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347尾预放流幼鲵的尾部皮下层和肌肉层分别进行横向和纵向PIT标记,通过对标记幼鲵6个月的跟踪观察,共收集到脱落芯片94枚,总脱落率高达27.1%,严重影响标记目的。对植入芯片时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尾部皮下层纵向植入法对幼鲵肌体伤害最小,脱落率最低,为3.0%,笔者认为该方法是PIT标记幼鲵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秦岭细鳞鲑PIT标记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秦岭细鳞鲑是中国特有的冷水性鱼类,属于鲑科,细鳞鲑属,由于分布范围狭窄、天然种群稀少,加之近年来栖息地环境日益退化,分布区域缩小,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本实验对452尾秦岭细鳞鲑进行PIT标记,记录体长、体重和体高等生长参数,对标记鱼建档跟踪,方便后期开展亲鱼选育和种质恢复研究。通过一周观察,共收集到脱落芯片3枚,死亡2尾,对比2014年标记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合适的标记部位和科学的标后管理,脱标率最低,对标记鱼肌体伤害最小。  相似文献   

3.
大鲵幼苗饲养增重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工养殖大鲵幼苗100尾,分5组每组20尾,饲养时间从稚鲵开食至1龄末,共一年时间。在适宜的饲养环境下,幼鲵体重从出膜的0.27-0.33g经过1年的饲养达24.68~30.42g,1龄净增重达24.41~30.09g,1龄增重率达8826%~9118%。1龄内的幼鲵生长态势极为迅速,增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被动集成应答器(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PIT)标记是一种基于无线射频识别的标记,以标记的方式来识别目标生物体,主要应用于水生动物的行为、生存生长、分布、监测保护和渔业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等研究中。与其它标记技术相比,PIT标记具有信息储存量大、体积小、持久性强、识别度高、唯一性和性能稳定、频率足够低时易于识别及对生物体的生存、生长和游泳能力无显著影响等优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有些种类肌肉植入时保留率低;手术伤口溃烂导致生物体死亡;标记迁移影响天线的检测等。PIT标记技术对于水生动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主要综述了基于PIT标记在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渔业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可以预期,PIT标记技术与物理、化学和分子标记等相结合将成为水生动物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将不同地理种群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亲本进行人工杂交,获得子一代幼鲵,研究各杂交组幼鲵(实验组)和本地繁殖幼鲵(对照组)的体长、体质量和存活率。12个月的饲养结果表明:各组平均存活率为83.33%~98.33%;平均体长为20.33cm~25.15cm,增加15.83cm~20.65cm,增长率351.78%~458.89%;平均体质量为163.34g~240.15g,增加162.59g~239.4g,增长率21678.67%~31920%。各组的存活率、体长、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组体长、体质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大鲵杂交子一代幼鲵生长优于本地大鲵繁殖的子一代。因此,繁育幼鲵时应尽量避免本地种群间的繁殖组合。  相似文献   

6.
《淡水渔业》2021,51(5)
为探讨适应高原鱼类规模化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的标记方法,本研究选取黄河上游典型的规模化放流品种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为试验对象,对比可见植入荧光标记法和金属线码标记法标记花斑裸鲤的效果。结果显示:可见植入荧光标记的保持率是100%,死亡率3%,金属线码标记的保持率是85%,死亡率17%;单人标记速度可见植入荧光标记法大约是金属线码标记法的3倍;两种方法标记鱼类与未标记鱼类的体长体重均没有显著差异。3年的回捕监测显示,两种标记均可长期保留。鉴于可见植入荧光标记检测方法较金属线码标记保持率高,标记更为快捷,且检出率高,建议对高原鱼类的增殖放流效果评价采用可见植入荧光标记。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时间段泉水和河水对幼鲵(Andrias davidanu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幼鲵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增重存在差异。第二阶段幼鲵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第一阶段(P<0.01)。1号点(泉水)幼鲵平均增重和日平均增重极显著高于2号点(河水)幼鲵(P<0.01);第一阶段1号点日平均水温极显著高于2号点(P<0.01),最低温度较河水高6.95℃,且1号点水温变化较小。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幼鲵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幼虾荧光体内标记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采用可视嵌入性荧光标记(Visible i mplant elastomer,VIE)对平均体长为4.75cm的中国对虾幼虾进行第6腹节的两部位标记,以研究VIE标记对中国对虾幼虾的适用性。10个家系的幼虾各取30尾,对其中的15尾进行标记,另15尾作为对照,共标记幼虾150尾。本研究分析了标记对虾和对照组的即时死亡率、生长和标记保持率。结果显示,标记对虾和对照组的即时死亡率低,前者为0.6%,后者无死亡。x2检验显示,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30、60d后体长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体长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荧光标记对生长没有影响;标记后30、60d的标记保持率均很高,达到99%以上。2005年7月,对人工定向交尾建立的108个家系(平均体长为4cm)进行了大规模荧光标记,标记后30、60d的标记保持率均在99%以上,越冬后(210d后),对不同标记部位的标记保持情况进行了统计,标记保持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9.
对野生中国大鲵幼鲵和成鲵驯养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方面提出了见解,内容包括苗种培育(苗种的运输、挑选、消毒、日常管理、饵料、幼鲵脱鳃期的管理、幼鲵的病害)和成鲵养殖(养殖模式、日常管理、饵料、病害),还有野生大鲵从自然环境条件进入人工养殖环境条件后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
该试验主要目的是探究体内体外两种不同的标记方法对于不同规格的黑鲷苗种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试验采用体外剪鳍法和体内PIT标记法,对大(平均体质量69.00 g)、小(平均体质量41.29 g)两种不同规格的黑鲷进行标记。分析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两种不同的标记方法对于黑鲷生长与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为期25 d的试验中,在相同的生存条件下,大规格黑鲷体外标记组、体内标记组、空白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56.67%、83.33%、93.33%,生长率分别为3.32%、15.82%、11.23%;小规格黑鲷体外标记组、体内标记组、空白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100.00%、100.00%、96.67%,生长率分别为10.64%、22.31%、11.44%,从试验结果判断,体内标记(PIT标记)优于体外标记(剪鳍),在一定范围内,规格小反而更适宜进行标记。该试验结果为黑鲷的标志放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