔形成稚鲍、一般为4…  相似文献   

15.
澳洲银鲈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色明 《淡水渔业》2000,30(8):17-18
澳洲银鲈 (Bidyanusbidyanus)原产于澳大利亚墨累 -达令 (Murray -Darling)河流域。体色银白 ,肌间刺少 ,肉质鲜美 ,头小 ,可食用部分大 ,杂食、不互相残食 ,生长速度较快。属广温性鱼类 ,适宜在各地淡水池塘 ,水库养殖。近年来 ,该鱼从台湾省引进闽南地区养殖 ,获得较好效益。 1999年以来 ,笔者即进行银鲈人工繁殖试验 ,并于今年获得成功。1 材料与方法1 1 亲鱼1 1 1 亲鱼来源。本试验用的亲鱼来源于1998年 5月从台湾引进 3cm左右银鲈苗在本地池塘养殖选留培育而得。1 1 2 亲鱼选择。选择体重 1 1~ 1 …  相似文献   

16.
美国大口胭脂鱼人工繁殖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大口胭脂鱼 [Ictiobuscyprinellus(Valenciennes) ]属鲤形目、胭脂鱼科。主要分布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苏利河和伊利湖等大型湖泊中。我国于 1993年从美国引进了该品种 ,现已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进行试养和推广。笔者曾对美国大口胭脂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探讨 ,现总结如下。1 亲鱼培育1 1 亲鱼培育池 土池和四面水泥护坡的池子均可作为亲鱼培育池 ,面积 1~ 3亩为宜 ,水深 2m左右。池底平坦 ,池底泥不要太厚。鱼池应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排灌方便。池水溶氧应大于 3mg/L ,pH中性或偏碱性。1 2…  相似文献   

17.
花(鱼骨)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0~2002年进行人工催产获得成功,利用养殖的子代作为亲本进行人工繁殖,共催产942组,产卵828万粒,受精率83.9%,出苗568万尾,孵化率81.8%,为花(鱼骨)繁育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斑 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镇平 《淡水渔业》2001,31(2):21-22
斑 (Mystus guttatus)属鲶形目,鲿科, 属,俗称西江鱼 甘、白须鱼 甘,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是江河中大型名贵鱼类。其肉质嫩滑、肉味鲜美,是上等“河鲜”,深受粤、港、澳食家青睐,与鳜鱼、卷口鱼、鲈鱼一起被誉为西江四大名鱼。斑 人工繁殖技术难度大,生产操作要求高,我公司经过几年研究,从1997年起连续四年成功生产繁殖出鱼苗。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培育 1.1.1 亲鱼选留 亲鱼应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4冬龄以上、体重3公斤以上的个体,雌雄比例按1∶1进行蓄养,强化培育。  相似文献   

19.
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贺红川 《淡水渔业》2003,33(4):43-45
~~中华倒刺鲃人工繁殖研究@贺红川$四川省水产学校!合川401520~~  相似文献   

20.
林东年 《水利渔业》2005,25(3):34-35
人工繁殖的月鳢茁种在池塘饲养至亲鱼,并进行亲鱼配对方式对比、饵料种类、孵化方式比较等试验,共配对亲鱼551对次,产卵总量51、4万粒,受精卵31.8万粒,孵出仔鱼27.3万尾,出苗20.2万尾,规格34~52mm;平均受精率61.84%,平均孵化率85.79%,平均出苗率74.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